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运动社交背景下城市青年的身份认同建构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探讨在一步步的互联网媒介化进程中,城市青年运动社交产生的原因及其背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运动社交中身份认同的建构,并以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四个维度,具体探究中国城市青年媒介化运动社交中的身份认同建构,从而阐释新媒介技术的进步对城市青年们的网络社交和体育活动等行为方式产生新的意义。
  关键词  媒介化;运动社交;身份认同;建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8-0010-02
  1  媒介化社交打造運动社群空间
  1.1  媒介技术不断进步
  互联网媒介的高歌猛进,为运动社交打开了一扇门户。运动微信群的意义在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地点,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同时,健身类App的相继诞生,给了运动健身爱好者更多的可能性,“内容服务+社交”模式在当下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媒介技术的进步打造了基于兴趣和共有属性为群体标签的社群空间,一方面技术手段的进步为社群沟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专业化的内容服务模式,促进了城市青年对同一个运动群体的认同。
  1.2  现实焦虑日益凸显
  社会特殊转型时期带来的快节奏,导致城市青年普遍产生无处安放的现实焦虑。韩国学者Yong Chae Rhee等人在对韩国不同地区运动社群做研究时发现,不管是体育组织还是运动群体,他们除了自身对社群产生部分情感依赖关系外,还会受到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外来的相对剥夺感越强烈,他们的运动社交也就更活跃,其自我身份认同感也越强①。运动社群的打造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由现实焦虑带来的减压场所。由于工业化、地域流动性、城市人口的迁移和宗教机构的影响力下降,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已走向衰弱,许多传统社区成员结构也发生了倾斜,人们更喜欢通过虚拟社交产生交往行为,而运动社群的建立不光得益于体育活动本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还从社会层面解释了一条由虚拟社交演变最终落实到身体实践的正确路径②。
  1.3  形象管理受到重视
  如今,健身类App能够快速地让广大城市青年进行身体锻炼,达到减肥、塑形、强身健体的目的。图像或者影像的传达能够将线下身体实践的成果发挥到极致,用户通过健身照的自拍和打卡,沉溺于对自我形象的认可和满足。通过运动社交分享自己的健身照片或者视频,是一种相对自恋的“假象”,在现实的层面上,缺乏线下联系和交流的城市青年们总是在线上欣赏、识别和纠正,试图通过反复欣赏影像的方式寻求自我建构的参照。为了显示身份认同,青年们会建立想象的虚拟人格在健身类App上进行公开分享,以达到自己是被关心的对象的一种“假象”。晒“马甲线、人鱼线、A4腰”的流行说明了在城市青年的心目中,形象建构是在运动社群里不断找到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智能化体验与满足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运动社交功能也越来越智能化。现有健身类App能通过对信息、用户的行为做出相对精准化的“猜测”。移动智能手机和智能运动手环在运动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将给媒介化的运动社交带来更多元的方式。智能化移动设备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数字信息对外部环境的重复判断和反复预测而形成“情境世界”,这种世界显示出能够精准预测运动人员身体的物理量和空间移动轨迹。通过全新的身份建构方法,空间定位用户的传播活动并非单一强调当前位置,而是传播自身在位置中的实践活动和意义生产,以此作用于身份塑造和认同建构③。健身类App还能够绑定移动智能终端的定位和健康两项功能,然后在运动社交平台上做出相应的反映。社交软件平台上的步数排名,用户通过截图分享至朋友圈的运动展示,包括一些健身App上对自我身材照的自拍展示,智能化的运动体验利用新技术的渗透,主要强化了运动者个体的自我认同,在针对个人的服务中,通过用户的使用与满足,从而增强对整个社群的身份认同。
  2  运动社群:网络空间里的身份认同建构
  2.1  运动社群的自我认同建构
  媒介化运动社群的建构开始于运动者自我表达和叙述。在社区共同体的网络框架中,他们会主动形成自我的身份认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认同是反思性的成就,他把这种反思性解释为“自我叙述”,并举出人们写日记自省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自我叙述的无处不在。媒介化运动社交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文本的解读和再构造,而一个社群成员对网络文本意义的再造就是一种自我叙述的体现。
  2.2  运动社群的群体认同建构
  网络社区是一个虚拟化的空间,它通过互联网媒介的构造,赋予每一个社区成员的“共同想象”。由于体育活动的两方面特征:一是需要团体性参与、竞争,二是一定需要具备身体实践的要素。在进行媒介化的运动社交过程中,群内意见的产生主要依靠个体出于自愿的行为或动机。例如,在健身类App中里,拥有固定健身习惯和运动方式的人更容易受到相互的影响而选择加入社群。线上到线下的转换给了运动社群成员一定的身份认同,如果说媒介化社交是加强成员情感联系的纽带,是解决他们进行线上沟通的工具。那么最终的身份认同还需要在现实层面得到有效的证实。现实层面的亲近感能够很大程度上消弭意见上的差异,因为运动社交方式的特殊性,拥有一定现实联系的团体在运动社交时往往更能找到认同感。
  2.3  运动社群的社会认同建构
  有关学者认为,社会认同机制的设定实际上一种从国家层面的控制手段,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形态。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从城市健身场馆的开放使用到小城镇健身广场人头攒动,人们对健身和运动的观念认同达到了彼此一致的高度。体育强国不仅仅只是一种宣读式的口号,他是中国社会在一步步对体育的认知中产生的清晰界定。社会认同能够不断重构社会成员个体的身份认同,不管是在国家意识的引导还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社会认同能够重塑社会成员的体育价值观、激发他们成为社群成员的优势,通过媒介平台正确地引导他们的主流意识。在媒介化的运动社交中,社会认同是一种重塑个体运动自信的表现。例如,健身App上打出“和奥运冠军一起健身”的宣传,朋友圈里分享的冠军成长之路等,这些都通过主流媒体对奥运冠军、体坛名将的媒介化叙述,引导运动社群个体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人文素养,不断建构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
  2.4  运动社群的文化认同建构
  媒介化的社交给了运动社群更多的文化传播方式,运动社交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文化和健身文化。这种基于运动文化折射出的社交“信念”,为爱好运动的城市青年培养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统的体育文化,强调竞争、坚持不懈和团队奋斗,而媒介化的体育文化更多考量运动者自我主体的因素,正能量,赶走焦虑,强调自我彰显。在健身文化上,人们更愿意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网络文本和内容作出“二次加工”,这是对健身文化的不同解读,更是从自我主观意识出发对运动社群的理解,这种认知建立在运动主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感知上。在健身类App上,经常有针对同一个健身话题的经验帖,一条经验帖往往拥有众多粉丝的追随和评论。在这些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话题和语境,但是依赖于网络传播的特点,运动健身的内容和形式会发生多种意义上的解读,逐渐拥有新的含义和延伸价值,这都是因为运动社群对所属的健身文化和体育文化的认同与维护。
