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花儿”是盛开在河湟大地上的艺术奇葩,在社会主义新高潮中,把它打造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品牌,对于丰富青海高原的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打造“花儿”品牌,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十分重视政府的引领作用。千难万难,有了政府就不难,这就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建国后,“花儿”也得到了解放,把“花儿”视为文化艺术,已经过了60年;“花儿”品牌说,也在民间呼吁了近10年,但至今未见显著成效。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通过政府引领,全力打造“花儿”品牌,进而丰富高原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热切期望。
一、永恒性: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必须克服解放思想阶段性的观念,牢固树立永恒性的理念。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新局面的一个法宝。社会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无止境。打造“花儿”品牌,就是一个新旧思想观念不断碰撞,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战胜旧思想旧观念的过程。我们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根据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树立打造“花儿”品牌的新理念,从而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探索突破旧体制约束的有效途径。解放思想不可能是短暂性的或阶段性的,它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永恒话题。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必须结合青海实际,突出时代要求,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打造“花儿”品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强大的合力。
必须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把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青海高原的繁荣,离不开高原文化的繁荣;青海高原的强盛,离不开高原文化的支撑。青海高原的文化史,是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历史。青海高原的文化,五光十色,多姿多彩。青海“花儿”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品种,凝聚了生活在青海高原的9个土著民族对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各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体现着深厚的多民族共溶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因此,繁荣青海文化,必须把打造“花儿”品牌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重新审视包括青海“花儿”在内的地方文化。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更加突出政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安邦兴国的巨大支撑,是繁荣地区的重要手段的战略性高度,重新认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国家、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达到国家和地区的繁荣昌盛,首先要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有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培植、打造有青海特色的文化的整体实力和不竭的竞争力。“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打造“花儿”品牌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全省上下要把振兴地方文化的强烈意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战略上来,以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和高原特色旅游结合起来,把旅游品牌和地方文化品牌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
必须克服地方文化虚无主义观念,强化地方意识,做青海人,说青海话。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多民族的共同发展,更离不开这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兴起,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的文化传承、文化变革和文化创新。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高原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正确认识和对待高原的优秀文化传统。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重新认识青海高原固有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重新认识高原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特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做一个省委书记强卫所说的了解青海,热爱青海的全新意义上的青海人。浓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文化的生命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离不开地方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精髓和灵魂。要站在建设和繁荣青海的高视角,像寻找能源资源一样地挖掘、整理地方文化;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地重视地方文化;像热爱祖国一样地热爱地方文化;像维护民族团结一样地维护地方文化品牌;像熟悉亲人一样地熟悉地方文化。宣传文化战线的人,强化更加开放、自信和创新的意识,力争尽快地懂得地方文化,热爱地方文化,克服“地方无文化”的错误观念,纠正“撵走儿子招女婿”,盲目排内、眼睛向外的不当做法,这就是我们说的“做青海人,说青海话”。使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的放矢,始终围绕着省委的决策进行。
