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将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创新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应然选择,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交流与配合的重要平台。通过树立学生的创新自信,安排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创新项目研发,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等方式,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逐渐养成创新意识,形成创新心理倾向,培养创新责任感,锻炼创新毅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 创新素质 应然性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a)-186-03
高职创新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职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一线产业的起步阶段,大学生创业成为推动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和动力,是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重要能力,因此,创新教育逐渐被高职院校的领导和师生重视。但由于在之后的十几年中,我国高职教育处于培养定位和培养途径的探索、形成过程中,如何培育社会需要的毕业生,使大多数高职学生能够就业,是高职院校研究和实践的首要任务,因而没有将创新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教育的主要范畴。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由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创新教育才逐渐被各高等院校重视,高职创新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迄今为止,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重心主要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上,许多学校的创新实践甚至还停留在创新竞赛、创新专利等形式,还没有上升到创新素质教育的高度,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创新教育的本质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以弄清楚高职创新教育的本质价值和育人意义。
1 高职创新教育的应然研究
高职创新教育的应然研究是关于高职创新教育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内涵本质。
1.1 高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的内涵描述,比较典型的有三种方式: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以激发开辟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载体,以着力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1]。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其实质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第三种观点认为,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构成创新教育的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形成统一的整体。创新人格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格、创新意识的综合表现[3]。综合三种观点,可以归纳为:高职创新教育的内涵其实质是一种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学会创造性的发现、发明和制造,更重要的是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创新的思维习惯,养成创新拼博精神,培养创新人格。
1.2 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
高校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能够适应当下和将来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培育的毕业生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能适应个体的长远发展,因而更加需要注重素质的养成。
1.2.1 培育创新素质符合个体成长规律要求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不断提升,素质不断提高。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构成了人专业、职业的成长要素。其中,素质养成以知识获取、能力培養为途径,通过养成良好的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方法和习惯,奠定素质基础;同时,养成素质能够帮助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规律地不间断地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从人的成长规律要求出发,每个人都应在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素质。创新也不例外,学习创新知识、参与创新实践的过程,也是养成创新素质的过程,如果在校期间能够通过创新知识学习、参与创新实践养成了创新素质,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并付诸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一些成果。可见,创新素质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关键。
1.2.2 培育创新素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社会需要创新,不但为了满足当下经济、文化生活需要,也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因此,社会需要保持长期的创新热情,不断提升创新实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实现这一目标,创新的人才越多越好,创新的内容越丰富越好。社会这种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源源不断的渴求,以及对创新成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迫使学校在创新教育中,不但强调创新知识传授和创新实践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潜质,养成学生的创新素质。
2 高职创新教育的实然研究
高职创新教育的实然研究是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成效的反思,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辨析存在的育人误区,厘清培养思路,提升教育实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 对创新教育内容的反思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知识教学,以案例为主,教师将典型的创新案例,从受启发、创新设计、创新研究、实验、制造,到获得创新成果、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进行分解与讲授,以期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创新的完整过程。二是能力培养,许多学校以参加创新竞赛为主要形式,安排专门的教师指导,由学生对某些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验实习中的设施、设备、工具等进行改进创新,并以之作为参赛作品,以获得奖项为主要目的,也有少量学生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新工艺革新。三是素质养成,以营造校园创新氛围为主,通过对取得创新成果学生的奖励,并将其事迹加以宣传,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选取这些作为创新教育主要内容的优点是:学生通过了解典型创新案例,学习创新思维方式与创新过程,参与创新活动,能够养成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一些创新能力,有时候还能够进行主动的创新思考与创新实践。不足之处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创新竞赛和创新实践,也只有少数学生能以专业为基础直接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这种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创新教学和创新实践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素质教育。 2.2 对创新教育形式的反思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项目辅导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创新项目内容基本明确,创新的预期成果清晰,创新难度相对较小,常常是帮助学生完成创新竞赛作品,这种方式的研发地点一般在学校工作室或实验室,教师可以随时帮助学生,在地域上比较方便。第二种类型是讲授创新案例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与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类同,学生在学校课堂听课,讲课的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是公司技术精英、行业专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家等,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方便学生知识记忆。第三种类型是以创新项目为载体,由若干学生自行组合,互相合作,以研发的方式开展创新实践,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产品的新意相对较少。第四种类型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研发团队由学校教师为主体,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学生参与,研发地点在企业,可以方便使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制作新产品的原材料以及相关技术资料,新产品研发出来后直接投放市场。创新教育这些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知识传授,有助于学生自由发挥创新的想象空间,学生能够在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创新作品,创新方式多样,可以按照学生的特长爱好选择创新教学和实践方式。不足之处是: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过程缺少企业专家的参与,难以获得好的创意,创新成果的实用价值低,这样的创新实践很难培养创新责任心和顽强的毅力。
