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尔曲尕乡位于尉犁县的西南部,离尉犁县城大概有110公里左右,这个乡和它所在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样,管辖面积大得惊人,总面积有15000平方公里,可人口只有3900多人,每4平方公里才摊上1个人。巴州因其管辖面积有40多万平方公里而号称“华夏第一州”,喀尔曲尕乡的人是否也会把故多称为“华夏第一乡”?村子里的许多老人听到我们问到这个问题时,脸上都露出不解的神情。
塔里木河水流到这里时,已经在沙漠和胡杨林中弯弯曲曲地流淌了一千多公里,如果不是两岸时而密集时而稀疏的胡杨林,以及在胡杨林周围以红柳和芦苇为主构成的灌木林,初次来到这里的人们一定会把这片广袤的土地看作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或是库姆沙漠的一部分。事实上,这片土地是大罗布荒原的一部分。
走进喀尔曲尕乡政府所在地,罗布荒原上特有的房子,就隐现在胡杨和杨树中,造这种房子,先用红柳枝条、胡杨枝条或是芦苇杆竖埋在地里,然后用掺入树叶、草叶或是麦杆和成的泥抹在“墙”上,再用胡杨躯干搭成房梁,最后铺上芦苇或是罗布麻,再用泥抹成房顶。这些年来新修了一些用砖或土块作为材料的房子,但是胡杨或红柳枝条为躯干搭建的房子仍然让人们遐想塔里木盆地几千年来绿洲里的村落模样。
艾买提·阿塔老人在5年前我们第一次到喀尔曲尕乡的时候已经88岁了,身材不高,但是仍然有着罗布荒原高寿老人的尊严和风度,初秋里时节,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袷袢”,头上戴着一顶黑白花纹相间的帽子,站立在塔里木河边,身板笔直,雪白的胡须在荒原的微风中飘荡着,从他有点干涩的眼睛中,可以看出岁月给他留下的复杂的记忆。
他站在塔里木河岸上,看着几乎没有多少河水的河道,河床里的白色沙滩伸展到远方,荒原的风不时地刮起一阵阵沙尘。老人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嘴唇抖动着,似乎在询问这条他一生都相依为伴的大河一些什么问题。但是我们什么也听不清楚,只看到老人干涩的眼圈边似乎抖动着些许泪花。
“你们看到那条‘卡盆’。了没有?那就是我打鱼时用过的,我到河对岸时就用它,这是我用过的最后一个‘卡盆’!”
不远处的河岸边横躺着一条“卡盆”。这是用胡杨树杆“抠”出来的独木舟,大约有三米长,“卡盆”的颜色和河床里的沙子颜色几乎一样,只是在龟裂的躯干上有一道又一道的“皱纹”,颜色很深。我们看到过这带的维吾尔人摇着卡盆,在塔里木河或是河边的水泡子里捕鱼的照片,但是很难把这一条与照片上的卡盐联想在起。
“你一生用过多少个卡盆?”
听到我们的问题,老人思索了几分钟,摇了摇头,雪白的胡须的抖动着,脸上的表情似乎告诉我们他正在努力地数着什么。
记不清了,我七岁的时候就和父亲下水捕鱼了,还记得那个卡盆,比这个要小……
我们想起了在村子里看到的许多卡盆,它们或是横躺在房子后面,或是摆在羊圈门前,当我们举着照相机对准它们咔嚓喀嚓拍照的时候,卡盆的主人们会走了过来,基本上都说着同样的话,“这是我(爸爸爷爷)过去打鱼时用的卡盆。”“现在没有水了,放在这里了。”“现在给羊和牛当喂料的槽子了。”“有些家把卡盆当柴火烧掉了,我们的没有烧。”那些卡盆,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煞白煞白的,无言地躺在房前屋后,或是牲畜圈门前。
卡盆用途的变化,映射着这片罗布荒原的环境变化,也映射着这里的人们生计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于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塔里木河、胡杨与喀尔曲尕人的渔猎生计
喀尔曲尕的居民都是维吾尔人。与塔里木盆地其他绿洲的维吾尔人相比,这里的维吾尔人的来源更加复杂一些。
这里是塔里木河下游的上游,离罗布泊相对比较近。乡里有些家庭的祖先,有着罗布人的背景。罗布人过去居住在罗布泊湖边,后来由于塔里木河河水改道,造成罗布泊原来湖盆的游移,他们又迁到到了新的湖盆-喀拉库顺湖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罗布泊周遍的罗布人,主要以捕鱼和狩猎为生。远的不说,即使在100多年前俄国的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的斯文·赫定来到这里时,在他们所写的游记和报告中,生动而翔实地记载了罗布人捕鱼狩猎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也记录下了他们与塔里木河与罗布泊相依为命的生存状态。
1853年,罗布淖尔地区暴发了一场鼠疫,给罗布人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缺医少药的罗布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只有举家迁徒,四处逃亡。一部分人迁徙到了离喀拉库顺湖不远的地方,他们给这个地方起名为“阿不旦”,意思是“新地”或“丰饶之地”,他们就是斯文·赫定在调查塔里木河尾闾和喀拉库顺时给予他帮助的那部分罗布人。有一小部分罗布人在迁徙中留在了离阿不旦不算太远的喀尔曲尕一带,这里有着塔里木河,也有着塔里木河洪水期河水漫滩时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湖沼,迁徙到这里的罗布人原来的生计方式在这里仍然有着资源的基础。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库鲁格塔格山东边的吐鲁番盆地的些村庄发生了动乱,大批难民举家西迁,越过库姆沙漠和库鲁格塔格山,其中有一些人停留在了罗布荒原上,加入了已经定居在这里的罗布人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原来绿洲农耕的生计方式,学会了在河道和湖沼中捕鱼,在胡杨林和灌木丛中打猎的生计方式。另外一小部分人把农耕技术带了过来,利用丰饶的土地和河水种植庄稼、放牧牲畜。
