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选择从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路径作为切入视角,分析了影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模型,最后通过与印度对比,分析了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竞争优势;竞争力模型
全球化浪潮与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使得国际服务外包这一服务贸易新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那么,什么是服务外包,什么是国际服务外包呢?服务外包指的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把由企业或机构内部人员提供的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人员或组织,包括在岸外包、近岸外包和离岸外包。国际服务外包指的是离岸外包这种形式,即服务的发包方和承包方是不同国家的企业。
近年来,国际服务外包的浪潮为发展中国家重塑际分工价值链上的地位提供了契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乘数效应。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中显示出不俗的实力,中国是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与国际领先的外包目的地印度、爱尔兰等相比,在一些服务外包的关键能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要素投入程度有关,也与国家经济发展路径有关,重视制造业的传统政策视野为“中国制造”提供了生产力要素基础的同时,也增加了机会成本——挤压了“中国服务”的打造。然而,进一步扩大的发达国家国际服务外包需求以及印度等国出现瓶颈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为我们改变这一领域相对落后状态提供了难得机遇,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扬弃立足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参与法则、建立立足于竞争优势的贸易战略提供了一条合理的现实路径: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的培育,大力发展高级技术型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反作用于传统制造业要素,促使其提高产出效率,最终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飞跃,走上中国制造业向中国服务业的全面升级之路。
一、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模型
(一)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资源禀赋,若把资源禀赋称作初级生产要素,美国学者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则更强调的是被创造出来的高级生产要素。前者是传统贸易的理论基石,后者为分析当下新型贸易形式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波特所构建的基于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继承了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观点,而且揭示了非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即所谓创造性要素。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认识到,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与必要条件,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与高级生产要素结合后的转化形式。
国际服务外包本质是一种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顺应不断纵深的经济一体化潮流而产生的新型贸易形态,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构建理应建立在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而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构建理应建立在转换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转换的关键是,如何培育高新技术、高级人力资本,使其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
(二)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Rupa Chanda(2008)认为,吸引企业的离岸服务投资目的地是那些能够为离岸服务有效供给要素投入和保证最大产出的国家或地区。若暂把外包简译为由内向外的转移,那么,转移与否取决于内部化组织成本与外部化交易成本的高低比较,当外部化交易成本低于内部化组织成本时,企业会选择外包产品模块生产环节或服务环节。在企业选择外包的前提下,外包目的地的选择则取决于产出一定,外部化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从国际服务承包方的角度讲,这是其构建承接竞争力的法则。将此法则与上述基于竞争优势分析视角的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内涵相结合,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影响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因素:低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进一步,通过分析IT-BPO行业特质和总结相关研究学者的实证结果,细化和补充后的影响因素为:劳动力成本、外语人才、软件信息或相关专业人才、高端管理人才、与服务外包相关的硬性基础设施、与服务外包相关的软性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
(三)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模型
基于对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构建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模型。
模型中,低级人力生产要素是指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成本;高级人力生产要素是指外语人才、软件信息或相关专业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基础设施是指与服务外包相关的硬性基础设施和与服务外包相关的软性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在这里是指与服务外包相关的投资、执法、税收优惠等政策;发展路径是指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虽把政府看作外生变量,但其对模型内要素的优化是提升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来源。
二、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分析——与印度国际外包服务能力的比较
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充分性程度显著提升,因而对竞争力的充分理解需要从国际竞争相对关系上理解。在已构建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模型框架下,通过与国际领先外包目的地——印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现目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状况,抓住传统外包目的地出现瓶颈的所提供的契机,扬长避短,蓄势待发。