2.3 对创新教育成效的反思
高职创新教育取得的成效可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获得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获得的创新竞赛奖项、专利、新产品、新工艺、创意作品等。二是传授的创新案例知识,学生了解了创新的基本流程,部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三是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技能,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之处:获得创新成果的学生数量少,大多数创新成果产业价值低,仅有少量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素质教育成效较差。因此,要在普及创新教学知识和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养成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
3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探究
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能够参与创新实践的时间少,要取得创新成果较难。学校应安排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在创新教学和创新实践中,养成创新素质。
3.1 以“人人皆能成才”的育人理念和开展综合能力培养工程建立学生自信
创新素质的养成需要以个体由内而外产生的精神力量做基础,有了内生的创新自信才会产生创新意向,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但要让学生获得这一精神力量,必须要让学生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自信,教师不但要经常性地勉励学生,还要通过一个又一个小项目让学生自行主持、自行研究与实践,在完成小项目的过程中建立自信,树立信心,这对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差而长期形成的缺乏自信的高职学生尤其重要。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智力基础、能力基础、特长爱好,设立各种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小项目,如图案设计、动画特效设计、社区居民文化参与、折纸艺术展示、彩绘设计、商业摄影、美工设计、个性化产品制作等,这些小项目比较容易完成,也比较容易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兴趣爱好,通过这些小项目的成功实施,开发学生在设计、制造、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从小事、容易做的事情开始,逐渐养成学生做事的正确顺序和良好习惯,以此建立自信,为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奠定精神基础。
3.2 参与校企合作的新产品开发,拓展学生创新视野
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开阔创新视野,校企合作的新产品研发、新工艺革新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功能。校企合作研发的新产品,有很好的产业市场,较好的经济价值。新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便于高职学生参与、学习。学生还能够通过参与实验、制造等创新过程,发挥作用,体现价值,以此推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有较多的这种类型的创新研发项目,有条件将校企合作的新产品研发、新工艺革新作为创新教育的实践项目。这一做法的关键是要安排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学生可以少做事情,做简单的事情,但必须参与,这是使学生关注新产品研发进程、关注创新思维方式、感悟创新思想的基础,也是让学生树立创新主动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基础。教师在研发的同时,还要不断与学生沟通,有意识地与学生讨论技术要点和创新要领,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思考,使學生学会并了解创新的全过程,使他们能够在遇到类似的产品开发的时候能够触类旁通,能够很快抓住创新的关键技术和功能要素,养成正确的创新思维和思维习惯。
3.3 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提升精英学生创新能力
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并不否认精英教育,相反,精英教育的成功可以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为此,以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的方式,对具有一定创新天分的学生,强化创新教育,达到由点及面的教育效果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的培养要素:一是设立创新实践项目。包括企业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文化创意设计和动漫设计、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等创新实践内容。通过参与创新项目的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意设计能力、产品制造能力、拓展市场能力、改革管理方式的能力等。创新实践项目由学校立项,注重专业性、产业性,强调前瞻性、实用性。创新实践项目的研发应成立研发小组,每个小组由5~8名学生组成,由学生自行提出立项申请,自行撰写申请报告,自行确立预期成果,自行研制,自行结题。学校提供经费资助,安排导师组指导。导师组成员一般由学校通识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企业技术精英、行业专家等多人组成。这一做法的显性目标是开发有较好实用价值的新产品,稳性目标是通过创新能力培养养成创新素质。二是开展创新研讨活动。以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专门解决学生创新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参与研讨的人员包括创新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风险评估专家、资金管理与运作专家等不同专长的学者与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目的是综合多方面专长的专家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路,形成创新思维方式,构建教、学、做、研一体化的创新精英培育模式。
3.4 开展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养成学生创新拼博精神
创业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为创业奠定产业基础,创业为创新明确创新内容和创新方向,成功创业还能为创新提供经费资助和条件保障。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养成学生的创新素质。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从创业指导、厂房场地、资金借贷、问题研讨与论坛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给予帮助,在引导学生创业的同时,安排创新实践的学生参与创业,构建创新创业一体化团队,将学生创新与创业捆绑在一起,创新成果与创业业务捆绑在一起,使开展创新实践的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既要关注研发时间,又要关注新产品的市场价值,要为创业实体的生存与发展打拼。这一做法,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努力研发创新成果,即使在创新中遇到困难,也难以回避,只能迎头顶上,以创新的需求和企业的生存、发展多重压力,培养学生创新责任感、顽强的毅力和拼博精神。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应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树立学生的创新自信,参与校企合作的创新项目研发,开展卓越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等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大公.创新教育内容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2).
