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下的创新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哲學家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的同时,这位反叛者便带来了一场反权威,反非黑即白,反被定义的思潮,而这场反对思潮对于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十分受用。解构主义最先被运用在建筑领域,随后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得以延续,于是这个跨界的概念也影响到了舞蹈艺术,但也正是这般不受限定的跨界意识才更印证了解构主义本身所蕴含的当代艺术价值-没有明确的界限才是我们的界限。舞蹈家威廉弗塞大抵也是一位反叛者。笔者将站在现代艺术爱好者的角度下写下本文,并通过本文阐述威廉弗塞作品solo所带来的新思考。
  关键词:解构主义   威廉弗塞   创作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6-0059-03
  一、叛逆者的创作
  美国编舞家威廉弗塞在现代舞领域的地位已经在其许多别具一格的作品面世的同时一步步得到了确立,近年来更是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作品库,获得了众多舞蹈爱好者的爱戴与拥护。受人爱戴的人必然有一些独特又极致的魅力,这种魅力在他们的言行举止或者是作品中散发着。威廉弗塞在刚刚接近20岁就被戏称为老年舞者,因为那时的他才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节芭蕾舞课;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深受音乐家祖父的影响,在音乐方面彰显着较突出的天分。有趣的是,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经历,“半路出家”的他没有从小受到古典芭蕾的耳濡目染。因此,威廉弗塞也就没有止步于日复一日的芭蕾训练,而是放任自己活泛的思维对古典芭蕾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解构,从而生发出了更多“叛逆”的想法。
  在笔者看来,古典芭蕾的精准与板正的样貌并不是威廉弗塞所排斥的,他只是不满足于仅仅完成由套路构成的表演模式。现在这个时代,要说以芭蕾舞为原型进行全新的创造可完全不算是新鲜事了,更不会因此就得到一些逆耳的评论,譬如指责这种改造是对古典高雅艺术的背叛与亵渎。但威廉弗塞喜爱的一位杰出的编舞家-乔治巴兰钦就没有那么的幸运,他因为在年轻的时候做出了一些反传统的新鲜尝试而获得了许多保守者们的斥责。乔治巴兰钦提倡“跳美国人自己的舞”,也是在他的坚持和潜意识里叛逆精神的驱动下,走出了一条美国人的路,一条他自己的路,促使了古典到新古典的转变。威廉弗塞的编舞风格便深受着乔治这种“无情节风格”的影响——至于这股叛逆的劲头是受到了影响,或是一种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显露,这便无从考究了。大胆的说,现代艺术秉承的本就是叛逆的思想,内里就不应该呈现出一种迎合任何已有事物的状态。于是,在其自身的思考和周边人士带来的影响下,威廉弗塞沿袭着解构主义理论,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与创作。
   二、创作的出发点
  对于目前已是相对成熟状态的舞蹈编导威廉弗塞来说,冲破常规并摆脱束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绝非是在表达这是一件易事。威廉弗塞早期的创作基本以动作语汇的脱离正轨来作为一种另辟蹊径。古典芭蕾舞中的百分百的重心,极致的延展,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都变成了反义词;而随时随地的倾倒与偏离重心,每一个关节都在尝试做的弯曲与扭转才是他偏爱的尝试,这些元素无一不使它的作品彰显着他个人的态度。在有了一个明确态度的指引后,威廉弗塞所创作出的作品渐渐的具备了引人思考的能力。
