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情绪的真正来源:环境塑造的结果;情绪的功能:情绪反映环境,自动调节人的行为,使人们拥有轻松、喜悦、满意、坚定、幽默感等正性情绪,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情绪;来源; 功能;调节
每一个人都知道情绪是什么,但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却不容易做到。其实,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情绪系统包括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负性情绪是人生问题的信号灯,它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出现了,需要我们处理。正性情绪是我们的能力,人们拥有很多能力,如自信、勇气、冷静、轻松、坚定、决心,或者是创造力、幽默感、灵活,随机应变等等……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一份感觉,一份内在的感觉,人们使用理论、技能等资源的原动力,就是这份内在的感觉。
一、情绪的真正来源;环境塑造的结果
情绪是对经历过的环境的内隐记忆的产物。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个健忘症病人那里,医生借与病人握手之际,用事先藏在手中的针刺了她一下,然后转身出去。当病人平静下来以后,医生又回到病房,病人对先前发生的事已丝毫没有记忆,但却慌里慌张地拒绝与医生握手。当问她为什么时,她说:“有时人们会在手里藏着针”。这个故事通常被作为内隐记忆存在的证明。如果握手使病人感到紧张,那么她的拒绝就表明无意识的记忆产生了有意识的情绪。有研究者曾经报告过—个歇斯底里梦游症患者的例子,她的致病原因是因为几个男人开玩笑地将她醉酒的丈夫放在她家门前,并告诉她说已经死了。此后,她很快忘记了这件事,但每当她经过门前时,都会被吓得近乎僵在那里,还经常抱怨梦见自己的丈大被带回家并且已经死了。这又是一个能清楚体验情绪状态和情绪行为的例子。第三个例子是研究者曾报告一例恐惧流水的病人,病人对自己为什么会对流水产生强烈情绪反应的原因丝毫不解,直到有一次她的姑姑讲述了很久以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个谜团才被解开。原来当她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她和姑姑—起去野餐,由于不听话,到处乱跑,在一条河边被困在瀑布下面,直到姑姑把她解救出来并答应替她保守秘密。很明显,这个病人对于这次童年发生的意外事件已毫无记忆,但是这次事件导致的情绪体验却保留了下来。
情绪是个体对当前环境的内隐知觉的产物。研究者曾经报告,有—位妇女手术后总是莫名其妙地伤心、哭泣或闷闷不乐,直到将其催眠,并追忆到她动手术的那段时间,她才突然说出:“医生说可能是恶性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手术时医生确实说过可能是恶性的,并与其他医生讨论过。但那时的病人已被施行全身麻醉,处于无意识状态。研究者曾报道过两个广场恐惧症患者同时发病的不寻常案例。一天,当一个病人正在洗脸的时候,突然被一阵前所未有的焦虑、心悸、害怕摔倒、自我感觉丧失等情绪包围,她立刻藏在床下,直到感觉稍稍好些为止。当天晚些时候,她接到朋友的一个电话,她的朋友也是一个广场恐惧症患者,朋友告诉她自己遭受了几年以来最严重的—次恐惧袭击,有意思的是她们发病的时间是相同的。进一步的调查证实那天在离她们不远处发生了一场强度为里氏6级的地震,地震的时间正好是病人疾病发作的时间。地震的微弱震颤也许不能被有意识知觉到,但却被前庭器官捕捉到了,由此引发病人的恐惧。
二、情绪的功能:情绪反映环境,自动调节人的行为
情绪对于大脑就好比软件对于计算机,它们根据具体任务的需要而改变各种参数。情绪一旦被激活,就具有大范围改变大脑程序的能力:改变知觉和注意的方向,如集中注意逼近的危险并检查危险源是否也注意到了自己;改变概念的结构,如这不再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对记忆过程重新定向,如有关事件的可用信息有哪些?;改变沟通方式,如保持安静;激活行为决策规则,如逃跑);还有生理上的一些变化,如肾上腺素增加等。
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具有能够安全逃避危险的能力、形成一种既快又好的对于恐惧的通用“配置”,比起避免偶尔的错误来说要重要得多。情绪允许具有适应意义的问题首先得到解决,即使这种优先性有时会犯错误。例如,当我们穿过茂密的森林,忽然发现在地上有一个修长而蜷曲的物体时,我们的反应首先是害怕,而当意识到那仅仅是一条蜷曲的树根而不是一条毒蛇时,害怕以及惊恐反应才烟消云散。
三、培养健康心理:负性情绪最小化,正性情绪最大化
有人因为压力太大,受不了情绪上的折磨,学会了“感觉麻木”,不再对事情产生情绪反应。这是一种保护机制,短期如此,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若长期这样,就会有很大的损害。当一个人在某一种情绪上减少了反应的强度,在所有其他的情绪上也会有同样的减少。这个人会对别人的责骂“反应麻木”,不觉得像以前那样愤怒;看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也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感动,他会说:“哭什么?只不过是电影而已!”同时,对一个笑话也不会感到好笑:“笑什么?只不过是笑话而已。”不好的事不会伤害他,但好的事也不会使他欢欣、喜悦、满意和骄傲了!假如这人继续在“使自己麻木”上面努力发展下去,最终,任何事物既不会使他难过,也不会使他开心,对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感觉,最终会变成一个能够走动的植物人,每天的生活枯燥乏味,有一天他会问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每天的挣扎,只为延续这没趣的存在?”
