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cetur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榆林学院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要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成功实施“1231”转型升级模式,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该学院的转型实践也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并赢得了省内外同类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榆林学院“1231”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榆林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专项资金规划项目(YLSKGH2016-11)。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內涵提升的必然选择。作为一所偏远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榆林学院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形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自身特色的“1231”转型升级模式。2013年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决定推进榆林学院升格为榆林大学,2014年被列为陕西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转型升级的一个核心目标:服务地方需求
  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是我国唯一建在沙漠上的大学,由于处于偏远地区加之环境恶劣,学校面临的困难比其他高校相对更多,这对学校的办学也提出了更多特殊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地方需求,解决办学定位不准、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切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路子。
  西部大开发以来,榆林市提出了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经济粗放式发展导致产业链短的问题十分突出,榆林市因此被称为“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学校将为地方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以解决榆林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作为主要任务,明确了“建成一所有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需求为核心目标,确立了“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服务面向定位;根据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对能源化工和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确立了“以工为主,工、管、文、理、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确立了“着力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类型定位。
  实践证明,这样的办学目标既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优化的需要,又是区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反映了时代特征,体现了地域特点,更体现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是我们这类学校应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
  转型升级的两个发展平台:政产学研合作及国际交流与合作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升级普遍面临着办学经验不足、资源短缺、新上专业基础薄弱等难题。为此,学校着力搭建了政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两大平台,既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助推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支撑。
  1.构筑政产学研合作平台。转型升级是地方院校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所在。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也需要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协助。为此,学校通过省市共建、对口支援、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助推转型升级。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省市两级政府的持续大力支持。基于校地双方良好的合作经验与共同愿景,榆林市政府与陕西省教育厅于2008年、2015年两次签署共建榆林学院协议,安排专项资金逾2.7亿元,并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学校转型升级。在陕西省教育厅的主导下,榆林学院于2008年、2015年两次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对口支援协议,解决了新上专业办学基础差、经验不足等问题,为新办专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08年以来,围绕地方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创建了20个省市级研究机构,凝练了“煤炭清洁利用”“工业废水处理”“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农业节水”等一批研究方向,实现了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的持续增长。2014年学校与榆林市政府共同发起成立“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架设了与政府、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合作互助的桥梁,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搭建了智力平台。省市共建、对口支援、组建市级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举措在省内均由榆林学院开始,丰富了地方本科院校政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和内容。
  2.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的构筑。国际化视野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地方本科院校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学校不断加强与国(境)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借鉴国(境)外成功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与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8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先后派出百余名教师和230余名学生外出学习。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和全球化视野的培养需求,构建了“分段式”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3.5+ 0.5模式(3.5年在学校学习,0.5年在合作院校学习),4+1模式(4年在学校参加本科阶段学习,其中最后一学期兼修硕士阶段的部分课程,1年在合作院校学习),3+1模式(3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合作院校学习)。按照这些模式,学校与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开展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与英国胡佛汉顿大学合作开展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本科专业。该平台的构建拓展了学校干部和师生的视野,也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转型升级的三个内容:
  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
  受传统办学观念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千校一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在转型升级中又引发了师资的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为此,学校确定了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三大转型,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升级。
  1.以学科专业结构转型为核心。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要具有明显的地方经济、产业和文化特征,以满足地方重点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升本以来,学校根据榆林市产业发展对能源化工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确立“巩固教师教育、突出农牧特色、重点发展以能源化工为主的工科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学校构建了能源化工、生态农业、师范教育和管理类四大学科专业群,其中能源化工类专业和学生的比例分别占到30%和40%,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   2.以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为重点。围绕“怎样培养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个主题,学校构建了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2+1+1”人才培养主导模式。以此为基础,探索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質协调发展的“2平台+N方向+1拓展+5层次”不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3.以师资队伍转型为支撑。面对转型升级中师资队伍出现的结构性短缺、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较低、“双师型”人才少等问题。学校通过“引、转、聘”的方式予以解决:为新上专业大力引进教师;鼓励教师通过培训或考取紧缺专业学位,实现原有知识结构转型;聘请外校或企业中骨干技术人员实践教学工作。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3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636人,博士120人,理工类、“双师型”教师分别占专职教师总数的52%、16%,另外,聘请外校教师60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22人。通过“引、转、聘”解决了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成功实现了人才队伍的结构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的一套保障体系:校企联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吸收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评价过程中,适时修订方案和改进工作。具体由教学质量管理指挥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学过程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分析与反馈系统五个部分组成,校企联动实施运行。2012年,该举措受到了教育部评估中心领导和专家和巡视诊断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2013年起,学校又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纳入二级院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之中,指导院系建立了以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实验)能力提升为主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了教学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
  “1231”转型升级模式的创新点及示范效应
  1.该模式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完整体系。该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人才培养方式与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度,校企联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解决了“转什么、怎么转”的关键问题。省市共建、对口支援、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有效解决了转型升级中资源短缺、经验不足等难题,丰富了地方院校政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以校企联动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抓手,形成了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机制,实现了内涵转型与质量提高协调发展,使学校走上持续发展的良好道路。
  2.该模式社会示范效应显著。学校近四届本科生就业率逾90%,在榆林就业率超过50%。学校已成为地方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的高地,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2015年学校转型升级成果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先后四次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会上介绍经验,在陕西高校“2011计划”推进座谈会上介绍产学研合作办学经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也持续关注学校转型升级。同时,学校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吸引了20余所高校前来学习交流,数所应用技术学院运用了本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杜鹏举:《地方型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研究——以榆林学院为例》,《陕西教育》(高教)2017年第9期。
  [2]陈沫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3]袁飞云、张富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探析——以榆林学院为例》,《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Z2期。
  [4]王风雷:《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菏泽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5]白振飞、张敬全:《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探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陕西榆林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英语是所有高校面向非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开设的重要考核课程,也是所有高校期末考试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该课程考试过程工作量大,出错率高,给各高校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时教育部在最新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中要求“逐步推广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测试”,所以大学英语的无纸化考试势在必行。本文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阐述了在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实践过程中,构建无纸化考试系统、英语试题库的
有研究表明,华裔中小学学生在国际数学学习成就测试中的成绩往往名列前茅,但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却大多不太理想。近几年,这一发人深省的现象(有人称之为“中国学习
前言发展以单枞茶为主体的名优茶生产,是梅州市委、市政府为实现"希望在山"的发展战略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九三年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开发,目前,梅州市的名
我市按照“希望在山,发展在山,出路在山”的山区发展战略,把发展以单丛茶为主项的优质茶生产作为“三高”农业龙头企业来抓,建成拥有茶园面积四万多亩的生产基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我
共享单车着眼于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极大缓解了交通资源有限的窘境,然而人们却忽略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即共享单车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模式。这意味着一旦发
辽宁省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应积极应对老龄化。在把握养老服务体系政府职责、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现状原因基础上,着力完善政策措施。实行"养老补贴券",变暗补
【摘 要】区域文化在民族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地方性元素。大学语文教学所强调的开放性教学和灵活性教学,与区域文化特征不谋而合,使得区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成为可能。在本次论文研究中,笔者就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予以分析,从区域文化传承、教学内容丰富、地方高校转型三个角度就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进行阐释,并对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予以分析,最后从多角度出发,就区域文化融入
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之一。活动期间,名师将展示新课,知名专家介绍前沿学术成果;另特别邀请全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执教观摩课。现将2010
深圳市桂园小学创办于1982年9月,座落于罗湖区宝安南路与桂园路之间,紧邻深圳市标志性建筑——地王大厦,是一所区属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9332平方米,建筑面积15965平方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