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的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对中外文化交流业务进行了富有成效地实践探索,国际图书角建设项目即是重要形式之一。近几年公共图书馆国际图书角逐渐兴起,在具体实践、建设理念、内容特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对推动国际间、行业间的资源共享和文化互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国际图书角;建设现状;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7.0069
1引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愈加广泛。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资源集散、文化血脉保存、文化符号推广的重要职责,加速公共图书馆与国际接轨,对营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文化交流新局面具有现实与历史的双重意义。
书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自古以来,通过书籍构建起来的信息桥梁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交融。图书馆为了适应人类信息交流的强烈需要应运而生。以书籍为主要构成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收藏对象,也是图书馆得以存在的基础。新时期的公共图书馆,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对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建设都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如何更好地组织资源架构、完善服务体系成为公共图书馆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开展与境外图书馆的交流互动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已经成为当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比较常见的国际交流包括:学术会议、参观访问、文化展览、文艺演出、图书资料流通、学习培训等。图书角项目的开展是图书资料流通的全新模式,它是为读者在图书馆内使用专题性文献而提供的专门场所。目前,各界还未将此类活动的开展定义成为一个固定、系统、便于推广的项目,大多是当地政府部门之间文化交流活动的衍生品。从图书馆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国际图书角的科学定位显得非常必要。“国际图书角”虽然尚无具体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对其进行如下界定:宏观上来说,“国际图书角”是公共图书馆为了展示某一国家图书而搭建的一个以书籍为媒介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微观上来说,是公共图书馆设立的一个提供某一国家书籍展阅、流通的区域。有“某某之窗”、“某某图书馆”(馆中馆)、“某某国际交流中心”等不同名称。
国际图书角不是中国图书馆的独创,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开启了与图书角类似的文化项目。例如日本,考虑到在日定居的外国人数的增多,当地的社会公用设施管理机构专门为在日本的外国人开设了“多语言文化角”,以帮助他们快速地适应国外生活。以驻外大使馆和孔子学院为阵营共建的“中国之窗”“中文图书角”在多个国家的图书馆设立。国际城市之间的交流也如火如荼,例如,重庆图书馆先后在英国、泰国、德国、哈萨克斯坦、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设立“重庆之窗”,掀起了“汉语热”的潮流。因篇幅有限,本文仅以设立在中国境内的公共图书馆国际图书角为研究对象。
2我国公共图书馆国际图书角建设实例
2.1国家图书馆“哈萨克斯坦图书角”
2016年12月5日,哈萨克斯坦图书角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设立。2017年是哈萨克斯坦独立25周年、中哈两国建交25周年,在国家图书馆馆内设立该图书角,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哈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国的相互尊重与理解。该图书角藏有100本有关哈萨克斯坦国情、文学和文化的书籍,均由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和哈萨克斯坦学术图书馆赠送。这是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促进文化深入交流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图书馆建设图书角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促进中哈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更助推了今后亚欧地区的外交事业和贸易往来,也成为了地方公共图书馆“国际图书角”建设的示范和标杆。
2.2上海图书馆“澳大利亚友谊图书角”
为纪念中澳建交30周年,2002年11月澳大利亚友谊图书角在上海图书馆建立。该图书角现有各种书籍2 000多册,内容涵盖澳大利亚各个领域。2016年8月30日,长江三角洲区域第二个澳大利亚图书角在杭州图书馆揭幕。澳大利亚政府不断向图书角赠送本国最受歡迎的期刊和报纸,涉及政治、经济、生活、文艺等多方面,还包括经典著作、获奖图书等。“澳大利亚友谊图书角”坐落在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上海、杭州等城市,建设时间长,配套设施成熟。澳政府利用中方城市吸引力和包容性之便利来宣传澳大利亚、推介澳大利亚,对赴澳旅游、留学、贸易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裨益。
2.3江苏省南京图书馆“墨西哥图书角”
2017年是中墨建交45周年。2016年12月,南京图书馆设立墨西哥图书角,图书角的书籍由来自墨西哥外交部、文化部、新莱昂州国立自治大学和蒙特雷科技大学出版的600余册图书组成。这些书籍不仅展现了墨西哥独立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还推介墨西哥的优秀文学作品,呈现墨西哥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全貌。与此同时还举办了“墨西哥历史摄影展”,展出了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学会国家摄影库收藏的黑白图片。目前,“墨西哥图书角”的书籍利用率不高,这是因为西班牙语的使用者和学习者不多,因此营造以活动为主线的图书角建设是其未来发展的中心工作。
