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避暑用的冰块从哪里来的?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宫廷剧里宫里人有用冰块避暑的,请问冰块是从哪儿来的?
  牛范儿(绿色建筑工程师)答:
  采集冰块的时间:《诗·幽风·七月》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明远在3000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在隆冬季节把冰块储藏起来供夏日用。
  采集冰块的人员:周代设有专管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记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会设立专门的官吏来管理藏冰的事务。
  利用冰块:古人藏冰主要目的是在夏天制作冷饮冷食。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浆酒,夏天温度较高时,会继续发酵进而变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设宴都要饮冰酒。唐代,长安已有专门从事冰买卖的商人。杨国忠得势时,夏天家宴上曾用大块的冰雕成山,围于宴席四周,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除了降温、冷冻食物外,古人还把“冰箱”技术运用到生产运输中。明代《鱼经》里写道,当时渔民常将鱼“以冰养之”,运到远处,谓之“冰鲜”。
  藏冰的条件和方法: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工人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上覆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由于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用冰量的三倍。
  最后,清官剧的冰块来源:《大清会典》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有3口窖,藏冰26700块。根据这些记载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住宅楼的体积。
  (摘自《博客天下》)
其他文献
淮南王得道成仙。他把炼药用的盘盂杵臼丢在院中,鸡狗们啄舔余药,也都一起升天。他的驴子没赶上,非常气恼。想到那些无用的鸡狗都成了天鸡天狗,而自己作为淮南王的坐骑,反而遗落人间,它悔恨不已。后来,它想,淮南王炼了那么多年药,垃圾堆里也许还能翻到些残渣剩药吧。它到垃圾堆里翻找,发现那些败盂破钵虽然都发了霉,但确实是盛过药的。它不断地舔食,果然垃圾不负苦心驴,过了些日子,它终于也飞升起来,如愿以偿地进入天
期刊
这个世界,有一个曼妙而落寞的借口,叫“如果”。  失败者在“如果”中可以打捞到成功的倒影,后悔者在“如果”中可以回望当初的烟云。但,这只是倒影和烟云,结果已冷冷地摆在那里。一阵时光的风吹来,倒影碎了、烟云散了,“如果”,这个只会假设的家伙,只好寂然逝灭。  “如果”,是一个虚弱的连词,它不具备征服世界的力量,它只会流转在失意者的唇齿间,抚慰受伤的内心。  这个世界不相信“如果”。若有本领,就放马过
期刊
我对写作班的学生讲日本的作家村上春树。我说他对我们的影响,不是他的小说,而是他的一本精短散文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这本散文集把一个幸福的词带给了我们,这个词叫:小确幸。我们笔下的文字,更多的要展示的,正是这样的小确幸。  什么是小确幸?有学生不解地问。  我答,就是生活中那些微小的但确切的幸福。譬如,村上春树自己选购内裤,把洗涤过的洁净内裤卷摺好,然后整齐地放在抽屉中,这件微小的事,就让他感到一
期刊
引子: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背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
期刊
★马在松软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语中易摔跤。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还鱼一池水塘。  ★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  ★姜是老的辣,笋是嫩的鲜。  ★高个子的人常常低头讲话。  ★指南针不等于目的地。  ★山溪的纯净,不是因为它不含沙土、碎石、残枝、败叶,而是因为它的通达、理性、无私和宽容。  ★时钟的庄严,源于齿轮间的精密。  ★两只大象
期刊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
期刊
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不论遇上好事坏事,也不分时间地点,一张嘴就是“没意思”。他自己是真的没意思了,也给别人扫了兴,弄得大家都很没意思。我有个熟人就是这样,平均每两句话总要带出一句“没意思”,一次开会讨论,有人为其统计,发言不到5分钟,他居然说了12个“没意思”。  干活,在他眼里肯定是第一件没意思的事。钱拿不了几个,官也不大,还得每天伺候人,看领导脸色,干着机械、重复、无聊的事情。而且还得按时上下
期刊
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人气作者,多次发表短篇小说于《最小说》杂志,写作风格凌厉多变。  1.有读者评价你的写作角度敏锐刁钻,不仅能精准地把握细节,而且笔下人物萌态十足,作品视觉感强烈,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因为《秘境之匣》涵盖了很多历史地理知识,写每一期故事前,我和编辑会收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包括这一期故事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关系、当地气候、风土民情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情况……
期刊
现在,火车站正是点灯的时候。  山上火车站的灯光,是成熟了的柿子的颜色,稍离远一点望去,会令人突然怀恋得要哭泣。车站上,长长的货车,像睡着了似的停着,已经有一个小时不动了。  靠着沿线路的黑栅栏,一郎早就在看那列火车。那关闭的黑箱子里,究竟塞进了些什么呢?也许,那儿装着想不到的耀眼的好东西……瞧,像那个时候的箱子……  一郎想起最近在文娱演出会上,看到的变戏法的箱子。变戏法的箱子,一开始是空的,可
期刊
自私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三分,伤己七分。  小镇的河边,一个12岁的男孩突然丢下自行车,飞奔着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小孩子掉河里了!”  这个男孩的呼叫,惊动了河岸人家。陆陆续续,河岸边围观的人不下几十人。其中有个叫严武的人,28岁,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大家都知道他水性好,就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他。严武有点儿不自在,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下河救人的意思。岸边的几个老人急了,大声对着围观的几个青壮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