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是生命的载体,也是人心灵的向往。水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建筑中不管是传统形式水的运用,还是现今被赋予了新功能的表现形式,水的特性总给我们以惊喜。论文主要阐述了建筑空间水元素的表达,希望恩能够为今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建筑;空间;水元素
引言:
水是生命的载体,宇宙千万生物因它孕育而生。水是体现文化、传统的理想媒介,现代建筑创作中,越来越多的空间设计运用了水这一自然元素。由于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指导应用,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和矛盾;如水资源浪费、水体缺少特色、水护理不当导致破坏环境空间等。因此有必要通过案例研究,并结合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技术、材料等去探索水元素在建筑空间的设计运用方式,指出现代建筑空间水元素埋没个性的缺陷,期望通过现代的建筑空间技术、材料和地方因素等相融合到化解二者之间的隔阂,也因此成为这次的写作目的。在不同时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水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结合案例重点探索研究从而得出建筑空间水元素的设计运用方式。
1、建筑空间水元素的认知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西方古代的四元素之一;中国古代五元素之一。
建筑空间水元素以优越的舒适性和亲水性来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休闲和娱乐等需求,这是建筑空间中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特性。
美国学者克雷格.凯贝尔曾说:“水的表现力是无限的,有限的是人的想象力。”水没有固定形态;说明水即是简单,也是复杂的。安藤忠雄认为:“水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刺激人的想象力。”水是一种单色物质,似乎有色又似乎无色,实际上在单色的世界里有无穷的色彩变化,水是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各种事物,镜面后增加建筑空间的层次。
2、水元素在建筑空间的设计运用方式
2.1镜像空间方式
水元素中虚拟方式的是一种空间的交换方式,其中虚拟空间不通过存储映像进行转换。
空间中水是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各种事物,把周围环境容纳进来,镜面后增加建筑空间的层次,增加虚拟的空间。
“虚”指的是在人的意识、心理感受或精神方面所营建的。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常在建筑中引入水元素,他的作品水御堂运用材料、几何形体加自然元素,采用有利于景观吸纳分散的简洁单体地下室建筑布局,同时为了最大限度与周边环境协调,以及可以让更多的自然的景色引进室内,在建筑的立面处理上利用顶部巨大、覆满绿荷的椭圆形水池,试图增强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性。当人们走过线性壁体的端部时,看到远处波光粼粼的大海,转过墙端,平顶开阔的视野,然而前进的道路消失,只能沿着河池中间狭窄缝隙中的梯道向下走,室内黑暗的空间当傍晚霞光映入西侧大厅,室内呈现红光一片。
因此通过室外到室内都设计的介入了虚空间的转变,形成一种空间的虚拟交换方式;图1
图1 水御堂椭圆形莲花水池
另一个例子是卡拉.特拉瓦的“眼睛”科学馆,通过敞开的“虚墙”装有移动的玻璃隔断,自然景色引入建筑空间中,无疑也是虚拟方式的一种表现。
当然,这种表现形式的手段也是居于当地文化和自身形态特征的综合考虑。图2
图2 “眼睛”科学馆引入自然元素
2.2间断方式
透明而流动的墙,按人的需要可控制形成的间断方式。
例如萨拉戈萨世界博览会的主题的“水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世博会“水建筑”。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卡尔洛·拉蒂指出:“这栋建筑全部采用循环水,从而提供一种蒸发冷却的效果,不需要空调来降温”。水建筑中的“水墙”是一个巨大的“显示器”,由数千个小喷头组成的水流,喷头通过由电脑控制的传感器进行开关和速射,文字和图像在水墙上清晰可见。传感器还可以感应到某个不断靠近的物体,并自动拉开水幕以便让其通过。当观众从外面靠近水建筑的时候,电脑传感器会自动改变水流形状,水墙忽然出现一道门,观众穿门而入之后,传感器则会将“水门”关上。图3:
2.3柔化硬景
柔化硬景是水元素发展到与景观、建筑空间融合一体,融合周边环境。是现代建筑空间水元素的运用与周边环境关联较为密切的方式。
位于阿根廷安德烈雷米的湖边别墅,采用有利于地势景观,最大限度引入水池与周边环境协调,浅水池通过室内一层建筑布局,浅水池一分为二间接的柔化室内各个角落,做到让更多的自然的景色引进室内,水池的柔化形式建筑的标志性视觉效果,水池柔化细部到流淌在卧室底部,像卧室漂浮在浅水池上,由此,建筑空间硬冷的视线以被浅水柔化融合为一体。
3、水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创造与表达
3.1领域空间
领域感是对一定范围内的空间的占有感与控制感。在建筑体中由几个垂直的面所围合的区域是典型的建筑空间,但这种被围合的领域由于其开口的位置与大小的不同而形成形式各异的领域感,如果被围合的领域突破了围合的空间感,创造出一种介于封闭空间与开敞空间之间的一种空间,可以获得比封闭空间轻松而又比开敞空间紧张的领域感。在建筑空间中适宜地运用水体这一元素,能烘托空间领域感,体现文化氛围。日本的安滕忠雄是这方面最成功的建筑师。安滕的“水之教堂”(见图4)外部的水面和片墙界定了建筑主体周围的空间,一座十字架悬浮在教会外部的水面上,室内和室外之间是一片玻璃隔断,使视线能够通畅的穿越水面。在此,折线的片墙、大片的水面和简洁的几何形圣坛空间巧妙组合,创造出静穆、神圣的宗教场所。水面以其平静而又深远的气质,使人身临建筑所要创造的场所中,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崇尚的纯净而又抽象的“禅”的意境,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
图4 水之教堂
3.2序列空间
现代建筑多采用几何体构筑,叠加、交叉后的几何形体形成的空间让人不愿驻足停留,原来僵硬的空间在水以多样化的形态融入建筑室内外环境后,得以柔和,水也起到了导向作用,使建筑空间有序而又层次丰富。 安藤在“水之教堂”,当人们在这道长墙外行走时只有在到达墙的尽头开口处转过180度,才能第一次看到水面。水池的深度是精心计算的,以使水面能微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甚至一阵小风都能兴起涟漪。在这样的视景中,人们通过一条舒缓的坡道来到四面以玻璃围合、顶部宽敞的入口空间,犹如进入一个光匣子,天穹下矗立着四座彼此相对而立的十字架,整个空间使人感受到宗教礼仪的肃穆。当人们从圆楼梯拾阶而下,就到达主教堂。这时,人们眼前呈现出全部的湖面和水面上矗立的十字架,湖面由教堂向外延伸90m,恰似一个抽象的镜面。教堂面向水池的玻璃面是可以整个开启的,人们可直接和大自然接触,在聆听水声、风声和鸟语的同时,身心与自然彻底融合在一起。
3.3流通空间
密斯的“流通空间”理论在20世纪初提出,这种与以往空间完全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现代建筑师已经学会熟练地运用水系来创造“流通空间”。
3.4柔化界面
在建筑体量处理中,建筑界面与界面之间的交接尤为重要,将水面运用到建筑与地面的交接处时,不仅能柔化建筑立面与地面的冲突,还能起到托浮建筑和水中景观的基底作用,扩大和丰富空间,甚至更好地衬托建筑的风格。
在现代建筑空间中,水体的这种运用十分常见。柯布西耶在他设计的昌迪加尔行政中心中就将水体当做建筑的“基底”,方形的水池的几何感十分显著,建筑的主立面依傍于其上,粗犷的混凝土、具有节奏感的片墙及其局部弧形的屋顶,临傍在水池一侧,与波光粼粼的水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水面使建筑并不生硬地立于开阔的地面上,而是把建筑与地面的交接变得更自然;水面的“柔”有效衬托了建筑的“刚”,刚柔并济又相得益彰;同时更加突出了建筑的粗犷风格,水体对这一建筑主体的风格衬托以及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结语
水元素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不但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更能促进艺术创作的手法创新。当今是一个呼唤回归自然的时代,建筑将更倾向于成为自然界的风、光、水表演的景框,从而融入自然,成为可呼吸的生命体不同的运用方式可以使水呈现出千姿百态,但水的运用应以符合建筑的“性格”为目的,在与建筑的交相辉映中自然地表现水自身的特性。
参考文献:
[1]严敏.建筑空间的水元素表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26-131.