在罗布泊地区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原来生活在这里的部分蒙古人也融入了当地人口,成为了喀尔曲尕地区维吾尔人口的一部分。他们原有的游牧生计方式,给这里居民的生存带来了新的内容。
清末清政府平定阿古柏入侵造成的南疆叛乱时,把一部分罪犯流放在了罗布卓尔地区,他们的到来也给这里的人口增添了新的来源。
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喀尔曲尕人们的生计方式仍然是以捕鱼,狩猎为主,游牧放养牲畜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辅助生计方式,绿洲农耕依然不是普遍的生计方式。
我们找到了写于1950年的一份“尉犁县社会调查”,上面有一段这样写到,“县属喀尔曲尕村的罗布人经常聚集五六人带着野麻编织的网和鱼叉,大头棒,划着卡盆下湖,捕鱼回来,一任全村各家随意取食,食尽再捕,不分彼此。”
艾买提·阿塔老人就是喀尔曲尕以从事渔猎为生的最后代的代表。
“那个时候我们这里到处都有水,河里的水很大,河边也就有很多小湖,里面的鱼多得数不清,有大头鱼,这种鱼长得比较大,肉的味道很美。有一种鱼叫做科扎丽鱼,狡猾的家伙,还有罗户鱼,个头是这里最大的,我捕过一条,个头有一个七八岁的巴郎(儿童)那么大(一米以上左右),还有全身黑油油的乌路腾鱼,老是躲在深水里,不容易抓到。”
“卡盆是我们捕鱼最主要的工具,那时侯每家人都有一个,卡盆是我们用倒在地上的胡杨木树干做的,我们从来不去砍活着的胡杨树,那是“胡达”(真主)不允许的, 因为胡杨也有生命,你不能砍胡杨,像你不能随便杀死一个人一样。倒在地上的胡杨树是大地赐予我们的,把干树枝砍掉,剩下的就是躯干了,和人的身体一样!我们把它劈成两半,大的就可以做卡盆了,掏空树干,把内部和盆底刮平,把两头搞尖一些,一个卡盆就做好了。我们划着卡盆去捕鱼,用四种方法,一种是使用鱼钩,栓在罗布麻做的线上钓鱼,另外一种是用鱼叉,鱼又是用木质坚硬的红柳杆用刀削尖做成的,这样的红柳杆必须有叉,这样可以叉上大鱼,还有一种是鱼网,鱼网也是用罗布麻织成的,这东西在水里泡得时间越长,越结实,在水不深的地方一网可以抓上好几条鱼,大小都有。我们还用棍子打鱼,真的是“打”,用一根胡杨木杆或粗红柳杆,一头粗一头细,细的一头拿在手里,粗的那头用来打鱼,狠狠地敲在鱼的头上就行了。”
“那个时候我们吃的东西中,鱼是主要的,一点馕加上鱼,就够了,有时候吃肉,但是不像今天那样吃得多。所以过去我们这里的人没有什么大病,吃的鱼烤得很多,干胡杨、干红柳枝烤鱼的味道“牙克西”(好极了)。那时候种庄稼的人不多,有些人放牧。”
我们访谈过许多老一代的喀尔曲尕人,他们怀念过去以捕鱼为生的岁月,怀念那个时候这一带丰饶的水资源,让我们时常产生错觉:那是一个有点像“桃花源”的地方。
我们见到卡斯木·艾买提的时候,他已经76岁了。“贝力克”在当地语言里的意思是“鱼”,我们不清楚这个名称是指他是“一条鱼”还是指他是“捕鱼的能手”。
“我们捕鱼的时候一条卡盆里坐两个人,一个人负责划卡盆,另一个人撒网捕鱼。在什么时候捕鱼?春天胡杨叶子长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河里的洪水下来了,冰封的河面化开了,小湖里的鱼也跳起来了,我们划着卡盆出去,半天就回来了,一堆鱼也回来了。再就是夏天,河水大,小湖里水也大,鱼也长得大了,那个时候是我们晒鱼的好时候,抓到的大鱼,在岸边开膛,把里面的东西扔掉,就在太阳下晒了,过上几天鱼干了,我们把它们拉回去,存起来冬天吃。还有秋天,那时候,鱼个头都长大了,也很肥,我们半天时间就可以抓上一大堆,有的吃掉了,有的晒干。”
“村里的人为什么称呼你为”“贝力克?”
“那不好说,他们这样称呼我,我也没意见,可能是我特别会抓鱼吧。我在6岁的时候就跟上爷爷划着卡盆到小湖里抓鱼了,后来掉到水里也能够抓上鱼。13嘛还是14岁的时候,我抓过一条罗户鱼,抱都抱不住,还是阿塔(父亲)帮着把它抓到卡盆里的,那条鱼晒干后我们家吃了好几天。”
“我们不抓小鱼,鱼娃子小的时候不能抓,爷爷给我讲过,抓了鱼娃子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抓多了我的手会烂掉。我今天还记得这句话。有时候抓了鱼娃子,我赶快把它放到水里”
你什么时候不抓鱼了?为什么?
老人的眼睛暗淡了下来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只是望着远处的塔里木河。
“快10年了(大约是1993年左右),河里的水越来越少了,漫过河岸的水也少了,许多小湖都干了,鱼也少了,也小了。听人说,那边(指上游)的人用大网,用炸药抓鱼,到我们这里的不多了。最后一次划着卡盆到小湖里是8年前,水很浅,有的地方过不去,我的儿子下水推着卡盆朝前走……好几个小时也没有看到一条大鱼。”
“为什么河水少了?”
“种的地太多了,我到过库尔勒,一路上都是地,种的都是棉花,用抽水机抽河里的水,有多少水够啊?我们这里的水少了,过去很少有河里没水的时候,现在你们看,都是沙子。村子里有的人在不流的水里抓过鱼,那不是我干的活。”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捕鱼是喀尔曲尕人的主要生计方式,近20年来,由于流到这里的塔里木河水越来越少,用“贝力克”的话说,水和鱼的关系就与人和胡杨的关系一样,有胡杨生长的地方人就可以生存,没有了水,哪来的鱼?
