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7日,我在参加《窃听风云3》提前试映会时遭遇了一点“小意外”。影片播放到最后30分钟,设备突然跳闸,放映被迫中断了15分钟。
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影响我的心情,事实上,这是我半年以来看过的最“正常”的一部国产电影:故事完整,角色有趣,尽管讲述的是并不熟悉的发生在香港新界的故事,但影片的悬念和故事张力一直保持到了最后。
《窃听风云3》的故事围绕香港新界“丁屋政策”改革导致的房地产公司与新界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与勾结展开,在130分钟的时间里能看到人心如何在情感和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摇摆,我也在猜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会活到最后的游戏中得到了充分的智力满足—大多数国产电影开场10分钟你就能猜到结局,接下去的一个多小时简直就像在陪领导夫人打麻将。
制作出一部标杆性的作品,形成品牌,然后尽可能多地拍摄系列电影被认为是电影投资中最为保险,也是最具商业回报的一种方式。《007》、《哈利·波特》、《碟中谍》系列的成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从商业回报上来看,《窃听风云》系列并不是国内最赚钱的电影,《窃听风云》前两部在2009年和2011年上映,在内地分别拿到9000万和2.2亿票房,但据电影相关负责人透露,制作费用也达到了3000万和6000万。
真正让《窃听风云》区别于其它电影系列的一点是,前两部电影在口碑上获得了正面的评价,在豆瓣和时光网上每部得分都超过了7.4分,平均得分达到了7.5分和7.6分。如果你翻阅一下最近几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会发现每年能达到7分的电影都不足10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窃听风云》是近年来在商业回报和电影品质两方面做得最为平衡的系列电影之一。
稳定的主创阵容在保持电影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三部电影都由香港著名监制尔东升把关,而编剧和导演的组合则一直延用了麦兆辉和庄文强,如果你仔细观察片尾演职人员表,会发现摄影、音乐、剪辑等也在最大程度上使用了原班人马。
“这个制作团队可能不是最有名的,但是做的东西质量很稳定,而且经过3部戏的磨合,对彼此的工作习惯、做事风格都非常熟悉,沟通起来很顺畅。”《窃听风云》系列的投资方,博纳影业的一位电影项目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因为曾经创造了《无间道》系列票房奇迹,“麦庄”组合在业界的声誉给他们在创作上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来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无间道》的时候后面两部做得很急,很多东西没有考虑清楚,到《窃听风云》的时候就好很多,虽然投资人也会催,但是我们就是弄不出来你催也没有办法嘛。”导演麦兆辉说。
通常第一版剧本都会由庄文强来写,他主要负责角色设定和搭起整个故事架构。他的习惯是每一个角色都会从“我”的视角出发,写一个完整的故事,再把这些故事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故事,并从每一个人的角度去验证这个故事的逻辑性。把整个故事都放在香港而不是内地,围绕香港最近几年社会热点问题—金融危机、股市、人地矛盾也是整个《窃听风云》系列在设定上最为讨巧的地方。我们已经看到太多香港电演拍摄的内地题材影片,由于受到文化差异和题材审查的原因—当然这也是许多并没有花足够心思去了解这个市场的香港导演常常挂在嘴边的借口—这些影片总是无法与内地观众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反而变成一种“四不像”的东西。
“如果我们真的要了解内地观众,就得住在这里进行观察和了解,但我们家都在香港,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也不假装了解内地观众,还是拍香港,拍我们了解的东西。”麦兆辉说。
