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传统艺道文化的美学特征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er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艺道是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并且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蕴含闲寂、空寂、幽玄、风雅、枯淡等美学特征,形成颇有禅思色彩的美学范畴。其中空寂和闲寂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茶道和俳谐道两个领域,构建了幽玄美和风雅美的世界。
  关键词艺道 空寂 闲寂 茶道 俳句
  中图分类号:J13文献标识码:A
  
  古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各种艺术和艺能,这些艺术和艺能在长期的演变中,受到了日本本土风俗习惯的影响,变成了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并将之称为“道”。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涉及歌道、俳谐道、能艺道、花道、茶道、书道、画道、棋道乃至剑道、柔道、武士道等,直接与“文武两道”有关的技艺,都通称为“道”,并且拥有各自的艺道理念和艺道的规范。而各种艺道的理念十分复杂,各种艺道的规范也迥然不同。真正有代表性的是茶道、歌道、书道、花道、连歌道、能乐道,所谓“六艺”就是指这六种艺道。 “道”指有关活动中的出神入化的技巧及合规律性的自由创造的能力。日本人把技艺、技巧推崇到“道”的绝对地位,其意在于表明对技艺、技巧本身审美价值的重视程度。他们把中国人称呼的技艺、技巧称之为“艺道”,认为艺道较之于通常的技艺、技巧更能体现他们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日本美学和艺术思想中高度尊崇技巧、技艺之美,表明了日本民族审美趣味的独特性。
  “道”的含义,在日本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道”字和大陆文化一起传到日本,平安时期,“道”字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偏重于学术、技能方面。到了中世纪,随着日本自身的艺术观的形成,“道”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道”成了通向澈悟人生之路、之行程。大歌人藤原俊成的儿子藤原定家制定了歌道的理论,在其代表作《和歌大观》中,定家提出了“汉诗言志,和歌唱情”的理论,指出了日本文化的特点,给其后的“道”观以极大的影响。继歌道之后,便有连歌之道、能乐之道,后来便把茶汤也称作茶汤之道。这些道综合在一起,称之为“艺道”。日本的艺道不强调天赋和智能上的聪愚,而强调忠诚专一、全神贯注、认真磨练的精神,这是“道中人”和“道外人”的基本区别。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对“艺道”的体悟同思维上对“道”的认同是同样的道理,同佛教禅宗对“佛性”的直觉领悟也是同样的方式。因此,“艺道”可以通接“天道”、“人道”、“自然之道”、“万物之道”,从而赋予“艺道”以神奇性和神秘性,也使艺道文化蕴含了禅意美。
  1 日本传统艺道美观——追求禅意禅境
  中国宋代的佛教禅宗涌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室町时代禅宗在日本的流行,适应了日本民族的精神需要。日本民族不仅把佛禅思维和审美情趣推向艺术领域,而且推向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奉禅趣禅境为最高精神境界,并处处追求表现禅意,禅意同日本民族原有的神道教的生命意识融化在一起,成为艺术美的极致和日本艺术精神的核心。
  日本禅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本体论上的“空”是万物的本性,“空”就是禅悟所需要把握的真如。所谓“禅悟”,就是以直觉的方式体验和领悟万物的“空”的本性。东方美学研究者邱紫华认为,艺术美须蕴含禅意禅趣是日本民族的艺术美观的基点之一,即艺术必须表现对生命本体的领悟和“无我”的自由心境。
  禅对日本艺道美观的影响在于:首先,禅的“有限即是无限”的观念,决定日本艺术不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并形成日本艺术形式小巧和简化的特点。就诗歌而言,典型地表现在俳句的形式上。俳句形式非常短小,但美学追求却是以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来表现丰富的情感,以浓缩的语意抒发深厚的思想。其次,以自然界中个别事物来显现“真性”、“真如”。禅宗的真实观、真理观就是“真如”、“真性”,也就是主体领悟到事物本质的本性的“空性”、万物的“空性”。把这种生命的神秘感受贯注于艺术创造之中,艺术家就成了造物主的代言人。因此,在艺术中只要以禅意去描绘一景一物、一山一水的自然本色、天然情态就都富有禅趣。日本的艺术往往不加雕饰,破除人工的痕迹而追求淡泊浑朴,强调表现景物的原色和天然的生气,这也正是禅意的表达。再次,禅宗思想不仅对日本艺术创造有深远影响,而且渗透审美意识中,形成颇有禅思色彩的美学范畴。如“空寂”、“闲寂”、“枯淡”、“幽玄”等。室町时代由于禅宗对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的审美意识也完全禅宗化,由古代的“真实”“物哀”为主体的审美观转向以“空寂”的幽玄和“闲寂”的风雅为主体的审美观。