冬天是喀尔曲尕的男人们狩猎的季节。
冬天的罗布荒原,万物萧瑟。夏秋在胡杨林中生长的野生动物和野禽成为由于冬天不能捕鱼的喀尔曲尕人食物的重要来源。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狩猎是这里的人们仅次于捕鱼的主要生计方式。
早期的喀尔曲尕人打猎用的是弓箭,投枪和石球绊索,在春秋两季他们还使用绳索做成圈套来捕野兔,黄羊,羚羊,禽类。早期狩猎中,经常使用的方式是集体围追堵截类似黄羊,羚羊这样的草食动物。
艾比布拉江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记述了当地一位非常有名望的猎人阿布拉枪关于当地人捕猎的口述。
“这个人生长于喀而曲尕乡,据他说他和他父亲一样都是非常棒的猎手。今年86岁(2006年)。15岁时他开始当铁匠,为周围的猎人制作简单的狩猎工具,比如,枪、夹套等。他自己也狩猎,是当地有名的猎人。他说,与捕鱼样,狩猎也受制于季节的影响。一般来说,当时当地人在秋季捕猎的动物主要有野兔,鹿,黄羊,在夏季有各种野禽”。
“狩猎经济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动物有一定的生活规律,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狩猎对象,不同的狩猎对象有不同的狩猎区域,人们把年基本上划分为四个时期:鹿胎期,相当于农历的二三月,这是不能捕猎塔里木雌性马鹿的季节,因为这时母鹿正处于怀胎时期,而这是捕猎公鹿的最好季节。夏季五六月份是动物交配时期,绝对不能狩猎,冬季是猎取野生动物获取毛皮的季节,这个时期猎人们成群结伙,结成围帮,带着猎狗进山(库鲁克塔格)打猎,在外面逗留的时间较多”。
阿布拉枪说,“喀尔曲尕人有个大家都遵守的规矩,捕杀怀孕的任何动物是猎人们绝对不做的事。如果一个猎人无意识做了这样的事,打死了母鹿以及它未出生的‘孩子’,这个猎人就会有一种杀了自己母亲和儿子的负罪感。另外,在狩猎时喀尔曲尕人不总在一个方向和地带围捕野生动物,因为要给它们留下逃走的路。”
20世纪上半叶,包括60年代,由于塔里木河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比较正常的状况,丰沛的河水滋润着喀尔曲尕所在塔河两岸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胡杨林没有受到严重的侵扰,河水养育了大量的鱼类,得到河水浸润的胡杨林和草地为野生动物野禽类提供了生息的地方,加上人口不多,这里的人们仍然以他们的祖先形成的生计方式生活着,这种生计方式依赖于自然的慷慨,也受制于他们形成的关于自然的本土知识。
塔里木河、喀尔曲尕人的游牧和农耕生计
我们在喀尔曲尕乡三次调查,都看到了沿着河滩,在胡杨林中和荒滩上有农民赶着牲畜放牧,这里的牲畜主要有山羊、绵羊、牛、马等,牲畜啃食着河滩边上,胡杨林中的草,秋天胡杨叶子落在林中的地面,也是牛羊的啃食的好草料。
老人们的回忆并没有使我们得到畜牧业在这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准确资料。19世纪中叶后的罗布人有着放牧牲畜的极个别现象,但是如同斯文赫定所记载的,放牧牲畜不是罗布人的主要生计。这一点在更早些时候成 书的《回疆志》里得到了印证,《回疆志》里说:“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惟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之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这里的“城市”指尉犁镇和库尔勒县)”
在喀尔曲尕,由于罗布人流落在这里之前已经有蒙古人在这里放牧,后来从吐鲁番迁徙来的农民,带来了他们那里的饲养牲畜的习惯,两者结合起来,可能是这里早期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的开端。
喀尔曲尕人的畜牧业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游牧和圈养。
纳斯尔·库尔班一家祖辈居住在喀尔曲尕,我们第一次调查的时候他已经82岁了,仍然在离村子不远的河滩边放羊。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放羊了。那时候我们的牲畜主要是山羊,山羊适合这里的气候和牧草,吃胡杨叶子很厉害,站立起来吃树叶子。我们把羊赶到河滩里放牧,赶着它们到离家很远的胡杨林里放牧,如果到那里,我们有好多天不回家,带上羊皮和馕就行了。晚上羊皮铺在地上,身上也盖着羊皮,睡在树底下就行了,70年代前这里有狼,我们也带上自己造的土枪。”
“你们那时候出去能够走多远?”
“我20几岁的时候经常走很远的地方,不知道有多远,几个月不回家的事经常有,因为可以打猎,吃的东西有。我记的冬天也会走很远,因为远的地方草好,晚上用干胡杨的树枝点上一堆火就行了。”
“绵羊是后来才有的,绵羊不如山羊,不耐旱也不耐寒。吃胡杨树叶吃不过山羊。后来我们也有了牛,牛赶不到很远的地方,只能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放牧。”
“那时侯我们家就有羊圈,放牧回来后晚上把羊圈在羊圈里。羊圈是用红柳条子扎起来的。”
“红柳条子扎起的羊圈结实吗?”
“我们这里水很多,红柳长得很高,树条子也很粗,羊跑不出去。”
我们在喀尔曲尕的几个村子里也看到了用红柳条子扎起的羊圈,有的是里外两层红柳杆,有的只有一层。
如果是外出游牧,一般一群牲畜有两个人放牧,一个走在畜群前面,一个走在畜群后面。
纳斯尔·库尔班说:“两个人可以控制羊群游走的速度,这样羊不会停在一个地方啃草,把草场啃坏,另外也不会丢失羊。走在前面的人可以把羊群引到水草好的地方,走在后面的人注意把溜出畜群的羊随时赶回来。”
“过去我们在一个地方不会停很长时间,因为这里的草长得不好,河岸边可以停留时间长一些,那里的草好,羊和牛经常踩河岸,河岸就结实一些,不会渗水。”
“这里圈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纳斯尔·库尔班眯起眼睛,想了一会儿。
“我小的时候就有,不过那时候羊的数量不多,有羊的一家不到几十只羊,只是晚上回来圈起来。白天我们就赶着它们出去放了。现在每家都有圈养的羊了,数量也增加了。过去我们不打草,现在每家都打草了。”
畜牧业作为喀尔曲尕人生计来源的一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了快速的增长。增长的原因除了经济上的需求外,塔里木河水水量减少导致鱼类数量急剧减少是个重要原因。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野生动物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减少,加上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法令宣传,狩猎的范围和种类受到了限制,人们越来越多地饲养牲畜来保证生计的需要。来自吐鲁番盆地的农民进入罗布荒原,带来了绿洲农耕生计,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上个世纪初在这里开始种植庄稼。但是,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种植业从来没有成为过这里人们的主要生计方式。
来自吐鲁番的农民们即使从事了耕作,也没有像他们在家乡那样,采取绿洲里通常的精耕细作,而是根据这里的水土条件实施了在大部分牧区存在的“粗耕”。
玉素甫·麻木提在我们访谈他的时候已经89岁了,一直生活在这里,他给我们讲述了这里的“粗耕”的种植传统。
“我的爷爷告诉我他是这里最早的农民,虽然有时也去捕鱼,但是他把种地看的很重要,说维吾尔人不种地怎么行。我的父亲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种地的技术,又创造了在这里种地的新方法。”
“每年春天,父亲到塔里木河边选择好适宜种地的地块,往往是前一年河水冲决河岸冲刷出来的平地,水分条件好,也比较肥沃,用坎土曼(类似铁锹的农具)和锄头翻地,地平整好后,把种子撒在耕好的地块里。最累人的活是把河岸上冲出来的口子堵上,为的是不让洪水来时淹没庄稼地。种子撒上了,父亲在5-6月份不到地里,因为就在河边,渗过来的水够了,不用浇水,到了6月底7月初,才到地里把庄稼收割回来。”
“当时种的庄稼主要是大麦,黄米以及芥菜等粮食作物,没有棉花,也没有油料作物。一块地种上两三年就不再种了,然后再选一块地,有时候选的地在靠近河岸的胡杨林边,主要是有河水渗过来,把草烧掉,作为肥料,再加上一点牲畜的肥料就行了。”
“种过庄稼然后弃耕的地块,一般要到十几年后再种庄稼,这样那里的草和灌木也就长起来了,可以让牛羊啃食。”
“那个时候种地没有什么机械,也没有拖拉机,全部是用木制或铁制的农具,坎土曼是最重要的,一把坎土曼就够了,胡杨木做成的锄头也很有用。”
“你们那个时候使用的牲畜肥料多吗?”