必须树立地方文化多元性的观念,从多民族聚居的多元文化中发掘特色艺术。青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一方面,这种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而且,每一个兄弟民族的文化,都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本民族文化,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青海高原多民族聚居,共存共荣,互溶互合,有着明显的共溶性。就连汉族文化,也明显地有别于内地的汉族文化。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全面地认识青海高原各兄弟民族共有的地方文化。只有认识到位,才能从多元性和共溶性中准确地发掘地方文化的艺术特色。青海“花儿”是青海高原9个土著兄弟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培育的地方文化品种,综合体现了多民族共存共荣的艺术特色。打造“花儿”品牌,实际上找到了在新形势下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一个抓手。我们要从这样的认识,把思想转变到发展繁荣新文化的思路上来。
必须强化品牌意识,使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共存,改变。“花儿”自生自灭的状态。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克服对花儿的偏见。一些人至今认为,“花儿”是野曲儿,拒绝“花儿”人村进乡;也有一些人认为,“花儿”粗俗简单,难登大雅之堂;还有一些人认为,“花儿”是民间的东西,政府不宜管理。首先,要看到“花儿”社会功能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花儿早已悄悄地改变了原来单纯传情的功能,它不再单纯是谈情说爱中表达情感的工具,早已具有了多层面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综合社会功能。现代人听“花儿”,更多的是了解高原人的生活和理念,欣赏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特色,很少有人再像旧时代一样,把它作为单纯传递爱情的工具。而且,爱情“花儿”的歌词,并不比通俗歌曲的歌词粗俗。欣赏传统“花儿”,也是一种艺术意义上的文化享受。“花儿” 由农村走向城市,由田间地头走向舞台,由下里巴人变为阳春白雪,这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进步和时代要求。其次,要看到“花儿”的整体面貌。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局限,少数人一直认为“花儿”是野曲儿,往往拿个别“花儿”在谈情说爱中粗俗的只言片语,全面否定花儿。一提“花儿”就认为不雅,拒绝进村人乡,拒绝进入生活,以旧思想看待新事物。在对待“花儿”的思想观念上,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以新观念看待新事物,以新理念创造新生活。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倒脏水时连孩子都抛掉。再次,要全面和辩证地看“花儿”。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是事物的一对矛盾,阳春白雪是下里巴人的升华与提高,下里巴人是阳春白雪的基础与存在。没有基础与存在,何来升华与提高?现已成为东方音乐经典之作的《花儿与少年》,其基本元素不就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吗?在文化新高潮中,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经济发展无疑是衡量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在新形势下,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品牌打造,也应成为衡量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其意义,党的十七大已经说得相当明确。“花儿”在旧时代广泛流传,传遍了西北四省区;在新时代长达60年,却未形成品牌,甚至徘徊在自生自灭的状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人民政府,不应该反思吗?我们怎么面对青海高原各民族的乡亲父老?政府在文化建设中,引领作用缺位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必须树立“花儿”研究服务现实社会的观念,走出纯学术的象牙塔。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花儿”研究如雨后春笋,新观点、新见解、新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频结硕果,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局面。在学术研究上,佳作连连,逐渐形成“花儿”学体系,这对于兴起社会文化新高潮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打“花儿”品牌,必须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术研究走出纯学术的象牙塔,使理论性研究和实用性研究并举,使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花儿”在新形势下不断繁荣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花儿”研究自身走向深入,得到提高。
二、持续性:政府引领,做实做强
打造“花儿”品牌,全新地展示高原文化的特色,使“花儿”走出大山,走出省门,走向国内外,这是一项空前的系列工程。只有持续性地全面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深刻地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不失时机地扩大外延,才能使“花儿”真正成为青海的一张名片。
纳入规划,做好定位。一方面,打造“花儿”品牌要纳入政府规划。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省、市人民政府就要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文化建设,把包括“花儿”品牌在内的地方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摆上重要日程。一方面,打造“花儿”品牌要切合青海实际,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要组织专家学者事前讨论,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中引领检查,政绩考核部门进行事后考核,力求使文化建设做实做大,符合地方和群众的实际需要。再一方面,省会西宁既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对全省的协调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作用。西宁地处湟水谷地,是青海“花儿”的一个摇篮,“花儿”的形成、发展、繁荣,“花儿”歌手与演唱队伍的培养状大,“花儿”品牌的打造和推出,都离不开西宁。所以西宁市要在认清中心城市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搞好打造“花儿”品牌中的定位。俗话说“哥哥昨走,弟弟咋扭”,如果西宁市成为打造“花儿”品牌的中心,全省打造“花儿”品牌的系列工程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统筹实施,突出重点。打造“花儿”品牌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要统筹实施,兼顾其他。青海是地方文化的富矿区,民族众多,特色突出,这是我们的优势。在打造“花儿”品牌的同时,也要下气力挖掘、整理、推出其他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种,还要大胆引进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先进文化,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精神需求。突出地方文化使之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突出“花儿”品牌,使之成为地方文化的重中之重,应该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必须立足于青海,立足于乡亲父老的实际需要,再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撵走儿子招女婿”,盲目引进、高价聘请乡亲父老不欢迎的舶来品。