(一)从人力生产要素角度看
印度与中国的初级劳动力工资水平都较低,这主要是源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都较丰腴。但在高级人力生产要素方面,两国差距较大,具体来说,中国相对缺乏熟练应用英语的从业人员和承接IT和流程服务外包等与专业对口的从业人员,在这一点上,国内外的学者都意识到与服务外包相关的高级人力生产要素在竞争力构建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增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优势需要进一步向竞争优势转化。
(二)从基础设施角度看
在硬性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制造业所提供的强大物质基础和印度基础设施状况出现的恶化状况凸显出中国在此方面的相对优势,在电信硬件设施以及航空、道路、旅店等基础设施方面发展较快;在软性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电信网络国际联结和信息传输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应对网路意外中断能力脆弱、电信资费过高,降低了要素投入供给效率、增加了服务发包方的交易成本,而印度IT产业雄厚的实力使得这方面的缺陷较小。
(三)从相关政策角度看
与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相关的政策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相关的投资、执法、税收等政策。中印双方在政策环境上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但单从审视中国相关政策的角度看,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通信管制、行业协会制度、税收优惠这几方面还存在制度设计的滞后性。
(四)从发展路径角度看
对于中国而言,对国际服务外包承接能力的逐步重视是符合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从长期来看,现有优势的利用与潜在优势的开发使其拥有与印度等较为成熟的外包目的地抗衡的能力。
三、扬长补短,蓄势待发——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
增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是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考虑:首先,在人力资本上,鼓励学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培养不同层次既懂软件技术、商务知识又具备外语能力人才;其次,在基础设施上,提高软性基础设施实力,比如增强电信网络国际联结和信息传输能力、企业应对网路意外中断能力和减少电信资费,同时,逐渐使投入向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活动所需的软性要件倾斜,为多元化服务外包内容开辟道路;再次,在相关政策上,调整相对滞后的通信网络管制政策;改进与知识产权相关立法和执法;完善税收补贴优惠政策;健全外商投资环境;建立国际服务外包的行业协会;最后,在发展路径方面,在正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寻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机制来构建国际服务外包承接能力。
参考文献:
[1]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2]卢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7,(9).
[3]卢锋.探求服务外包与服务全球化真谛--读江小涓等著《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9,(12).
[4]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竞争优势;竞争力模型
全球化浪潮与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使得国际服务外包这一服务贸易新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那么,什么是服务外包,什么是国际服务外包呢?服务外包指的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把由企业或机构内部人员提供的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人员或组织,包括在岸外包、近岸外包和离岸外包。国际服务外包指的是离岸外包这种形式,即服务的发包方和承包方是不同国家的企业。
近年来,国际服务外包的浪潮为发展中国家重塑际分工价值链上的地位提供了契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乘数效应。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中显示出不俗的实力,中国是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与国际领先的外包目的地印度、爱尔兰等相比,在一些服务外包的关键能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要素投入程度有关,也与国家经济发展路径有关,重视制造业的传统政策视野为“中国制造”提供了生产力要素基础的同时,也增加了机会成本——挤压了“中国服务”的打造。然而,进一步扩大的发达国家国际服务外包需求以及印度等国出现瓶颈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为我们改变这一领域相对落后状态提供了难得机遇,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扬弃立足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参与法则、建立立足于竞争优势的贸易战略提供了一条合理的现实路径: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的培育,大力发展高级技术型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反作用于传统制造业要素,促使其提高产出效率,最终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飞跃,走上中国制造业向中国服务业的全面升级之路。
一、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模型
(一)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资源禀赋,若把资源禀赋称作初级生产要素,美国学者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则更强调的是被创造出来的高级生产要素。前者是传统贸易的理论基石,后者为分析当下新型贸易形式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波特所构建的基于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继承了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观点,而且揭示了非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即所谓创造性要素。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认识到,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与必要条件,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与高级生产要素结合后的转化形式。