[2]胡信,付欣.建筑环境中的水元素[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05:108-111.
【关键词】 建筑;空间;水元素
引言:
水是生命的载体,宇宙千万生物因它孕育而生。水是体现文化、传统的理想媒介,现代建筑创作中,越来越多的空间设计运用了水这一自然元素。由于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指导应用,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和矛盾;如水资源浪费、水体缺少特色、水护理不当导致破坏环境空间等。因此有必要通过案例研究,并结合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技术、材料等去探索水元素在建筑空间的设计运用方式,指出现代建筑空间水元素埋没个性的缺陷,期望通过现代的建筑空间技术、材料和地方因素等相融合到化解二者之间的隔阂,也因此成为这次的写作目的。在不同时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水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结合案例重点探索研究从而得出建筑空间水元素的设计运用方式。
1、建筑空间水元素的认知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西方古代的四元素之一;中国古代五元素之一。
建筑空间水元素以优越的舒适性和亲水性来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休闲和娱乐等需求,这是建筑空间中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特性。
美国学者克雷格.凯贝尔曾说:“水的表现力是无限的,有限的是人的想象力。”水没有固定形态;说明水即是简单,也是复杂的。安藤忠雄认为:“水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刺激人的想象力。”水是一种单色物质,似乎有色又似乎无色,实际上在单色的世界里有无穷的色彩变化,水是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各种事物,镜面后增加建筑空间的层次。
2、水元素在建筑空间的设计运用方式
2.1镜像空间方式
水元素中虚拟方式的是一种空间的交换方式,其中虚拟空间不通过存储映像进行转换。
空间中水是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各种事物,把周围环境容纳进来,镜面后增加建筑空间的层次,增加虚拟的空间。
“虚”指的是在人的意识、心理感受或精神方面所营建的。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常在建筑中引入水元素,他的作品水御堂运用材料、几何形体加自然元素,采用有利于景观吸纳分散的简洁单体地下室建筑布局,同时为了最大限度与周边环境协调,以及可以让更多的自然的景色引进室内,在建筑的立面处理上利用顶部巨大、覆满绿荷的椭圆形水池,试图增强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性。当人们走过线性壁体的端部时,看到远处波光粼粼的大海,转过墙端,平顶开阔的视野,然而前进的道路消失,只能沿着河池中间狭窄缝隙中的梯道向下走,室内黑暗的空间当傍晚霞光映入西侧大厅,室内呈现红光一片。
因此通过室外到室内都设计的介入了虚空间的转变,形成一种空间的虚拟交换方式;图1
图1 水御堂椭圆形莲花水池
另一个例子是卡拉.特拉瓦的“眼睛”科学馆,通过敞开的“虚墙”装有移动的玻璃隔断,自然景色引入建筑空间中,无疑也是虚拟方式的一种表现。
当然,这种表现形式的手段也是居于当地文化和自身形态特征的综合考虑。图2
图2 “眼睛”科学馆引入自然元素
2.2间断方式
透明而流动的墙,按人的需要可控制形成的间断方式。
例如萨拉戈萨世界博览会的主题的“水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世博会“水建筑”。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卡尔洛·拉蒂指出:“这栋建筑全部采用循环水,从而提供一种蒸发冷却的效果,不需要空调来降温”。水建筑中的“水墙”是一个巨大的“显示器”,由数千个小喷头组成的水流,喷头通过由电脑控制的传感器进行开关和速射,文字和图像在水墙上清晰可见。传感器还可以感应到某个不断靠近的物体,并自动拉开水幕以便让其通过。当观众从外面靠近水建筑的时候,电脑传感器会自动改变水流形状,水墙忽然出现一道门,观众穿门而入之后,传感器则会将“水门”关上。图3:
2.3柔化硬景
柔化硬景是水元素发展到与景观、建筑空间融合一体,融合周边环境。是现代建筑空间水元素的运用与周边环境关联较为密切的方式。
