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轴心时代 自由意志内化 社会关系
要说有没有魂,先得分析什么是魂。
笔者从《辞海》中摘录如下解释。:
“灵魂”
[soul;spirit;ghost]
②迷信者认为附于人体的精神或心意之灵
③比喻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因素,“灵魂工程师”
④高尚的品格,“把灵魂出卖给魔鬼”
可以概括为两点:一个是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鬼。抛开有没有鬼的“争论”,传统思维认为,灵魂同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我们看不到的:人的躯体陨灭后,会通过某种作用力离开原有的躯壳升华,这就是魂。其提供了一个让人们的解释空间,这就是宗教或迷信,这些意识形态中的执行者成为这一“客观存在”的解释者。
另一个是一种精神,他表达着一种态度,是对于自身和人生的理解。我们经常听到所谓“中国魂”,这是从整体上的概括,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意义指向。
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特指的是在世界历史中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问,在现30°N线附近,存在一条对以后世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影响的文明带,其中尤以西方爱琴海文明下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两河文明下的华夏文化影响最大,这些作为潜移默化的后天的习得性经验影响了各自地域下生存的民众,使他们形成了迥异的思维方式。
基督教作为古希腊文化的衍生物,反向影响了后来西方人对自我及其生存环境的认知。《圣经》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有:“爱上帝甚于爱父母。”对西方人来讲,个体的存在应以脱离他们周边的社会关系为前提,而在宗教中,上帝被设定成为一个动态的虚体,“上帝永远在期待之中”,对人类来讲,他永远在彼岸,这样使这种寄托不会被世俗化,而“印迹”使神又是可以追随的。他們本身的道德引力脱离了其社会关系,崇尚个体的自由意志与道德追求,在他们看来,人的行为只需要对心中的“上帝”负责,这使其可以单纯地通过对照来进行道德判断。
因此,脱离于个体两种思维会制约西方人的行为取向:一种是上文提到的基于其道德提升的“灵魂”,一种是由外界文化环境赋予的理性取向,同时理智提醒他们要时刻追随自己内心的道德高点。
与西方几乎在相同的时期内,即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的思想大解放潮流,后世的统治者与国术研究者从这里汲取营养,形成了中国独立的文化系统。
春秋战国时中国的思想分成两种,一种源自社会现实;另一类的老庄思想“意欲反身向后”。中国思想的源起在“百家争鸣”时便出现了一种以人本身存在形态的研究的分歧,第一种研究的是人社会关系中的人,或人之下的社会关系;第二种则是人本身。
由于春秋战国实际需求,法家和兵家因为其强大的社会整合力量成为分裂时期的必然选择,同时由于法家源于儒家思想,事实上为以后儒家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因此,从“百家争鸣”开始,中国人选择了研究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思维结构,并在后代的不断习得中内涵人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取向中,改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那么中国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我认为是有的。由于人与人关系对中国人内心已经内化,在他们看来,个体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发生联系,个体的行为要取决于周边人的看法。从宏观上讲,中国人的灵魂是社会关系整合的一种升华;对行为个体来讲,个人的灵魂是一种源自个体所处社会关系的行为取舍。那么,中国人内心便有两种形态的存在,一种是源自生物体本能的欲望,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另一种是个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认知,此因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于西方人将理智作为自己与生俱来的品性,对中国人来讲,理智是脱离于本身的外在客观存在物,并向外表达。所以,中国人的灵魂承担两种职能:一是对理性选择性的表达,二是控制或疏解“本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具有本能的欲望,其会对中国人原有的社会关系认知产生反向影响。
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以血缘、地缘为基础,以家庭、邻里作为基本表现形式;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的社会形态产生了解构的作用,业缘关系正逐步消解以前社会关系的基础。但几千年的文化已经内涵入他们的心性之中,他们在让“本我”释放的同时,迫切需要以前的控制因素来压制自己的欲望。事实上,社会交往与分工的潜在价值便在于关系。这是始终存在的,现代化在对传统社会关系进行解构之后有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组合,比如职业关系。中国人没有失去他们的灵魂,传统思维中对社会关系的依附和现实对欲望的限制、对客观理性思想的筛选的需求使得当代中国人的灵魂仍有其意义。
