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柳兴泉,(1983.9-),男,汉,云南曲靖,云南省曲靖师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摘要:尽管我国实现大学生自主择业已十余年,但是,这种择业制度毕竟还是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而且,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把握,对社会现实的了解,远没有达到熟练驾驭、领悟透彻的程度。因此,一些大学生虽然具有自主择业的“权利”,但未必能够恰当地应用这个“权利”,往往出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与社会现实不一致而屡屡碰壁的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择业;社会现实
一、大学生择业就业与社会现实的脱节
第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而他们认为只有在一些大城市、大企业中就业,才算出人头地,于是,全国近3/4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种社会就业观念,无疑为大学生拔高了就业期望值,也增加了就业竞争压力。特别是以“官本位”为取向的传统思想,导致进入公务员系统或者事业单位“吃铁饭碗”成了多少大学生的梦。要让青年人改变就业观念,必须先改变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
第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考来,入那所学校都跟分数挂钩,故将考分视为命根子,知识教育有余,人格教育普遍缺失,社会常识不足,从书中接触到的社会与真实的社会并不是一回事。这导致大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就会面临巨大的心理落差。部分大学生一味地强调个人价值,缺乏基本的职业责任感;自我估计过高,對他人缺乏尊重;情绪难以自控,牢骚过多;缺乏在实践中谦虚好学的精神。
第三,象牙塔教育的观念影响。专业技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提高。勤学苦练不仅能提高巩固原有技能,还可以形成新的技能。在整个大学期间,学生基本是课堂理论讲授居多,动手的机会不多,导致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综合”大学,而这些“综合大学”所提供的是既缺少务实的职业教育,又远离超越性的合乎天道人心的理想化教育,造就的人才往往游离于真实社会。换言之,就是在“说道”和“行道”两面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就业。
二、大学生择业就业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一般原则
一是最高准则,即个人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成效为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大学生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社会为他们所可能提供的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资源、实现个人潜能与价值的条件、进入社会结构以及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等,大学生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更何况是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总体态势又能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大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需要和要求,并为这些期待转变为现实而付出努力,从不同的层面推动社会发展。
二是黄金准则,可以概括为:“己长、己需、人要、己利”四者的统一。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首先,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是,要考虑自己的特长、专长,注重个人的发展前途,要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收入而不顾主客观条件,甚至放弃自己的特长和专业而盲目择业,其结果不仅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很难有成就感,使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同时也给用人单位的事业造成损失,对国家而言则是人才的浪费。其次,要考虑个人成长的需要。因为个人出生条件、家庭环境、兴趣爱好、价值追求的差异性,每个人在择业就业中必然会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这样对个人成长也是有利的。第三,就业择业还必须符合他人需要。他人需要实际上是社会需要,是一个人自我价值体现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是社会需要的地方,越容易取得事业成功。因此,当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要善于寻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第四,还必须考虑己利,也就是对自己有利、有可行性。大学生就业和履职后会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职业渠道、业务需求、区域环境、竞争程度、个人的能力、价值观念与意志力等。如果缺乏对目标职业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就业可行性,就很难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
三、大学生择业就业与社会现实结合的一般方法
1、加强全程指导,调整就业期望
一是要职业生涯指导课程贯穿大学的始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就业指导与教育全程化、全员化。从大一开始便可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例如对一年级学生可以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就业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对二年级学生,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对三年级学生可以侧重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多学习书本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竞争力;对四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技巧、应变能力等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迎接社会挑战。
2、完善自身素质,寻求继续深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多。这就导致现在就业门槛越来越高,许多用人单位在各方面能力相当的毕业生中倾向于选择较高学历者。为提高就业竞争力而考研,这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大学生的经济情况、学习能力条件允许的话,这也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3、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胆“创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之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许多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等待、寻找一个工作岗位,而是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变压力为动力,以创业的形式开创自己的事业之路。因此,高校应积极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师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日]大前研一等[M]创业者之道,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春新[M],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霍斯特.H.西维尔特平[M],个性自我测试,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本
