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对南京市部分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从多角度考察影响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因素,从而为促进农民工流动迁移政策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迁移决策;社会保障;影响因素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只能实现“第一个过程”,即,从迁出地转移出去,而要实现“第二个过程”,也就是在迁入地永久定居,还面临着许多限制和困难[1]。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0年6月对南京市部分农民工问卷调查的数据。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农民工的基本情况、个人就业情况、享受社会保障情况、家庭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劳动力迁移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70份,其中有效问卷169份,有效率99.4%。在获得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运用SPSS Statistics17.0进行数据分析。
在169位农民工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已婚多于未婚,占全部人数的58.6%。从年龄结构看,“80后”农民工最多,占到全部人数的37.3%;其次是“60后”和“70后”农民工,分别占18.9%和17.2%;而相对地,“40后”农民工较少,仅有4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4.1%的人没上过学,14.2%的人上到小学,39.1%的人为初中文化程度,32%的人为高中或同等学历程度,这说明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在就业岗位方面,大多集中在工厂工人、服务人员以及商贩的岗位上,而从事老板或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公职员的相对教少。
二、计量分析
(一)变量设定及基本假设
本研究解释的变量为农民工是否愿意永久迁移到城市,即,是否愿意在务工地定居,将“很想永久迁移到城市”与“有点想”设定为“愿意永久迁移”,将“没有想过”与“不想”设定为“不愿意永久迁移”,结果显示,有43%的农民工表示愿意在城市定居。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将愿意永久迁移的农民工赋值为1,不愿意永久迁移的农民工赋值为0。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笔者对现实状况的理解,并结合已有的调查数据,本文将从农民工个体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方面考察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其基本假设为以下几点。
1.个体因素
从性别的角度看,由于男性在劳动力市场的收入相对较高,而女性就业面临众多歧视和不利因素,因此,男性有更强烈的迁移意愿;在年龄方面,年轻人适应城市能力强、对城市生活更向往,所以年龄越小的农民工越愿意迁移城市;未婚的农民工没有家庭的拖累,迁移城市的成本相对较低,更加倾向于迁移城市;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就业比较稳定、收入也高,城市适应能力也强,所以,受教育程度与迁移意愿成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越倾向于迁移城市。
2.经济因素
农民工的经济状况与其职业直接相关,农民工的职业是否稳定,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收入的高低均代表着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农民工作越稳定,并且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收入越高,越倾向于在城市定居;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农村拥有土地会削弱农民工的永久迁移意愿,拥有土地越多,迁移意愿越弱。
3.社会因素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社会状况也与其迁移决策相关。首先,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年限越长,则对城市的适应程度越高,因而越愿意在城市定居;其次,农民工迁移类型会对永久迁移意愿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全家迁移或夫妻迁移的相对于个人迁移来说更容易在城市定居;再次,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类型也对其迁移意愿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在城市拥有住房的相对于那些租住住房的永久迁移意愿要强烈;最后,农民工在城市享受社会保障状况越好,就越倾向于再城市定居。
(二)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在上述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之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来拟合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概率模型,设P为农民工愿意在城市定居的概率,农民工愿意在城市定居为1,不愿意在城市定居为0,可得出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
Pi(Yi=1︳Xi)=1+е -1/(β1+βiXi) (1)
其中,X是影响因素,β是各影响因素的系数。同时,用发生比率(Odds Ratio) 解释模型中自变量一个单位的变化。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二所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进入模型的变量有受教育程度、月工资收入、农村拥有土地、住房类型和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与定居意愿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意愿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高。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其知识面相对较广,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够较快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因而更容易在城市中生存。从估计值看,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对定居意愿在0.01的水平上有显著影响。从影响系数看,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466,这一系数值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比较高,从Exp(B)值来看,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定居意愿是受教育程度低的1.597倍。
农民工的月工资收入与农民工迁移意愿成正比,工资收入越高,越愿意在城市定居。许多研究表明,经济因素是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根本原因。同样,农民工在做出定居决策时,经济因素仍然扮演着主要角色。本次调查中,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943元,并且大约要占家庭收入的57%,这些收入除去供养全家人生活和子女上学,所剩无几,在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的城市生活,农民工很难保证其生活质量,也就难以在城市立足了。从估计结果看,收入水平高的农民工定居意愿是收入水平低的1.349倍。
