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毓棠,又名李叔荫、李叔应,字艾亭,是山西党团组织最早的领导人之一、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共太原支部的第一批成员,对山西早期革命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0年6月23日,李毓棠出生在山西忻县(今忻州市忻府区)温村乡王家庄一个富裕家庭,家里开有作坊。李毓棠在村里读完小学后,于1918年考入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
李毓棠在省立一中读书期间,结识了高君宇、王振翼、贺昌、张叔平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高君宇等人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响应北京五四运动,李毓棠参加了太原大中学校学生的罢课游行示威,聆听高君宇等人的报告,并于1919年8月,和王振翼一起在高君宇的具体帮助下,创办了山西第一份进步刊物——《平民》周刊。该刊在创刊之初便说明其宗旨是“抱定为人民奋斗之宗旨,不断以山西实况报告世界,代人民呼号,且不断地将世界新思潮输入娘子关内,供给晋民以奋斗有效之径途。”
1920年,高君宇受命回太原省立一中组织太原马克思学说学习研究小组。李毓棠积极参与研究小组的创建工作,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1921年5月1日,在高君宇指导下,以“唤醒劳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李毓棠与王振翼、贺昌等8人成为全省第一批团员。贺昌当选为第一任书记。
5月15日,团组织召开首次会议,明确了团员的任务是继承五四光荣传统,反对北洋军阀,反对帝国主义,提倡科学与民主;要求团员学唱国际歌,服从组织,保守秘密,并规定每周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学习马克思主义,讨论分析形势等。李毓棠和王振翼、贺昌等人一起在桥头街创办了晋华书社,翻印、发行《新青年》、《少年中国》等进步书刊并在青年学生中传播。10月,他与贺昌、刘廷英等21位进步学生在太原一中发起组织了宗旨为“研究学术,服务社会”的青年学会,他们出版进步书刊、设置图书室,组织进步青年学习、探求革命真理。另外,青年学会内还设立了平民小学,由进步青年学生上课,吸收附近的平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
1922年春,李毓棠积极配合贺昌工作,对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进行了整顿。4月24日,贺昌作为“太原S.Y.(即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向团中央报告了太原地方团内部分工作。其中李毓棠担任劳动运动委员会主任。也就在这一天,为纪念劳动节,李毓棠参与编辑印发了太原地方团的《五一特刊》。这一特刊围绕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加以阐述和评价,介绍了全国各地工人斗争的情况,并且号召工人群众团结一心,为工人阶级自身权益而斗争。这一檄文,唤醒了太原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
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太原代表王振翼返晋传达团的一大及第一次劳动大会精神,准备发动太原大国民印刷厂工人罢工运动,贺昌、李毓棠等人对此进行了积极的配合与协助。他们一起事先做了周密部署,组织团员和先进学生与全市的印刷工人取得了联系,并且解决了罢工后工人的生活问题。5月16日,大国民印刷厂工人正式宣布罢工。但在阎锡山的高压干涉下,罢工失败,工人们被迫复工。之后,贺昌、李毓棠等又开展了太原制革工人罢工斗争,最后迫使厂方开除了7名监工头,取得了胜利。这两次工人罢工运动首先使团组织增加了新的成员,像毛寿恩、王廷弼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团组织;另外,进步青年们也从中得到了锻炼,汲取了经验教训,为以后的运动积累了经验。
6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方团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简称为青年团太原地委、太原团地委)成立,王振翼担任书记,李毓棠当选为团地委委员,并担任宣传部主任。7月,李毓棠由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山西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9月24日,团中央召开第19次执委会议,同意贺昌“因邓中夏同志请其到京汉到京汉高碑店做事”而辞去太原团地委书记职务的同时,批准李毓棠继任团地委书记,委员李文辉为宣传部主任,并同意“李毓棠为《先驱》常驻太原通信员,以负专责”。12月24日,太原团地委换届选举,新增补的团中央执行委员贺昌,当选为第二届团地委书记,李毓棠改任委员和经济部主任。1923年1月,贺昌赴京就任团中央执委(2月1日就任经济部主任)后,李毓棠再次担任团地委书记。