“空寂”和“闲寂”的审美意识渗透到日本艺术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空寂”的含义是幽玄、孤寂、枯淡;“闲寂”的含义是恬适、寂寥、古雅。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在萌芽初期阶段,两者常常是同义的,主要表达一种以悲哀和净寂为根底的枯淡和素朴、寂寥和孤绝的精神,与禅宗精神有着深刻联系。禅宗以“悟”为目的,“悟”的体验是超越理智分析的神秘存在,因此“悟”带有神秘色彩,在作为艺术表现时,就产生了空寂的幽玄美。空寂以幽玄作为基调,充满苦恼之情,更具情绪性,多体现在生活艺术上;闲寂是以风雅做为基调,充满寂寥之情,更具情调性,多体现在表现艺术上。艺道中的茶道、歌道、画道、俳谐道、能艺道足以表现日本中世纪的空寂和闲寂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中世“空寂”主要体现在作为生活艺术的千利休的茶道精神上,近世“闲寂”主要体现在作为表现艺术的松尾芭蕉的俳谐趣味上。
  2 千利休的茶道——空寂的幽玄美
  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生活方式之一。日本茶道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当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室町时代末期,村田珠光等一反书院式茶道,提倡“空寂茶”。茶道大师千利休继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后提出来浓缩为四个字“和、敬、清、寂”茶道精神。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豪华建筑改为简素的草庵式建筑,以简素和非对称性为其基本特色,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狭窄的茶室和茶庭空间,简洁的内部摆设,反而使人感觉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趣,蕴涵着无边的开阔和无垠的幽玄。朴素的草庵式茶庭,不规则的露地式茶庭和形态不匀整的茶具,使人进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与造化合一的古雅和空寂的理想境界。千利休的茶道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和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日本的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在大和民族独特的环境下,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日本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茶道中的“本来无一物”的哲学思想,不对称、简朴、素淡,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千利休贯彻于茶道中的“空寂”,是强调从“无”的境界中发现完全的、纯粹的、精神性的东西。从美学的角度言之,其草庵式茶道,肯定简素,完成了茶道这一特殊艺术以“空寂”为中心的幽玄美。
  如果是说中世以千利休为代表的茶道的美表现为“空寂的幽玄美”,近世以松尾芭蕉为代表的俳谐艺术美则表现为“闲寂的风雅美”。
  3 松尾芭蕉的俳句——闲寂的风雅美
  日本文化史上的安土桃山时代末期,即江户前期,流行以芭蕉为代表的“闲寂美”的俳句。俳句是日本民族诗歌的一种独特形式,形成于室町时代,后以松尾芭蕉为代表的俳人,将俳句推向了全盛期。俳句无论在形式上或是在审美情趣上,都是由日本古代诗歌演变而来。拥有俳圣美誉的松尾芭蕉在俳谐艺术世界进一步发展了“闲寂”的审美情趣,创造了以“闲寂”为中心的风雅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日本歌论的美学范畴。这里所谓“风雅”的概念,是指日本人美意识中自然感的美。芭蕉主张俳句的特殊性格:一是风雅之诚,二是风雅之寂,三是不易流行。禅道修业、回归造化,成为芭蕉俳句思想的重要源泉。芭蕉出于“一切皆空”的佛法观,追求空虚的幻想世界,故而其俳谐观和自然观贯彻了“山川草木悉无常”的思想,这也给他的“风雅之寂”平添了几分玄妙的禅趣。芭蕉以传统的日本精神——“贯道之物”为根本,创造了俳句闲寂风雅的新风,俗称“蕉风”。
  在俳句的世界里,松尾芭蕉是无与伦比的一代宗师。他经过苦心钻研,将俳句从俳谐的诙谐导向真诚,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被世人誉为“芭蕉风格”。而显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就是如下这首俳句:“寂静古池塘,青蛙跃入池中央,水声扑通响”。这首俳句既表现了自然的美感,又巧妙地将恒定的存在与瞬间的动作结合起来,从而暗示了无止境的事物与此时此刻的事物的并存这一人生的哲理。从芭蕉的 “徘眼”来审视,可以看到,古池周围一片幽寂,水面的平和更增添一种“寂”的气息,青蛙跃进池水,猝然打破了这一静谧的世界,水声过后,古池又恢复了宁静。在这一瞬间,动与静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表面是无穷尽的宁静,内里却蕴含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无穷的奥秘,以及作者内心的激情。