[2] 叶国灿.浅议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3] 尹淑兰.论创新教育[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关键词:高职教育 创新素质 应然性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a)-186-03
高职创新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职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一线产业的起步阶段,大学生创业成为推动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和动力,是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重要能力,因此,创新教育逐渐被高职院校的领导和师生重视。但由于在之后的十几年中,我国高职教育处于培养定位和培养途径的探索、形成过程中,如何培育社会需要的毕业生,使大多数高职学生能够就业,是高职院校研究和实践的首要任务,因而没有将创新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教育的主要范畴。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由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创新教育才逐渐被各高等院校重视,高职创新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迄今为止,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重心主要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上,许多学校的创新实践甚至还停留在创新竞赛、创新专利等形式,还没有上升到创新素质教育的高度,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创新教育的本质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以弄清楚高职创新教育的本质价值和育人意义。
1 高职创新教育的应然研究
高职创新教育的应然研究是关于高职创新教育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内涵本质。
1.1 高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的内涵描述,比较典型的有三种方式: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以激发开辟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载体,以着力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1]。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其实质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第三种观点认为,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构成创新教育的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形成统一的整体。创新人格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格、创新意识的综合表现[3]。综合三种观点,可以归纳为:高职创新教育的内涵其实质是一种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学会创造性的发现、发明和制造,更重要的是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创新的思维习惯,养成创新拼博精神,培养创新人格。
1.2 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
高校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能够适应当下和将来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培育的毕业生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能适应个体的长远发展,因而更加需要注重素质的养成。
1.2.1 培育创新素质符合个体成长规律要求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不断提升,素质不断提高。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构成了人专业、职业的成长要素。其中,素质养成以知识获取、能力培養为途径,通过养成良好的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方法和习惯,奠定素质基础;同时,养成素质能够帮助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规律地不间断地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从人的成长规律要求出发,每个人都应在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素质。创新也不例外,学习创新知识、参与创新实践的过程,也是养成创新素质的过程,如果在校期间能够通过创新知识学习、参与创新实践养成了创新素质,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并付诸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一些成果。可见,创新素质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关键。
1.2.2 培育创新素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社会需要创新,不但为了满足当下经济、文化生活需要,也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因此,社会需要保持长期的创新热情,不断提升创新实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实现这一目标,创新的人才越多越好,创新的内容越丰富越好。社会这种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源源不断的渴求,以及对创新成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迫使学校在创新教育中,不但强调创新知识传授和创新实践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潜质,养成学生的创新素质。
2 高职创新教育的实然研究
高职创新教育的实然研究是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成效的反思,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辨析存在的育人误区,厘清培养思路,提升教育实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 对创新教育内容的反思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知识教学,以案例为主,教师将典型的创新案例,从受启发、创新设计、创新研究、实验、制造,到获得创新成果、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进行分解与讲授,以期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创新的完整过程。二是能力培养,许多学校以参加创新竞赛为主要形式,安排专门的教师指导,由学生对某些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验实习中的设施、设备、工具等进行改进创新,并以之作为参赛作品,以获得奖项为主要目的,也有少量学生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新工艺革新。三是素质养成,以营造校园创新氛围为主,通过对取得创新成果学生的奖励,并将其事迹加以宣传,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选取这些作为创新教育主要内容的优点是:学生通过了解典型创新案例,学习创新思维方式与创新过程,参与创新活动,能够养成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一些创新能力,有时候还能够进行主动的创新思考与创新实践。不足之处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创新竞赛和创新实践,也只有少数学生能以专业为基础直接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这种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创新教学和创新实践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素质教育。 2.2 对创新教育形式的反思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项目辅导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创新项目内容基本明确,创新的预期成果清晰,创新难度相对较小,常常是帮助学生完成创新竞赛作品,这种方式的研发地点一般在学校工作室或实验室,教师可以随时帮助学生,在地域上比较方便。第二种类型是讲授创新案例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与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类同,学生在学校课堂听课,讲课的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是公司技术精英、行业专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家等,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方便学生知识记忆。第三种类型是以创新项目为载体,由若干学生自行组合,互相合作,以研发的方式开展创新实践,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产品的新意相对较少。第四种类型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研发团队由学校教师为主体,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学生参与,研发地点在企业,可以方便使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制作新产品的原材料以及相关技术资料,新产品研发出来后直接投放市场。创新教育这些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知识传授,有助于学生自由发挥创新的想象空间,学生能够在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创新作品,创新方式多样,可以按照学生的特长爱好选择创新教学和实践方式。不足之处是: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过程缺少企业专家的参与,难以获得好的创意,创新成果的实用价值低,这样的创新实践很难培养创新责任心和顽强的毅力。