2.4江苏省金陵图书馆“南京中日交流之窗”
2008年12月1日,在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支持下,金陵图书馆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合作开设“南京中日交流之窗”。开设至今,已举办了数十场规模不等的文化交流活动,广受好评。金陵图书馆开辟“中日交流之窗”阅览空间,陈列包括日本原版书、杂志、漫画、音像制品在内的读物,并且对阅览室进行了专门的环境设计,体现日本元素。中日两国借助“中日交流之窗”平台举办了很多政府间、民间的交流活动。另外,长春市图书馆、成都图书馆、连云港市图书馆等多个图书馆都开设了“中日交流之窗”。书籍乃至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是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体现。 2.5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益山之窗”
2013年5月,镇江市图书馆开设“益山之窗”。韩国益山是与镇江缔结的国际友好城市,“益山之窗”内容纳300册韩文书籍,包括益山当地的民间传说、手绘本、动漫画本和摄影画本等。同年10月,益山市图书馆也开设了“镇江之窗”。姐妹城市之窗的遥相呼应为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包容互鉴构筑了基础平台。
3设立国际图书角的意义与作用
3.1丰富了馆藏资源
国际图书角一般是由国外政府、图书馆、学校、企业、在华使馆等机构等通过赠送书籍等形式建立,捐赠的书籍多为来自于本国的原版书。外文采编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公共馆外文图书的来源,一般以订购为主,辅以赠送等途径。公共图书馆的外文书刊的藏量低于中文书刊,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外文文献占馆藏文献的一小部分,甚至也有外文文献藏量为零的情况,这是因为外文原版书的价格普遍较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控制原版书的购量;此外,外文书的采编工作需要由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业人员负责,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稀缺;外文图书的品种众多、质量参差,书籍的采访工作往往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读者的需求各异,书籍的利用率不高且不均衡,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外文文献的购置。设立国际图书角后,外文书采编的压力得到缓解,不仅节约了经费支出,还可以与国外机构长期进行协作建设,不断丰富馆藏。
3.2提高了原版书的利用率
受限于语言,原版书的利用率不高,使用者主要有:语言学习者、教学科研人员、高校学生,还有一些对原版书感兴趣的读者。外文文献主要有外文书籍、外文期刊、外文报刊以及视频音频资源等。作为国际间信息与知识传递的主要载体,外文文献反映了众多领域的先进水平,是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和科技发展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提高外文图书资料信息利用率,充分利用世界文化科技资源,与时俱进,为我所用,有着重大战略意义[1]。而有关文化、艺术、社会、哲学方面的外文书籍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一方面是因为外语教学的普及和需要,读者希望借助于外文原版书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另一方面是对外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希望通过阅读外文刊物来开阔自身国际视野。开辟国际图书角,拓展图书馆服务设施,引进和介绍外文书籍,集中优秀的外文书刊,方便了读者找书看书,有效提高了原版书的利用率,给相关专业的学习者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交流的新方式。
3.3促进了合作与沟通,加深了国际友谊
图书角项目的实施都是在两国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进行的。从宏观角度看,这是文化外交、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的具体实践,也是促进国家友好关系、维系国际城市友谊的创新之举。以中国国家图书馆哈萨克斯坦图书角为例,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接壤,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同时也是“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国家,中哈两国一直在各个领域保持着紧密合作。此次图书角的建立,其宗旨就是通过开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中巴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以继续在商贸旅游、文化事业等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推动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传播。
3.4加强了行业间的对话与合作
图书流通是图书馆业务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图书角以图书为纽带,开展跨国馆际的合作实践,寻求同行业间更多的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例如:双边业务交流、学术研讨、互办展览等文化活动以及公共服务的经验分享等等。在此过程中可以获得最新的行业资讯,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学习借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本馆发展,成就携手共赢。当然,具有国际化格局的图书馆也能得到行业外的公益机构或者企业的支持,组织开展有益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其他活动,并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创新公共文化事业管理机制,以实现馆藏资源的整合与建设。