立足本土,塑造精品。由于西宁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积淀,客观上具有了打造“花儿”品牌的诸多优势。我们要立足脚下,胸怀全局,扎实起步,围绕这块热土,不断塑造有关的“花儿”文化精品。“花儿”的生命在品牌,品牌的生命在精品。没有精品,无法打造品牌。在省政府领导的关心与重视下,配合迎北京奥运,我省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花儿”音乐、“花儿”歌舞等多个精品节目,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展示了高原文化,也空前宣传了青海,产生了积极作用。精品越多,品牌的基础就越牢固;品牌的基础越牢固,“花儿”的生命力就越旺盛。这方面,期盼政府尽早建立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鼓励艺术家们不断创新,使精品源源不断地问世。
百花齐放,多层并举。百花齐放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重要前提。打造“花儿”品牌,本身并不排斥多风格、多样式、多品种的文化表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应该鼓励各种文化表现方式公平竞争,鼓励花儿的不同风格、不同层次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花儿”品牌生长的环境。在“花儿”品牌的打造上,既要进一步保护、发展各地的“花儿会”,挖掘和突出其特色,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使之成为老百姓真正意义上的狂欢节,充分发挥活跃群众生活,促进和谐社会的特有功能;又要大力发现和培养各民族“花儿”演唱人才,加强培训,提高文化素养,强化表演能力,适时组织他们代表当地或青海外出参演,有意识地推出和打造“花儿”明星;还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积极培育和推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其他表现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演唱和表演活动,使“花儿”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本地品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当适当地将地方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材,从源头上培养广大中小学生熟悉和热爱本土文化的地方文化意识。高等学校有关学科,应当重点研究和教授地方文化,大胆开设地方文化讲坛讲座,培养我们所需要的热爱本土文化的文化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代又一代的本土文化人,就能把包括“花儿”品牌在内的地方文化的火炬,像奥运火炬一样代代相传下去。
三、创新性: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结合起来。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重要方面。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只有从青海的实际出发,从多民族的传统出发,才能使之有无穷的源源活水。从根本上讲,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青海花儿既属于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打造“花儿”品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全球化的浪潮对民族传统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发掘和发扬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坚强堡垒。显然,打造“花儿”品牌既是继承传统的有效手段,又是丰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效途径。继承传统必须和不断创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文化创新的本质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本质的文化认知与价值追求。“花儿”的品牌打造和地方文化的不断创新,是社会主义新文化自主创新的催化剂,也是创新价值实现与持续增长的动力。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原有传统进行重新审视与改造,重新注入新内涵,注重打造新形式。坚持自主是不断创新的前提,继承传统是创新品牌的基础,持续发展是激发艺术活力的关键,不断整合是增强和提高价值创新的重要途径。
政府引领与社会响应结合起来。政府引领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文化立法,使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有效改变“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短期行为,从而保持地方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二是文化建设在政府的大盘子里有位置,像经济建设规划一样按规划有重点分步骤按阶段进行,定期研究文化发展战略,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要重视取得阶殷陛成果。三是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花儿”的传承和创新予以重点扶持,同时实“花儿”品牌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四是营造“花儿”品牌的氛围,优化环境,要命名“花儿”广场、“花儿”公园和其他多种“花儿”场所,使“花儿”成为省会新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五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品牌打造,在政府引领下,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同时对民间文化组织加强引导和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六是整合政府文化部门和文联的力量;实施“花儿”品牌战略,增强自信、突出创新。规范“花儿”影像制品,提高“花儿”茶社档次。多层次多渠道组织培训民间艺术家,提高其素质。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有组织地发起或参与全国或地区性有影响的文化赛事,推出文化名人,打出夏都名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不断注入活力结合起来。我省已有四个民间“花儿”会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一批有影响的“花儿”活动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要处理好保护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既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注重保护原生态,弘扬“花儿”的民间性和群众性,警惕庸俗化和商业化,更要注重在保护的前提下,打造“花儿”品牌从原生态汲取艺术营养,不断注入活力,使之既有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又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现它的原生态,更重要的是,通过保护使之充满活力,以自身的艺术魅力吸引和感染后来者,使之有效传承。没有保护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有效的保护。如果搞纯而又纯的“保护”,无疑是束之高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打造“花儿”品牌,正是使保护和注入活力有机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
