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党团组织早期领导人李毓棠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mo76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毓棠,又名李叔荫、李叔应,字艾亭,是山西党团组织最早的领导人之一、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共太原支部的第一批成员,对山西早期革命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0年6月23日,李毓棠出生在山西忻县(今忻州市忻府区)温村乡王家庄一个富裕家庭,家里开有作坊。李毓棠在村里读完小学后,于1918年考入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
  李毓棠在省立一中读书期间,结识了高君宇、王振翼、贺昌、张叔平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高君宇等人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响应北京五四运动,李毓棠参加了太原大中学校学生的罢课游行示威,聆听高君宇等人的报告,并于1919年8月,和王振翼一起在高君宇的具体帮助下,创办了山西第一份进步刊物——《平民》周刊。该刊在创刊之初便说明其宗旨是“抱定为人民奋斗之宗旨,不断以山西实况报告世界,代人民呼号,且不断地将世界新思潮输入娘子关内,供给晋民以奋斗有效之径途。”
  1920年,高君宇受命回太原省立一中组织太原马克思学说学习研究小组。李毓棠积极参与研究小组的创建工作,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1921年5月1日,在高君宇指导下,以“唤醒劳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李毓棠与王振翼、贺昌等8人成为全省第一批团员。贺昌当选为第一任书记。
  5月15日,团组织召开首次会议,明确了团员的任务是继承五四光荣传统,反对北洋军阀,反对帝国主义,提倡科学与民主;要求团员学唱国际歌,服从组织,保守秘密,并规定每周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学习马克思主义,讨论分析形势等。李毓棠和王振翼、贺昌等人一起在桥头街创办了晋华书社,翻印、发行《新青年》、《少年中国》等进步书刊并在青年学生中传播。10月,他与贺昌、刘廷英等21位进步学生在太原一中发起组织了宗旨为“研究学术,服务社会”的青年学会,他们出版进步书刊、设置图书室,组织进步青年学习、探求革命真理。另外,青年学会内还设立了平民小学,由进步青年学生上课,吸收附近的平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
  1922年春,李毓棠积极配合贺昌工作,对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进行了整顿。4月24日,贺昌作为“太原S.Y.(即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向团中央报告了太原地方团内部分工作。其中李毓棠担任劳动运动委员会主任。也就在这一天,为纪念劳动节,李毓棠参与编辑印发了太原地方团的《五一特刊》。这一特刊围绕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加以阐述和评价,介绍了全国各地工人斗争的情况,并且号召工人群众团结一心,为工人阶级自身权益而斗争。这一檄文,唤醒了太原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
  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太原代表王振翼返晋传达团的一大及第一次劳动大会精神,准备发动太原大国民印刷厂工人罢工运动,贺昌、李毓棠等人对此进行了积极的配合与协助。他们一起事先做了周密部署,组织团员和先进学生与全市的印刷工人取得了联系,并且解决了罢工后工人的生活问题。5月16日,大国民印刷厂工人正式宣布罢工。但在阎锡山的高压干涉下,罢工失败,工人们被迫复工。之后,贺昌、李毓棠等又开展了太原制革工人罢工斗争,最后迫使厂方开除了7名监工头,取得了胜利。这两次工人罢工运动首先使团组织增加了新的成员,像毛寿恩、王廷弼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团组织;另外,进步青年们也从中得到了锻炼,汲取了经验教训,为以后的运动积累了经验。
  6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方团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简称为青年团太原地委、太原团地委)成立,王振翼担任书记,李毓棠当选为团地委委员,并担任宣传部主任。7月,李毓棠由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山西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9月24日,团中央召开第19次执委会议,同意贺昌“因邓中夏同志请其到京汉到京汉高碑店做事”而辞去太原团地委书记职务的同时,批准李毓棠继任团地委书记,委员李文辉为宣传部主任,并同意“李毓棠为《先驱》常驻太原通信员,以负专责”。12月24日,太原团地委换届选举,新增补的团中央执行委员贺昌,当选为第二届团地委书记,李毓棠改任委员和经济部主任。1923年1月,贺昌赴京就任团中央执委(2月1日就任经济部主任)后,李毓棠再次担任团地委书记。
  1923年8月,李毓棠作为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会议路过北京时,经高君宇、王振翼介绍由团转党,成为一名中共候补党员。鉴于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卓越的斗争表现,全国第二次团代表大会上曾经赞扬:“太原是唯一的与中央有较密切关系的地方团,与工人运动亦颇努力,此点值得大家赞许。”(见团“二大”关于中央执委会报告的决议案)。