国际服务外包本质是一种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顺应不断纵深的经济一体化潮流而产生的新型贸易形态,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构建理应建立在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而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构建理应建立在转换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转换的关键是,如何培育高新技术、高级人力资本,使其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
(二)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Rupa Chanda(2008)认为,吸引企业的离岸服务投资目的地是那些能够为离岸服务有效供给要素投入和保证最大产出的国家或地区。若暂把外包简译为由内向外的转移,那么,转移与否取决于内部化组织成本与外部化交易成本的高低比较,当外部化交易成本低于内部化组织成本时,企业会选择外包产品模块生产环节或服务环节。在企业选择外包的前提下,外包目的地的选择则取决于产出一定,外部化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从国际服务承包方的角度讲,这是其构建承接竞争力的法则。将此法则与上述基于竞争优势分析视角的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内涵相结合,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影响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因素:低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进一步,通过分析IT-BPO行业特质和总结相关研究学者的实证结果,细化和补充后的影响因素为:劳动力成本、外语人才、软件信息或相关专业人才、高端管理人才、与服务外包相关的硬性基础设施、与服务外包相关的软性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
(三)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模型
基于对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构建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模型。
模型中,低级人力生产要素是指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成本;高级人力生产要素是指外语人才、软件信息或相关专业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基础设施是指与服务外包相关的硬性基础设施和与服务外包相关的软性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在这里是指与服务外包相关的投资、执法、税收优惠等政策;发展路径是指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虽把政府看作外生变量,但其对模型内要素的优化是提升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的来源。
二、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分析——与印度国际外包服务能力的比较
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充分性程度显著提升,因而对竞争力的充分理解需要从国际竞争相对关系上理解。在已构建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模型框架下,通过与国际领先外包目的地——印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现目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状况,抓住传统外包目的地出现瓶颈的所提供的契机,扬长避短,蓄势待发。
(一)从人力生产要素角度看
印度与中国的初级劳动力工资水平都较低,这主要是源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都较丰腴。但在高级人力生产要素方面,两国差距较大,具体来说,中国相对缺乏熟练应用英语的从业人员和承接IT和流程服务外包等与专业对口的从业人员,在这一点上,国内外的学者都意识到与服务外包相关的高级人力生产要素在竞争力构建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增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优势需要进一步向竞争优势转化。
(二)从基础设施角度看
在硬性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制造业所提供的强大物质基础和印度基础设施状况出现的恶化状况凸显出中国在此方面的相对优势,在电信硬件设施以及航空、道路、旅店等基础设施方面发展较快;在软性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电信网络国际联结和信息传输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应对网路意外中断能力脆弱、电信资费过高,降低了要素投入供给效率、增加了服务发包方的交易成本,而印度IT产业雄厚的实力使得这方面的缺陷较小。
(三)从相关政策角度看
与国际服务外包承接竞争力相关的政策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相关的投资、执法、税收等政策。中印双方在政策环境上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但单从审视中国相关政策的角度看,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通信管制、行业协会制度、税收优惠这几方面还存在制度设计的滞后性。
(四)从发展路径角度看
对于中国而言,对国际服务外包承接能力的逐步重视是符合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从长期来看,现有优势的利用与潜在优势的开发使其拥有与印度等较为成熟的外包目的地抗衡的能力。
三、扬长补短,蓄势待发——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
增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是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考虑:首先,在人力资本上,鼓励学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培养不同层次既懂软件技术、商务知识又具备外语能力人才;其次,在基础设施上,提高软性基础设施实力,比如增强电信网络国际联结和信息传输能力、企业应对网路意外中断能力和减少电信资费,同时,逐渐使投入向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活动所需的软性要件倾斜,为多元化服务外包内容开辟道路;再次,在相关政策上,调整相对滞后的通信网络管制政策;改进与知识产权相关立法和执法;完善税收补贴优惠政策;健全外商投资环境;建立国际服务外包的行业协会;最后,在发展路径方面,在正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寻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机制来构建国际服务外包承接能力。
参考文献:
[1]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2]卢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7,(9).
[3]卢锋.探求服务外包与服务全球化真谛--读江小涓等著《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9,(12).
[4]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