可以说,芭蕉感受自然不是单纯地观察自然,而是契入自然物的心,将自我的感情也移入其中,以直接把握对象物生命的律动,这样,自然与自我才能在最高层次上达到一体,从而自我能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进入幽邃的幻境,艺术上的“闲寂”之风雅也在其中了。芭蕉在奥洲小道旅行,置身于景色优美而沉寂的意境,心神不由为之清净,于是作了一首名句:“一片闲寂中,蝉声透山岩”。这首徘句的“闲寂”精神,与《古池》是相通的,都是体现了芭蕉的“闲寂风雅”的典型佳句。芭蕉是俳人,也是禅僧,他的禅文化精神流贯于他的俳论和俳作。这些“俳禅一如”的俳句,不仅贯穿了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精神,而且体现了流行于其时的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日本文化和美学研究者叶渭渠认为,芭蕉的艺术观以及基于此的艺术实践,一是源自于日本传统的“真实”、“物哀”、“幽玄”的文学思想,二是受中国老庄思想和朱子学世界观的影响。芭蕉将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朱子的“天道既人道”思想移在徘句上,在把握主客合一的基础上,寻觅俳句的人生救济的至高之道。在表现上,他的俳句深受汉诗内在张力的表现的影响。他的“闲寂”看似消极无力,但内里却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松尾芭蕉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俳句以及诸多俳论,他发现了禅文化中存在的美,创造并完成了一个时代的日本美。正如川端康成所说,芭蕉在俳句方面对传统美的传承与创造,的确是个“登峰造极者”。人们尊他为“俳圣”,这是当之无愧的。从芭蕉的俳句、俳文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日本的“闲寂”的风雅之美,并进一步领会到这种美只有在永恒的孤绝精神之中才能产生,而这种孤绝的精神只有在自然、自然精神和艺术三者浑然一体中才能放射出光芒。
  空寂和闲寂作为审美理念,其意义是非常暧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空寂和闲寂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茶道和俳谐道两个领域,构建了幽玄美和风雅美的世界。
  4 结语
  艺道文化是日本独特的文化之一,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技艺之称为“道”,不仅意味着艺技达到至高至纯的技法,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内涵(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41页)和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哲理。日本艺术家把佛教的苦行和禅宗悟禅引进艺道之中,通过反复的实践和体悟获得艺术技巧的成熟,从而达到化境。在日本艺术精神中,艺术显现禅意禅趣之境是重要的审美原则之一。日本各门类艺术在自身的历史发展中都总结出某种经验性的理论,也陆续形成一些艺术美学特征。最典型的是“空寂”和“闲寂”两大范畴。作为美学范畴,空寂和闲寂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同佛教禅悟相结合的产物,是禅宗“无”的观念在艺术创造和审美领域的延伸,充分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欣赏的审美情态。千利休的茶道和松尾芭蕉的俳句充分表达了禅意和禅趣的精神追求,也蕴含了空寂的幽玄美和闲寂的风雅美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 藤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3] 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苏轼脍炙人口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赏析,集中了苏轼精于体物,富于想象、善于比喻的艺术特色,它以精妙的构思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拨动着古今读者的心弦,万口流传,历久不衰。  关键词《饮湖上初晴后雨》 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是唐宋八大家
期刊
摘要《时空一击》这件壁画创作具有宏大的叙事性及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画中囊括了画家奇瑰莫测的想象力与丰富多元的知识,及对多时空,多场景的复杂场面的举重若轻的把握,融中西传统壁画构图精粹于一炉,把壁画的恢宏气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奇瑰莫测 想象力 神游 壁画  中图分类号:I222.7文献标识码:A    唐晖的本科毕业创作《时空一击》,创作于1990年至1991年,现藏于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是我
期刊