  李毓棠回太原后,在团组织内传达了实行国共合作,社青团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指示精神。按照此次大会确定的委员长负责制的要求,9月14日,李毓棠在团地委全体团员大会上,当选为团地委委员长。同时,会议决定团地委下属基层组织,由团小组改为团支部。10月,李毓棠领导了太原各界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群众运动而被校方开除。于是,10月29日,他主持召开团地委会议,改选蔡振德继任委员长。此后,他成为职业革命家,担任团中央巡视工作,往返于晋冀及上海团中央之间。
  1924年1月,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形成。2月,国民党北方执行部及中共北京区委负责人李大钊派高君宇回到太原,筹备国共在山西的合作事宜。5月,高君宇和贺昌先后从北京和江西返晋,在太原团组织的协助下成立了超龄团员由团转党资格审查委员会。团地委秘书潘恩溥、组织部主任张叔平、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团支部书记侯士敏、团地委宣传部主任张堉麟等由团转党,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一说为小组,组长李毓棠),张叔平任书记(一说为张叔平任团地委组织部主任)。
  这是太原及山西最早的党组织,是山西党组织的源头。李毓棠1925年7月巡视石家庄地方团的工作回到太原后,担任太原党支部的宣传委员。他很快便投入到领导民众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当中,参与领导了太原市民沪案后援会改组为山西各界为帝国主义残杀同胞雪耻大会工作;与潘恩溥二人担负起了改组宣言的起草工作。
  随着大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国共合作需要大量干部从事国民革命。共产国际于1925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创办了孙中山劳动者大学(简称莫斯科中山大学),以便帮助国共两党解决国民革命所面临的干部匮乏问题。于是,10月间,党派李毓棠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两年。
  在苏联期间,李毓棠学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俄国革命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知识,参观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
  国共合作急需政治军事人才,李毓棠被提前召回国内,派往国民革命军开展兵运工作。他先后到过西安、陕北、河北等地。其间,李毓棠一直与山西党组织保持联系,并担任国民三军秘密党组织负责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阎锡山投靠蒋介石,开始“清党”,大批共产党人被捕。李毓棠在这种情况下回到山西,与中共山西省委的同志们接头,开始制定反击措施。但遗憾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在阎锡山的疯狂镇压下,又一批共产党人相继被捕,省、市委工作遭到重大破坏。
  1928年新年,太原新华舞台事件失利后,2月,中共山西省委在霍州召开的秘密扩大会议上,受党中央极“左”路线的影响,李毓棠受到错误批评,并被开除党籍。此后山西省委再次遭到重大破坏,李毓棠潜回家乡。
  1929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李毓棠被捕,囚于阎锡山政府的太原“模范监狱”——山西省第一监狱。1931年春,刑满出狱的李毓棠在街头偶遇贺昌,希望贺昌帮助他接上组织关系,为他安排工作,贺昌答应回去马上派人与他联系。但因贺昌的行踪被特务发现,为安全起见,贺昌不得不迅速离开山西。李毓棠等不到回音,以为组织已经对他失去了信任,感慨之下离开了太原。
  从太原回忻县后,李毓棠在奇村小学任教,并改名叔荫,从此脱离了党组织。但即使如此,李毓棠还心系国家大事,十分关注党的事业,并拥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抗战时期,李毓棠曾任阎锡山总参事室参事。解放后,中共太原市委考虑到他的特殊经历,便邀请他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参加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担任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之后又相继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副理事长,市政协秘书长、副主席等职务。1960年6月21日,李毓棠在太原病逝。
其他文献
2004年9月1日,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937年在山西忻口战役中牺牲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在列。郝梦龄将军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革命军牺牲在抗日疆场上的第一位军长,1938年的小学国语课本中“中国第一个军长”,写的就是他。  戎马倥偬,勤努力文武兼长  郝梦龄(1898—1937),字锡九,生于河北省藁城县庄合村一个农民
期刊