农民工在农村拥有土地的多少与参保意愿成反比,在农村拥有土地越多,回乡的意愿就越强烈,也就是在城市定居的意愿越弱。本调查中,农民工在农村平均拥有土地4.5亩,有土地,就意味着生活有最后的保障。当问及“是否愿意放弃农村土地”时,表示愿意放弃土地的占31%,不愿意放弃土地的占48%,说明有一大部分农民工是不愿意放弃家乡土地的,因此,农村土地拥有情况是会影响农民工的迁移意愿的。
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类型对定居意愿有显著性的影响。在城市拥有住房或享受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农民工相对于在城市租住住房或者由单位提供住房的农民工,其在城市定居的意愿更强烈,两者比例接近于1.5:1。这说明,稳定的住房能有效增强农民工的迁移城市意愿。
城市社会保障享受情况影响农民工的迁移意愿。已经在城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相对于没有参加的农民工,其留城意愿有显著的差异。从影响系数来看,0.688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的系数较高,而从Exp(B)值来看,参加城市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留城意愿是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2倍。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得出农民工在城市定居还存在许多困难,因而其留城意愿并不强烈;而影响其留城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受教育程度、月工资收入、农村拥有土地、住房类型和养老保险参保情况等。
据此,本文试图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促进农民工向城市迁移提出一些建议:第一,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因此,首先必须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收入能够及时、足额的给付,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督,规范劳动合同,避免企业恶意拖欠甚至克扣农民工工资;第二,农民工长期在城市中从事"苦、脏、累"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力资本偏低。因此,要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改善其就业状况,增加其劳动收入,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是非常关键的。这一方面依赖于政府部门重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也要注重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第三,农民工在农村拥有土地会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其永久迁移意愿,而在现阶段,农村土地越来越少,采取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城镇社会保障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第四,要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特别地,当前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在内的政府保障性住房,而租住住房的租金对于本身收入就不是很高的农民工来说是很大的一笔负担,因此,要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后顾之忧,解决其住房难题是很关键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磊,朱冠楠.农民工定居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关键词:农民工;迁移决策;社会保障;影响因素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只能实现“第一个过程”,即,从迁出地转移出去,而要实现“第二个过程”,也就是在迁入地永久定居,还面临着许多限制和困难[1]。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0年6月对南京市部分农民工问卷调查的数据。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农民工的基本情况、个人就业情况、享受社会保障情况、家庭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劳动力迁移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70份,其中有效问卷169份,有效率99.4%。在获得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运用SPSS Statistics17.0进行数据分析。
在169位农民工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已婚多于未婚,占全部人数的58.6%。从年龄结构看,“80后”农民工最多,占到全部人数的37.3%;其次是“60后”和“70后”农民工,分别占18.9%和17.2%;而相对地,“40后”农民工较少,仅有4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4.1%的人没上过学,14.2%的人上到小学,39.1%的人为初中文化程度,32%的人为高中或同等学历程度,这说明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在就业岗位方面,大多集中在工厂工人、服务人员以及商贩的岗位上,而从事老板或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公职员的相对教少。
二、计量分析
(一)变量设定及基本假设
本研究解释的变量为农民工是否愿意永久迁移到城市,即,是否愿意在务工地定居,将“很想永久迁移到城市”与“有点想”设定为“愿意永久迁移”,将“没有想过”与“不想”设定为“不愿意永久迁移”,结果显示,有43%的农民工表示愿意在城市定居。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将愿意永久迁移的农民工赋值为1,不愿意永久迁移的农民工赋值为0。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笔者对现实状况的理解,并结合已有的调查数据,本文将从农民工个体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方面考察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其基本假设为以下几点。
1.个体因素
从性别的角度看,由于男性在劳动力市场的收入相对较高,而女性就业面临众多歧视和不利因素,因此,男性有更强烈的迁移意愿;在年龄方面,年轻人适应城市能力强、对城市生活更向往,所以年龄越小的农民工越愿意迁移城市;未婚的农民工没有家庭的拖累,迁移城市的成本相对较低,更加倾向于迁移城市;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就业比较稳定、收入也高,城市适应能力也强,所以,受教育程度与迁移意愿成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越倾向于迁移城市。
2.经济因素
农民工的经济状况与其职业直接相关,农民工的职业是否稳定,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收入的高低均代表着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农民工作越稳定,并且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收入越高,越倾向于在城市定居;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农村拥有土地会削弱农民工的永久迁移意愿,拥有土地越多,迁移意愿越弱。