找到那些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并通过文字和影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麦兆辉和庄文强最重要的工作。庄文强试图让那些在电影院观看《窃听风云》的观众尽量保持不安,“写剧本的时候,拍的时候,我们每天都要问摄影师,这个画面‘不安’在哪里,怎么在那个地方弄出不安的感觉,从哪一个声音开始有这种感觉。”维持住剧情的张力本来应该是电影创作者最基本的技巧和工作,但在如今许多电影中却被忽视了。
“故事”是《窃听风云》这个系列能够成功的引擎,2008年尔东升拿着这个故事吸引来了刘青云、古天乐和吴彦祖担当主演,并在英皇和寰亚因为金融危机撤资后拿到了来自博纳的投资。根据博纳影业一位电影项目负责人透露,当初博纳愿意投资也是因为剧本出色,同时“主要靠逻辑推动,所有的事都发生在办公室里,片酬以外的制作费用也不高”。
而第一部电影在口碑上的成功也在续集争取到原班主演时起到了关键作用。你会发现即使是香港一线的演员,也没有谁能够在内地市场上有绝对的票房号召力—搞不好赚钱的概率还不如接到烂片的概率。
所以,让多位明星主演成为了一个更现实的选择。尤其是在《窃听风云》市场和口碑俱佳,主创和拍摄也没有发生变化,主要在香港的条件下,这种延续性的策略就更为有效。在2011年拍摄第二部时,三位主创都很配合地空出了档期,而过2亿的票房也坚定了投资方继续使用这个组合的信心,《窃听风云3》甚至为了配合三位主演都有空的档期而推迟了近一年。
在档期选择上,《窃听风云3》依然延续了前两部的做法,选在暑期档上映。有趣的是,这一系列的前面两部都选了在《哈利·波特》系列(2009年的“混血王子”和2011年的“死亡圣器(下)”)上映两周后—这可能并不是有意为之,但这种“现象级”的好莱坞大片在客观上为《窃听风云》起到了清空市场的作用。
今年的《窃听风云》上映前也有一部好莱坞大片《X战警:逆转未来》,这部电影比大家预想的要好看许多,内地票房首周末3天达到了2.43亿元。考虑到它与《窃听风云》只隔一周,在排片上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或许让投资人略感放心的是,在《窃听风云》上映后的两周几乎没有大片进入市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前面两部中,在6月13日《哥斯拉》上映之前,相信它都会是影院里排片量最多的电影,它在票房上的成功还将继续延续。
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影响我的心情,事实上,这是我半年以来看过的最“正常”的一部国产电影:故事完整,角色有趣,尽管讲述的是并不熟悉的发生在香港新界的故事,但影片的悬念和故事张力一直保持到了最后。
《窃听风云3》的故事围绕香港新界“丁屋政策”改革导致的房地产公司与新界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与勾结展开,在130分钟的时间里能看到人心如何在情感和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摇摆,我也在猜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会活到最后的游戏中得到了充分的智力满足—大多数国产电影开场10分钟你就能猜到结局,接下去的一个多小时简直就像在陪领导夫人打麻将。
制作出一部标杆性的作品,形成品牌,然后尽可能多地拍摄系列电影被认为是电影投资中最为保险,也是最具商业回报的一种方式。《007》、《哈利·波特》、《碟中谍》系列的成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从商业回报上来看,《窃听风云》系列并不是国内最赚钱的电影,《窃听风云》前两部在2009年和2011年上映,在内地分别拿到9000万和2.2亿票房,但据电影相关负责人透露,制作费用也达到了3000万和6000万。
真正让《窃听风云》区别于其它电影系列的一点是,前两部电影在口碑上获得了正面的评价,在豆瓣和时光网上每部得分都超过了7.4分,平均得分达到了7.5分和7.6分。如果你翻阅一下最近几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会发现每年能达到7分的电影都不足10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窃听风云》是近年来在商业回报和电影品质两方面做得最为平衡的系列电影之一。
稳定的主创阵容在保持电影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三部电影都由香港著名监制尔东升把关,而编剧和导演的组合则一直延用了麦兆辉和庄文强,如果你仔细观察片尾演职人员表,会发现摄影、音乐、剪辑等也在最大程度上使用了原班人马。