摘要:尽管我国实现大学生自主择业已十余年,但是,这种择业制度毕竟还是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而且,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把握,对社会现实的了解,远没有达到熟练驾驭、领悟透彻的程度。因此,一些大学生虽然具有自主择业的“权利”,但未必能够恰当地应用这个“权利”,往往出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与社会现实不一致而屡屡碰壁的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择业;社会现实
一、大学生择业就业与社会现实的脱节
第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而他们认为只有在一些大城市、大企业中就业,才算出人头地,于是,全国近3/4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种社会就业观念,无疑为大学生拔高了就业期望值,也增加了就业竞争压力。特别是以“官本位”为取向的传统思想,导致进入公务员系统或者事业单位“吃铁饭碗”成了多少大学生的梦。要让青年人改变就业观念,必须先改变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
第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考来,入那所学校都跟分数挂钩,故将考分视为命根子,知识教育有余,人格教育普遍缺失,社会常识不足,从书中接触到的社会与真实的社会并不是一回事。这导致大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就会面临巨大的心理落差。部分大学生一味地强调个人价值,缺乏基本的职业责任感;自我估计过高,對他人缺乏尊重;情绪难以自控,牢骚过多;缺乏在实践中谦虚好学的精神。
第三,象牙塔教育的观念影响。专业技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提高。勤学苦练不仅能提高巩固原有技能,还可以形成新的技能。在整个大学期间,学生基本是课堂理论讲授居多,动手的机会不多,导致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综合”大学,而这些“综合大学”所提供的是既缺少务实的职业教育,又远离超越性的合乎天道人心的理想化教育,造就的人才往往游离于真实社会。换言之,就是在“说道”和“行道”两面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就业。
二、大学生择业就业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一般原则
一是最高准则,即个人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成效为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大学生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社会为他们所可能提供的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资源、实现个人潜能与价值的条件、进入社会结构以及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等,大学生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更何况是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总体态势又能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大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需要和要求,并为这些期待转变为现实而付出努力,从不同的层面推动社会发展。
二是黄金准则,可以概括为:“己长、己需、人要、己利”四者的统一。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首先,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是,要考虑自己的特长、专长,注重个人的发展前途,要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收入而不顾主客观条件,甚至放弃自己的特长和专业而盲目择业,其结果不仅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很难有成就感,使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同时也给用人单位的事业造成损失,对国家而言则是人才的浪费。其次,要考虑个人成长的需要。因为个人出生条件、家庭环境、兴趣爱好、价值追求的差异性,每个人在择业就业中必然会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这样对个人成长也是有利的。第三,就业择业还必须符合他人需要。他人需要实际上是社会需要,是一个人自我价值体现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是社会需要的地方,越容易取得事业成功。因此,当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要善于寻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第四,还必须考虑己利,也就是对自己有利、有可行性。大学生就业和履职后会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职业渠道、业务需求、区域环境、竞争程度、个人的能力、价值观念与意志力等。如果缺乏对目标职业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就业可行性,就很难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
三、大学生择业就业与社会现实结合的一般方法
1、加强全程指导,调整就业期望
一是要职业生涯指导课程贯穿大学的始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就业指导与教育全程化、全员化。从大一开始便可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例如对一年级学生可以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就业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对二年级学生,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对三年级学生可以侧重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多学习书本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竞争力;对四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技巧、应变能力等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迎接社会挑战。
2、完善自身素质,寻求继续深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多。这就导致现在就业门槛越来越高,许多用人单位在各方面能力相当的毕业生中倾向于选择较高学历者。为提高就业竞争力而考研,这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大学生的经济情况、学习能力条件允许的话,这也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3、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胆“创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之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许多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等待、寻找一个工作岗位,而是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变压力为动力,以创业的形式开创自己的事业之路。因此,高校应积极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师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日]大前研一等[M]创业者之道,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春新[M],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霍斯特.H.西维尔特平[M],个性自我测试,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