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汽集团于1953年建厂,历经66年发展,已成为立足东北、辐射全国、布局全球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位居世界500强第87位。拥有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等五大生产基地,以及红旗、解放、奔腾、大众、奥迪、丰田、马自达等汽车品牌。
一汽集团公司团委下设基层团委56个、团支部468个,35岁以下青年7万人、团员2.4万人。近年来,一汽团委始终把提升服务青年有效性作为工作目标,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从青年成长需求入手,开展分类施教,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增强工作的吸引力,让共青团每一项工作都能产生价值。
为提升服务针对性,一汽集团公司团委将7万青年区分为生产操作类、管理类、技术研发类、新入职大学生四类群体。从每类群体的基本属性、岗位特征、知识宽度、晋升方式、发展方向等维度,认真分析各群体青年的成长需求,识别了每类青年的“成长标签”。
生产操作类青年以体力劳动为主,工作内容单一、枯燥且繁重,培训机会少、可替代性强。随着企业发展及时代变化,原来干得多拿得多仅存在于技术含量极低的岗位,更多的生产车间要求员工具备“全线通”的能力,绩效计算方式逐渐由计件工资转向技能工资。操作技能提升成为生产操作类青年成长的第一需求。
管理类青年分布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条战线,他们工作时间较短,项目历练较少,仅掌握基本的岗位业务知识。而管理能力高低受人的思维模式制约,有效的思维模式的构建,需要不断充实各领域的先进经验、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上下游客户需求等来扩展知识广度。思维能力提升成为管理类青年的第一需求。
技术研发类青年岗位专业性非常强,更关注在专业领域实现个人价值,创新想法较多,但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创新是技术迭代的根本动力,需要持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前沿技术、更新知识结构、夯实专业根基。创新能力提升成为技术研发类青年成长的第一需求。
新入职大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对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业务内容等充满新鲜感,但也同时存在着茫然和不知所措,思想容易受身边人和事影响,需要有人在工作、学习、成长方面做好指引。快速融入企业、实现角色转变成为新入职大学生的第一需求。
为每一类青年贴上“成长标签”,让共青团组织在为青年提供有效服务时能够找到精准切入点。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深化调整、全面开放、加速变革的新征程,电动化、智能网联化、体验化、共享化等未来出行相关的新技术、新模式正在引发汽车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汽车人才的需求也在转变。
一汽集团公司团委针对不同类别青年成长需求,聚焦新业态、新业务、新技术转型发展,打造了具有不同功能的青年人才赋能项目。
针对生产操作类青年,实施青年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围绕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自动化、数字化等技术,开展技能竞赛,在赛前培训、赛后点评上下功夫,以赛促学;借助劳模工作室、大师工作室推进导师带徒培养机制,签订青年工匠技能传承责任书,普遍培养、重点选拔,建立省赛、国赛后备选手梯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比、学、赶、超”的学知练技氛围,有效提升生产操作类青年专业技能水平。
针对管理类青年,成立青年管理学院。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以提案在集团内共享为目标,以对标学习为主要方式,由单位不同、专业相同的青年组建工艺管理、成本管理、细节管理、营销管理等班级,学员自主管理、团委按需授课,引导管理类青年站在集团的视角上看问题,帮助青年扩展管理思路,提前发现、培养、储备一批具有管理才能的高潜人才,至今已开展6期培训班,培养1395名青年骨干。
针对技术研发类青年,开展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以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网联化、体验化、共享化)为方向,分层提报创意,分级组织立项,涌现出“星火计划”“青年创新STAR2”“青年创新联盟”等各具特色的工作载体,通过头脑风暴、创意交流、创新论坛、“大咖说”等活动,鼓励青年提出创意、为入选创意匹配专业导师、指导孵化产品、引入風投基金,持续激发技术研发类青年创新热情。
针对新入职大学生,实施青年引航工程,注重思想引导。新入职大学生除业务成长导师外,配备一名思想成长导师,时刻关注员工思想变化,引导新员工树立正确成长观。通过组织企业文化之旅、青年成长故事分享、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岗位业务轮训等,为青年上好入职第一课,帮助青年快速了解企业、融入环境,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在设计这些“赋能产品”时,一汽团委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体验感,让更多青年愿意参与、主动参与。
一汽集团公司党委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从党管青年、党管人才的角度出发,制定《青年人才培养实施意见》,从思想引领、事业发展、人文关怀、组织保障等维度,规范各类青年成长标准和方式方法,固化青年成长机制。共青团组织是青年工作的牵头负责部门,做好统筹规划,整合各类资源,持续推进落实。
横向联合,整合涉及青年成长的各职能领域资源,拓宽各类青年培养平台。如工会的各类技能竞赛、创新部的发明专利评选、人力资源部的年轻干部选拔等,团委都会主动联合各部门共同开展。
纵向贯通,积极向各基层党委推优荐才。建立各层级优秀青年人才库,把在典型选树、课题实践、技能比拼等过程中发现的优秀青年推荐到各级党委的重点培养范围,推动优秀青年承担重点项目,加速青年成长。至今,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集团公司青年岗位新星获奖者成长为高层管理人员或高级专家。
内部自运转,为青年自组织提供支持,锻炼青年自我管理。完善青年营销联盟、自媒体达人团队、志愿者协会等自组织运行机制,为其自行运转输入课题、提供资源、创造条件,让青年在自我管理中提升能力水平。
青年兴则企业兴,在当前汽车行业大变革的严峻形势下,一汽团委将持续打造青年人才培养工作IP,帮助更多青年成长为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为中国汽车民族工业的振兴提供青年力量。