夏都文化的高起点与农村文化的大众化结合起来。过去我们一度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往往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幌子。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不仅要把文化摆到和经济一样重要的位置上,而且必要时做到文化先行,以浓郁的文化氛围促进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打响了夏都品牌,但是亟需不失时机地给这个品牌注入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使之有顽强的生命力。打造“花儿”品牌,西宁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优势,就能够给夏都品牌注入浓烈的文化内涵。打造品牌,传统是根本,创新是活力,精品是关键。应当发挥城市文化高起点高层次的优势,充分整合现有文化资源,重视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鼓励作家艺术家创作精品,演出精品。同时,保护和引导好民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扩大规模,壮大力量,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开始起步,出现了产业化的苗头,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有望成为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新生力量。农村文化当前“五缺”的现象影响了地方特色群众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活力,农民外出打工而缺少文化骨干,开展活动缺少文化经费,重大活动缺少文艺队伍,文化演出缺失新鲜剧本等。要有效克服“五缺”现象,必须要以城市文化来引领和资助农村文化,做到文化重心下沉,鼓励农民群众自办联办多种形式的“花儿”会,收集新曲令,创作新歌词,推广新形式,给“花儿”注入新活力。农村文化以普及型大众型为主,降低成本,因地制宜,使城市文化的高起点和农村文化的大众化遥相呼应,互为补充,有机结合。这样,“花儿”品牌的社会功能就会得到充分体现。
学术性研究与实用性研究结合起来。学术性研究是打造“花儿”品牌的基础,实用性研究是打造“花儿”品牌的保证。没有前者就没有继承,没有后者就没有发展。要使“花儿”品牌打造取得成功并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做到两者有机结合。“花儿”的理论研究要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新视野,研究新课题,拓展新思路。这是繁荣“花儿”事业,发扬光大地方文化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花儿层次和品位的一个根本。我们必须以创新性统领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和演唱实践,尤其是打造品牌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理论研究充满活力,也才能使“花儿”的演唱实践不断完善提高。在理论研究领域,政府也应当发挥引领作用,把握方向,坚持真理,以使理论研究得到健康发展。
打造“花儿”品牌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政府也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子。我们相信,只要在政府强有力的引领下,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形成共识和合力,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花儿”牌一定能够打造成功,青海“花儿”一定能够红遍海内外。
一、永恒性: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必须克服解放思想阶段性的观念,牢固树立永恒性的理念。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新局面的一个法宝。社会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无止境。打造“花儿”品牌,就是一个新旧思想观念不断碰撞,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战胜旧思想旧观念的过程。我们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根据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树立打造“花儿”品牌的新理念,从而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探索突破旧体制约束的有效途径。解放思想不可能是短暂性的或阶段性的,它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永恒话题。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必须结合青海实际,突出时代要求,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打造“花儿”品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强大的合力。
必须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把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青海高原的繁荣,离不开高原文化的繁荣;青海高原的强盛,离不开高原文化的支撑。青海高原的文化史,是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历史。青海高原的文化,五光十色,多姿多彩。青海“花儿”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品种,凝聚了生活在青海高原的9个土著民族对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各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体现着深厚的多民族共溶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因此,繁荣青海文化,必须把打造“花儿”品牌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重新审视包括青海“花儿”在内的地方文化。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更加突出政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安邦兴国的巨大支撑,是繁荣地区的重要手段的战略性高度,重新认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国家、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达到国家和地区的繁荣昌盛,首先要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有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培植、打造有青海特色的文化的整体实力和不竭的竞争力。“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打造“花儿”品牌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全省上下要把振兴地方文化的强烈意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战略上来,以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和高原特色旅游结合起来,把旅游品牌和地方文化品牌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
