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我们响应党的号召,戴着大红花,唱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歌,来到了广阔的农村,经受锻炼。
下乡的生活枯燥而又乏味,日复一日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很希望像城里人一样有个星期日休息一下。终于有一天,队长说:“今天下午有台拖拉机要到县城去,正好是集日,特给你们知青放半天假。”我们一听高兴极了,吃过午饭后,马上跟其他知青坐上大拖拉机去赶集,心里那个美呀,简直无法形容!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赶集,根本不知道“集”是个什么概念。只见大街上人来人往,提篮子的,背筐子的,街道两旁全是卖东西的,有小米、玉米、红豆、绿豆、旱烟,还有时令蔬菜,以及农民自己织的五颜六色的小土布,更多的则是农具,应有尽有,只有为数很少的饭摊,有烧饼、油条和大锅菜。我们随着人流转了一街又一街,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看,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逛。天渐渐黑了,我们依然兴高采烈,看着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少,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坐上拖拉机回村了。
第二天,有人问我们:“你们赶集买什么了?”我们说:“什么也没买。”人家再问:“为什么没买?”我们回答:“因为我们没有钱。”没想到,这—问一答,一时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
(摘自《燕赵老年报》)
下乡的生活枯燥而又乏味,日复一日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很希望像城里人一样有个星期日休息一下。终于有一天,队长说:“今天下午有台拖拉机要到县城去,正好是集日,特给你们知青放半天假。”我们一听高兴极了,吃过午饭后,马上跟其他知青坐上大拖拉机去赶集,心里那个美呀,简直无法形容!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赶集,根本不知道“集”是个什么概念。只见大街上人来人往,提篮子的,背筐子的,街道两旁全是卖东西的,有小米、玉米、红豆、绿豆、旱烟,还有时令蔬菜,以及农民自己织的五颜六色的小土布,更多的则是农具,应有尽有,只有为数很少的饭摊,有烧饼、油条和大锅菜。我们随着人流转了一街又一街,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看,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逛。天渐渐黑了,我们依然兴高采烈,看着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少,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坐上拖拉机回村了。
第二天,有人问我们:“你们赶集买什么了?”我们说:“什么也没买。”人家再问:“为什么没买?”我们回答:“因为我们没有钱。”没想到,这—问一答,一时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
(摘自《燕赵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