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黑龙江省的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在一个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与社会稳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解决社会剩余劳动力成为黑龙江乡村振兴实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现状如何?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何进展?如何在政策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如何修缮政策?这些都成为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汤原县为例,在以上需要思考的问题中皆有不同详略的说明,同时尽力希望通过模型建立新的政策设计,并做出评估,希望从理论和经济学分析的层面,更加有效的解决黑龙江省农村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关键词:黑龙江省;剩余劳动力;政策
一、汤原县剩余劳动力现状概述
(一)汤原县剩余劳动力现状
总的来讲,汤原县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由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并有政府提供惠农政策在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近几年时间有所下降,但是汤原县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仍然处于高位。
(二)汤原县剩余劳动力特征
汤原县剩余劳动力从人口学的角度呈现出两大特征:剩余劳动力的年龄大、素质低;剩余劳动力的男女比例失调。
二、汤原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概述
(一)成果
汤原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果颇丰,我们能看到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或兼职工农业的劳动力存在,适龄劳动力赋闲的现象越来越少。通过劳动力转移增加再就业,农民的平均收入持续上升,汤原县农村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二)问题
尽管汤原县在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成绩卓著,但是仍然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只满足于现有成绩显然是不够的。在实施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限制了劳动力转移的实现。
首先,劳动力转移的实现受制于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其次,劳动力存在“兼职性”,这让很多的雇主不愿意雇佣农村人口。再次,农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客观因素制约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
以上这些主客观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汤原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现。
三、成因分析
(一)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原因
1.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2016年在田间作业环节上机耕水平达到99.2%,机播、机收机械化程度稳步上升到97.1%和87.5%。全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到95.05%,位居全国第一。[1]我国正处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时期,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变的资本在总资本中占比不断提高,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的观点,资本积累会提升劳动生产率,这样就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即农村剩余劳动力。
2.产业结构导致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却忽视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近年,汤原县有做的特别出彩的地方:依托当地物产优势,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中、产前、产后有机衔接,尝试规模化、工厂化、基地化的发展,带动贫困户增加就业,增收致富。这也就成为第一部分现状中提到的,近几年汤原县剩余劳动力人口数有所下降的最重要原因。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
1.低水平的文化和技能素质无法适应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要
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明显是落后的,其文化水平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眼光和就业选择。2015年中国农民工监测数据表明,未上过学的占1.1%,小学文化水平的占14%,初中文化水平的占59.7%,高中文化水平的占16.9%,大专及以上的占8.3%,中国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则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的一些工作。[2]
2.农村劳动力具有“兼职性”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时令性,对于黑龙江省这样一个四季分明的省份,农民选择在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打工的现象十分平常。但是由于农民的工作很难保证稳定性与持久性,因此造成工资低甚至没有雇主愿意提供给他们就业机会。
3.农民工的权益不得保障
农民工的社会权益游离于城市之外,无法与其他单位、企业员工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权益得不到基本的保障;经济性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政治性权益得不到真正的实现,社会性权益得不到切实的尊重。[3]在汤原县有很多这样的实例,用工单位长期拖欠农工工资、延长工期、劳动环境不达标准、不按规定签署劳动合同坑害农工等的现象。
四、现行政策及政策评价
目前黑龙江省现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办法为《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办法》(2008)。
此项政策除总则之外,对培训扶持,转移服务,权益保障,法律责任这四个维度对本行政区内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办法做出规定。
办法充分考虑到从应根本上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例如第六条政府对产业企业的要求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从理论上是十分可行的,办法还能够考虑到尽力让劳动力完成就近转移,这使得政策更加惠农,从公共政策视角来看更加为民考虑。而且在第七条中,政府强调要推行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也是特别出众的设想。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并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像汤原县一样找到出彩的特色劳务品牌。
另外,政府制定政策应对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的现狀,例如第九条要求主管部门优化教育培训资源;第十条要求对于培训进行备案;第十一条对培训内容规定了更加明晰的项目,包括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安全生产及职业病培训等等,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办法还要求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为农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应该说这项政策让剩余劳动力转移变得更加专业化,规范化,但同时又加大了政策实施的难度,它的可行性仍值得研究与实证。 办法第十六条为长期务工的转移劳动力充分考虑,“以工代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加充分而稳定的就业机会。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绝对应当肯定的政策,但是我们存在更多的是工作有季节时令性的农民,他们的外出工作分农忙农闲不同的时期。他们工作的不稳定性可能不会被大多数雇主接受,那么这一部分人群该何去何从?这就是新的政策应当考虑到的问题。