4国际图书角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际图书角刚刚起步,建设时间非常短暂,运行经验并不丰富。笔者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要以走访调研的方式了解图书角开展的现状,特别是针对图书角内书籍文献的存藏、流通情况,向馆内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并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分别从管理者和读者两个角度来分析国际图书角现存的问题。为了提高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笔者還通过网络访问图书馆官网,搜集更多的信息,扩大调查的范围。
4.1缺乏专业的人员配备,阻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随着各语种文献的增加,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专业馆员的缺乏。调查中发现,有的图书角外文原版书上架后没有编目信息,书籍的管理显得杂乱无序,给排架、理架、归架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了读者利用。阅览室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不能给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又因外文图书受众面狭窄,图书角建成后很容易出现长时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展示作用超过了阅览功用,造成书籍的低流通率。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一是要尝试开展职业培训或者招募志愿者协助采编工作;二是进行经常性的整理,可考虑部分图书角的书籍和外文书籍合并调整,做好文献的资源建设。
4.2忽视了有序合理的文献采购,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活动
国际图书角的外文书籍作为图书馆的特色专业馆藏,来源不固定,无法保证文献收集的连续性和计划性,若不能及时更新补充,其中一些文献的内容随时间变化而陈旧过时,利用价值逐渐降低。以学术期刊为代表的期刊类文献非常讲究时效性,一旦不能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方向,与现阶段学科建设不相适应,其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将大打折扣。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还有一部分外文书籍来自于书籍交换项目,即所谓的“二手书籍”,出版时间较长,上述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图书馆加强资源建设应注重文献的剔旧更新,提供适宜用户使用的书籍。
4.3互联网时代,应加强数字资源的联合开发与利用
如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得益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信息的形态将会进一步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图书馆的形态也将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2]。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革新了阅读方式,全新的数字化阅读体验越来越流行。目前,国际图书角所藏文献资源的主要构成是纸质文本、音像资料等传统的文献类型,信息的存储容量有限,而作为使用者,则期待获得海量的来自于国外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的优势体现在“类型更为多样,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文献采集更加方便,读者获取更为便利”[3]。因此,今后海内外文献交流应考虑多引进电子书、数据库等数字化产品,或共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交流平台,使之与纸质文献相互兼容、相互补充,不断探索馆藏多元化。 4.4以书为本,更須强调文化互动的重要性
国际图书角虽然冠以“图书”之名,但其实质是文化的互动。外文书籍的互换,如果单纯理解为扩充馆藏、满足阅读需要,那么,它所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与普通的外文文献阅览室区别不大,难以体现一个专题阅览室的特色。阅读本身是私人化、零散性的,而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的除了良好的阅读环境,更应该建设成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知识集散地和文化中心。从这个层面来讲,国际图书角这个项目应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这里的书籍真正地“活”起来,让这里的读者真正地“动”起来。图书馆应积极利用和联合国内外资源,提高活动策划的全面性和精细化,树立品牌意识,放大活动效果。
5国际图书角建设与服务对策
5.1选择特色书籍,重视推广宣传
国际图书角以国家的名义,以国家或者城市为主题,必然要展现该国、该城市的显著特色,这正是图书角建设的目的所在。图书角好比一扇窗户,要让读者从这扇窗里窥见美妙和新奇。比如“中日交流之窗”项目,致力于提供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图书、杂志、音乐及动漫作品。这类资源既是一份原汁原味的语言教材,更能让中国读者方便直观地了解日本的社会现状、主流思想、时尚潮流等风土文化信息,并且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广大日语学习者及市民搭建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今后国际图书角要多途径扩充文献资源,即积极接收赠书,同时也要根据需求,采用订单式的方法来继续充实馆藏,既能增扩其数量又避免重复编采,提升外文书籍的价值。公共图书馆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做好宣传推广,将国际图书角打造为馆内的特色区域,利用口碑效应吸引读者的到来。
