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育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正在逐渐强大的人才市场服务。因而,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个高职院校所重视的问题。本文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计算机教学的现有状况,浅议如何进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建设。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从分散到完整,从传统教学模式到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已转向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课程建设上来。
教育部根据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对动手能力要求较强的高职学生是极其重要的。
1.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特色和改革目标
1.1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
Windows2000、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这些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课是必开的,并且保证使学生全面了解及熟练运用这些软件。
1.2 程序设计课。
主课中注重Visual Foxpro,SQL Sever等数据管理课程,目的是扩充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技能。
1.3 网络技术课。
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网络技术应用等。
1.4 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课程,主要是为了结合专业的需要,加强学生解决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如在全院(包括非专业)对计算机综合技能进行综合强化训练活动,首先分模块确定训练目标,通过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
改革目标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认识。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INTERNET应用、C++、JAVA等。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2.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将对原有教材进行改进,讲课内容进行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3.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教学采用课堂案例式教学与网上自学相结合,教师主导的意义建构和学生主动协作学习相结合。我们为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制作了一个网上教学平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如何使学习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教室这样特定的情景中完成其知识的意义建构呢,如何使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网上教学实验平台中“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自己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呢?
3.1 我们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景”环境即网上学习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设计了网络教室,在网络教室里有电子教案供同学们自主学习使用,在网络教室我们还设计有“教学计划”、“作业”、“自测”、“讨论”、“提问”、“学习资源”等栏目。同学们在这个“情景”环境下可以进行完全的主动学习过程即个性化学习过程。在这个平台设计上我们严格按照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思路来实践的。
3.2 在学习组织形式上实现学习过程的协作。
我们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引入项目的概念,每个小组为一个项目小组,项目小组在整个学期内既是学习小组又是工作小组。以第一部分为例:在学习网站设计与规划内容时,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出内容纲要和作业如:网站规划说明书。然后同学们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工作学习,他们要收集资料、研究、交流、讨论、协作,才能完成作业。因为这个作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必须经过主动探索过程才能作出极具个性化的结论,而且,这个作业将作为期末“作品”的指导性文件。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因此,“会话”过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意义建构的质量。“会话”过程要完整体现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E-mail功能、BBS功能来实现对学生的答疑辅导。在网络教室专设讨论区。在讨论区里根据教学内容分为Dreamweaver讨论区、Firework讨论区、Flash讨论区、ASP及脚本语言讨论区、网站规划与设计讨论区、HTML与CCS样式表讨论区等6个版块。每个版块的版主都由辅导教师来担任,并负责解答学生的问题。
3.4 学习资源环境的设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网上教学实验中,我们专门制作了网上教学资源站。在资源站里我们收集了大量与教学有关的学习资源及学习内容相关的网站链接,供学习者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进行参考。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荷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8.
[2] 潘曼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8.4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从分散到完整,从传统教学模式到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已转向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课程建设上来。
教育部根据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对动手能力要求较强的高职学生是极其重要的。
1.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特色和改革目标
1.1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
Windows2000、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这些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课是必开的,并且保证使学生全面了解及熟练运用这些软件。
1.2 程序设计课。
主课中注重Visual Foxpro,SQL Sever等数据管理课程,目的是扩充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技能。
1.3 网络技术课。
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网络技术应用等。
1.4 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课程,主要是为了结合专业的需要,加强学生解决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如在全院(包括非专业)对计算机综合技能进行综合强化训练活动,首先分模块确定训练目标,通过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
改革目标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认识。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INTERNET应用、C++、JAVA等。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2.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将对原有教材进行改进,讲课内容进行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3.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教学采用课堂案例式教学与网上自学相结合,教师主导的意义建构和学生主动协作学习相结合。我们为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制作了一个网上教学平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如何使学习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教室这样特定的情景中完成其知识的意义建构呢,如何使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网上教学实验平台中“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自己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呢?
3.1 我们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景”环境即网上学习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设计了网络教室,在网络教室里有电子教案供同学们自主学习使用,在网络教室我们还设计有“教学计划”、“作业”、“自测”、“讨论”、“提问”、“学习资源”等栏目。同学们在这个“情景”环境下可以进行完全的主动学习过程即个性化学习过程。在这个平台设计上我们严格按照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思路来实践的。
3.2 在学习组织形式上实现学习过程的协作。
我们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引入项目的概念,每个小组为一个项目小组,项目小组在整个学期内既是学习小组又是工作小组。以第一部分为例:在学习网站设计与规划内容时,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出内容纲要和作业如:网站规划说明书。然后同学们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工作学习,他们要收集资料、研究、交流、讨论、协作,才能完成作业。因为这个作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必须经过主动探索过程才能作出极具个性化的结论,而且,这个作业将作为期末“作品”的指导性文件。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因此,“会话”过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意义建构的质量。“会话”过程要完整体现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E-mail功能、BBS功能来实现对学生的答疑辅导。在网络教室专设讨论区。在讨论区里根据教学内容分为Dreamweaver讨论区、Firework讨论区、Flash讨论区、ASP及脚本语言讨论区、网站规划与设计讨论区、HTML与CCS样式表讨论区等6个版块。每个版块的版主都由辅导教师来担任,并负责解答学生的问题。
3.4 学习资源环境的设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网上教学实验中,我们专门制作了网上教学资源站。在资源站里我们收集了大量与教学有关的学习资源及学习内容相关的网站链接,供学习者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进行参考。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荷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8.
[2] 潘曼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