  3  结束语
  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努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运动社交作为城市青年新的社交方式,能够不断生成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未来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运动社交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人们的身份认同和运动理念也会因此不断重构。在这些意义上,媒介手段的进步重新改写了人类掌握网络社交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方式和发展路径。
  注释
  ①Yong Chae Rhee&John Wong&Yukyoum Kim.《成为体育爱好者:相对剥夺和社会认同》,国际工商管理杂志:Sciedu出版社,2017:118-134。
  ②吴占勇,张卓:《空间自我:位置服务技术下社交网络用户的身份认同构建——以咕咚应用为例》,当代传播,2019(02):86-89,96。
  ③安东尼,吉登:《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2。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现代教育技术》期刊在2014—2018年所刊载论文为研究对象,引入SCI2软件工具,并结合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根据突变关键词对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前沿进行分析,即可发现,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呈现出五个最重要的研究前沿主题,即网络课程、创客、翻转课堂、日本、人工智能。对这五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多方位梳理和多角度展示近五年来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前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短视频App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其中,抖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现了井喷式发展。为什么抖音的用户数量能屡创新高,用户使用时长一直居高不下并且能一直保持较高的用户黏性呢?文章从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三种心理学流派的角度分别具体分析“抖音热”的原因,以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短视频成瘾背后的用户心理机制。  关键词 短视频;成瘾;认知心理学;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体育动漫产品登上体育传播的舞台,并为体育项目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文章以日本动漫《冰上的尤里》和花样滑冰项目为例,从体育动漫的角度对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助力我国的体育动漫和体育传播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动漫;体育传播;花样滑冰;《冰上的尤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
期刊
摘 要 高校网络舆情的一般参与主体人数众多,是网络事件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网络舆情的一般参与主体的特征表主要是:具有较强的身份意识,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与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相比,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参与主体存在“反沉默的螺旋”的现象;具有“乌合之众”的从众心理,群体性、无意识性、盲目性、破坏性使从参与主体发生从群体无意识到群体非理性的转变。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参与主体;身
期刊
摘 要 以微博为例分析高校图书馆微博在吸引用户关注方面的作用,并运用主题建模技术对图书馆微博进行文本挖掘,将高校馆对新媒体的应用策略进行聚类,获得四个应用策略:图书展示、参与主题、社区建设和图书馆展示,分析每个图书馆微博应用策略主题分布及其用户反馈情况,通过验证各类应用策略的有效性,为图书馆更好地应用新媒体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新媒体;微博;图书馆服务;K-means;文本挖掘  中图
期刊
摘 要 基于社交媒体中“教科书式耍赖”事件由当事人互为污名延伸至司法形象认同过程的梳理,将事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交媒体中当事人互为污名现象产生;第二阶段是当事人互为污名化现象的群体延伸;第三阶段是互为污名连结司法形象认同。分析认为,该事件反映出社交媒体中网络社会化群体对司法事件“围观”过程中的站队污名行为,会影响社会群体对司法机关的态度,从而损害公众对司法形象的认同,这为转型期的当代司法机
期刊
摘 要 湖南卫视在2018年年初重点推出和打造的一档原创声音类魅力竞演节目《声临其境》,一经播出便备受关注。节目凭借其专业性、创新性、娱乐性自打播出便收获了极高的口碑和收视率。文章以传播理论为基础,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探究其成功路径,以传播策略思维为基础进行深度挖掘并展开重点分析,挖掘节目成功的背后,带给我们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
期刊
摘 要 通过“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这一鲜活的两岸融媒体传播案例,研究大陆媒体借助国际社交媒体开展两岸传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对台传播;国际社交媒体;融合传播;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0-0046-02  1 社交媒体在台湾  当前,人们普遍使用国际社交媒体开展信息分享与交流。据最新统计,F
期刊
摘 要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着新兴媒体在传播途径、手段、效果、市场各方面的巨大冲击,如何主动直面挑战,融合发展,成为广大业界严峻而重大的课题。笔者结合近年以来的实际工作,从坚定政治站位,重构机制流程、人才队伍建设、未来发展方向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 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政治站位;体制改革;流程重塑;人才培养;县级融媒体平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 要 以新媒体环境中的“粉丝”为研究对象,以Oner为例,从参与式文化、应援文化、社交平台在传播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粉丝文化如何影响青少年身份建构等问题。  关键词 新媒体;粉丝;粉丝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0-0111-02  1 引论  网络社会一日千里,娱乐文化发展迅速,二者齐头并进的结果使青少年亚文化有别于以往的存在,既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