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专家谈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zh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9日-12日,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这是1999年由我国发起数字地球会议后,我国主办的又一次数字地球盛会。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以行动中的数字地球为主题,邀请了数字地球、对地观测、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会上专家们回顾了数字地球的发展历程,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及心得体会,总结了数字地球取得的成就,并展望了数字地球的未来。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Today, we are pleased to see that digital earth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challenging and ext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anwhi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science, 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among them, digital earth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many aspect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and solving natural resource shortag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energy security and global change. Besides, it has been validated that digital earth greatly changes human beings’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cepts and deeply impacts people’s daily life. Digital earth implements its development from concept to action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At this point, the succes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Earth will pave a wa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arth in the future.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digital earth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for dealing with social and sustainable issues. The 6th ISDE will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utting forwar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digital earth theor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现在,我们很高兴看到数字地球科学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挑战性、最为广泛的科技之一。同时,随着宇宙学和地球科技以及跨学科体系的发展,数字地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并在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解决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能源安全和全球变迁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现实证明数字地球技术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并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最近的十年里,数字地球工具由概念演化为现实。由此看来,第六届数字地球会议的成功召开,将为未来数字地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过去的十年里,数字地球已被广泛的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第六届数字地球会议,将在推进以建立和发展数字地球理论、技术及应用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中起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郭华东:
  Digital earth is a virtual representation of our planet and a global initiative aimed at harnessing the world’s data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develop a virtual 3-D model of the Earth in order to monitor, measure, and forecast natural and human activity on the planet. It has a broad domain related to earth observ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virtual reality, computer technology, network communication, geo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etc.
  Sinc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Beijing Declaration on Digital Earth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Earth in Beijing, digital earth has prospered and made great progress in both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a on digital earth have been held in Canada, Czech Republic,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every two years since 2001, and Digital Earth Summits were convened in New Zealand and Germany in 2006 and 2008 respectively. The 6th ISDE Digital Earth in Action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the various emerging applications linking digital earth and many other relating technologies.
  数字地球是地球和地球行为的虚拟呈现,旨在利用全球数据信息资源建立一个虚拟3-D地球模型,以便监控,测量并且预测地球上自然界和人类的活动。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阔,包括:地球观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虚拟现实、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地球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等。
  自首届数字地球会议北京数字地球宣言发表以来,数字地球科学蓬勃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极大进展。自2001年以来,数字地球国际座谈会每两年一次,分别曾在加拿大、捷克、日本、美国等地召开,而且数字地球峰会也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在新西兰和德国举行。目前进行的第六届数字地球会议,主要致力于技术的进步,适用于数字地球的新兴工具以及诸多其它相关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曹健林:
  第六届数字地球会议以行动中的数字地球为主题,重点突出构建数字地球,应对全球变化,这一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围绕数字地球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开展深入研究,交流合作,必将对深化数字地球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认识,推动数字地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自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民众生活、公共治理等都因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各国政府、科技界和企业界等的共同推动下,以空间科技、信息科技和地球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数字地球,使各国在国土资源调查、气候气象预报、自然灾害监测、农业生存预估和局域规划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数字地球已经成为整合、利用、共享现有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信息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世界各国正面临着一些需要共同解决的重大问题,比如: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疾病防治、世界遗产保护、区域性重大灾害、全球性重大经济金融问题等等,这些都对数字地球建设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我相信,建设数字地球,可以使人类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自然气候和经济社会系统,不仅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我们居住的星球以及准确掌握自然界的重大变化,而且更加有利于掌握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的变动情况,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为各国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协调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确定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发展目标,高度重视规定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我们正在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计划,推动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大幅度增加信息技术研发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减缓,但是今年我们对科教的投入仍然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五,其中有关信息领域的科技投入占了重要的地位。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经济和金融危机,都为科技的突破、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新的机遇。我相信数字地球将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全球合作的有效依托,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载体,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困难与挑战,但丝毫不会影响人类建设数字地球的信心和努力,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数字地球建设,一定会势如破竹、蓬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迎来新的辉煌!
其他文献
摘要进化论在中国近代掀起的思想启蒙为知识分子接受更为先进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而中西文化融合在深层面上使近代中国人对进化论及马克思主义做出历史性的选择。五四前后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渐突破进化论的渐进观而选择了激进的革命理论,并且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将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直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被接受,这都是科学进化论不断演进的精神体现。  关键词科学进化论 激进民主主义 唯物主
期刊
摘要本文试对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作探析,旨在阐述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来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策略  
期刊
摘要日本艺道是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并且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蕴含闲寂、空寂、幽玄、风雅、枯淡等美学特征,形成颇有禅思色彩的美学范畴。其中空寂和闲寂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茶道和俳谐道两个领域,构建了幽玄美和风雅美的世界。  关键词艺道 空寂 闲寂 茶道 俳句  中图分类号:J13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产物,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也需要从新的视角进行重新审视,怎样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落到实处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加快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首要的问题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师“教学反思”的思潮,首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育界兴起,之后迅速波及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领域。中国教育界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教学反思”的概念,教师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教育反思的背景、内容、以及教育反思的具体阶段和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使教学反思能在教师职业发展中起
期刊
摘要培养创新思维是经济学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由经济学学科本身的性质、经济学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以及教书育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个人理解教学手段的创新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具体地说讲课联系实际,活化教学内容;组织讨论辩论,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走出学校,联系社会,加强实践。培育创新思维是由经济学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决定的。现在各大专院校开设的经济学实质是工程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它是经济管理等专业
期刊
摘要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陈旧,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受重视,本文深入探讨了参与式教学法的组织、目标与效果问题,旨在为高校“两课”教学出谋划策。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参与式教学法就是要突出学生参与为本的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参与,培养主体意识,提高主体能力,参与式教学法是受教育者在明确教学的前提下,用科学
期刊
摘要本文试对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作探析,旨在阐述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反思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就是要对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主要在于发挥学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能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还能够让学生在教学的反思过程中提高学习策略和技能水平,促进他们学科知识的内化生成。
期刊
摘要“特权”,是指公共部门及公职人员利用自身掌握的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在法定利益之外获得的特殊利益和权利。“特权”往往与“滥权”相关联,是对社会规则和公共秩序的僭越。特权的存在,直接破坏了社会公平和法治精神,造成社会的断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有效地遏制特权,必须还权于民,动员全社会的监督资源,形成多层次的权力监督网络,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加大行政问责的力度,使法律责任成为腐败行为所支付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信息化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各行业对于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与日俱增;高校作为教育的最高学府,肩负着培养出适应社会信息化需求的人才的重大使命,而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工作经历,针对目前高校教学、课程改革中涉及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