第十八条中提出的专门窗口,免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登记和咨询等服务,使得政府政策更加人性化,为农工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办法也对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的权益保护提出要求,接受农工子女就近入学,不得收取借读费等等其他费用,子女列入免疫计划等。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受法律保护,政府在制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过程中考虑得相当周到充分。此外,办法还提到各种侵害农工利益的处罚办法,为实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权益维护提供了最后一层防护。
五、政策设计
现行“办法”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定上较为到位,只在一些细节上仍须多加考虑,有地域针对性的做好进一步处理。
1.运用利益集团模型制定政策
针对于那些外出务工具有季节性、时令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的要求在现行的政策中无法真正满足,由没有稳定工作时间的剩余劳动力不被雇主所接受,所以我们可以安排一种同样具有季节性、时令性的工作,与农业生产上的农忙农闲间隔交替。在黑龙江这样一个特殊的省份,滑雪场成为一个特殊的、具有季节性的娱乐场所,需要很多滑雪场的维护人员,安保,造雪机使用与维护人员,甚至适合女性工作的后勤工作,餐饮工作。可以说冬季的滑雪场经营是一个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经营活动,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服务链。除了教练以外不需要很多的技术,十分适合有短期工作需求的剩余劳动力。在农忙时节,农民也可以选择回家务农,同时期的滑雪场地也会因为没有营业活动而处于歇业状态。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要求滑雪场优先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剩余劳动力与雇主两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两个团体,找到利益的均衡点。
针对两个团体的需求政策:
在这次政策设计中,唯一的政策调整就是要求滑雪场提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先就业的机会。故而:
政策制定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向倾斜,达到两个利益集团利益的均衡。
2.运用渐进主义模型制定政策
由于零八年的这侧有它细节上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应用渐进主义模型对过去政策进行补充和修正。下面是简要的政策设计提纲:
(1)汤原县应继续依托物资优势,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建成生产线、服务链,利用有强度的第二、三产业吸纳汤原县农村剩余劳动力;
(2)主管部门优化入职培训,包括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安全生产及职业病培训等等,与入职职业相关的必须的培训内容。
(3)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4)有短期工作需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当拥有优先工作机会。
(5)接受农工子女就近入学,不得收取借读费等等其他费用。
(6)子女列入免疫计划。
(7)用人单位应当解决农工工伤保险和大病保险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8)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农民外出务工为由,侵占其土地地上相关的收益。
(9)任何损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集体或个人应接受处罚。
3.预测政策效果
政策可以做到解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处于不致使边际报酬进入递减的阶段,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使农村进入繁荣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加快城市化进程。
但这种政策对于农民的非农部门工作开放了很多优惠政策,可能导致过度的农业非农化现象。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持充足且适量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应该做好政策实施后的评估工作,以便于及时进行调整、修缮。
参考文献
[1]黄玉英.黑龙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位居全国第一[J].时代农机,2016,43(08):167.
[2]孙秀清,朱炫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27):26-27.
[3]陈扬美.论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维护[J].现代经济信息,2018(06):335.
作者简介:艾佳璇(1999—),女,朝鲜,黑龙江伊春,本科,南京农业大学,土地财政与金融、土地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黑龙江省;剩余劳动力;政策
一、汤原县剩余劳动力现状概述
(一)汤原县剩余劳动力现状
总的来讲,汤原县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由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并有政府提供惠农政策在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近几年时间有所下降,但是汤原县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仍然处于高位。
(二)汤原县剩余劳动力特征
汤原县剩余劳动力从人口学的角度呈现出两大特征:剩余劳动力的年龄大、素质低;剩余劳动力的男女比例失调。
二、汤原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概述
(一)成果
汤原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果颇丰,我们能看到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或兼职工农业的劳动力存在,适龄劳动力赋闲的现象越来越少。通过劳动力转移增加再就业,农民的平均收入持续上升,汤原县农村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二)问题
尽管汤原县在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成绩卓著,但是仍然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只满足于现有成绩显然是不够的。在实施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限制了劳动力转移的实现。
首先,劳动力转移的实现受制于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其次,劳动力存在“兼职性”,这让很多的雇主不愿意雇佣农村人口。再次,农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客观因素制约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
以上这些主客观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汤原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现。
三、成因分析
(一)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原因
1.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2016年在田间作业环节上机耕水平达到99.2%,机播、机收机械化程度稳步上升到97.1%和87.5%。全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到95.05%,位居全国第一。[1]我国正处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时期,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变的资本在总资本中占比不断提高,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的观点,资本积累会提升劳动生产率,这样就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即农村剩余劳动力。
2.产业结构导致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却忽视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近年,汤原县有做的特别出彩的地方:依托当地物产优势,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中、产前、产后有机衔接,尝试规模化、工厂化、基地化的发展,带动贫困户增加就业,增收致富。这也就成为第一部分现状中提到的,近几年汤原县剩余劳动力人口数有所下降的最重要原因。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
1.低水平的文化和技能素质无法适应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要