位于阿根廷安德烈雷米的湖边别墅,采用有利于地势景观,最大限度引入水池与周边环境协调,浅水池通过室内一层建筑布局,浅水池一分为二间接的柔化室内各个角落,做到让更多的自然的景色引进室内,水池的柔化形式建筑的标志性视觉效果,水池柔化细部到流淌在卧室底部,像卧室漂浮在浅水池上,由此,建筑空间硬冷的视线以被浅水柔化融合为一体。
3、水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创造与表达
3.1领域空间
领域感是对一定范围内的空间的占有感与控制感。在建筑体中由几个垂直的面所围合的区域是典型的建筑空间,但这种被围合的领域由于其开口的位置与大小的不同而形成形式各异的领域感,如果被围合的领域突破了围合的空间感,创造出一种介于封闭空间与开敞空间之间的一种空间,可以获得比封闭空间轻松而又比开敞空间紧张的领域感。在建筑空间中适宜地运用水体这一元素,能烘托空间领域感,体现文化氛围。日本的安滕忠雄是这方面最成功的建筑师。安滕的“水之教堂”(见图4)外部的水面和片墙界定了建筑主体周围的空间,一座十字架悬浮在教会外部的水面上,室内和室外之间是一片玻璃隔断,使视线能够通畅的穿越水面。在此,折线的片墙、大片的水面和简洁的几何形圣坛空间巧妙组合,创造出静穆、神圣的宗教场所。水面以其平静而又深远的气质,使人身临建筑所要创造的场所中,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崇尚的纯净而又抽象的“禅”的意境,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
图4 水之教堂
3.2序列空间
现代建筑多采用几何体构筑,叠加、交叉后的几何形体形成的空间让人不愿驻足停留,原来僵硬的空间在水以多样化的形态融入建筑室内外环境后,得以柔和,水也起到了导向作用,使建筑空间有序而又层次丰富。 安藤在“水之教堂”,当人们在这道长墙外行走时只有在到达墙的尽头开口处转过180度,才能第一次看到水面。水池的深度是精心计算的,以使水面能微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甚至一阵小风都能兴起涟漪。在这样的视景中,人们通过一条舒缓的坡道来到四面以玻璃围合、顶部宽敞的入口空间,犹如进入一个光匣子,天穹下矗立着四座彼此相对而立的十字架,整个空间使人感受到宗教礼仪的肃穆。当人们从圆楼梯拾阶而下,就到达主教堂。这时,人们眼前呈现出全部的湖面和水面上矗立的十字架,湖面由教堂向外延伸90m,恰似一个抽象的镜面。教堂面向水池的玻璃面是可以整个开启的,人们可直接和大自然接触,在聆听水声、风声和鸟语的同时,身心与自然彻底融合在一起。
3.3流通空间
密斯的“流通空间”理论在20世纪初提出,这种与以往空间完全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现代建筑师已经学会熟练地运用水系来创造“流通空间”。
3.4柔化界面
在建筑体量处理中,建筑界面与界面之间的交接尤为重要,将水面运用到建筑与地面的交接处时,不仅能柔化建筑立面与地面的冲突,还能起到托浮建筑和水中景观的基底作用,扩大和丰富空间,甚至更好地衬托建筑的风格。
在现代建筑空间中,水体的这种运用十分常见。柯布西耶在他设计的昌迪加尔行政中心中就将水体当做建筑的“基底”,方形的水池的几何感十分显著,建筑的主立面依傍于其上,粗犷的混凝土、具有节奏感的片墙及其局部弧形的屋顶,临傍在水池一侧,与波光粼粼的水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水面使建筑并不生硬地立于开阔的地面上,而是把建筑与地面的交接变得更自然;水面的“柔”有效衬托了建筑的“刚”,刚柔并济又相得益彰;同时更加突出了建筑的粗犷风格,水体对这一建筑主体的风格衬托以及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结语
水元素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不但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更能促进艺术创作的手法创新。当今是一个呼唤回归自然的时代,建筑将更倾向于成为自然界的风、光、水表演的景框,从而融入自然,成为可呼吸的生命体不同的运用方式可以使水呈现出千姿百态,但水的运用应以符合建筑的“性格”为目的,在与建筑的交相辉映中自然地表现水自身的特性。
参考文献:
[1]严敏.建筑空间的水元素表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26-131.
[2]胡信,付欣.建筑环境中的水元素[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05: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