必须克服地方文化虚无主义观念,强化地方意识,做青海人,说青海话。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多民族的共同发展,更离不开这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兴起,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的文化传承、文化变革和文化创新。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高原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正确认识和对待高原的优秀文化传统。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重新认识青海高原固有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重新认识高原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特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做一个省委书记强卫所说的了解青海,热爱青海的全新意义上的青海人。浓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文化的生命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离不开地方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精髓和灵魂。要站在建设和繁荣青海的高视角,像寻找能源资源一样地挖掘、整理地方文化;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地重视地方文化;像热爱祖国一样地热爱地方文化;像维护民族团结一样地维护地方文化品牌;像熟悉亲人一样地熟悉地方文化。宣传文化战线的人,强化更加开放、自信和创新的意识,力争尽快地懂得地方文化,热爱地方文化,克服“地方无文化”的错误观念,纠正“撵走儿子招女婿”,盲目排内、眼睛向外的不当做法,这就是我们说的“做青海人,说青海话”。使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的放矢,始终围绕着省委的决策进行。
必须树立地方文化多元性的观念,从多民族聚居的多元文化中发掘特色艺术。青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一方面,这种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而且,每一个兄弟民族的文化,都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本民族文化,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青海高原多民族聚居,共存共荣,互溶互合,有着明显的共溶性。就连汉族文化,也明显地有别于内地的汉族文化。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全面地认识青海高原各兄弟民族共有的地方文化。只有认识到位,才能从多元性和共溶性中准确地发掘地方文化的艺术特色。青海“花儿”是青海高原9个土著兄弟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培育的地方文化品种,综合体现了多民族共存共荣的艺术特色。打造“花儿”品牌,实际上找到了在新形势下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一个抓手。我们要从这样的认识,把思想转变到发展繁荣新文化的思路上来。
必须强化品牌意识,使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共存,改变。“花儿”自生自灭的状态。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克服对花儿的偏见。一些人至今认为,“花儿”是野曲儿,拒绝“花儿”人村进乡;也有一些人认为,“花儿”粗俗简单,难登大雅之堂;还有一些人认为,“花儿”是民间的东西,政府不宜管理。首先,要看到“花儿”社会功能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花儿早已悄悄地改变了原来单纯传情的功能,它不再单纯是谈情说爱中表达情感的工具,早已具有了多层面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综合社会功能。现代人听“花儿”,更多的是了解高原人的生活和理念,欣赏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特色,很少有人再像旧时代一样,把它作为单纯传递爱情的工具。而且,爱情“花儿”的歌词,并不比通俗歌曲的歌词粗俗。欣赏传统“花儿”,也是一种艺术意义上的文化享受。“花儿” 由农村走向城市,由田间地头走向舞台,由下里巴人变为阳春白雪,这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进步和时代要求。其次,要看到“花儿”的整体面貌。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局限,少数人一直认为“花儿”是野曲儿,往往拿个别“花儿”在谈情说爱中粗俗的只言片语,全面否定花儿。一提“花儿”就认为不雅,拒绝进村人乡,拒绝进入生活,以旧思想看待新事物。在对待“花儿”的思想观念上,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以新观念看待新事物,以新理念创造新生活。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倒脏水时连孩子都抛掉。再次,要全面和辩证地看“花儿”。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是事物的一对矛盾,阳春白雪是下里巴人的升华与提高,下里巴人是阳春白雪的基础与存在。没有基础与存在,何来升华与提高?现已成为东方音乐经典之作的《花儿与少年》,其基本元素不就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吗?在文化新高潮中,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经济发展无疑是衡量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在新形势下,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品牌打造,也应成为衡量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其意义,党的十七大已经说得相当明确。“花儿”在旧时代广泛流传,传遍了西北四省区;在新时代长达60年,却未形成品牌,甚至徘徊在自生自灭的状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人民政府,不应该反思吗?我们怎么面对青海高原各民族的乡亲父老?政府在文化建设中,引领作用缺位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必须树立“花儿”研究服务现实社会的观念,走出纯学术的象牙塔。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花儿”研究如雨后春笋,新观点、新见解、新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频结硕果,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局面。在学术研究上,佳作连连,逐渐形成“花儿”学体系,这对于兴起社会文化新高潮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打“花儿”品牌,必须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术研究走出纯学术的象牙塔,使理论性研究和实用性研究并举,使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花儿”在新形势下不断繁荣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花儿”研究自身走向深入,得到提高。