摘要舞蹈表演是用灯光艺术这一艺术手段来表现舞蹈,是舞蹈在舞台表演和灯光艺术紧密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极强的视觉表现力,能给人们十分美妙的艺术享受。随着舞蹈的发展,舞蹈表演与灯光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舞台艺术 灯光艺术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    1 统一性和同步性    灯光艺术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自我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传
期刊
摘要印度哲学是东方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谈到东方哲学就不得不谈印度哲学。它不仅是印度本土的哲学,而且是佛教的来源,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相比,印度哲学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西方哲学讲究的思辨性、逻辑性,也不同于中国哲学的伦理性、社会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印度本土特点的。  关键词宗教性 梵我合一 直觉体验  中图分类号:B3文献标识码:A    世界各国哲学最初大多起源于
期刊
摘要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是“人造物”的杰出成就,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人们对形的认识和把握就产生于造物的活动之中。本文将从人造形态产生的最初时期深入探索,使陶器造型给现代设计以启示和养份。  关键词陶器 造型 启示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    1 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的探究    1.1 陶器造型的起源  陶器是社会发展到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耕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稳定下来,对容器有
期刊
摘要红楼梦研究历史悠久,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举足轻重。其众多译本中,由中国知名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即《红楼梦》和David Hawkes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s即《石头记》是影响深远的两部完整的译本。这两种译本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本文就《红楼梦》的两个不同翻译版本的比较,浅谈文化取向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
期刊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要大力宣传宋文博同志感人事迹,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作为新入警的消防武警,我们更要以胡总书记的“三句话”为总要求,加强训练,学习消防技能知识,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消防子弟兵。  关键字忠诚可靠 服务人民 竭诚奉献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    2009年8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华社稿件《消防英雄宋文博奋力抗洪勇救群众以
期刊
摘要配音是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包含新闻片配音,广告片配音,影视片配音等。声音的丰富多彩给配音艺术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管波电视 声音艺术 魅力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1 广播电视新闻片配音    (1)新闻片配音中包括广播新闻片配音与电视新闻片配音。 电视新闻片配音,指电视新闻播音员在电视画面外对新闻片内容进行解说、介绍或评述,用以解释、补充、阐释画面内容。
期刊
摘要进化论在中国近代掀起的思想启蒙为知识分子接受更为先进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而中西文化融合在深层面上使近代中国人对进化论及马克思主义做出历史性的选择。五四前后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渐突破进化论的渐进观而选择了激进的革命理论,并且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将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直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被接受,这都是科学进化论不断演进的精神体现。  关键词科学进化论 激进民主主义 唯物主
期刊
摘要本文试对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作探析,旨在阐述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来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