5.2因利乘便、因地制宜的建设策略
从各公共馆建立国际图书角的时间节点来看,图书角的成立一般选择在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以建交纪念日或其他有纪念意义的日期居多。一方面是政治、外交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两国长久友谊延续的象征。而从地域看,图书角所在图书馆的城市多为大中型城市。这是因为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各馆规模不一样,所能提供的建设条件也不尽相同。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富集,与之相配套的文化资源也很充足,高校林立,学生众多,教育资源尤其丰富,外籍人士也多,具有设立国际图书角的先决条件和优势。再加上公共服务系统完善成熟,例如,广州图书馆的“友好图书馆项目”就是利用广州城市外交平台的优势策划的。广州有英国、美国、韩国、日本、泰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驻华领事馆,也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门户。广州市图书馆与法国里昂市市立图书馆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正式缔结友好图书馆关系,进行图书交换、馆员交流和互办展览等文化活动。这一项目得到了各国的欢迎,驻广州领馆纷纷提出设立外语文学角的愿景。
5.3汇聚各方支持,图书角变文化角
为了保证图书角的可持续发展,公共图书馆与投资图书角的国外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且利用社会效应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营造文献征集的社会氛围。例如:上海图书馆的“澳大利亚友谊图书角”,建成后得到了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和澳新银行的鼎力支持,并筹划对澳大利亚友谊图书角的捐款事宜,以继续扩大该友谊图书角的规模。虽然一些公共馆的国际图书角区域建设尚停留在单纯提供书籍的阶段,而随着今后运营模式的转变,将侧重于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图书角变成文化角势必成为国际图书角发展的一个新风貌。让国际图书角真正“活起来”是公共图书馆不可忽视的问题,图书馆应当始终秉持“文化先行”的理念,在培育好本国文化的同时,尊重并理解两国文化差异,博采众长,促进两国文化的交融与兴盛。
6结语
国际图书角的建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缩影。未来的国际交流会更加频繁,联系会更加紧密,特别是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度渐高,信息交流渠道愈加畅通,图书角的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也或许会被另一种形式所替代,但不管怎样,它的最终指向都是为了全人类文化事业之繁荣。
参考文献
[1]郭佳.提高公共图书馆外文图书利用率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6,(18):71-72.
[2]董焱邢.素丽.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4.
[3]杨玉麟.屈义华.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0.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国际图书角;建设现状;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7.0069
1引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愈加广泛。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资源集散、文化血脉保存、文化符号推广的重要职责,加速公共图书馆与国际接轨,对营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文化交流新局面具有现实与历史的双重意义。
书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自古以来,通过书籍构建起来的信息桥梁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交融。图书馆为了适应人类信息交流的强烈需要应运而生。以书籍为主要构成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收藏对象,也是图书馆得以存在的基础。新时期的公共图书馆,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对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建设都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如何更好地组织资源架构、完善服务体系成为公共图书馆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开展与境外图书馆的交流互动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已经成为当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比较常见的国际交流包括:学术会议、参观访问、文化展览、文艺演出、图书资料流通、学习培训等。图书角项目的开展是图书资料流通的全新模式,它是为读者在图书馆内使用专题性文献而提供的专门场所。目前,各界还未将此类活动的开展定义成为一个固定、系统、便于推广的项目,大多是当地政府部门之间文化交流活动的衍生品。从图书馆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国际图书角的科学定位显得非常必要。“国际图书角”虽然尚无具体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对其进行如下界定:宏观上来说,“国际图书角”是公共图书馆为了展示某一国家图书而搭建的一个以书籍为媒介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微观上来说,是公共图书馆设立的一个提供某一国家书籍展阅、流通的区域。有“某某之窗”、“某某图书馆”(馆中馆)、“某某国际交流中心”等不同名称。