抗日战争期间,受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从南洋回国参加空军的华侨青年不乏其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例如印尼华侨吕天龙、梁添成、陈镇和、刘盛芳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吕天龙:台儿庄空战英雄  1910年吕天龙出生于南洋产锡最丰富的邦加岛。父亲吕云山原籍广西陆川,20岁时被“卖猪”的华工贩子骗到南洋,在印尼邦加岛锡矿做工,直至40岁才结婚成家,后经营小规模的胡椒园,逐渐成为小康之家。  吕
期刊
清代末季,西学东渐,新式教育传入内地,富壤晋中得风气之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基督教浸礼会在山西阳曲县(今太原)杏花岭开办男书房和女书房,为山西女子受西方教育之始。二十七年(1901 年),朝廷颁布《兴学诏书》,令全国各州县书院改办小学堂,小学教育得以普及。二十八年(1902年),基督教会率先在太谷县南关开办贝露女子学校,信教女子走出闺阁,进入课堂读书受业。二十九年(1903年),太原
期刊
两次飞黄两个小黑的个性  柯受良绰号叫“小黑子”,朱朝辉没有绰号但个子小,长得黑,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黑子。两个人的共同特点都是正直、胆子大,敢冒风险,不拘小节,痴心不改,放荡自由,说话随便,讲哥儿意气,动不动就发火。但他们的歌都唱得非常棒,柯受良喜欢唱“爱拼才会赢”,朱朝辉多唱的是“其实男人也会哭”。他们都有可取可爱可赞之处,也都有不合时宜、离谱粗俗的表现。  在同柯受良一年多的打交道中,我们有过
期刊
一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山西省文博系统市级博物馆陈列从无到有,陈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山西文博系统各市级博物馆充分利用文物优势,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陈列展览得到进一步创新和优化,社会服务水准大大提高。山西各市级博物馆结合时代精神与主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陈列展览适当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兼顾展览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生动性与陈展形式的多样性、参与性与互动性,
期刊
在抗战时期,老舍先生曾一度住在重庆北碚,梁实秋也住在那里。  有一次,北碚各机关文化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老舍自告奋勇,表示要说一段对口相声,并选中了梁实秋做搭档。老舍对相声多有研究,排练时,他对梁实秋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力气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会爆出一片喝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
期刊
北京大学建校116年,名气最大、贡献甚巨的校长当属蔡元培,而京师大学堂改名北大后的校长何燮侯,却鲜为人知。  何燏时,字燮侯,1878年8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花明泉村。1897年,他是杭州求是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1898年,清政府选派学生留日,他以优异成绩入选。1899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02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采矿冶金系。1905年7月顺利毕业,获得工科学士学位,被誉为“中
期刊
关于晋夫(原名吕晋印,河南洛阳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共产党的抗日武装。1947年8月1日,第1兵团第8纵队成立,晋夫担任参谋处长)和黄樵松将军谈判、酝酿太原起义,不幸事败英勇就义的事迹,至今已过去60余年了。60余年来,仅笔者看到的有关刊载晋夫和黄樵松事迹的书刊,包括有关亲历者和黄樵松亲属撰写发表的回忆此历史的文章就有十余篇,尤其是近年来的一些当事人的回忆文章记载得更为详细。这些文章均从不同的角
期刊
管仲和鲍叔牙长大以后,他们一同去齐国谋生。当时齐国国君齐襄王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说来非常巧,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当了他们二人的老师。后来齐国发生内乱,齐襄王被杀死,谁当新国君?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便争起来。结果公子小白当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为了治理好国家,齐桓公问鲍叔牙有什么高见。鲍叔牙说:“您需要一个才智过人的贤人来帮助。”齐桓公说:“还有比您更能干的人吗?”鲍叔牙肯定地说:“有
期刊
霍州署位于山西霍州市东大街北侧,始建于唐代,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千百年来,有关霍州署及与其有关人物的传闻轶事,可谓形形色色,斑驳陆离。有些人物,或贵为一国之圣尊,或罕为一域之杰俊,或平为一邑之布衣,他们的传奇活动或是州志有记录,或是民间有口传,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今择其影响较大、传播较广者予以记之。  孔尚任与霍州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