要说有没有魂,先得分析什么是魂。
笔者从《辞海》中摘录如下解释。:
“灵魂”
[soul;spirit;ghost]
②迷信者认为附于人体的精神或心意之灵
③比喻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因素,“灵魂工程师”
④高尚的品格,“把灵魂出卖给魔鬼”
可以概括为两点:一个是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鬼。抛开有没有鬼的“争论”,传统思维认为,灵魂同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我们看不到的:人的躯体陨灭后,会通过某种作用力离开原有的躯壳升华,这就是魂。其提供了一个让人们的解释空间,这就是宗教或迷信,这些意识形态中的执行者成为这一“客观存在”的解释者。
另一个是一种精神,他表达着一种态度,是对于自身和人生的理解。我们经常听到所谓“中国魂”,这是从整体上的概括,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意义指向。
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特指的是在世界历史中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问,在现30°N线附近,存在一条对以后世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影响的文明带,其中尤以西方爱琴海文明下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两河文明下的华夏文化影响最大,这些作为潜移默化的后天的习得性经验影响了各自地域下生存的民众,使他们形成了迥异的思维方式。
基督教作为古希腊文化的衍生物,反向影响了后来西方人对自我及其生存环境的认知。《圣经》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有:“爱上帝甚于爱父母。”对西方人来讲,个体的存在应以脱离他们周边的社会关系为前提,而在宗教中,上帝被设定成为一个动态的虚体,“上帝永远在期待之中”,对人类来讲,他永远在彼岸,这样使这种寄托不会被世俗化,而“印迹”使神又是可以追随的。他們本身的道德引力脱离了其社会关系,崇尚个体的自由意志与道德追求,在他们看来,人的行为只需要对心中的“上帝”负责,这使其可以单纯地通过对照来进行道德判断。
因此,脱离于个体两种思维会制约西方人的行为取向:一种是上文提到的基于其道德提升的“灵魂”,一种是由外界文化环境赋予的理性取向,同时理智提醒他们要时刻追随自己内心的道德高点。
与西方几乎在相同的时期内,即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的思想大解放潮流,后世的统治者与国术研究者从这里汲取营养,形成了中国独立的文化系统。
春秋战国时中国的思想分成两种,一种源自社会现实;另一类的老庄思想“意欲反身向后”。中国思想的源起在“百家争鸣”时便出现了一种以人本身存在形态的研究的分歧,第一种研究的是人社会关系中的人,或人之下的社会关系;第二种则是人本身。
由于春秋战国实际需求,法家和兵家因为其强大的社会整合力量成为分裂时期的必然选择,同时由于法家源于儒家思想,事实上为以后儒家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因此,从“百家争鸣”开始,中国人选择了研究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思维结构,并在后代的不断习得中内涵人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取向中,改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那么中国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我认为是有的。由于人与人关系对中国人内心已经内化,在他们看来,个体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发生联系,个体的行为要取决于周边人的看法。从宏观上讲,中国人的灵魂是社会关系整合的一种升华;对行为个体来讲,个人的灵魂是一种源自个体所处社会关系的行为取舍。那么,中国人内心便有两种形态的存在,一种是源自生物体本能的欲望,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另一种是个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认知,此因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于西方人将理智作为自己与生俱来的品性,对中国人来讲,理智是脱离于本身的外在客观存在物,并向外表达。所以,中国人的灵魂承担两种职能:一是对理性选择性的表达,二是控制或疏解“本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具有本能的欲望,其会对中国人原有的社会关系认知产生反向影响。
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以血缘、地缘为基础,以家庭、邻里作为基本表现形式;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的社会形态产生了解构的作用,业缘关系正逐步消解以前社会关系的基础。但几千年的文化已经内涵入他们的心性之中,他们在让“本我”释放的同时,迫切需要以前的控制因素来压制自己的欲望。事实上,社会交往与分工的潜在价值便在于关系。这是始终存在的,现代化在对传统社会关系进行解构之后有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组合,比如职业关系。中国人没有失去他们的灵魂,传统思维中对社会关系的依附和现实对欲望的限制、对客观理性思想的筛选的需求使得当代中国人的灵魂仍有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