国际图书角不是中国图书馆的独创,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开启了与图书角类似的文化项目。例如日本,考虑到在日定居的外国人数的增多,当地的社会公用设施管理机构专门为在日本的外国人开设了“多语言文化角”,以帮助他们快速地适应国外生活。以驻外大使馆和孔子学院为阵营共建的“中国之窗”“中文图书角”在多个国家的图书馆设立。国际城市之间的交流也如火如荼,例如,重庆图书馆先后在英国、泰国、德国、哈萨克斯坦、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设立“重庆之窗”,掀起了“汉语热”的潮流。因篇幅有限,本文仅以设立在中国境内的公共图书馆国际图书角为研究对象。
2我国公共图书馆国际图书角建设实例
2.1国家图书馆“哈萨克斯坦图书角”
2016年12月5日,哈萨克斯坦图书角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设立。2017年是哈萨克斯坦独立25周年、中哈两国建交25周年,在国家图书馆馆内设立该图书角,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哈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国的相互尊重与理解。该图书角藏有100本有关哈萨克斯坦国情、文学和文化的书籍,均由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和哈萨克斯坦学术图书馆赠送。这是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促进文化深入交流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图书馆建设图书角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促进中哈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更助推了今后亚欧地区的外交事业和贸易往来,也成为了地方公共图书馆“国际图书角”建设的示范和标杆。
2.2上海图书馆“澳大利亚友谊图书角”
为纪念中澳建交30周年,2002年11月澳大利亚友谊图书角在上海图书馆建立。该图书角现有各种书籍2 000多册,内容涵盖澳大利亚各个领域。2016年8月30日,长江三角洲区域第二个澳大利亚图书角在杭州图书馆揭幕。澳大利亚政府不断向图书角赠送本国最受歡迎的期刊和报纸,涉及政治、经济、生活、文艺等多方面,还包括经典著作、获奖图书等。“澳大利亚友谊图书角”坐落在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上海、杭州等城市,建设时间长,配套设施成熟。澳政府利用中方城市吸引力和包容性之便利来宣传澳大利亚、推介澳大利亚,对赴澳旅游、留学、贸易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裨益。
2.3江苏省南京图书馆“墨西哥图书角”
2017年是中墨建交45周年。2016年12月,南京图书馆设立墨西哥图书角,图书角的书籍由来自墨西哥外交部、文化部、新莱昂州国立自治大学和蒙特雷科技大学出版的600余册图书组成。这些书籍不仅展现了墨西哥独立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还推介墨西哥的优秀文学作品,呈现墨西哥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全貌。与此同时还举办了“墨西哥历史摄影展”,展出了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学会国家摄影库收藏的黑白图片。目前,“墨西哥图书角”的书籍利用率不高,这是因为西班牙语的使用者和学习者不多,因此营造以活动为主线的图书角建设是其未来发展的中心工作。
2.4江苏省金陵图书馆“南京中日交流之窗”
2008年12月1日,在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支持下,金陵图书馆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合作开设“南京中日交流之窗”。开设至今,已举办了数十场规模不等的文化交流活动,广受好评。金陵图书馆开辟“中日交流之窗”阅览空间,陈列包括日本原版书、杂志、漫画、音像制品在内的读物,并且对阅览室进行了专门的环境设计,体现日本元素。中日两国借助“中日交流之窗”平台举办了很多政府间、民间的交流活动。另外,长春市图书馆、成都图书馆、连云港市图书馆等多个图书馆都开设了“中日交流之窗”。书籍乃至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是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体现。 2.5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益山之窗”
2013年5月,镇江市图书馆开设“益山之窗”。韩国益山是与镇江缔结的国际友好城市,“益山之窗”内容纳300册韩文书籍,包括益山当地的民间传说、手绘本、动漫画本和摄影画本等。同年10月,益山市图书馆也开设了“镇江之窗”。姐妹城市之窗的遥相呼应为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包容互鉴构筑了基础平台。
3设立国际图书角的意义与作用
3.1丰富了馆藏资源
国际图书角一般是由国外政府、图书馆、学校、企业、在华使馆等机构等通过赠送书籍等形式建立,捐赠的书籍多为来自于本国的原版书。外文采编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公共馆外文图书的来源,一般以订购为主,辅以赠送等途径。公共图书馆的外文书刊的藏量低于中文书刊,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外文文献占馆藏文献的一小部分,甚至也有外文文献藏量为零的情况,这是因为外文原版书的价格普遍较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控制原版书的购量;此外,外文书的采编工作需要由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业人员负责,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稀缺;外文图书的品种众多、质量参差,书籍的采访工作往往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读者的需求各异,书籍的利用率不高且不均衡,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外文文献的购置。设立国际图书角后,外文书采编的压力得到缓解,不仅节约了经费支出,还可以与国外机构长期进行协作建设,不断丰富馆藏。
3.2提高了原版书的利用率