1923年8月,李毓棠作为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会议路过北京时,经高君宇、王振翼介绍由团转党,成为一名中共候补党员。鉴于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卓越的斗争表现,全国第二次团代表大会上曾经赞扬:“太原是唯一的与中央有较密切关系的地方团,与工人运动亦颇努力,此点值得大家赞许。”(见团“二大”关于中央执委会报告的决议案)。
李毓棠回太原后,在团组织内传达了实行国共合作,社青团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指示精神。按照此次大会确定的委员长负责制的要求,9月14日,李毓棠在团地委全体团员大会上,当选为团地委委员长。同时,会议决定团地委下属基层组织,由团小组改为团支部。10月,李毓棠领导了太原各界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群众运动而被校方开除。于是,10月29日,他主持召开团地委会议,改选蔡振德继任委员长。此后,他成为职业革命家,担任团中央巡视工作,往返于晋冀及上海团中央之间。
1924年1月,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形成。2月,国民党北方执行部及中共北京区委负责人李大钊派高君宇回到太原,筹备国共在山西的合作事宜。5月,高君宇和贺昌先后从北京和江西返晋,在太原团组织的协助下成立了超龄团员由团转党资格审查委员会。团地委秘书潘恩溥、组织部主任张叔平、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团支部书记侯士敏、团地委宣传部主任张堉麟等由团转党,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一说为小组,组长李毓棠),张叔平任书记(一说为张叔平任团地委组织部主任)。
这是太原及山西最早的党组织,是山西党组织的源头。李毓棠1925年7月巡视石家庄地方团的工作回到太原后,担任太原党支部的宣传委员。他很快便投入到领导民众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当中,参与领导了太原市民沪案后援会改组为山西各界为帝国主义残杀同胞雪耻大会工作;与潘恩溥二人担负起了改组宣言的起草工作。
随着大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国共合作需要大量干部从事国民革命。共产国际于1925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创办了孙中山劳动者大学(简称莫斯科中山大学),以便帮助国共两党解决国民革命所面临的干部匮乏问题。于是,10月间,党派李毓棠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两年。
在苏联期间,李毓棠学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俄国革命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知识,参观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
国共合作急需政治军事人才,李毓棠被提前召回国内,派往国民革命军开展兵运工作。他先后到过西安、陕北、河北等地。其间,李毓棠一直与山西党组织保持联系,并担任国民三军秘密党组织负责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阎锡山投靠蒋介石,开始“清党”,大批共产党人被捕。李毓棠在这种情况下回到山西,与中共山西省委的同志们接头,开始制定反击措施。但遗憾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在阎锡山的疯狂镇压下,又一批共产党人相继被捕,省、市委工作遭到重大破坏。
1928年新年,太原新华舞台事件失利后,2月,中共山西省委在霍州召开的秘密扩大会议上,受党中央极“左”路线的影响,李毓棠受到错误批评,并被开除党籍。此后山西省委再次遭到重大破坏,李毓棠潜回家乡。
1929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李毓棠被捕,囚于阎锡山政府的太原“模范监狱”——山西省第一监狱。1931年春,刑满出狱的李毓棠在街头偶遇贺昌,希望贺昌帮助他接上组织关系,为他安排工作,贺昌答应回去马上派人与他联系。但因贺昌的行踪被特务发现,为安全起见,贺昌不得不迅速离开山西。李毓棠等不到回音,以为组织已经对他失去了信任,感慨之下离开了太原。
从太原回忻县后,李毓棠在奇村小学任教,并改名叔荫,从此脱离了党组织。但即使如此,李毓棠还心系国家大事,十分关注党的事业,并拥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抗战时期,李毓棠曾任阎锡山总参事室参事。解放后,中共太原市委考虑到他的特殊经历,便邀请他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参加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担任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之后又相继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副理事长,市政协秘书长、副主席等职务。1960年6月21日,李毓棠在太原病逝。