2.3 对创新教育成效的反思
高职创新教育取得的成效可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获得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获得的创新竞赛奖项、专利、新产品、新工艺、创意作品等。二是传授的创新案例知识,学生了解了创新的基本流程,部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三是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技能,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之处:获得创新成果的学生数量少,大多数创新成果产业价值低,仅有少量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素质教育成效较差。因此,要在普及创新教学知识和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养成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
3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探究
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能够参与创新实践的时间少,要取得创新成果较难。学校应安排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在创新教学和创新实践中,养成创新素质。
3.1 以“人人皆能成才”的育人理念和开展综合能力培养工程建立学生自信
创新素质的养成需要以个体由内而外产生的精神力量做基础,有了内生的创新自信才会产生创新意向,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但要让学生获得这一精神力量,必须要让学生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自信,教师不但要经常性地勉励学生,还要通过一个又一个小项目让学生自行主持、自行研究与实践,在完成小项目的过程中建立自信,树立信心,这对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差而长期形成的缺乏自信的高职学生尤其重要。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智力基础、能力基础、特长爱好,设立各种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小项目,如图案设计、动画特效设计、社区居民文化参与、折纸艺术展示、彩绘设计、商业摄影、美工设计、个性化产品制作等,这些小项目比较容易完成,也比较容易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兴趣爱好,通过这些小项目的成功实施,开发学生在设计、制造、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从小事、容易做的事情开始,逐渐养成学生做事的正确顺序和良好习惯,以此建立自信,为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奠定精神基础。
3.2 参与校企合作的新产品开发,拓展学生创新视野
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开阔创新视野,校企合作的新产品研发、新工艺革新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功能。校企合作研发的新产品,有很好的产业市场,较好的经济价值。新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便于高职学生参与、学习。学生还能够通过参与实验、制造等创新过程,发挥作用,体现价值,以此推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有较多的这种类型的创新研发项目,有条件将校企合作的新产品研发、新工艺革新作为创新教育的实践项目。这一做法的关键是要安排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学生可以少做事情,做简单的事情,但必须参与,这是使学生关注新产品研发进程、关注创新思维方式、感悟创新思想的基础,也是让学生树立创新主动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基础。教师在研发的同时,还要不断与学生沟通,有意识地与学生讨论技术要点和创新要领,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思考,使學生学会并了解创新的全过程,使他们能够在遇到类似的产品开发的时候能够触类旁通,能够很快抓住创新的关键技术和功能要素,养成正确的创新思维和思维习惯。
3.3 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提升精英学生创新能力
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并不否认精英教育,相反,精英教育的成功可以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为此,以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的方式,对具有一定创新天分的学生,强化创新教育,达到由点及面的教育效果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的培养要素:一是设立创新实践项目。包括企业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文化创意设计和动漫设计、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等创新实践内容。通过参与创新项目的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意设计能力、产品制造能力、拓展市场能力、改革管理方式的能力等。创新实践项目由学校立项,注重专业性、产业性,强调前瞻性、实用性。创新实践项目的研发应成立研发小组,每个小组由5~8名学生组成,由学生自行提出立项申请,自行撰写申请报告,自行确立预期成果,自行研制,自行结题。学校提供经费资助,安排导师组指导。导师组成员一般由学校通识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企业技术精英、行业专家等多人组成。这一做法的显性目标是开发有较好实用价值的新产品,稳性目标是通过创新能力培养养成创新素质。二是开展创新研讨活动。以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专门解决学生创新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参与研讨的人员包括创新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风险评估专家、资金管理与运作专家等不同专长的学者与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目的是综合多方面专长的专家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路,形成创新思维方式,构建教、学、做、研一体化的创新精英培育模式。
3.4 开展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养成学生创新拼博精神
创业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为创业奠定产业基础,创业为创新明确创新内容和创新方向,成功创业还能为创新提供经费资助和条件保障。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养成学生的创新素质。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从创业指导、厂房场地、资金借贷、问题研讨与论坛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给予帮助,在引导学生创业的同时,安排创新实践的学生参与创业,构建创新创业一体化团队,将学生创新与创业捆绑在一起,创新成果与创业业务捆绑在一起,使开展创新实践的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既要关注研发时间,又要关注新产品的市场价值,要为创业实体的生存与发展打拼。这一做法,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努力研发创新成果,即使在创新中遇到困难,也难以回避,只能迎头顶上,以创新的需求和企业的生存、发展多重压力,培养学生创新责任感、顽强的毅力和拼博精神。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应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树立学生的创新自信,参与校企合作的创新项目研发,开展卓越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等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大公.创新教育内容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2).
[2] 叶国灿.浅议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3] 尹淑兰.论创新教育[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