二、持续性:政府引领,做实做强
打造“花儿”品牌,全新地展示高原文化的特色,使“花儿”走出大山,走出省门,走向国内外,这是一项空前的系列工程。只有持续性地全面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深刻地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不失时机地扩大外延,才能使“花儿”真正成为青海的一张名片。
纳入规划,做好定位。一方面,打造“花儿”品牌要纳入政府规划。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省、市人民政府就要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文化建设,把包括“花儿”品牌在内的地方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摆上重要日程。一方面,打造“花儿”品牌要切合青海实际,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要组织专家学者事前讨论,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中引领检查,政绩考核部门进行事后考核,力求使文化建设做实做大,符合地方和群众的实际需要。再一方面,省会西宁既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对全省的协调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作用。西宁地处湟水谷地,是青海“花儿”的一个摇篮,“花儿”的形成、发展、繁荣,“花儿”歌手与演唱队伍的培养状大,“花儿”品牌的打造和推出,都离不开西宁。所以西宁市要在认清中心城市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搞好打造“花儿”品牌中的定位。俗话说“哥哥昨走,弟弟咋扭”,如果西宁市成为打造“花儿”品牌的中心,全省打造“花儿”品牌的系列工程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统筹实施,突出重点。打造“花儿”品牌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要统筹实施,兼顾其他。青海是地方文化的富矿区,民族众多,特色突出,这是我们的优势。在打造“花儿”品牌的同时,也要下气力挖掘、整理、推出其他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种,还要大胆引进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先进文化,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精神需求。突出地方文化使之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突出“花儿”品牌,使之成为地方文化的重中之重,应该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必须立足于青海,立足于乡亲父老的实际需要,再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撵走儿子招女婿”,盲目引进、高价聘请乡亲父老不欢迎的舶来品。
立足本土,塑造精品。由于西宁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积淀,客观上具有了打造“花儿”品牌的诸多优势。我们要立足脚下,胸怀全局,扎实起步,围绕这块热土,不断塑造有关的“花儿”文化精品。“花儿”的生命在品牌,品牌的生命在精品。没有精品,无法打造品牌。在省政府领导的关心与重视下,配合迎北京奥运,我省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花儿”音乐、“花儿”歌舞等多个精品节目,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展示了高原文化,也空前宣传了青海,产生了积极作用。精品越多,品牌的基础就越牢固;品牌的基础越牢固,“花儿”的生命力就越旺盛。这方面,期盼政府尽早建立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鼓励艺术家们不断创新,使精品源源不断地问世。
百花齐放,多层并举。百花齐放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重要前提。打造“花儿”品牌,本身并不排斥多风格、多样式、多品种的文化表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应该鼓励各种文化表现方式公平竞争,鼓励花儿的不同风格、不同层次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花儿”品牌生长的环境。在“花儿”品牌的打造上,既要进一步保护、发展各地的“花儿会”,挖掘和突出其特色,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使之成为老百姓真正意义上的狂欢节,充分发挥活跃群众生活,促进和谐社会的特有功能;又要大力发现和培养各民族“花儿”演唱人才,加强培训,提高文化素养,强化表演能力,适时组织他们代表当地或青海外出参演,有意识地推出和打造“花儿”明星;还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积极培育和推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其他表现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演唱和表演活动,使“花儿”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本地品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当适当地将地方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材,从源头上培养广大中小学生熟悉和热爱本土文化的地方文化意识。高等学校有关学科,应当重点研究和教授地方文化,大胆开设地方文化讲坛讲座,培养我们所需要的热爱本土文化的文化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代又一代的本土文化人,就能把包括“花儿”品牌在内的地方文化的火炬,像奥运火炬一样代代相传下去。
三、创新性: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结合起来。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重要方面。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只有从青海的实际出发,从多民族的传统出发,才能使之有无穷的源源活水。从根本上讲,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青海花儿既属于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打造“花儿”品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全球化的浪潮对民族传统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发掘和发扬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坚强堡垒。显然,打造“花儿”品牌既是继承传统的有效手段,又是丰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效途径。继承传统必须和不断创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文化创新的本质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本质的文化认知与价值追求。“花儿”的品牌打造和地方文化的不断创新,是社会主义新文化自主创新的催化剂,也是创新价值实现与持续增长的动力。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原有传统进行重新审视与改造,重新注入新内涵,注重打造新形式。坚持自主是不断创新的前提,继承传统是创新品牌的基础,持续发展是激发艺术活力的关键,不断整合是增强和提高价值创新的重要途径。
