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转学转到没学可转
小浩是个18岁男孩,父亲是刑警,母亲开服装店,他不肯上学,已在家待了一年了。仔细了解小浩的经历,还真是比较奇特:小学转了5次学,初中转了4次,到高中,没几所中学可转了,索性待家里不肯上学了,他认为上学没用,天天待家里读《论语》。
小浩跟父亲长得很像,身高也差不多,只是瘦两圈,上唇已经长出了细细的绒毛,从外表看,已接近一个发育良好的成年人,坐在我面前的沙发上一言不发。
我打算单独跟小浩聊聊。父母在场时,孩子会认为你和他父母是一伙儿的,要么不说话,要么说话都是拧巴着来,把父母请出去,就是为了最短时间取得孩子的信任。
小浩的父母出去了,我盯着沙发上的小浩。
“小浩,咱们聊聊上学的事情吧。”小浩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和不耐烦。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单纯的聊天,它还是有一些专门的技术去取得求助者的信任。必要时,我甚至会一拍大腿,跟孩子一起骂街。所以有的父母会很奇怪,那些他们怎么都从自己孩子嘴里问不出来的事情,孩子却愿意跟心理咨询师说。没几分钟,我已经跟小浩开始探讨上学有没有用,小浩是个聪明的孩子,爱动脑、爱看书,说起来头头是道,讲道理他爸爸妈妈根本讲不过他,还几乎把我说服了。
我进一步了解到,小浩待家里近一年,但这期间作为版主主持着一个游戏论坛,管理着三千多用户,手下还有6个人,一起制订论坛规则什么的。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他能说会道,没人猜到他的真实年龄。他野心勃勃,想用政治学管理,把论坛发展成十万用户。
转学是对人际关系问题的逃避
小浩的父亲是刑警,成天在外边办案,妈妈早出晚归地照顾小店,把小浩扔给了爷爷。爷爷喜欢下棋,每天都到公园找人下棋,对孩子照顾也有限,慢慢地,小浩就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特别爱跟人计较。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小浩就开始住校,宿舍的同学使了他牙膏,他就受不了,天天纠结:那个人为什么用我的牙膏呢?人家借他一支笔没还,他能记好几个学期。同学随便说了一句话,他就认为在说他。慢慢地同学就不爱跟他交往了,他就跟父亲提出来,说学校环境不好,要求转学。转了一段时间,他又跟他爸爸说,这个环境太差了,又转。
转学其实是一个逃避行为,在一个学校待一段时间就积累了一些没处理好的人际关系问题,他不去面对和解决,从这个学校逃到另一个学校,把问题一扔,走了。他觉得到新环境就没问题了,可和人接触一段时间又有问题。他父母支持了他的逃避,模式形成了,到最后没处可转,转回家里来了。
帮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原因找到了,剩下的工作就相对好办了。首先就是让小浩重新认识人际关系。小浩离开学校时,落了一些东西比如哑铃什么的在宿舍,他想让爸爸妈妈去给他取回来。我让他自己去取,他说不敢。我让他试着去面对同学:人家拿你一支笔你都记好几个学期,落下的那些东西都挺贵重的,为什么不去拿回来呢?如果同学问,就跟他们说,你想回家休息休息,回来取你的东西。
最后决定由妈妈陪他去。我告诉小浩的父母要跟老师谈谈,请老师鼓励一下他,说他是个优秀的学生,很聪明,有发展前途,不管在哪里都要好好学习。原先小浩认为整个学校都在排斥他,老师的鼓励对小浩影响很大。
第二件事情是让小浩跟爷爷一起到公园下棋,每天下午出去,不到天黑不许回家吃饭,让他每天都有三四个小时在外边,和社会慢慢恢复接触。小浩答应了。
小浩的理想是当个影评家,我就跟他讨论电影,讨论怎么评论人。巧的是,他说了一部我正好看过的电影,我就给他分析人物心理,把他分析得服气了。然后我就抓住机会跟他现身说法,说原来我也不爱学习,你看你学影评学得这么专一,你还不如我会评,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学习的习惯,脑子就像机器一样,不用,就生锈不转了,物理题、化学题(他很讨厌做)就是给脑子上油保证能转。你自己在家转,那个快慢你自己控制不住,到学校匀速转,越转就润滑得越好。比如你想做影评家,语文要学好,历史要学好,还有英语,可以只学好这三门课,其它时间做你自己愿意做的事,只要不影响同学、不影响老师。