“有些家庭使用,有些家庭不用。因为河水冲出来的地比较肥沃,再加上烧地后下的草木灰,够了,当然产量不像现在的那样高。那时候种地主要是为了收获粮食供自己家庭用,有个十几亩地足够了,多余的粮食我们用来交换些日用品。”
另外一个农民艾山·买买提则给我们讲述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种植业发展的情况。“公社成立后,我们这里还是以打鱼打猎为主。到了学大寨的时期,县里让我们多种庄稼,开地的事就多了起来。公社组织农民在靠近河边的林地里开地,还是采用的烧掉草,然后用坎土曼挖地的方法来“造田”,但是基本上不浇水,因为那时候除了干旱的年份,几乎每年都有洪水漫过河岸,地下的水很浅。种麦子和玉米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到七几年我们这里开了第一道渠,引河水灌溉就开始了,那时候水很多,也没有什么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后,喀尔曲尕人开始大规模地开荒种地,也开始了水利工程建设。1971年修建了喀尔曲尕乡水库,引塔里木河水入库用于农田灌溉,水库蓄水量可灌溉土地6500亩。
种植业的发展在喀尔曲尕是一个具有生态象征意义的大事,从不动河水到挖开河岸引水浇灌耕地,再到修建水库蓄水,预示着这里的人们对塔里木河河水资源使用方式的转折。但是20世纪70年代人口规模不大,人们的经济意识不强,所以耕地面积总体上不大,据县里提供的资料,喀尔曲尕全部耕地面积总数不超过1000亩。
塔里木河,喀尔曲尕人生态危机的开始
与新疆大多数绿洲农村不同的是,喀尔曲尕多成立于农村土地承包制实施后5年的1987年。1982年,原来集体所有的所有的耕地和草场被分配给农民个人。虽然很多家庭并不清楚他们使用的草场面积到底有多大,但 是畜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喀尔曲尕人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农民家庭经济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到了90年代,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已经处于主导地位,1992年这里开始种植棉花。不到十年的时间,棉花很快就成为了喀尔曲尕罗布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从2000年以来,棉花成为了主导的农作物,几乎没有农户家庭再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了。
按照乡里提供的数据,1999年,全乡的棉花种植面积达到了1.469万亩,粮食种植面积从1988年的4000多亩下降到了1600亩,种植业大规模的发展,用于灌溉的河水量空前地增加。
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喀尔曲尕人的经济意识,原来在人们意识中的荒漠草地,随着外地商人的进入,不再是放牧的地方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挖干草,采集罗布麻和麻黄草成为了致富的快捷道路。农民们走向了过去只用来放牧的荒漠草地,挖掘干草,采集罗布麻和麻黄草。艾比布拉江在他的论文中记录了一个农民关于甘草的说法“甘草是为喀尔曲尕人24小时服务的银行”。我们一直想得到因为挖甘草到底毁掉了多大面积的草场的数据,但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是挖掘甘草导致草场退化乃至沙化的景象在这里显而易见。
纳斯尔·库尔班说,“现在到处挖甘草,挖罗布麻和麻黄草,草场就像一个人头上长出的秃斑,一片一片地变成沙地了,草明显矮了,长得稀稀拉拉的。过去我们赶着羊天走上20公里就行了,现在走上30公里羊都吃不饱。河岸边的草由于水少了,也长得不好了。”
喀尔曲尕人遇到问题远不止是这些。
塔里木河河水流到喀尔曲尕附近河段里的越来越少,已经有两年看不到河水了。过去依赖河水漫灌的胡杨林,现在由于没有水,一片片地干枯,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使草场遭受着几百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干旱,被人挖威秃子头的草地上的沙包,正在快速变成沙滩。
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村子里老人们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过去洪水溢出河岸,会淹掉农田,现在再也见不到那种情形了。旱灾在这里出现已经5年了。水库里没有水了,没有水庄稼种不成了,牲畜也因为没有水不断地死一
一位84岁的老人说,“我们这里的胡杨林本来非常好,就像是绿色的海洋,现在很多都已经枯死了。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的,因为那时候河水充足而且有洪峰,胡杨从来没有这样枯死的状况。因为河水太少了,胡杨先干了,然后就是牲畜数量减少,耕种了四五年的熟地也干了,不能再种庄稼了,只有10%的农民,能够出钱打井的人还能种地。”
“(由于干旱没有水),我们这里养的羊的数量少了将近一半,有400只羊的家庭只有200只了,肉质还行,但是个头儿小多了,因为营养跟不上(没有草)。
另外一位老年农民告诉我们,“以前这里有鹿,野骆驼野兔,野山羊,还有很多鱼。有扁平鱼,屁股是红色的红尾鱼、草鱼,还有一种没有任何骨头的黑色的好像带鱼一样的乌鱼(带子鱼)。以前只靠打猎也能养活自己,现在就算还有点动物,一见人就跑都找不到了。不过那时候也是见到了才打,我们并不是为了打猎才出来,因为动物特别多。”
