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近年来,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均等化问题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关乎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更是成为重点。一直以来,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心,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远远领先于农村。在每一次为调整经济波动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大量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发力点依然偏向于加强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支出增长比例一直高于农村。
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从经费投入、最基本的出行交通基础设施、各项社会性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1.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差距。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对基础设施产业投入的各种资财和要素的价值量,最终通过对其投入的资金来衡量。基础设施投资是形成基础设施存量最为关键的因素,其投入差异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居民享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差异。以2010-2014年城市、县城、建制镇、乡和农村5组数据的比较看,不论总体上还是在人均上,农村人口越集中的地区其基础设施投资就越薄弱,即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最弱、其次是乡和镇,而投资最多的是城市,因此当前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巨大也就不足为奇。
2.交通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交通基础设施最具有外溢性的特征,从表面看,我国交通设施通过铁路、公路网络的大量投资建设实现了全国大部分区域的覆盖,似乎给城乡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巨大方便。但实际上,大规模的铁路升级改造(比如高铁的大量投入)、省道、国道的路面改善、高速公路网的构建等等建设,真正受益的还是城市居民,而对农村居民受益最大的乡镇道路硬化比例还不高。另外从公共交通的运营角度看,城市之间形成了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纵贯相通的分布,然而对于乡镇,暂且不说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基本位于城市地区,除了少数大城市周边的城郊农村有运营少量的公交车外,绝大部分还在通过长途客运的方式运营,并且运营数量和运营时间的频次都还极其有限,广大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其出行还极为不便。
3.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除了最基本的交通基础设施外,城市地区在通讯、供水供电、城市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因为巨大的投入而迅速得到改善。而在农村地区,这些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发展还十分缓慢,缺水、缺电状况依然普遍,村容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更是稀缺,与城市相比差距更是巨大。虽然近几年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依然很落后。
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分析
1.城镇化有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状况改善。中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以公路为例,已基本形成省际、城际之间较为密集的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交错的分布格局,这些公路的建成通过降低物流、时间等成本更好地促进了区域、地区间的经济贸易、人员交流,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受益群体多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仍然很难享受到这些优质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最为根本的,我以为,“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理念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政策目标的下移,即更为细化,这样将对财政较为窘困的县乡一级产生很大帮助,使他们有更多财力去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状况。
2.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建国初期“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战略安排,从一开始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就已经很明显,到后来改革开放、市场化建设,城市始终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市场化运作,城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越来越大。从资金投入、最基本的交通基础设施到社会性基础设施等,城乡之间都存在巨大差距。
三、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
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从资金投入角度看,除了财政本身在城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同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也影响很大,但笔者看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是重中之重,然后才是其他的手段来辅以满足。
1.加大政府的直接投资。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其特性要求主要要由政府承担支出责任。理论上,那些公益性较强、居民“搭便车”心理较重的基础设施,不宜采取通过市场提供的方式。例如农村公路的建设:村内道路可以通过对农民自筹资金的方式来投入建设,但乡道和县道,同样为主要的农村公路,因为其外溢性,很难通过对农民筹资来投入,这时需要政府承担起更多投入资金的责任,即以财政支出的方式来进行建设。由此,要加大政府以财政支出方式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
2.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优惠安排。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除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外,还应寻求其他渠道来筹措资金,必须通过优惠措施安排来吸引资金。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可以采取的优惠措施主要有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主要从供给方角度考虑,即对提供农村基础设施的相关部门、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优惠措施,以提高他们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3.明确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责任以中央政府为主。在目前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上,既有财政投入、市场投入,又有自愿投入的方式,而政府可以控制的只有财政投入。在财政投入的问题上主要涉及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问题,笔者以为在当前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以中央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即中央财政应承担更大的支出责任。这是因为: 目前地方政府并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相反地,为了追求更大的财政创收,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过城市经济的更好发展和“招商引资”的扩大,促进税收; 只有中央政府才有绝对的权威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实践中,如果其支出责任以地方政府为主,则地方政府官员更多地出于政绩考虑还是会忽略对农村的投入,只有将支出责任提升到中央层面,才能有足够的权威保证基层政府落实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政策,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落后局面。