3.社会因素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社会状况也与其迁移决策相关。首先,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年限越长,则对城市的适应程度越高,因而越愿意在城市定居;其次,农民工迁移类型会对永久迁移意愿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全家迁移或夫妻迁移的相对于个人迁移来说更容易在城市定居;再次,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类型也对其迁移意愿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在城市拥有住房的相对于那些租住住房的永久迁移意愿要强烈;最后,农民工在城市享受社会保障状况越好,就越倾向于再城市定居。
(二)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在上述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之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来拟合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概率模型,设P为农民工愿意在城市定居的概率,农民工愿意在城市定居为1,不愿意在城市定居为0,可得出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
Pi(Yi=1︳Xi)=1+е -1/(β1+βiXi) (1)
其中,X是影响因素,β是各影响因素的系数。同时,用发生比率(Odds Ratio) 解释模型中自变量一个单位的变化。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二所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进入模型的变量有受教育程度、月工资收入、农村拥有土地、住房类型和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与定居意愿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意愿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高。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其知识面相对较广,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够较快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因而更容易在城市中生存。从估计值看,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对定居意愿在0.01的水平上有显著影响。从影响系数看,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466,这一系数值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比较高,从Exp(B)值来看,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定居意愿是受教育程度低的1.597倍。
农民工的月工资收入与农民工迁移意愿成正比,工资收入越高,越愿意在城市定居。许多研究表明,经济因素是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根本原因。同样,农民工在做出定居决策时,经济因素仍然扮演着主要角色。本次调查中,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943元,并且大约要占家庭收入的57%,这些收入除去供养全家人生活和子女上学,所剩无几,在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的城市生活,农民工很难保证其生活质量,也就难以在城市立足了。从估计结果看,收入水平高的农民工定居意愿是收入水平低的1.349倍。
农民工在农村拥有土地的多少与参保意愿成反比,在农村拥有土地越多,回乡的意愿就越强烈,也就是在城市定居的意愿越弱。本调查中,农民工在农村平均拥有土地4.5亩,有土地,就意味着生活有最后的保障。当问及“是否愿意放弃农村土地”时,表示愿意放弃土地的占31%,不愿意放弃土地的占48%,说明有一大部分农民工是不愿意放弃家乡土地的,因此,农村土地拥有情况是会影响农民工的迁移意愿的。
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类型对定居意愿有显著性的影响。在城市拥有住房或享受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农民工相对于在城市租住住房或者由单位提供住房的农民工,其在城市定居的意愿更强烈,两者比例接近于1.5:1。这说明,稳定的住房能有效增强农民工的迁移城市意愿。
城市社会保障享受情况影响农民工的迁移意愿。已经在城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相对于没有参加的农民工,其留城意愿有显著的差异。从影响系数来看,0.688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的系数较高,而从Exp(B)值来看,参加城市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留城意愿是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2倍。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得出农民工在城市定居还存在许多困难,因而其留城意愿并不强烈;而影响其留城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受教育程度、月工资收入、农村拥有土地、住房类型和养老保险参保情况等。
据此,本文试图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促进农民工向城市迁移提出一些建议:第一,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因此,首先必须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收入能够及时、足额的给付,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督,规范劳动合同,避免企业恶意拖欠甚至克扣农民工工资;第二,农民工长期在城市中从事"苦、脏、累"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力资本偏低。因此,要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改善其就业状况,增加其劳动收入,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是非常关键的。这一方面依赖于政府部门重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也要注重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第三,农民工在农村拥有土地会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其永久迁移意愿,而在现阶段,农村土地越来越少,采取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城镇社会保障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第四,要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特别地,当前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在内的政府保障性住房,而租住住房的租金对于本身收入就不是很高的农民工来说是很大的一笔负担,因此,要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后顾之忧,解决其住房难题是很关键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磊,朱冠楠.农民工定居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