改变的过程不能着急,只能一步步慢慢来。小浩只要肯继续去上学,就是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小浩是个18岁男孩,父亲是刑警,母亲开服装店,他不肯上学,已在家待了一年了。仔细了解小浩的经历,还真是比较奇特:小学转了5次学,初中转了4次,到高中,没几所中学可转了,索性待家里不肯上学了,他认为上学没用,天天待家里读《论语》。
小浩跟父亲长得很像,身高也差不多,只是瘦两圈,上唇已经长出了细细的绒毛,从外表看,已接近一个发育良好的成年人,坐在我面前的沙发上一言不发。
我打算单独跟小浩聊聊。父母在场时,孩子会认为你和他父母是一伙儿的,要么不说话,要么说话都是拧巴着来,把父母请出去,就是为了最短时间取得孩子的信任。
小浩的父母出去了,我盯着沙发上的小浩。
“小浩,咱们聊聊上学的事情吧。”小浩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和不耐烦。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单纯的聊天,它还是有一些专门的技术去取得求助者的信任。必要时,我甚至会一拍大腿,跟孩子一起骂街。所以有的父母会很奇怪,那些他们怎么都从自己孩子嘴里问不出来的事情,孩子却愿意跟心理咨询师说。没几分钟,我已经跟小浩开始探讨上学有没有用,小浩是个聪明的孩子,爱动脑、爱看书,说起来头头是道,讲道理他爸爸妈妈根本讲不过他,还几乎把我说服了。
我进一步了解到,小浩待家里近一年,但这期间作为版主主持着一个游戏论坛,管理着三千多用户,手下还有6个人,一起制订论坛规则什么的。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他能说会道,没人猜到他的真实年龄。他野心勃勃,想用政治学管理,把论坛发展成十万用户。
转学是对人际关系问题的逃避
小浩的父亲是刑警,成天在外边办案,妈妈早出晚归地照顾小店,把小浩扔给了爷爷。爷爷喜欢下棋,每天都到公园找人下棋,对孩子照顾也有限,慢慢地,小浩就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特别爱跟人计较。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小浩就开始住校,宿舍的同学使了他牙膏,他就受不了,天天纠结:那个人为什么用我的牙膏呢?人家借他一支笔没还,他能记好几个学期。同学随便说了一句话,他就认为在说他。慢慢地同学就不爱跟他交往了,他就跟父亲提出来,说学校环境不好,要求转学。转了一段时间,他又跟他爸爸说,这个环境太差了,又转。
转学其实是一个逃避行为,在一个学校待一段时间就积累了一些没处理好的人际关系问题,他不去面对和解决,从这个学校逃到另一个学校,把问题一扔,走了。他觉得到新环境就没问题了,可和人接触一段时间又有问题。他父母支持了他的逃避,模式形成了,到最后没处可转,转回家里来了。
帮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原因找到了,剩下的工作就相对好办了。首先就是让小浩重新认识人际关系。小浩离开学校时,落了一些东西比如哑铃什么的在宿舍,他想让爸爸妈妈去给他取回来。我让他自己去取,他说不敢。我让他试着去面对同学:人家拿你一支笔你都记好几个学期,落下的那些东西都挺贵重的,为什么不去拿回来呢?如果同学问,就跟他们说,你想回家休息休息,回来取你的东西。
最后决定由妈妈陪他去。我告诉小浩的父母要跟老师谈谈,请老师鼓励一下他,说他是个优秀的学生,很聪明,有发展前途,不管在哪里都要好好学习。原先小浩认为整个学校都在排斥他,老师的鼓励对小浩影响很大。
第二件事情是让小浩跟爷爷一起到公园下棋,每天下午出去,不到天黑不许回家吃饭,让他每天都有三四个小时在外边,和社会慢慢恢复接触。小浩答应了。
小浩的理想是当个影评家,我就跟他讨论电影,讨论怎么评论人。巧的是,他说了一部我正好看过的电影,我就给他分析人物心理,把他分析得服气了。然后我就抓住机会跟他现身说法,说原来我也不爱学习,你看你学影评学得这么专一,你还不如我会评,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学习的习惯,脑子就像机器一样,不用,就生锈不转了,物理题、化学题(他很讨厌做)就是给脑子上油保证能转。你自己在家转,那个快慢你自己控制不住,到学校匀速转,越转就润滑得越好。比如你想做影评家,语文要学好,历史要学好,还有英语,可以只学好这三门课,其它时间做你自己愿意做的事,只要不影响同学、不影响老师。
改变的过程不能着急,只能一步步慢慢来。小浩只要肯继续去上学,就是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