1900年6月23日,李毓棠出生在山西忻县(今忻州市忻府区)温村乡王家庄一个富裕家庭,家里开有作坊。李毓棠在村里读完小学后,于1918年考入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
李毓棠在省立一中读书期间,结识了高君宇、王振翼、贺昌、张叔平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高君宇等人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响应北京五四运动,李毓棠参加了太原大中学校学生的罢课游行示威,聆听高君宇等人的报告,并于1919年8月,和王振翼一起在高君宇的具体帮助下,创办了山西第一份进步刊物——《平民》周刊。该刊在创刊之初便说明其宗旨是“抱定为人民奋斗之宗旨,不断以山西实况报告世界,代人民呼号,且不断地将世界新思潮输入娘子关内,供给晋民以奋斗有效之径途。”
1920年,高君宇受命回太原省立一中组织太原马克思学说学习研究小组。李毓棠积极参与研究小组的创建工作,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1921年5月1日,在高君宇指导下,以“唤醒劳工,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李毓棠与王振翼、贺昌等8人成为全省第一批团员。贺昌当选为第一任书记。
5月15日,团组织召开首次会议,明确了团员的任务是继承五四光荣传统,反对北洋军阀,反对帝国主义,提倡科学与民主;要求团员学唱国际歌,服从组织,保守秘密,并规定每周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学习马克思主义,讨论分析形势等。李毓棠和王振翼、贺昌等人一起在桥头街创办了晋华书社,翻印、发行《新青年》、《少年中国》等进步书刊并在青年学生中传播。10月,他与贺昌、刘廷英等21位进步学生在太原一中发起组织了宗旨为“研究学术,服务社会”的青年学会,他们出版进步书刊、设置图书室,组织进步青年学习、探求革命真理。另外,青年学会内还设立了平民小学,由进步青年学生上课,吸收附近的平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
1922年春,李毓棠积极配合贺昌工作,对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进行了整顿。4月24日,贺昌作为“太原S.Y.(即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向团中央报告了太原地方团内部分工作。其中李毓棠担任劳动运动委员会主任。也就在这一天,为纪念劳动节,李毓棠参与编辑印发了太原地方团的《五一特刊》。这一特刊围绕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加以阐述和评价,介绍了全国各地工人斗争的情况,并且号召工人群众团结一心,为工人阶级自身权益而斗争。这一檄文,唤醒了太原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
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太原代表王振翼返晋传达团的一大及第一次劳动大会精神,准备发动太原大国民印刷厂工人罢工运动,贺昌、李毓棠等人对此进行了积极的配合与协助。他们一起事先做了周密部署,组织团员和先进学生与全市的印刷工人取得了联系,并且解决了罢工后工人的生活问题。5月16日,大国民印刷厂工人正式宣布罢工。但在阎锡山的高压干涉下,罢工失败,工人们被迫复工。之后,贺昌、李毓棠等又开展了太原制革工人罢工斗争,最后迫使厂方开除了7名监工头,取得了胜利。这两次工人罢工运动首先使团组织增加了新的成员,像毛寿恩、王廷弼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团组织;另外,进步青年们也从中得到了锻炼,汲取了经验教训,为以后的运动积累了经验。
6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方团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简称为青年团太原地委、太原团地委)成立,王振翼担任书记,李毓棠当选为团地委委员,并担任宣传部主任。7月,李毓棠由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山西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9月24日,团中央召开第19次执委会议,同意贺昌“因邓中夏同志请其到京汉到京汉高碑店做事”而辞去太原团地委书记职务的同时,批准李毓棠继任团地委书记,委员李文辉为宣传部主任,并同意“李毓棠为《先驱》常驻太原通信员,以负专责”。12月24日,太原团地委换届选举,新增补的团中央执行委员贺昌,当选为第二届团地委书记,李毓棠改任委员和经济部主任。1923年1月,贺昌赴京就任团中央执委(2月1日就任经济部主任)后,李毓棠再次担任团地委书记。