“防洪堤有了,但是也没有水,而没有水时间长了就被沙子漫了,防洪堤这边植被也少了,胡杨树也枯死了。这儿的胡杨林也有了虫子,把叶子都吃掉了,可能是因为水少的原因,以前有水的时候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灾害,因为干旱连虫子也多了。”
最后的几句
塔里木河水哺育了喀尔曲尕绿洲,使这片离干涸的罗布泊不算太远的荒漠养育了几代人。现在塔里木河像艾买提·阿塔老人混浊的眼睛一样,已经没有多少眼泪了,绿洲存在受到的威胁是空前的。
2007年秋天,我们告别卡斯木·艾买提老人的时候,老人送我们走到了河边,他望着几乎没有多少河水的河道,说了一句话。
“远方的客人来看望我,我没有让你们吃上我打的鱼,因为河里没有水了。你们下一次来的时候,河水会来的,我如果能见到你们,一定打一条罗户鱼款待你们。”
在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是涌现出罗布人在一百多年前被迫离开罗布泊(喀拉库顺)后流落到阿布旦的情景,总是涌现出他们在阿布旦生存不到30年后,再次被迫离开阿布旦的情景。这两次迁徙的主要原因都是塔里木河水流不到他们故乡所致。
塔里木河水流到这里时,已经在沙漠和胡杨林中弯弯曲曲地流淌了一千多公里,如果不是两岸时而密集时而稀疏的胡杨林,以及在胡杨林周围以红柳和芦苇为主构成的灌木林,初次来到这里的人们一定会把这片广袤的土地看作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或是库姆沙漠的一部分。事实上,这片土地是大罗布荒原的一部分。
走进喀尔曲尕乡政府所在地,罗布荒原上特有的房子,就隐现在胡杨和杨树中,造这种房子,先用红柳枝条、胡杨枝条或是芦苇杆竖埋在地里,然后用掺入树叶、草叶或是麦杆和成的泥抹在“墙”上,再用胡杨躯干搭成房梁,最后铺上芦苇或是罗布麻,再用泥抹成房顶。这些年来新修了一些用砖或土块作为材料的房子,但是胡杨或红柳枝条为躯干搭建的房子仍然让人们遐想塔里木盆地几千年来绿洲里的村落模样。
艾买提·阿塔老人在5年前我们第一次到喀尔曲尕乡的时候已经88岁了,身材不高,但是仍然有着罗布荒原高寿老人的尊严和风度,初秋里时节,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袷袢”,头上戴着一顶黑白花纹相间的帽子,站立在塔里木河边,身板笔直,雪白的胡须在荒原的微风中飘荡着,从他有点干涩的眼睛中,可以看出岁月给他留下的复杂的记忆。
他站在塔里木河岸上,看着几乎没有多少河水的河道,河床里的白色沙滩伸展到远方,荒原的风不时地刮起一阵阵沙尘。老人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嘴唇抖动着,似乎在询问这条他一生都相依为伴的大河一些什么问题。但是我们什么也听不清楚,只看到老人干涩的眼圈边似乎抖动着些许泪花。
“你们看到那条‘卡盆’。了没有?那就是我打鱼时用过的,我到河对岸时就用它,这是我用过的最后一个‘卡盆’!”
不远处的河岸边横躺着一条“卡盆”。这是用胡杨树杆“抠”出来的独木舟,大约有三米长,“卡盆”的颜色和河床里的沙子颜色几乎一样,只是在龟裂的躯干上有一道又一道的“皱纹”,颜色很深。我们看到过这带的维吾尔人摇着卡盆,在塔里木河或是河边的水泡子里捕鱼的照片,但是很难把这一条与照片上的卡盐联想在起。
“你一生用过多少个卡盆?”
听到我们的问题,老人思索了几分钟,摇了摇头,雪白的胡须的抖动着,脸上的表情似乎告诉我们他正在努力地数着什么。
记不清了,我七岁的时候就和父亲下水捕鱼了,还记得那个卡盆,比这个要小……
我们想起了在村子里看到的许多卡盆,它们或是横躺在房子后面,或是摆在羊圈门前,当我们举着照相机对准它们咔嚓喀嚓拍照的时候,卡盆的主人们会走了过来,基本上都说着同样的话,“这是我(爸爸爷爷)过去打鱼时用的卡盆。”“现在没有水了,放在这里了。”“现在给羊和牛当喂料的槽子了。”“有些家把卡盆当柴火烧掉了,我们的没有烧。”那些卡盆,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煞白煞白的,无言地躺在房前屋后,或是牲畜圈门前。
卡盆用途的变化,映射着这片罗布荒原的环境变化,也映射着这里的人们生计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于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塔里木河、胡杨与喀尔曲尕人的渔猎生计
喀尔曲尕的居民都是维吾尔人。与塔里木盆地其他绿洲的维吾尔人相比,这里的维吾尔人的来源更加复杂一些。
这里是塔里木河下游的上游,离罗布泊相对比较近。乡里有些家庭的祖先,有着罗布人的背景。罗布人过去居住在罗布泊湖边,后来由于塔里木河河水改道,造成罗布泊原来湖盆的游移,他们又迁到到了新的湖盆-喀拉库顺湖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罗布泊周遍的罗布人,主要以捕鱼和狩猎为生。远的不说,即使在100多年前俄国的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的斯文·赫定来到这里时,在他们所写的游记和报告中,生动而翔实地记载了罗布人捕鱼狩猎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也记录下了他们与塔里木河与罗布泊相依为命的生存状态。
1853年,罗布淖尔地区暴发了一场鼠疫,给罗布人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缺医少药的罗布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只有举家迁徒,四处逃亡。一部分人迁徙到了离喀拉库顺湖不远的地方,他们给这个地方起名为“阿不旦”,意思是“新地”或“丰饶之地”,他们就是斯文·赫定在调查塔里木河尾闾和喀拉库顺时给予他帮助的那部分罗布人。有一小部分罗布人在迁徙中留在了离阿不旦不算太远的喀尔曲尕一带,这里有着塔里木河,也有着塔里木河洪水期河水漫滩时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湖沼,迁徙到这里的罗布人原来的生计方式在这里仍然有着资源的基础。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库鲁格塔格山东边的吐鲁番盆地的些村庄发生了动乱,大批难民举家西迁,越过库姆沙漠和库鲁格塔格山,其中有一些人停留在了罗布荒原上,加入了已经定居在这里的罗布人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原来绿洲农耕的生计方式,学会了在河道和湖沼中捕鱼,在胡杨林和灌木丛中打猎的生计方式。另外一小部分人把农耕技术带了过来,利用丰饶的土地和河水种植庄稼、放牧牲畜。