(作者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团委书记)
一汽集团公司团委下设基层团委56个、团支部468个,35岁以下青年7万人、团员2.4万人。近年来,一汽团委始终把提升服务青年有效性作为工作目标,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从青年成长需求入手,开展分类施教,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增强工作的吸引力,让共青团每一项工作都能产生价值。
为青年成长需求画像,定义不同类别青年“成长标签”
为提升服务针对性,一汽集团公司团委将7万青年区分为生产操作类、管理类、技术研发类、新入职大学生四类群体。从每类群体的基本属性、岗位特征、知识宽度、晋升方式、发展方向等维度,认真分析各群体青年的成长需求,识别了每类青年的“成长标签”。
生产操作类青年以体力劳动为主,工作内容单一、枯燥且繁重,培训机会少、可替代性强。随着企业发展及时代变化,原来干得多拿得多仅存在于技术含量极低的岗位,更多的生产车间要求员工具备“全线通”的能力,绩效计算方式逐渐由计件工资转向技能工资。操作技能提升成为生产操作类青年成长的第一需求。
管理类青年分布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条战线,他们工作时间较短,项目历练较少,仅掌握基本的岗位业务知识。而管理能力高低受人的思维模式制约,有效的思维模式的构建,需要不断充实各领域的先进经验、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上下游客户需求等来扩展知识广度。思维能力提升成为管理类青年的第一需求。
技术研发类青年岗位专业性非常强,更关注在专业领域实现个人价值,创新想法较多,但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创新是技术迭代的根本动力,需要持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前沿技术、更新知识结构、夯实专业根基。创新能力提升成为技术研发类青年成长的第一需求。
新入职大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对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业务内容等充满新鲜感,但也同时存在着茫然和不知所措,思想容易受身边人和事影响,需要有人在工作、学习、成长方面做好指引。快速融入企业、实现角色转变成为新入职大学生的第一需求。
为每一类青年贴上“成长标签”,让共青团组织在为青年提供有效服务时能够找到精准切入点。
聚焦用户体验,分类打造青年成长“赋能产品”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深化调整、全面开放、加速变革的新征程,电动化、智能网联化、体验化、共享化等未来出行相关的新技术、新模式正在引发汽车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汽车人才的需求也在转变。
一汽集团公司团委针对不同类别青年成长需求,聚焦新业态、新业务、新技术转型发展,打造了具有不同功能的青年人才赋能项目。
针对生产操作类青年,实施青年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围绕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自动化、数字化等技术,开展技能竞赛,在赛前培训、赛后点评上下功夫,以赛促学;借助劳模工作室、大师工作室推进导师带徒培养机制,签订青年工匠技能传承责任书,普遍培养、重点选拔,建立省赛、国赛后备选手梯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比、学、赶、超”的学知练技氛围,有效提升生产操作类青年专业技能水平。
针对管理类青年,成立青年管理学院。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以提案在集团内共享为目标,以对标学习为主要方式,由单位不同、专业相同的青年组建工艺管理、成本管理、细节管理、营销管理等班级,学员自主管理、团委按需授课,引导管理类青年站在集团的视角上看问题,帮助青年扩展管理思路,提前发现、培养、储备一批具有管理才能的高潜人才,至今已开展6期培训班,培养1395名青年骨干。
针对技术研发类青年,开展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以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网联化、体验化、共享化)为方向,分层提报创意,分级组织立项,涌现出“星火计划”“青年创新STAR2”“青年创新联盟”等各具特色的工作载体,通过头脑风暴、创意交流、创新论坛、“大咖说”等活动,鼓励青年提出创意、为入选创意匹配专业导师、指导孵化产品、引入風投基金,持续激发技术研发类青年创新热情。
针对新入职大学生,实施青年引航工程,注重思想引导。新入职大学生除业务成长导师外,配备一名思想成长导师,时刻关注员工思想变化,引导新员工树立正确成长观。通过组织企业文化之旅、青年成长故事分享、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岗位业务轮训等,为青年上好入职第一课,帮助青年快速了解企业、融入环境,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在设计这些“赋能产品”时,一汽团委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体验感,让更多青年愿意参与、主动参与。
扩大青年培养“朋友圈”,营造青年健康向上“成长环境”
一汽集团公司党委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从党管青年、党管人才的角度出发,制定《青年人才培养实施意见》,从思想引领、事业发展、人文关怀、组织保障等维度,规范各类青年成长标准和方式方法,固化青年成长机制。共青团组织是青年工作的牵头负责部门,做好统筹规划,整合各类资源,持续推进落实。
横向联合,整合涉及青年成长的各职能领域资源,拓宽各类青年培养平台。如工会的各类技能竞赛、创新部的发明专利评选、人力资源部的年轻干部选拔等,团委都会主动联合各部门共同开展。
纵向贯通,积极向各基层党委推优荐才。建立各层级优秀青年人才库,把在典型选树、课题实践、技能比拼等过程中发现的优秀青年推荐到各级党委的重点培养范围,推动优秀青年承担重点项目,加速青年成长。至今,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集团公司青年岗位新星获奖者成长为高层管理人员或高级专家。
内部自运转,为青年自组织提供支持,锻炼青年自我管理。完善青年营销联盟、自媒体达人团队、志愿者协会等自组织运行机制,为其自行运转输入课题、提供资源、创造条件,让青年在自我管理中提升能力水平。
青年兴则企业兴,在当前汽车行业大变革的严峻形势下,一汽团委将持续打造青年人才培养工作IP,帮助更多青年成长为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为中国汽车民族工业的振兴提供青年力量。
(作者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