  虽然从骨相上来看他的作品依然是芭蕾舞作品,但却已经被他灌入了不同的灵魂。威廉弗塞单拎出来身体的每一个关节与它们深入交谈,并在一对一的谈话中发展出了许多可能性来。四肢、躯干和头是古典芭蕾中最为看重且最具有表现力的部位了,虽然这么听起来这样的身体划分多少有些草草了之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是说身体的其余关节在跳古典芭蕾时便毫无存在感,而是相对于威廉弗塞在对每个关节进行个案分析后产生的动作语汇而言,少了许多冒险的趣味性。威廉解构了自己的身体的同时,也是解构了他的作品。当我们去尊重到腕、肘、胯、膝等身体各个单一部位的存在时,它们像是一群散落的零部件,合体成为一件令人夸赞的仪器或者工具像是他们的使命,而拆开工作的它们也未尝就失了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思考的确在某些方面与高贵的传统相悖,确实实在在的传达出了威廉弗塞的开放性思想。笔者认为解构主义便是开放性的,一切都无法也不应该被定义。一切事物都处在“在路上”的一种状态,无终止的前进,才能营造出艺术生存并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对肢体语汇与形式的解构
  作为观者去看待现当代艺术的时候,总会绞尽脑汁的在自己的逻辑上对作品进行自圆其说的工作。因为往往这些作品不乐于表达或宣泄普世性的想法与情绪,也不讲述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使得艺术正不断地向着抽象化发展,由此也引发了观者们独自的劳心费力。首次观看到威廉弗塞的solo时,便很是费神了一段时间。这像是一段随机性的舞蹈,不加以修饰和赘述。这里的不加以修饰便带有一些指向性,指不强加古典芭蕾的规矩和审美,也不把四肢躯干框进具有束缚感的美感里。没有延伸,也不存在稳定,威廉的重心没有半点安分守己的意思,在双手双脚甚至其他不常落地的身体部位间不断的转换,推脱来推脱去,像是暗藏在体内的反动分子跃跃欲试。关节方面也一点都不消停,不断的找寻着可能性,带动舞者整个身体扭曲、蜷缩、变形。威廉在这一段solo里仿佛对弯曲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仿佛是一个先前全身被捆绑上绷带不能动弹的人突然没了约束,报复性地活动着自己的四肢,用身体上的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周围久违的流动起来的空气。他的关节正做着大家都见过的运动,他的四肢去到的地方也大都在大家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但人们却从未试图去做这样的一个排列组合,这是他独有的态度。
  先前阅读了刘建老师的《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虽大多理论均以中国传统舞蹈举例说明,但大部分观念也完全可以交融互鉴。刘建老师谈及头部和面部是微身体语言,两者处于人体结构的显赫之处,可以很直观的带来本质感受。换言之,头部与面部发生任何一点偏差都会呈现出大相径庭的表演效果。举例说明的话古典芭蕾的演员们的面部表情大多是昂扬的,即使需要表现悲伤,紧皱的眉头和下垂的嘴角似乎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后而陈列在舞者们的脸上。而偏离了中心的头部和夸张不加以控制的表情不仅仅会使人质疑这部作品是否拥有正统的血脉,更是会引得贵族的唾弃与离场。可喜的是,自由不羁的展现微身体语言这件事被包容的现代舞蹈所接纳。这里我们将提到另一位乔治——乔治诺维尔,他曾经提到应废除“情节芭蕾”中的“假面”的存在。这位受到启蒙思潮影响的芭蕾大师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抗议,其背后隐藏的不仅是对一位演员面部的认可与重视,而且是对人本身的重审,一切假面下热烈的情感都应该获得被表现的资格。于是,“反叛家”威廉弗塞在独自创作时便打破了规矩,通过运用微语言带给了观众许多新鲜的感受。整曲solo中,威廉的头部与面部放松却又警觉,却也不过度关注,只是秉持着公平的原则让它们与身体其他部位有着同等的自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传递感情固然直接又有力,但相比于双眼直视观众来表达情感,威廉选择用自己的双眼直视自己的身体,并跟随跳动的身体运行以表达态度。这样的选择呈现出的表演似乎脱离了古典式表演,这是一段舞者深刻的自我对话,更是他自我认知的过程。舞者不是作为演员而是作为舞者本身存在在表演空间里这件事,淋漓尽致的体现着威廉弗塞的“solo”态度。他通过这些对细枝末节的思考,将自己从“演员”的行列中剥离,与观众的交流便也只靠真实与真心。他的五官诉说着他跳动的、激烈的灵魂,通过眼睛、眉毛、嘴和面颊毫不吝啬的展现出来。他大方的让观众仅仅通过他的面部表情就感受到他此刻的慌乱、空洞、挣扎,这般自然与真实无疑增添了观者的共情。所谓一举一动,在解构了身体、关节、五官之后,这个词似乎也变得更好理解了。   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曾提出了名扬四海的观点——少即是多,跨界意识又一次的作用在了现代艺术身上。如若单纯的从动作密度和作品结构上看,威廉弗塞的solo绝不能归类成是一个通过“少即是多”来展现能量的作品。其失败入围的原因也很显而易见,几乎永远在同时运动的身体各关节展现出了五花八门的样貌,并形成肢体语汇填压进整个作品——高密度到找不到任何给观众走神溜号的空间。