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全面人才、创新人才、个性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些,本文从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发展学生个性三个方面提出笔者的看法,并求教于广大老师。
[关键词 ]激情 创新 个性
一、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情感是教师人格的重要部分,要想让学生激情迸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激情奔放的人。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就会引起学生的情动、脑动。在这方面,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播放音乐、动画等,就为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方便。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一词,课前可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动人的画面和高亢的歌声,自然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感和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旋律更拨动了学生的情弦,使他们为之震撼,振奋,走入课文也必会情绪高涨,对曹操词中的情感与词中的豪放风格也会体会得更深入。
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渊博知识,使课堂迸发陌生感与神秘感,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思及探求热望。例如,教授文言文《山市》之前,先给学生讲述“蒲松龄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的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情绪振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蒲松龄当时自己的生活已经非常贫困,但是他坚持不懈、为了创作而牺牲。告诉学生,蒲松龄虽然自己的生活穷困潦倒,但是他的思想却没有被贫穷禁锢,本篇课文就是一篇想象绮丽、描述虚幻,与海市蜃楼一样奇妙的景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认知热情马上被点燃了,急于知道事情原委,打开课本,也必将如饥似渴,激情似火。
课文蕴涵的感情、学生的感情和教师的感情三者相互沟通,显现出一个强烈的情感共鸣的状态。例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学到元方在听到父友骂父时,年幼的元方并没有粗暴地回击,而是以理服人指出父友的无信与无礼,致使父友惭愧得无言以对。学到这里,抓住时机向学生发问:当有人骂你的父亲时,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是像七岁的元方一样,还是予以回骂,甚至大打出手呢?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展开了对此问题的热烈争论。使课堂激情涌动,除掌握课文表现的人物外,还让学生接受了道德品质的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性情和人格的形成。
二、创新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灵魂所在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作为传承思想与知识的载体,教育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教学手段上的创新性。另外,语文学科作为其他学科教学顺利进行的媒介,渗透在每门学科的教学中,语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性,是素质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体现。李岚清同志指出:“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在掌握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以母语为载体的学科,语文课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眼中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可言,故也忽视了方法的学习,存在方法获得上的意识薄弱问题。所以通过在语文课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展开方法上的思考,让他们明确获取一切知识技能都需要科学方法的实施,增强学生的方法意识是创新教学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从自身做起,将方法教学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以往单一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无思维教学”过程。其次,要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训练,将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思维,如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用到每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方法,并体现在知识获得的每一步中,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把握规律,提高创新能力。比如教学《山市》让学生找出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初生阶段——从孤塔耸起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结合这三个阶段来背诵课文,使学生的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统合,再利用形象思维来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背诵了。
其次,要善于激励创造活动。有人认为创造性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儿童的活动处处体现着创造性,但是这种天然的创造力在传统的教育中逐渐被抹杀,因此素质教育就要唤醒学生这种天然存在的能力,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要多激励,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造欲。例如《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中采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登月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种方法,我在教后立即让学生回去做一个实验:种一棵苗芽,利用一个星期观察它的变化,并记录数据,然后整理并写成一篇文章,再让学生比较《月亮上的足迹》一文,说说自己的体会。这样文理结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语文虽然强调记忆,但我认为实践更为重要。它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散步》就让学生帮家里做一件家务事,学了《看云识天气》就让学生看月相,学了《绿色的蝈蝈》就让学生观察一种动物等实践性的活动,可以说语文学科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性质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最后,要善于整合各种学科知识。可以说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不妨这样说,语文是大脑,数学是神经,外语是嘴,物理化学是四肢。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甚为密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把“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之中,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同时又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新编初一语文教材除了在选文和“研讨与练习”上作跨学科的引入或联络,还集中安排了“探索月球奥秘”和“追寻人类起源”两次科学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跨领域学习”方面迈出了第一步。这样,不但让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山市》讲到山市的形成原因,除了向学生说明自然现象外,还可以简单地画图示说明:
图一:在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空气中,光线因折射而走出弯曲的路径。图二:光线由玻璃走到空气是所产生的折射现象。注意入射角i比折射角 r 小。
图三:当如入射角i 大于临界角度c时,便会产生内反射。
当然,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结合的内容、途径和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就要看教师的自身知识水平。很好利用其他知识,既使语文学得灵活,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课堂实践性趋向,提高学生的个性体验
