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回忆老一辈的爱情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010l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妈妈邓译生,是邓仲纯和方素悌的女儿。外公邓仲纯,又名邓初,他出生的邓家和方家一样,也是安徽名门。祖上最有名的人物是邓石如,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外公是他的五世孙。
  我对外公没有多少清晰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是在他死之前,北京锣鼓巷的一个院子里。我记得西斜的阳光斑驳地洒落在院子的砖地上,很多大人在屋子里进进出出,一个病人躺在里屋的床上快要死了。他和我有关系,可我不清楚是什么关系,因为我太小,而且他几乎没有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妈妈拉着我的手走到他床前,那是我不愿意做而不得不做的。“亲亲,亲亲公公。”妈妈凑到我耳边说,同时想把我抱起来,举到适合的高度,我陡然挣脱她的手,扭身逃跑,跑出屋子,逃到明亮的西斜的阳光里。
  外公病重后从青岛来到北京,因为他的两个女儿都在北京,他的妻子也在北京。他和婆从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就分开了,再也没有一起生活。他有一个女人,是个护士,李大姐,他们住在一起。但是在最后的日子李大姐没有来北京,没能陪在公公的病床前。
  妈妈准备好了房间,铺好了床,干净柔软的枕头,新暖壶,新毛巾,脸盆,拖鞋,等待爸爸住到自己家里,让她能尽孝,贴身地看护服侍。可爸爸却没有来,不肯住进铁狮子胡同三号女儿的家。他的拒绝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大家都认为的原因,外公从一开始就不接受爸爸,我是说我的爸爸(曹禺),到最后他还是不情愿改变对这位女婿的态度。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却被忽略了,那就是外公不愿意回到婆身边。和外公分开后,婆一直跟着我妈妈生活,我爸妈的家就是她的家。外公不想回到婆的家里,重归婚姻的壳子,哪怕那只是一个形式,哪怕他就要死了。他要对得起另一个女人。
  我需要简单解释一下第一个原因,我爸爸和我妈妈相遇、相爱的时候,他是有家室的人,已经有了一个女儿,而我妈妈是外公的心肝宝贝,二十出头,还从没离开过父母身边。对他们的爱情外公竭力反对,最终彻底地失败了,因此他怀着抵触的心理,到死。这个理由亲友皆知,却掩盖了另一个理由,也许那才是外公更在乎、却不想说出口的。我姨告诉我,外公有一次和她说起婆,他结发的妻子,他说:小宛生啊,我对得起你妈了,我没有和她离婚,对得起她了。
  人,为什么活得苦,活得那么累?以外公为例,他在感情上始终不接受我爸爸,把他视为异端,然而他自己又离开了妻子,但还给她留下妻子的名义。我爸爸呢,历经百般曲折,终于离成了婚,和我妈妈结了婚。这里有两个男人,我爸爸,外公,我不想把背叛、抛弃这样的词用在他们身上,因为如果我要是用了这样的词,就会有一万个其他的词语冒出来反驳,就会出现一个法庭,律师就会开始为各自的一方辩护,陪审团就会一分为二,争论,吵架,甚至打起来,最可笑的是、当然也很可悲,不会有判决,因为根本没有法官,没有人有资格。钱财可以判决,房产可以判决,物质可以判决,权利也可以判决。除了爱。
  在外公患病之后我的姨曾和李大姐见了面,李大姐跟她说:我是真的爱你爸爸,我会好好照顾他。但是我的姨不同意,不答应,她不仅代表她自己,还代表着全家和全社会。当她和我谈起这段往事,她哭了,哽咽得说不出话,但我还是能听出她的嗫嚅:“我对不起,对不起他……”之所以为了数十年前自己的行为而痛心哭泣,因为她最终意识到尽管众多亲友陪在外公的病床前,外公还是感到极大的欠缺,甚至很孤独。
  1958年的锣鼓巷,我记忆里的院子,是妈妈匆忙之中租下的。她一定很伤心,除了为父亲病重,还为她心底的愿望破碎了。父亲和丈夫,父亲和母亲永远被生死分隔,再也不可能有任何机会了。
  时间会把一切都在阳光下摊开,我的优势是从事情发生到今天,我拥有的时间比他们多。时间意味着距离,距离意味着客观、理性,一般来说理性很难战胜感情的力量,尤其在亲人之间,理性经常处于下风。所幸,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心理上一点点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那么踌躇多虑,更趋于坦然,坦然地面对真相。
  外公爱朋友,爱女儿,爱他的弟弟,也许还爱那位护士李大姐,也许也爱我。有一张照片,外公坐在阳光下,手里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姿态很放松,眉宇间透出一丝苦涩的笑意,似乎在说,唷,好一个小寶宝哟,我的小小的安慰……
  那个婴儿就是我。外公走的时候62岁,比我现在还要年轻。
  (摘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你和我》 作者:万方)
其他文献
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疫情防控的第二战场。但要是问一些有关社区的问题,估计很多人答不上来。  先来看一个小测试:  1.居委会的上级部门是哪一个?  2.最低一级别的政府机关是哪一个?  3.一个居委会是不是专门管一个小区?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居委会是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在以色列北部、靠近约旦边境的某地有一个小型社会主义集体社区——斯德·埃利亚胡基布兹(基布兹,一种混合乌托邦主义、共产主义和锡安主义而建立的社区形态)。德裔青年玛卡·哈斯在这里独创了一套全新的学前教育理念。  斯德·埃利亚胡基布兹是一个资金匮乏但思想文化意识丰富的社区。玛卡·哈斯的任务是在预算有限的条件下创办社区的第一家幼儿园。经过一番思索,哈斯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创意。她的全新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