少即是多沾不上边,但我们却可以反其道而思。肢体语言是一种语言,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便拥有其本身传达信息的能力。简言之,肢体语汇本身就可根据载体的不同传递出每一个个体不同的状态。因此,在笔者看来这段solo正利用威廉弗塞独特的肢体语汇向观者们传递一种状态,或是杂乱或是急躁。繁多又无章法的动作语汇归一在一种高度集中且统一的状态里,不加以繁复的形式去增添层次感,交代了多即是少的逻辑,也印证了少即是多的道理。因此,尽管作品中的语汇看似无头苍蝇般,让观者觉得用力又刻意,却使用这种单一的形式感奇迹般在观众心中只留下了一个点,留下了一个触动。笔者认为,单纯的目的促成单纯的结果,这便是solo打动我的地方。
  在这个短小精悍的作品中,把音乐列为一种形式似乎可以更好帮助观者欣赏并理解作品本身。我将音乐看作是一种创作手段,她的存在并不会扰乱到这个纯舞蹈作品去彰显自己的意义,反而与舞蹈语汇齐头并进可以达到更为可观的效果。与此同时,我还把它视作一种形式感,或许会有人质疑这样的说法与想法不过是充满套路感的说辞,又似是一种无病呻吟,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艺术的确是偏爱“形式”的,即使是乔治巴兰钦的“无情节芭蕾”也少不了内在的形式感的帮衬。回到作品中,solo的音乐同动作语汇都在相似的逻辑里。不稳定、不悠扬,也同样的不安分,不属于传统审美范畴内的好音乐,却与整个作品相互配合,凝聚在相同的调性里。提琴的弦音片段式的出现,甚至时时发出刺耳的声音,像是演奏家失了控,拨乱了观众们的心思。语言有情绪,音乐更是如此,旋律往往更是能直击人心并引起共鸣。
   四、每一位舞者都该学做叛逆者
  威廉弗塞至今仍在不停创作,但他创作的并不是作品,而是创造力。他继续下去的也并不是一些不断闪现更新在脑子的新奇点子,而是那颗埋下已久的反叛的种子。当笔者尝试通过文字尽心尽力去翻译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时,一切都不过是自说自话。艺术家(除文学家)从不通过过多的文字去解释他们的作品,但他们的心里却都大有文章。每一位观众都是独一无二的解读者和解构者。观者对艺术进行解构再创作,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就成为了叛逆者,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独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通过威廉弗塞至今创作的作品中窥探,可以看到他的创造力与自制力。创造力由他体内的叛逆者引领,自制力指通过他的创作我了解到面对解构主义不能走火入魔,偏执地推翻一切结构主义和一切传统的真理,并向着虚无主义迈进。即便是道家讲求的无为,也切忌偏执偏激之念。崇尚结构主义的人往往信奉真理教条,但解构主义却并不是摒弃或取代传统,而只是秉承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形成反观传统的意识。芭蕾出身的威廉弗塞时常感慨古典芭蕾艺术的美,却与此同时突破了界定解读出了自己眼中的艺术。从他的作品中,可窥探出现代艺术有着不稳定性,现代艺术家们所追求的也便是这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在舞蹈领域界限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有了界限才有其历史性、空间性,才有丰富多元的领域,并且提供给世人解释清楚某种舞蹈与某种舞蹈之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的理论基础,在学术界也很是受人爱戴,更是帮助了古今大量舞者找到自我,让各国舞者找到自己的根。但现当代艺术的风格的无法定性也许不都归因于它不能定性,而是從某种向度来说没有必要定性。艺术家们在摸索着边界创作,当大家说不好哪里才是边界时,“界外”的世界才一点点被发掘出来。譬如至今在舞蹈领域仍有争议的当代与现代两个词。何为现代,而何为当代?当代舞和现代舞的区别总是众说纷纭。在笔者看过很多具有极强思辨能力的学者去大篇幅论证“当代”与“现代”的界限时,不断惊叹的同时更是明白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带来了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和有趣的论点,充分的体现出了现代艺术正积极蓬勃发展的趋势。现代艺术里所出现的飘忽不定所映射出来的是多样化视角的出现和现代人们包容性的思考,是人类不断自省重审的过程,更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有定数,在时代里做一个性情包容的叛逆者,何乐而不为?