受限于语言,原版书的利用率不高,使用者主要有:语言学习者、教学科研人员、高校学生,还有一些对原版书感兴趣的读者。外文文献主要有外文书籍、外文期刊、外文报刊以及视频音频资源等。作为国际间信息与知识传递的主要载体,外文文献反映了众多领域的先进水平,是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和科技发展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提高外文图书资料信息利用率,充分利用世界文化科技资源,与时俱进,为我所用,有着重大战略意义[1]。而有关文化、艺术、社会、哲学方面的外文书籍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一方面是因为外语教学的普及和需要,读者希望借助于外文原版书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另一方面是对外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希望通过阅读外文刊物来开阔自身国际视野。开辟国际图书角,拓展图书馆服务设施,引进和介绍外文书籍,集中优秀的外文书刊,方便了读者找书看书,有效提高了原版书的利用率,给相关专业的学习者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交流的新方式。
3.3促进了合作与沟通,加深了国际友谊
图书角项目的实施都是在两国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进行的。从宏观角度看,这是文化外交、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的具体实践,也是促进国家友好关系、维系国际城市友谊的创新之举。以中国国家图书馆哈萨克斯坦图书角为例,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接壤,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同时也是“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国家,中哈两国一直在各个领域保持着紧密合作。此次图书角的建立,其宗旨就是通过开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中巴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以继续在商贸旅游、文化事业等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推动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传播。
3.4加强了行业间的对话与合作
图书流通是图书馆业务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图书角以图书为纽带,开展跨国馆际的合作实践,寻求同行业间更多的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例如:双边业务交流、学术研讨、互办展览等文化活动以及公共服务的经验分享等等。在此过程中可以获得最新的行业资讯,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学习借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本馆发展,成就携手共赢。当然,具有国际化格局的图书馆也能得到行业外的公益机构或者企业的支持,组织开展有益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其他活动,并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创新公共文化事业管理机制,以实现馆藏资源的整合与建设。
4国际图书角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际图书角刚刚起步,建设时间非常短暂,运行经验并不丰富。笔者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要以走访调研的方式了解图书角开展的现状,特别是针对图书角内书籍文献的存藏、流通情况,向馆内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并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分别从管理者和读者两个角度来分析国际图书角现存的问题。为了提高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笔者還通过网络访问图书馆官网,搜集更多的信息,扩大调查的范围。
4.1缺乏专业的人员配备,阻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随着各语种文献的增加,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专业馆员的缺乏。调查中发现,有的图书角外文原版书上架后没有编目信息,书籍的管理显得杂乱无序,给排架、理架、归架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了读者利用。阅览室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不能给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又因外文图书受众面狭窄,图书角建成后很容易出现长时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展示作用超过了阅览功用,造成书籍的低流通率。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一是要尝试开展职业培训或者招募志愿者协助采编工作;二是进行经常性的整理,可考虑部分图书角的书籍和外文书籍合并调整,做好文献的资源建设。
4.2忽视了有序合理的文献采购,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活动
国际图书角的外文书籍作为图书馆的特色专业馆藏,来源不固定,无法保证文献收集的连续性和计划性,若不能及时更新补充,其中一些文献的内容随时间变化而陈旧过时,利用价值逐渐降低。以学术期刊为代表的期刊类文献非常讲究时效性,一旦不能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方向,与现阶段学科建设不相适应,其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将大打折扣。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还有一部分外文书籍来自于书籍交换项目,即所谓的“二手书籍”,出版时间较长,上述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图书馆加强资源建设应注重文献的剔旧更新,提供适宜用户使用的书籍。
4.3互联网时代,应加强数字资源的联合开发与利用