在罗布泊地区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原来生活在这里的部分蒙古人也融入了当地人口,成为了喀尔曲尕地区维吾尔人口的一部分。他们原有的游牧生计方式,给这里居民的生存带来了新的内容。
清末清政府平定阿古柏入侵造成的南疆叛乱时,把一部分罪犯流放在了罗布卓尔地区,他们的到来也给这里的人口增添了新的来源。
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喀尔曲尕人们的生计方式仍然是以捕鱼,狩猎为主,游牧放养牲畜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辅助生计方式,绿洲农耕依然不是普遍的生计方式。
我们找到了写于1950年的一份“尉犁县社会调查”,上面有一段这样写到,“县属喀尔曲尕村的罗布人经常聚集五六人带着野麻编织的网和鱼叉,大头棒,划着卡盆下湖,捕鱼回来,一任全村各家随意取食,食尽再捕,不分彼此。”
艾买提·阿塔老人就是喀尔曲尕以从事渔猎为生的最后代的代表。
“那个时候我们这里到处都有水,河里的水很大,河边也就有很多小湖,里面的鱼多得数不清,有大头鱼,这种鱼长得比较大,肉的味道很美。有一种鱼叫做科扎丽鱼,狡猾的家伙,还有罗户鱼,个头是这里最大的,我捕过一条,个头有一个七八岁的巴郎(儿童)那么大(一米以上左右),还有全身黑油油的乌路腾鱼,老是躲在深水里,不容易抓到。”
“卡盆是我们捕鱼最主要的工具,那时侯每家人都有一个,卡盆是我们用倒在地上的胡杨木树干做的,我们从来不去砍活着的胡杨树,那是“胡达”(真主)不允许的, 因为胡杨也有生命,你不能砍胡杨,像你不能随便杀死一个人一样。倒在地上的胡杨树是大地赐予我们的,把干树枝砍掉,剩下的就是躯干了,和人的身体一样!我们把它劈成两半,大的就可以做卡盆了,掏空树干,把内部和盆底刮平,把两头搞尖一些,一个卡盆就做好了。我们划着卡盆去捕鱼,用四种方法,一种是使用鱼钩,栓在罗布麻做的线上钓鱼,另外一种是用鱼叉,鱼又是用木质坚硬的红柳杆用刀削尖做成的,这样的红柳杆必须有叉,这样可以叉上大鱼,还有一种是鱼网,鱼网也是用罗布麻织成的,这东西在水里泡得时间越长,越结实,在水不深的地方一网可以抓上好几条鱼,大小都有。我们还用棍子打鱼,真的是“打”,用一根胡杨木杆或粗红柳杆,一头粗一头细,细的一头拿在手里,粗的那头用来打鱼,狠狠地敲在鱼的头上就行了。”
“那个时候我们吃的东西中,鱼是主要的,一点馕加上鱼,就够了,有时候吃肉,但是不像今天那样吃得多。所以过去我们这里的人没有什么大病,吃的鱼烤得很多,干胡杨、干红柳枝烤鱼的味道“牙克西”(好极了)。那时候种庄稼的人不多,有些人放牧。”
我们访谈过许多老一代的喀尔曲尕人,他们怀念过去以捕鱼为生的岁月,怀念那个时候这一带丰饶的水资源,让我们时常产生错觉:那是一个有点像“桃花源”的地方。
我们见到卡斯木·艾买提的时候,他已经76岁了。“贝力克”在当地语言里的意思是“鱼”,我们不清楚这个名称是指他是“一条鱼”还是指他是“捕鱼的能手”。
“我们捕鱼的时候一条卡盆里坐两个人,一个人负责划卡盆,另一个人撒网捕鱼。在什么时候捕鱼?春天胡杨叶子长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河里的洪水下来了,冰封的河面化开了,小湖里的鱼也跳起来了,我们划着卡盆出去,半天就回来了,一堆鱼也回来了。再就是夏天,河水大,小湖里水也大,鱼也长得大了,那个时候是我们晒鱼的好时候,抓到的大鱼,在岸边开膛,把里面的东西扔掉,就在太阳下晒了,过上几天鱼干了,我们把它们拉回去,存起来冬天吃。还有秋天,那时候,鱼个头都长大了,也很肥,我们半天时间就可以抓上一大堆,有的吃掉了,有的晒干。”
“村里的人为什么称呼你为”“贝力克?”
“那不好说,他们这样称呼我,我也没意见,可能是我特别会抓鱼吧。我在6岁的时候就跟上爷爷划着卡盆到小湖里抓鱼了,后来掉到水里也能够抓上鱼。13嘛还是14岁的时候,我抓过一条罗户鱼,抱都抱不住,还是阿塔(父亲)帮着把它抓到卡盆里的,那条鱼晒干后我们家吃了好几天。”
“我们不抓小鱼,鱼娃子小的时候不能抓,爷爷给我讲过,抓了鱼娃子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抓多了我的手会烂掉。我今天还记得这句话。有时候抓了鱼娃子,我赶快把它放到水里”
你什么时候不抓鱼了?为什么?
老人的眼睛暗淡了下来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只是望着远处的塔里木河。
“快10年了(大约是1993年左右),河里的水越来越少了,漫过河岸的水也少了,许多小湖都干了,鱼也少了,也小了。听人说,那边(指上游)的人用大网,用炸药抓鱼,到我们这里的不多了。最后一次划着卡盆到小湖里是8年前,水很浅,有的地方过不去,我的儿子下水推着卡盆朝前走……好几个小时也没有看到一条大鱼。”
“为什么河水少了?”
“种的地太多了,我到过库尔勒,一路上都是地,种的都是棉花,用抽水机抽河里的水,有多少水够啊?我们这里的水少了,过去很少有河里没水的时候,现在你们看,都是沙子。村子里有的人在不流的水里抓过鱼,那不是我干的活。”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捕鱼是喀尔曲尕人的主要生计方式,近20年来,由于流到这里的塔里木河水越来越少,用“贝力克”的话说,水和鱼的关系就与人和胡杨的关系一样,有胡杨生长的地方人就可以生存,没有了水,哪来的鱼?