其他文献
摘要:佛教音乐随着佛教的东传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汉化历程,在汉化的过程中,原始印度佛教音乐由于梵汉音译的差异无法东传,导致在中国东汉至后期各个朝代的更迭中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形成了“汉传佛教”的佛教音乐艺术特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在文化角度促进和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佛教音乐作为中国音乐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流
期刊
摘要:本文从戏剧与舞剧的关系问题出发,以现代舞剧《雷和雨》为分析对象,系统考察了舞剧作品在情节设计、叙事方式、创作视角等方面的艺术手法。通过现代性、女性主义等思潮对艺术的影响,揭示了戏剧文学蓝本与舞剧情节之间的依附关系。在作品的戏剧性呈现方面,通过对剧中几个代表女性进行剖析,阐释了舞剧在叙事层面人物关系的设置、文字语言至肢体语言的转化,了解创作视角上表现出的艺术思维,对文学母题的分化与重构,探讨了
期刊
摘要:《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洋洋洒洒五千言,道尽无穷的自然规律和人间社会百态。其中,“道”贯穿了整部著作,“道”是世间万物内在运动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而舞蹈是最直接表现生命机能的方式,人的身体是肉体和精神的复合,舞蹈之于人,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虚无缥缈之“道”可被感知的存在,“道”更是舞蹈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本文通过对《道德经
期刊
摘要:舞剧作为舞蹈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进步也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形式以求更好表达人们的当代诉求。在当代舞蹈创作领域之中,不少编导倾向于将文学作品进行再创搬上舞剧舞台,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中国当代编导对舞蹈题材、形式规律、艺术表达的不断探索,从文学经典转化为舞台形象的同时也实现了一种“价值”转化,也确立了经典文化在当代内涵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文学名著的分析解构在脑海中整合构建了舞剧结构
期刊
摘要:两夹弦是我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省西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及北部地区,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菏泽地区两夹弦的艺术特色以及其与流行音乐创作的融合发展,促使人们了解认识菏泽地区两夹弦,以便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民间传统戏曲文化。  关键词:唱腔 伴奏 融合 探寻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
期刊
摘要:音乐学科作为美育的主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具有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美育人功能”①。那么,使音乐课程按照审美认知的规律来构建和实施,无疑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体系中需要突出的要点。笔者在观看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活动的录像后,在《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一课中深受启发,并结合音乐美学的相关知识,对音乐课堂中的美与审美进行分析。  关键词:音乐美学 审美心理 音乐表现要素
期刊
摘要:中国——东盟戏剧周作为广西重点打造的外向型文化品牌,是广西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大型文化盛会。2019年东盟戏剧周以中国戏剧改编茅盾文学奖开山之作《尘埃落定》作为开幕大戏,其独特的藏文化元素以及繁华的舞台从问世至今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同时2019年第七届乌镇戏剧节于乌镇如期举行,其青年竞演单元由《鸡兔同笼》最终摘得“小镇奖”最佳戏剧奖。借此两部现代社会青睐的艺术作品在剧本与剧场不同的基础上从戏剧
期刊
摘要:前些年华语青春电影占据了市场的显著地位,但因其大多围绕着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校园恋爱话题被受众所诟病。随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口碑+票房双丰收,现下华语青春电影为了寻求转型之道,努力的迎合当下影视市场的需求,淡化校园爱情痕迹,更多的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本文以《少年的你》为例,将从影片对叙事手法的设置、中国式家庭的映射、现实生活的警醒三个方面,探析今后华语青春电影中现实主义风格回归的发展之路。  关键
期刊
摘要:目前关于“非遗”舞蹈的概念,大多界定为民间传统舞蹈。“非遗”舞蹈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江永“女书”文字为素材创作的舞蹈作品《悥》为例,阐述其创作历程和思路,得出了广义视角下对“非遗”舞蹈进行深化定义的结论,“非遗”舞蹈除了传统民间舞蹈或者是基于传统民间舞蹈创作提升后的舞台舞蹈以外,还包括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为创作元素或
期刊
摘要:散文诗在人们的印象中素来有曲高和寡之感,其读者和作者都属于少数,历来在文学创作中受不到重视,但近几年写作散文诗题材的作者却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部分作者的创作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有些甚至能达到质的飞跃。本文中笔者主要以作家杨启刚所创作的《低吟或晚唱》这本诗集来作为探讨散文诗现阶段出现繁荣景象的证据和例子。  关键词:散文诗 繁荣例证 杨启刚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