1923年8月,李毓棠作为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会议路过北京时,经高君宇、王振翼介绍由团转党,成为一名中共候补党员。鉴于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卓越的斗争表现,全国第二次团代表大会上曾经赞扬:“太原是唯一的与中央有较密切关系的地方团,与工人运动亦颇努力,此点值得大家赞许。”(见团“二大”关于中央执委会报告的决议案)。
李毓棠回太原后,在团组织内传达了实行国共合作,社青团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指示精神。按照此次大会确定的委员长负责制的要求,9月14日,李毓棠在团地委全体团员大会上,当选为团地委委员长。同时,会议决定团地委下属基层组织,由团小组改为团支部。10月,李毓棠领导了太原各界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群众运动而被校方开除。于是,10月29日,他主持召开团地委会议,改选蔡振德继任委员长。此后,他成为职业革命家,担任团中央巡视工作,往返于晋冀及上海团中央之间。
1924年1月,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形成。2月,国民党北方执行部及中共北京区委负责人李大钊派高君宇回到太原,筹备国共在山西的合作事宜。5月,高君宇和贺昌先后从北京和江西返晋,在太原团组织的协助下成立了超龄团员由团转党资格审查委员会。团地委秘书潘恩溥、组织部主任张叔平、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团支部书记侯士敏、团地委宣传部主任张堉麟等由团转党,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一说为小组,组长李毓棠),张叔平任书记(一说为张叔平任团地委组织部主任)。
这是太原及山西最早的党组织,是山西党组织的源头。李毓棠1925年7月巡视石家庄地方团的工作回到太原后,担任太原党支部的宣传委员。他很快便投入到领导民众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当中,参与领导了太原市民沪案后援会改组为山西各界为帝国主义残杀同胞雪耻大会工作;与潘恩溥二人担负起了改组宣言的起草工作。
随着大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国共合作需要大量干部从事国民革命。共产国际于1925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创办了孙中山劳动者大学(简称莫斯科中山大学),以便帮助国共两党解决国民革命所面临的干部匮乏问题。于是,10月间,党派李毓棠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两年。
在苏联期间,李毓棠学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俄国革命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知识,参观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
国共合作急需政治军事人才,李毓棠被提前召回国内,派往国民革命军开展兵运工作。他先后到过西安、陕北、河北等地。其间,李毓棠一直与山西党组织保持联系,并担任国民三军秘密党组织负责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阎锡山投靠蒋介石,开始“清党”,大批共产党人被捕。李毓棠在这种情况下回到山西,与中共山西省委的同志们接头,开始制定反击措施。但遗憾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在阎锡山的疯狂镇压下,又一批共产党人相继被捕,省、市委工作遭到重大破坏。
1928年新年,太原新华舞台事件失利后,2月,中共山西省委在霍州召开的秘密扩大会议上,受党中央极“左”路线的影响,李毓棠受到错误批评,并被开除党籍。此后山西省委再次遭到重大破坏,李毓棠潜回家乡。
1929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李毓棠被捕,囚于阎锡山政府的太原“模范监狱”——山西省第一监狱。1931年春,刑满出狱的李毓棠在街头偶遇贺昌,希望贺昌帮助他接上组织关系,为他安排工作,贺昌答应回去马上派人与他联系。但因贺昌的行踪被特务发现,为安全起见,贺昌不得不迅速离开山西。李毓棠等不到回音,以为组织已经对他失去了信任,感慨之下离开了太原。
从太原回忻县后,李毓棠在奇村小学任教,并改名叔荫,从此脱离了党组织。但即使如此,李毓棠还心系国家大事,十分关注党的事业,并拥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抗战时期,李毓棠曾任阎锡山总参事室参事。解放后,中共太原市委考虑到他的特殊经历,便邀请他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参加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担任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之后又相继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副理事长,市政协秘书长、副主席等职务。1960年6月21日,李毓棠在太原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