冬天是喀尔曲尕的男人们狩猎的季节。
冬天的罗布荒原,万物萧瑟。夏秋在胡杨林中生长的野生动物和野禽成为由于冬天不能捕鱼的喀尔曲尕人食物的重要来源。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狩猎是这里的人们仅次于捕鱼的主要生计方式。
早期的喀尔曲尕人打猎用的是弓箭,投枪和石球绊索,在春秋两季他们还使用绳索做成圈套来捕野兔,黄羊,羚羊,禽类。早期狩猎中,经常使用的方式是集体围追堵截类似黄羊,羚羊这样的草食动物。
艾比布拉江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记述了当地一位非常有名望的猎人阿布拉枪关于当地人捕猎的口述。
“这个人生长于喀而曲尕乡,据他说他和他父亲一样都是非常棒的猎手。今年86岁(2006年)。15岁时他开始当铁匠,为周围的猎人制作简单的狩猎工具,比如,枪、夹套等。他自己也狩猎,是当地有名的猎人。他说,与捕鱼样,狩猎也受制于季节的影响。一般来说,当时当地人在秋季捕猎的动物主要有野兔,鹿,黄羊,在夏季有各种野禽”。
“狩猎经济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动物有一定的生活规律,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狩猎对象,不同的狩猎对象有不同的狩猎区域,人们把年基本上划分为四个时期:鹿胎期,相当于农历的二三月,这是不能捕猎塔里木雌性马鹿的季节,因为这时母鹿正处于怀胎时期,而这是捕猎公鹿的最好季节。夏季五六月份是动物交配时期,绝对不能狩猎,冬季是猎取野生动物获取毛皮的季节,这个时期猎人们成群结伙,结成围帮,带着猎狗进山(库鲁克塔格)打猎,在外面逗留的时间较多”。
阿布拉枪说,“喀尔曲尕人有个大家都遵守的规矩,捕杀怀孕的任何动物是猎人们绝对不做的事。如果一个猎人无意识做了这样的事,打死了母鹿以及它未出生的‘孩子’,这个猎人就会有一种杀了自己母亲和儿子的负罪感。另外,在狩猎时喀尔曲尕人不总在一个方向和地带围捕野生动物,因为要给它们留下逃走的路。”
20世纪上半叶,包括60年代,由于塔里木河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比较正常的状况,丰沛的河水滋润着喀尔曲尕所在塔河两岸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胡杨林没有受到严重的侵扰,河水养育了大量的鱼类,得到河水浸润的胡杨林和草地为野生动物野禽类提供了生息的地方,加上人口不多,这里的人们仍然以他们的祖先形成的生计方式生活着,这种生计方式依赖于自然的慷慨,也受制于他们形成的关于自然的本土知识。
塔里木河、喀尔曲尕人的游牧和农耕生计
我们在喀尔曲尕乡三次调查,都看到了沿着河滩,在胡杨林中和荒滩上有农民赶着牲畜放牧,这里的牲畜主要有山羊、绵羊、牛、马等,牲畜啃食着河滩边上,胡杨林中的草,秋天胡杨叶子落在林中的地面,也是牛羊的啃食的好草料。
老人们的回忆并没有使我们得到畜牧业在这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准确资料。19世纪中叶后的罗布人有着放牧牲畜的极个别现象,但是如同斯文赫定所记载的,放牧牲畜不是罗布人的主要生计。这一点在更早些时候成 书的《回疆志》里得到了印证,《回疆志》里说:“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惟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之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这里的“城市”指尉犁镇和库尔勒县)”
在喀尔曲尕,由于罗布人流落在这里之前已经有蒙古人在这里放牧,后来从吐鲁番迁徙来的农民,带来了他们那里的饲养牲畜的习惯,两者结合起来,可能是这里早期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的开端。
喀尔曲尕人的畜牧业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游牧和圈养。
纳斯尔·库尔班一家祖辈居住在喀尔曲尕,我们第一次调查的时候他已经82岁了,仍然在离村子不远的河滩边放羊。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放羊了。那时候我们的牲畜主要是山羊,山羊适合这里的气候和牧草,吃胡杨叶子很厉害,站立起来吃树叶子。我们把羊赶到河滩里放牧,赶着它们到离家很远的胡杨林里放牧,如果到那里,我们有好多天不回家,带上羊皮和馕就行了。晚上羊皮铺在地上,身上也盖着羊皮,睡在树底下就行了,70年代前这里有狼,我们也带上自己造的土枪。”
“你们那时候出去能够走多远?”
“我20几岁的时候经常走很远的地方,不知道有多远,几个月不回家的事经常有,因为可以打猎,吃的东西有。我记的冬天也会走很远,因为远的地方草好,晚上用干胡杨的树枝点上一堆火就行了。”
“绵羊是后来才有的,绵羊不如山羊,不耐旱也不耐寒。吃胡杨树叶吃不过山羊。后来我们也有了牛,牛赶不到很远的地方,只能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放牧。”
“那时侯我们家就有羊圈,放牧回来后晚上把羊圈在羊圈里。羊圈是用红柳条子扎起来的。”
“红柳条子扎起的羊圈结实吗?”
“我们这里水很多,红柳长得很高,树条子也很粗,羊跑不出去。”
我们在喀尔曲尕的几个村子里也看到了用红柳条子扎起的羊圈,有的是里外两层红柳杆,有的只有一层。
如果是外出游牧,一般一群牲畜有两个人放牧,一个走在畜群前面,一个走在畜群后面。
纳斯尔·库尔班说:“两个人可以控制羊群游走的速度,这样羊不会停在一个地方啃草,把草场啃坏,另外也不会丢失羊。走在前面的人可以把羊群引到水草好的地方,走在后面的人注意把溜出畜群的羊随时赶回来。”
“过去我们在一个地方不会停很长时间,因为这里的草长得不好,河岸边可以停留时间长一些,那里的草好,羊和牛经常踩河岸,河岸就结实一些,不会渗水。”
“这里圈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纳斯尔·库尔班眯起眼睛,想了一会儿。
“我小的时候就有,不过那时候羊的数量不多,有羊的一家不到几十只羊,只是晚上回来圈起来。白天我们就赶着它们出去放了。现在每家都有圈养的羊了,数量也增加了。过去我们不打草,现在每家都打草了。”
畜牧业作为喀尔曲尕人生计来源的一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了快速的增长。增长的原因除了经济上的需求外,塔里木河水水量减少导致鱼类数量急剧减少是个重要原因。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野生动物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减少,加上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法令宣传,狩猎的范围和种类受到了限制,人们越来越多地饲养牲畜来保证生计的需要。来自吐鲁番盆地的农民进入罗布荒原,带来了绿洲农耕生计,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上个世纪初在这里开始种植庄稼。但是,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种植业从来没有成为过这里人们的主要生计方式。
来自吐鲁番的农民们即使从事了耕作,也没有像他们在家乡那样,采取绿洲里通常的精耕细作,而是根据这里的水土条件实施了在大部分牧区存在的“粗耕”。
玉素甫·麻木提在我们访谈他的时候已经89岁了,一直生活在这里,他给我们讲述了这里的“粗耕”的种植传统。
“我的爷爷告诉我他是这里最早的农民,虽然有时也去捕鱼,但是他把种地看的很重要,说维吾尔人不种地怎么行。我的父亲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种地的技术,又创造了在这里种地的新方法。”
“每年春天,父亲到塔里木河边选择好适宜种地的地块,往往是前一年河水冲决河岸冲刷出来的平地,水分条件好,也比较肥沃,用坎土曼(类似铁锹的农具)和锄头翻地,地平整好后,把种子撒在耕好的地块里。最累人的活是把河岸上冲出来的口子堵上,为的是不让洪水来时淹没庄稼地。种子撒上了,父亲在5-6月份不到地里,因为就在河边,渗过来的水够了,不用浇水,到了6月底7月初,才到地里把庄稼收割回来。”
“当时种的庄稼主要是大麦,黄米以及芥菜等粮食作物,没有棉花,也没有油料作物。一块地种上两三年就不再种了,然后再选一块地,有时候选的地在靠近河岸的胡杨林边,主要是有河水渗过来,把草烧掉,作为肥料,再加上一点牲畜的肥料就行了。”
“种过庄稼然后弃耕的地块,一般要到十几年后再种庄稼,这样那里的草和灌木也就长起来了,可以让牛羊啃食。”
“那个时候种地没有什么机械,也没有拖拉机,全部是用木制或铁制的农具,坎土曼是最重要的,一把坎土曼就够了,胡杨木做成的锄头也很有用。”
“你们那个时候使用的牲畜肥料多吗?”