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明显是落后的,其文化水平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眼光和就业选择。2015年中国农民工监测数据表明,未上过学的占1.1%,小学文化水平的占14%,初中文化水平的占59.7%,高中文化水平的占16.9%,大专及以上的占8.3%,中国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则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的一些工作。[2]
2.农村劳动力具有“兼职性”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时令性,对于黑龙江省这样一个四季分明的省份,农民选择在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打工的现象十分平常。但是由于农民的工作很难保证稳定性与持久性,因此造成工资低甚至没有雇主愿意提供给他们就业机会。
3.农民工的权益不得保障
农民工的社会权益游离于城市之外,无法与其他单位、企业员工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权益得不到基本的保障;经济性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政治性权益得不到真正的实现,社会性权益得不到切实的尊重。[3]在汤原县有很多这样的实例,用工单位长期拖欠农工工资、延长工期、劳动环境不达标准、不按规定签署劳动合同坑害农工等的现象。
四、现行政策及政策评价
目前黑龙江省现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办法为《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办法》(2008)。
此项政策除总则之外,对培训扶持,转移服务,权益保障,法律责任这四个维度对本行政区内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办法做出规定。
办法充分考虑到从应根本上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例如第六条政府对产业企业的要求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从理论上是十分可行的,办法还能够考虑到尽力让劳动力完成就近转移,这使得政策更加惠农,从公共政策视角来看更加为民考虑。而且在第七条中,政府强调要推行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也是特别出众的设想。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并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像汤原县一样找到出彩的特色劳务品牌。
另外,政府制定政策应对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的现狀,例如第九条要求主管部门优化教育培训资源;第十条要求对于培训进行备案;第十一条对培训内容规定了更加明晰的项目,包括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安全生产及职业病培训等等,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办法还要求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为农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应该说这项政策让剩余劳动力转移变得更加专业化,规范化,但同时又加大了政策实施的难度,它的可行性仍值得研究与实证。 办法第十六条为长期务工的转移劳动力充分考虑,“以工代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加充分而稳定的就业机会。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绝对应当肯定的政策,但是我们存在更多的是工作有季节时令性的农民,他们的外出工作分农忙农闲不同的时期。他们工作的不稳定性可能不会被大多数雇主接受,那么这一部分人群该何去何从?这就是新的政策应当考虑到的问题。
第十八条中提出的专门窗口,免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登记和咨询等服务,使得政府政策更加人性化,为农工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办法也对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的权益保护提出要求,接受农工子女就近入学,不得收取借读费等等其他费用,子女列入免疫计划等。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受法律保护,政府在制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过程中考虑得相当周到充分。此外,办法还提到各种侵害农工利益的处罚办法,为实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权益维护提供了最后一层防护。
五、政策设计
现行“办法”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定上较为到位,只在一些细节上仍须多加考虑,有地域针对性的做好进一步处理。
1.运用利益集团模型制定政策
针对于那些外出务工具有季节性、时令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的要求在现行的政策中无法真正满足,由没有稳定工作时间的剩余劳动力不被雇主所接受,所以我们可以安排一种同样具有季节性、时令性的工作,与农业生产上的农忙农闲间隔交替。在黑龙江这样一个特殊的省份,滑雪场成为一个特殊的、具有季节性的娱乐场所,需要很多滑雪场的维护人员,安保,造雪机使用与维护人员,甚至适合女性工作的后勤工作,餐饮工作。可以说冬季的滑雪场经营是一个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经营活动,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服务链。除了教练以外不需要很多的技术,十分适合有短期工作需求的剩余劳动力。在农忙时节,农民也可以选择回家务农,同时期的滑雪场地也会因为没有营业活动而处于歇业状态。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要求滑雪场优先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剩余劳动力与雇主两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两个团体,找到利益的均衡点。
针对两个团体的需求政策:
在这次政策设计中,唯一的政策调整就是要求滑雪场提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先就业的机会。故而:
政策制定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向倾斜,达到两个利益集团利益的均衡。
2.运用渐进主义模型制定政策
由于零八年的这侧有它细节上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应用渐进主义模型对过去政策进行补充和修正。下面是简要的政策设计提纲:
(1)汤原县应继续依托物资优势,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建成生产线、服务链,利用有强度的第二、三产业吸纳汤原县农村剩余劳动力;
(2)主管部门优化入职培训,包括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安全生产及职业病培训等等,与入职职业相关的必须的培训内容。
(3)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4)有短期工作需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当拥有优先工作机会。
(5)接受农工子女就近入学,不得收取借读费等等其他费用。
(6)子女列入免疫计划。
(7)用人单位应当解决农工工伤保险和大病保险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8)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农民外出务工为由,侵占其土地地上相关的收益。
(9)任何损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集体或个人应接受处罚。
3.预测政策效果
政策可以做到解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处于不致使边际报酬进入递减的阶段,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使农村进入繁荣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加快城市化进程。
但这种政策对于农民的非农部门工作开放了很多优惠政策,可能导致过度的农业非农化现象。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持充足且适量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应该做好政策实施后的评估工作,以便于及时进行调整、修缮。
参考文献
[1]黄玉英.黑龙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位居全国第一[J].时代农机,2016,43(08):167.
[2]孙秀清,朱炫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27):26-27.
[3]陈扬美.论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维护[J].现代经济信息,2018(06):335.
作者简介:艾佳璇(1999—),女,朝鲜,黑龙江伊春,本科,南京农业大学,土地财政与金融、土地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