1.一切课程必须重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和学生真实体验的整合,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语文课程也不例外。体验是语文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人文性,也体现了现代教学以学为主的特征。体验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加以培养和提高的。
2.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要把已有的生活体验不断加以概括、升华,通过熏陶感染、整体把握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把“书本的课堂”转化为“体验的课堂”。
3.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诗样的心灵。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语文是一门解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价值的课程。我们强调体验的价值,就应该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解放心灵的前提。仅仅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不够,教师还要展开与学生平等交往和对话,这是解放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展开有效的交往和真诚的对话,学生才会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才会真正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释放出自己的潜力、活力和创造力。再有,就是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内心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心灵世界,一个精神可以自由翱翔的理想世界。
4.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启迪学生独特性智慧的发展。智慧是老师交给学生开启语文之门、享受人生的钥匙,也是老师交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挥编者和作者的智慧,唤醒、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点燃他们智慧的星星之火。
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个性,应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从文学作品中积累、汲取智慧,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令人终身受益,需要合理开发。
(2)要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养成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学会动脑筋,激发潜藏的智慧。
(3)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增进智慧。
(4)鼓励学生发现、创新、实践,运用智慧。
强调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个性作用,不仅有利于改变那种枯燥乏味的、封闭的、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而且能够切实地变课堂教学单向信息灌输为多向信息传递,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持久的注意、积极的态度、迸发的激情,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广大语文教师需要以培养创新型、富有激情、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己任,在实际工作中将时代需求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将语文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结合起来,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使这一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古老学科在新时期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陆瑞华.和谐:语文课堂境界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2]李忠喜.有效利用语文课程课外资源的实践尝试[J].教育导刊,2007(1).
[3]毛文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26).
[关键词 ]激情 创新 个性
一、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情感是教师人格的重要部分,要想让学生激情迸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激情奔放的人。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就会引起学生的情动、脑动。在这方面,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播放音乐、动画等,就为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方便。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一词,课前可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动人的画面和高亢的歌声,自然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感和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旋律更拨动了学生的情弦,使他们为之震撼,振奋,走入课文也必会情绪高涨,对曹操词中的情感与词中的豪放风格也会体会得更深入。
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渊博知识,使课堂迸发陌生感与神秘感,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思及探求热望。例如,教授文言文《山市》之前,先给学生讲述“蒲松龄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的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情绪振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蒲松龄当时自己的生活已经非常贫困,但是他坚持不懈、为了创作而牺牲。告诉学生,蒲松龄虽然自己的生活穷困潦倒,但是他的思想却没有被贫穷禁锢,本篇课文就是一篇想象绮丽、描述虚幻,与海市蜃楼一样奇妙的景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认知热情马上被点燃了,急于知道事情原委,打开课本,也必将如饥似渴,激情似火。
课文蕴涵的感情、学生的感情和教师的感情三者相互沟通,显现出一个强烈的情感共鸣的状态。例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学到元方在听到父友骂父时,年幼的元方并没有粗暴地回击,而是以理服人指出父友的无信与无礼,致使父友惭愧得无言以对。学到这里,抓住时机向学生发问:当有人骂你的父亲时,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是像七岁的元方一样,还是予以回骂,甚至大打出手呢?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展开了对此问题的热烈争论。使课堂激情涌动,除掌握课文表现的人物外,还让学生接受了道德品质的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性情和人格的形成。
二、创新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灵魂所在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作为传承思想与知识的载体,教育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教学手段上的创新性。另外,语文学科作为其他学科教学顺利进行的媒介,渗透在每门学科的教学中,语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性,是素质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体现。李岚清同志指出:“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在掌握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以母语为载体的学科,语文课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眼中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可言,故也忽视了方法的学习,存在方法获得上的意识薄弱问题。所以通过在语文课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展开方法上的思考,让他们明确获取一切知识技能都需要科学方法的实施,增强学生的方法意识是创新教学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从自身做起,将方法教学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以往单一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无思维教学”过程。其次,要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训练,将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思维,如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用到每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方法,并体现在知识获得的每一步中,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把握规律,提高创新能力。比如教学《山市》让学生找出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初生阶段——从孤塔耸起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结合这三个阶段来背诵课文,使学生的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统合,再利用形象思维来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背诵了。