“有些家庭使用,有些家庭不用。因为河水冲出来的地比较肥沃,再加上烧地后下的草木灰,够了,当然产量不像现在的那样高。那时候种地主要是为了收获粮食供自己家庭用,有个十几亩地足够了,多余的粮食我们用来交换些日用品。”
另外一个农民艾山·买买提则给我们讲述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种植业发展的情况。“公社成立后,我们这里还是以打鱼打猎为主。到了学大寨的时期,县里让我们多种庄稼,开地的事就多了起来。公社组织农民在靠近河边的林地里开地,还是采用的烧掉草,然后用坎土曼挖地的方法来“造田”,但是基本上不浇水,因为那时候除了干旱的年份,几乎每年都有洪水漫过河岸,地下的水很浅。种麦子和玉米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到七几年我们这里开了第一道渠,引河水灌溉就开始了,那时候水很多,也没有什么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后,喀尔曲尕人开始大规模地开荒种地,也开始了水利工程建设。1971年修建了喀尔曲尕乡水库,引塔里木河水入库用于农田灌溉,水库蓄水量可灌溉土地6500亩。
种植业的发展在喀尔曲尕是一个具有生态象征意义的大事,从不动河水到挖开河岸引水浇灌耕地,再到修建水库蓄水,预示着这里的人们对塔里木河河水资源使用方式的转折。但是20世纪70年代人口规模不大,人们的经济意识不强,所以耕地面积总体上不大,据县里提供的资料,喀尔曲尕全部耕地面积总数不超过1000亩。
塔里木河,喀尔曲尕人生态危机的开始
与新疆大多数绿洲农村不同的是,喀尔曲尕多成立于农村土地承包制实施后5年的1987年。1982年,原来集体所有的所有的耕地和草场被分配给农民个人。虽然很多家庭并不清楚他们使用的草场面积到底有多大,但 是畜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喀尔曲尕人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农民家庭经济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到了90年代,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已经处于主导地位,1992年这里开始种植棉花。不到十年的时间,棉花很快就成为了喀尔曲尕罗布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从2000年以来,棉花成为了主导的农作物,几乎没有农户家庭再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了。
按照乡里提供的数据,1999年,全乡的棉花种植面积达到了1.469万亩,粮食种植面积从1988年的4000多亩下降到了1600亩,种植业大规模的发展,用于灌溉的河水量空前地增加。
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喀尔曲尕人的经济意识,原来在人们意识中的荒漠草地,随着外地商人的进入,不再是放牧的地方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挖干草,采集罗布麻和麻黄草成为了致富的快捷道路。农民们走向了过去只用来放牧的荒漠草地,挖掘干草,采集罗布麻和麻黄草。艾比布拉江在他的论文中记录了一个农民关于甘草的说法“甘草是为喀尔曲尕人24小时服务的银行”。我们一直想得到因为挖甘草到底毁掉了多大面积的草场的数据,但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是挖掘甘草导致草场退化乃至沙化的景象在这里显而易见。
纳斯尔·库尔班说,“现在到处挖甘草,挖罗布麻和麻黄草,草场就像一个人头上长出的秃斑,一片一片地变成沙地了,草明显矮了,长得稀稀拉拉的。过去我们赶着羊天走上20公里就行了,现在走上30公里羊都吃不饱。河岸边的草由于水少了,也长得不好了。”
喀尔曲尕人遇到问题远不止是这些。
塔里木河河水流到喀尔曲尕附近河段里的越来越少,已经有两年看不到河水了。过去依赖河水漫灌的胡杨林,现在由于没有水,一片片地干枯,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使草场遭受着几百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干旱,被人挖威秃子头的草地上的沙包,正在快速变成沙滩。
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村子里老人们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过去洪水溢出河岸,会淹掉农田,现在再也见不到那种情形了。旱灾在这里出现已经5年了。水库里没有水了,没有水庄稼种不成了,牲畜也因为没有水不断地死一
一位84岁的老人说,“我们这里的胡杨林本来非常好,就像是绿色的海洋,现在很多都已经枯死了。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的,因为那时候河水充足而且有洪峰,胡杨从来没有这样枯死的状况。因为河水太少了,胡杨先干了,然后就是牲畜数量减少,耕种了四五年的熟地也干了,不能再种庄稼了,只有10%的农民,能够出钱打井的人还能种地。”
“(由于干旱没有水),我们这里养的羊的数量少了将近一半,有400只羊的家庭只有200只了,肉质还行,但是个头儿小多了,因为营养跟不上(没有草)。
另外一位老年农民告诉我们,“以前这里有鹿,野骆驼野兔,野山羊,还有很多鱼。有扁平鱼,屁股是红色的红尾鱼、草鱼,还有一种没有任何骨头的黑色的好像带鱼一样的乌鱼(带子鱼)。以前只靠打猎也能养活自己,现在就算还有点动物,一见人就跑都找不到了。不过那时候也是见到了才打,我们并不是为了打猎才出来,因为动物特别多。”
“防洪堤有了,但是也没有水,而没有水时间长了就被沙子漫了,防洪堤这边植被也少了,胡杨树也枯死了。这儿的胡杨林也有了虫子,把叶子都吃掉了,可能是因为水少的原因,以前有水的时候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灾害,因为干旱连虫子也多了。”
最后的几句
塔里木河水哺育了喀尔曲尕绿洲,使这片离干涸的罗布泊不算太远的荒漠养育了几代人。现在塔里木河像艾买提·阿塔老人混浊的眼睛一样,已经没有多少眼泪了,绿洲存在受到的威胁是空前的。
2007年秋天,我们告别卡斯木·艾买提老人的时候,老人送我们走到了河边,他望着几乎没有多少河水的河道,说了一句话。
“远方的客人来看望我,我没有让你们吃上我打的鱼,因为河里没有水了。你们下一次来的时候,河水会来的,我如果能见到你们,一定打一条罗户鱼款待你们。”
在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是涌现出罗布人在一百多年前被迫离开罗布泊(喀拉库顺)后流落到阿布旦的情景,总是涌现出他们在阿布旦生存不到30年后,再次被迫离开阿布旦的情景。这两次迁徙的主要原因都是塔里木河水流不到他们故乡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