政府引领与社会响应结合起来。政府引领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文化立法,使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有效改变“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短期行为,从而保持地方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二是文化建设在政府的大盘子里有位置,像经济建设规划一样按规划有重点分步骤按阶段进行,定期研究文化发展战略,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要重视取得阶殷陛成果。三是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花儿”的传承和创新予以重点扶持,同时实“花儿”品牌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四是营造“花儿”品牌的氛围,优化环境,要命名“花儿”广场、“花儿”公园和其他多种“花儿”场所,使“花儿”成为省会新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五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品牌打造,在政府引领下,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同时对民间文化组织加强引导和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六是整合政府文化部门和文联的力量;实施“花儿”品牌战略,增强自信、突出创新。规范“花儿”影像制品,提高“花儿”茶社档次。多层次多渠道组织培训民间艺术家,提高其素质。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有组织地发起或参与全国或地区性有影响的文化赛事,推出文化名人,打出夏都名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不断注入活力结合起来。我省已有四个民间“花儿”会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一批有影响的“花儿”活动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要处理好保护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既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注重保护原生态,弘扬“花儿”的民间性和群众性,警惕庸俗化和商业化,更要注重在保护的前提下,打造“花儿”品牌从原生态汲取艺术营养,不断注入活力,使之既有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又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现它的原生态,更重要的是,通过保护使之充满活力,以自身的艺术魅力吸引和感染后来者,使之有效传承。没有保护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有效的保护。如果搞纯而又纯的“保护”,无疑是束之高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打造“花儿”品牌,正是使保护和注入活力有机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
夏都文化的高起点与农村文化的大众化结合起来。过去我们一度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往往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幌子。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不仅要把文化摆到和经济一样重要的位置上,而且必要时做到文化先行,以浓郁的文化氛围促进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打响了夏都品牌,但是亟需不失时机地给这个品牌注入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使之有顽强的生命力。打造“花儿”品牌,西宁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优势,就能够给夏都品牌注入浓烈的文化内涵。打造品牌,传统是根本,创新是活力,精品是关键。应当发挥城市文化高起点高层次的优势,充分整合现有文化资源,重视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鼓励作家艺术家创作精品,演出精品。同时,保护和引导好民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扩大规模,壮大力量,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开始起步,出现了产业化的苗头,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有望成为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新生力量。农村文化当前“五缺”的现象影响了地方特色群众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活力,农民外出打工而缺少文化骨干,开展活动缺少文化经费,重大活动缺少文艺队伍,文化演出缺失新鲜剧本等。要有效克服“五缺”现象,必须要以城市文化来引领和资助农村文化,做到文化重心下沉,鼓励农民群众自办联办多种形式的“花儿”会,收集新曲令,创作新歌词,推广新形式,给“花儿”注入新活力。农村文化以普及型大众型为主,降低成本,因地制宜,使城市文化的高起点和农村文化的大众化遥相呼应,互为补充,有机结合。这样,“花儿”品牌的社会功能就会得到充分体现。
学术性研究与实用性研究结合起来。学术性研究是打造“花儿”品牌的基础,实用性研究是打造“花儿”品牌的保证。没有前者就没有继承,没有后者就没有发展。要使“花儿”品牌打造取得成功并极大地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做到两者有机结合。“花儿”的理论研究要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新视野,研究新课题,拓展新思路。这是繁荣“花儿”事业,发扬光大地方文化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花儿层次和品位的一个根本。我们必须以创新性统领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和演唱实践,尤其是打造品牌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理论研究充满活力,也才能使“花儿”的演唱实践不断完善提高。在理论研究领域,政府也应当发挥引领作用,把握方向,坚持真理,以使理论研究得到健康发展。
打造“花儿”品牌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政府也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子。我们相信,只要在政府强有力的引领下,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形成共识和合力,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花儿”牌一定能够打造成功,青海“花儿”一定能够红遍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