4.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即使以财政投入保障为主,但迫于国家财政收入有限,再加上广泛的农村分布,想仅仅靠财政投入来缩小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巨大差距那将十分艰巨。由此在明确由中央政府承担支出责任,用财政支出方式来确实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应探寻更多的渠道以吸收更多资金投入到该领域。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近年来,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均等化问题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关乎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更是成为重点。一直以来,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心,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远远领先于农村。在每一次为调整经济波动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大量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发力点依然偏向于加强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支出增长比例一直高于农村。
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从经费投入、最基本的出行交通基础设施、各项社会性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1.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差距。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对基础设施产业投入的各种资财和要素的价值量,最终通过对其投入的资金来衡量。基础设施投资是形成基础设施存量最为关键的因素,其投入差异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居民享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差异。以2010-2014年城市、县城、建制镇、乡和农村5组数据的比较看,不论总体上还是在人均上,农村人口越集中的地区其基础设施投资就越薄弱,即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最弱、其次是乡和镇,而投资最多的是城市,因此当前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巨大也就不足为奇。
2.交通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交通基础设施最具有外溢性的特征,从表面看,我国交通设施通过铁路、公路网络的大量投资建设实现了全国大部分区域的覆盖,似乎给城乡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巨大方便。但实际上,大规模的铁路升级改造(比如高铁的大量投入)、省道、国道的路面改善、高速公路网的构建等等建设,真正受益的还是城市居民,而对农村居民受益最大的乡镇道路硬化比例还不高。另外从公共交通的运营角度看,城市之间形成了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纵贯相通的分布,然而对于乡镇,暂且不说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基本位于城市地区,除了少数大城市周边的城郊农村有运营少量的公交车外,绝大部分还在通过长途客运的方式运营,并且运营数量和运营时间的频次都还极其有限,广大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其出行还极为不便。
3.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除了最基本的交通基础设施外,城市地区在通讯、供水供电、城市绿化、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因为巨大的投入而迅速得到改善。而在农村地区,这些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发展还十分缓慢,缺水、缺电状况依然普遍,村容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更是稀缺,与城市相比差距更是巨大。虽然近几年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依然很落后。
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分析
1.城镇化有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状况改善。中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以公路为例,已基本形成省际、城际之间较为密集的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交错的分布格局,这些公路的建成通过降低物流、时间等成本更好地促进了区域、地区间的经济贸易、人员交流,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受益群体多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仍然很难享受到这些优质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最为根本的,我以为,“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理念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政策目标的下移,即更为细化,这样将对财政较为窘困的县乡一级产生很大帮助,使他们有更多财力去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状况。
2.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建国初期“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战略安排,从一开始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就已经很明显,到后来改革开放、市场化建设,城市始终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市场化运作,城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越来越大。从资金投入、最基本的交通基础设施到社会性基础设施等,城乡之间都存在巨大差距。
三、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
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从资金投入角度看,除了财政本身在城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同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也影响很大,但笔者看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是重中之重,然后才是其他的手段来辅以满足。
1.加大政府的直接投资。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其特性要求主要要由政府承担支出责任。理论上,那些公益性较强、居民“搭便车”心理较重的基础设施,不宜采取通过市场提供的方式。例如农村公路的建设:村内道路可以通过对农民自筹资金的方式来投入建设,但乡道和县道,同样为主要的农村公路,因为其外溢性,很难通过对农民筹资来投入,这时需要政府承担起更多投入资金的责任,即以财政支出的方式来进行建设。由此,要加大政府以财政支出方式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
2.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优惠安排。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除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外,还应寻求其他渠道来筹措资金,必须通过优惠措施安排来吸引资金。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可以采取的优惠措施主要有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主要从供给方角度考虑,即对提供农村基础设施的相关部门、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优惠措施,以提高他们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3.明确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责任以中央政府为主。在目前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上,既有财政投入、市场投入,又有自愿投入的方式,而政府可以控制的只有财政投入。在财政投入的问题上主要涉及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问题,笔者以为在当前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以中央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即中央财政应承担更大的支出责任。这是因为: 目前地方政府并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相反地,为了追求更大的财政创收,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过城市经济的更好发展和“招商引资”的扩大,促进税收; 只有中央政府才有绝对的权威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实践中,如果其支出责任以地方政府为主,则地方政府官员更多地出于政绩考虑还是会忽略对农村的投入,只有将支出责任提升到中央层面,才能有足够的权威保证基层政府落实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政策,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落后局面。
4.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即使以财政投入保障为主,但迫于国家财政收入有限,再加上广泛的农村分布,想仅仅靠财政投入来缩小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巨大差距那将十分艰巨。由此在明确由中央政府承担支出责任,用财政支出方式来确实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应探寻更多的渠道以吸收更多资金投入到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