“这个制作团队可能不是最有名的,但是做的东西质量很稳定,而且经过3部戏的磨合,对彼此的工作习惯、做事风格都非常熟悉,沟通起来很顺畅。”《窃听风云》系列的投资方,博纳影业的一位电影项目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因为曾经创造了《无间道》系列票房奇迹,“麦庄”组合在业界的声誉给他们在创作上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来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无间道》的时候后面两部做得很急,很多东西没有考虑清楚,到《窃听风云》的时候就好很多,虽然投资人也会催,但是我们就是弄不出来你催也没有办法嘛。”导演麦兆辉说。
通常第一版剧本都会由庄文强来写,他主要负责角色设定和搭起整个故事架构。他的习惯是每一个角色都会从“我”的视角出发,写一个完整的故事,再把这些故事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故事,并从每一个人的角度去验证这个故事的逻辑性。把整个故事都放在香港而不是内地,围绕香港最近几年社会热点问题—金融危机、股市、人地矛盾也是整个《窃听风云》系列在设定上最为讨巧的地方。我们已经看到太多香港电演拍摄的内地题材影片,由于受到文化差异和题材审查的原因—当然这也是许多并没有花足够心思去了解这个市场的香港导演常常挂在嘴边的借口—这些影片总是无法与内地观众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反而变成一种“四不像”的东西。
“如果我们真的要了解内地观众,就得住在这里进行观察和了解,但我们家都在香港,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也不假装了解内地观众,还是拍香港,拍我们了解的东西。”麦兆辉说。
找到那些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并通过文字和影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麦兆辉和庄文强最重要的工作。庄文强试图让那些在电影院观看《窃听风云》的观众尽量保持不安,“写剧本的时候,拍的时候,我们每天都要问摄影师,这个画面‘不安’在哪里,怎么在那个地方弄出不安的感觉,从哪一个声音开始有这种感觉。”维持住剧情的张力本来应该是电影创作者最基本的技巧和工作,但在如今许多电影中却被忽视了。
“故事”是《窃听风云》这个系列能够成功的引擎,2008年尔东升拿着这个故事吸引来了刘青云、古天乐和吴彦祖担当主演,并在英皇和寰亚因为金融危机撤资后拿到了来自博纳的投资。根据博纳影业一位电影项目负责人透露,当初博纳愿意投资也是因为剧本出色,同时“主要靠逻辑推动,所有的事都发生在办公室里,片酬以外的制作费用也不高”。
而第一部电影在口碑上的成功也在续集争取到原班主演时起到了关键作用。你会发现即使是香港一线的演员,也没有谁能够在内地市场上有绝对的票房号召力—搞不好赚钱的概率还不如接到烂片的概率。
所以,让多位明星主演成为了一个更现实的选择。尤其是在《窃听风云》市场和口碑俱佳,主创和拍摄也没有发生变化,主要在香港的条件下,这种延续性的策略就更为有效。在2011年拍摄第二部时,三位主创都很配合地空出了档期,而过2亿的票房也坚定了投资方继续使用这个组合的信心,《窃听风云3》甚至为了配合三位主演都有空的档期而推迟了近一年。
在档期选择上,《窃听风云3》依然延续了前两部的做法,选在暑期档上映。有趣的是,这一系列的前面两部都选了在《哈利·波特》系列(2009年的“混血王子”和2011年的“死亡圣器(下)”)上映两周后—这可能并不是有意为之,但这种“现象级”的好莱坞大片在客观上为《窃听风云》起到了清空市场的作用。
今年的《窃听风云》上映前也有一部好莱坞大片《X战警:逆转未来》,这部电影比大家预想的要好看许多,内地票房首周末3天达到了2.43亿元。考虑到它与《窃听风云》只隔一周,在排片上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或许让投资人略感放心的是,在《窃听风云》上映后的两周几乎没有大片进入市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前面两部中,在6月13日《哥斯拉》上映之前,相信它都会是影院里排片量最多的电影,它在票房上的成功还将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