如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得益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信息的形态将会进一步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图书馆的形态也将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2]。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革新了阅读方式,全新的数字化阅读体验越来越流行。目前,国际图书角所藏文献资源的主要构成是纸质文本、音像资料等传统的文献类型,信息的存储容量有限,而作为使用者,则期待获得海量的来自于国外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的优势体现在“类型更为多样,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文献采集更加方便,读者获取更为便利”[3]。因此,今后海内外文献交流应考虑多引进电子书、数据库等数字化产品,或共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交流平台,使之与纸质文献相互兼容、相互补充,不断探索馆藏多元化。 4.4以书为本,更須强调文化互动的重要性
国际图书角虽然冠以“图书”之名,但其实质是文化的互动。外文书籍的互换,如果单纯理解为扩充馆藏、满足阅读需要,那么,它所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与普通的外文文献阅览室区别不大,难以体现一个专题阅览室的特色。阅读本身是私人化、零散性的,而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的除了良好的阅读环境,更应该建设成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知识集散地和文化中心。从这个层面来讲,国际图书角这个项目应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这里的书籍真正地“活”起来,让这里的读者真正地“动”起来。图书馆应积极利用和联合国内外资源,提高活动策划的全面性和精细化,树立品牌意识,放大活动效果。
5国际图书角建设与服务对策
5.1选择特色书籍,重视推广宣传
国际图书角以国家的名义,以国家或者城市为主题,必然要展现该国、该城市的显著特色,这正是图书角建设的目的所在。图书角好比一扇窗户,要让读者从这扇窗里窥见美妙和新奇。比如“中日交流之窗”项目,致力于提供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图书、杂志、音乐及动漫作品。这类资源既是一份原汁原味的语言教材,更能让中国读者方便直观地了解日本的社会现状、主流思想、时尚潮流等风土文化信息,并且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广大日语学习者及市民搭建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今后国际图书角要多途径扩充文献资源,即积极接收赠书,同时也要根据需求,采用订单式的方法来继续充实馆藏,既能增扩其数量又避免重复编采,提升外文书籍的价值。公共图书馆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做好宣传推广,将国际图书角打造为馆内的特色区域,利用口碑效应吸引读者的到来。
5.2因利乘便、因地制宜的建设策略
从各公共馆建立国际图书角的时间节点来看,图书角的成立一般选择在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以建交纪念日或其他有纪念意义的日期居多。一方面是政治、外交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两国长久友谊延续的象征。而从地域看,图书角所在图书馆的城市多为大中型城市。这是因为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各馆规模不一样,所能提供的建设条件也不尽相同。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富集,与之相配套的文化资源也很充足,高校林立,学生众多,教育资源尤其丰富,外籍人士也多,具有设立国际图书角的先决条件和优势。再加上公共服务系统完善成熟,例如,广州图书馆的“友好图书馆项目”就是利用广州城市外交平台的优势策划的。广州有英国、美国、韩国、日本、泰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驻华领事馆,也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门户。广州市图书馆与法国里昂市市立图书馆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正式缔结友好图书馆关系,进行图书交换、馆员交流和互办展览等文化活动。这一项目得到了各国的欢迎,驻广州领馆纷纷提出设立外语文学角的愿景。
5.3汇聚各方支持,图书角变文化角
为了保证图书角的可持续发展,公共图书馆与投资图书角的国外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且利用社会效应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营造文献征集的社会氛围。例如:上海图书馆的“澳大利亚友谊图书角”,建成后得到了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和澳新银行的鼎力支持,并筹划对澳大利亚友谊图书角的捐款事宜,以继续扩大该友谊图书角的规模。虽然一些公共馆的国际图书角区域建设尚停留在单纯提供书籍的阶段,而随着今后运营模式的转变,将侧重于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图书角变成文化角势必成为国际图书角发展的一个新风貌。让国际图书角真正“活起来”是公共图书馆不可忽视的问题,图书馆应当始终秉持“文化先行”的理念,在培育好本国文化的同时,尊重并理解两国文化差异,博采众长,促进两国文化的交融与兴盛。
6结语
国际图书角的建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缩影。未来的国际交流会更加频繁,联系会更加紧密,特别是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度渐高,信息交流渠道愈加畅通,图书角的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也或许会被另一种形式所替代,但不管怎样,它的最终指向都是为了全人类文化事业之繁荣。
参考文献
[1]郭佳.提高公共图书馆外文图书利用率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6,(18):71-72.
[2]董焱邢.素丽.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4.
[3]杨玉麟.屈义华.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