其次,要善于激励创造活动。有人认为创造性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儿童的活动处处体现着创造性,但是这种天然的创造力在传统的教育中逐渐被抹杀,因此素质教育就要唤醒学生这种天然存在的能力,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要多激励,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造欲。例如《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中采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登月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种方法,我在教后立即让学生回去做一个实验:种一棵苗芽,利用一个星期观察它的变化,并记录数据,然后整理并写成一篇文章,再让学生比较《月亮上的足迹》一文,说说自己的体会。这样文理结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语文虽然强调记忆,但我认为实践更为重要。它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散步》就让学生帮家里做一件家务事,学了《看云识天气》就让学生看月相,学了《绿色的蝈蝈》就让学生观察一种动物等实践性的活动,可以说语文学科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性质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最后,要善于整合各种学科知识。可以说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不妨这样说,语文是大脑,数学是神经,外语是嘴,物理化学是四肢。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甚为密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把“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之中,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同时又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新编初一语文教材除了在选文和“研讨与练习”上作跨学科的引入或联络,还集中安排了“探索月球奥秘”和“追寻人类起源”两次科学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跨领域学习”方面迈出了第一步。这样,不但让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山市》讲到山市的形成原因,除了向学生说明自然现象外,还可以简单地画图示说明:
图一:在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空气中,光线因折射而走出弯曲的路径。图二:光线由玻璃走到空气是所产生的折射现象。注意入射角i比折射角 r 小。
图三:当如入射角i 大于临界角度c时,便会产生内反射。
当然,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结合的内容、途径和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就要看教师的自身知识水平。很好利用其他知识,既使语文学得灵活,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课堂实践性趋向,提高学生的个性体验
1.一切课程必须重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和学生真实体验的整合,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语文课程也不例外。体验是语文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人文性,也体现了现代教学以学为主的特征。体验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加以培养和提高的。
2.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要把已有的生活体验不断加以概括、升华,通过熏陶感染、整体把握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把“书本的课堂”转化为“体验的课堂”。
3.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诗样的心灵。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语文是一门解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价值的课程。我们强调体验的价值,就应该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解放心灵的前提。仅仅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不够,教师还要展开与学生平等交往和对话,这是解放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展开有效的交往和真诚的对话,学生才会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才会真正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释放出自己的潜力、活力和创造力。再有,就是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内心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心灵世界,一个精神可以自由翱翔的理想世界。
4.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启迪学生独特性智慧的发展。智慧是老师交给学生开启语文之门、享受人生的钥匙,也是老师交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挥编者和作者的智慧,唤醒、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点燃他们智慧的星星之火。
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个性,应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从文学作品中积累、汲取智慧,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令人终身受益,需要合理开发。
(2)要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养成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学会动脑筋,激发潜藏的智慧。
(3)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增进智慧。
(4)鼓励学生发现、创新、实践,运用智慧。
强调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个性作用,不仅有利于改变那种枯燥乏味的、封闭的、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而且能够切实地变课堂教学单向信息灌输为多向信息传递,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持久的注意、积极的态度、迸发的激情,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广大语文教师需要以培养创新型、富有激情、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己任,在实际工作中将时代需求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将语文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结合起来,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使这一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古老学科在新时期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陆瑞华.和谐:语文课堂境界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2]李忠喜.有效利用语文课程课外资源的实践尝试[J].教育导刊,2007(1).
[3]毛文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