应该怎样做?把自己的正性情绪强度尽量扩大,负性情绪尽量最小化。这样,每天中每一件事给我们的喜悦、满足、自豪、信心,我们完全得到,心中充满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因为每天所得的喜悦、满足、自豪、信心足够多,偶然有一次,事情给我们“负面”的情绪强度达到很高,我们也能承受了。
作者简介:
姜亦玲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讲师
苑春永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讲师
【摘要】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情绪的真正来源:环境塑造的结果;情绪的功能:情绪反映环境,自动调节人的行为,使人们拥有轻松、喜悦、满意、坚定、幽默感等正性情绪,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情绪;来源; 功能;调节
每一个人都知道情绪是什么,但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却不容易做到。其实,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情绪系统包括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负性情绪是人生问题的信号灯,它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出现了,需要我们处理。正性情绪是我们的能力,人们拥有很多能力,如自信、勇气、冷静、轻松、坚定、决心,或者是创造力、幽默感、灵活,随机应变等等……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一份感觉,一份内在的感觉,人们使用理论、技能等资源的原动力,就是这份内在的感觉。
一、情绪的真正来源;环境塑造的结果
情绪是对经历过的环境的内隐记忆的产物。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个健忘症病人那里,医生借与病人握手之际,用事先藏在手中的针刺了她一下,然后转身出去。当病人平静下来以后,医生又回到病房,病人对先前发生的事已丝毫没有记忆,但却慌里慌张地拒绝与医生握手。当问她为什么时,她说:“有时人们会在手里藏着针”。这个故事通常被作为内隐记忆存在的证明。如果握手使病人感到紧张,那么她的拒绝就表明无意识的记忆产生了有意识的情绪。有研究者曾经报告过—个歇斯底里梦游症患者的例子,她的致病原因是因为几个男人开玩笑地将她醉酒的丈夫放在她家门前,并告诉她说已经死了。此后,她很快忘记了这件事,但每当她经过门前时,都会被吓得近乎僵在那里,还经常抱怨梦见自己的丈大被带回家并且已经死了。这又是一个能清楚体验情绪状态和情绪行为的例子。第三个例子是研究者曾报告一例恐惧流水的病人,病人对自己为什么会对流水产生强烈情绪反应的原因丝毫不解,直到有一次她的姑姑讲述了很久以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个谜团才被解开。原来当她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她和姑姑—起去野餐,由于不听话,到处乱跑,在一条河边被困在瀑布下面,直到姑姑把她解救出来并答应替她保守秘密。很明显,这个病人对于这次童年发生的意外事件已毫无记忆,但是这次事件导致的情绪体验却保留了下来。
情绪是个体对当前环境的内隐知觉的产物。研究者曾经报告,有—位妇女手术后总是莫名其妙地伤心、哭泣或闷闷不乐,直到将其催眠,并追忆到她动手术的那段时间,她才突然说出:“医生说可能是恶性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手术时医生确实说过可能是恶性的,并与其他医生讨论过。但那时的病人已被施行全身麻醉,处于无意识状态。研究者曾报道过两个广场恐惧症患者同时发病的不寻常案例。一天,当一个病人正在洗脸的时候,突然被一阵前所未有的焦虑、心悸、害怕摔倒、自我感觉丧失等情绪包围,她立刻藏在床下,直到感觉稍稍好些为止。当天晚些时候,她接到朋友的一个电话,她的朋友也是一个广场恐惧症患者,朋友告诉她自己遭受了几年以来最严重的—次恐惧袭击,有意思的是她们发病的时间是相同的。进一步的调查证实那天在离她们不远处发生了一场强度为里氏6级的地震,地震的时间正好是病人疾病发作的时间。地震的微弱震颤也许不能被有意识知觉到,但却被前庭器官捕捉到了,由此引发病人的恐惧。
二、情绪的功能:情绪反映环境,自动调节人的行为
情绪对于大脑就好比软件对于计算机,它们根据具体任务的需要而改变各种参数。情绪一旦被激活,就具有大范围改变大脑程序的能力:改变知觉和注意的方向,如集中注意逼近的危险并检查危险源是否也注意到了自己;改变概念的结构,如这不再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对记忆过程重新定向,如有关事件的可用信息有哪些?;改变沟通方式,如保持安静;激活行为决策规则,如逃跑);还有生理上的一些变化,如肾上腺素增加等。
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具有能够安全逃避危险的能力、形成一种既快又好的对于恐惧的通用“配置”,比起避免偶尔的错误来说要重要得多。情绪允许具有适应意义的问题首先得到解决,即使这种优先性有时会犯错误。例如,当我们穿过茂密的森林,忽然发现在地上有一个修长而蜷曲的物体时,我们的反应首先是害怕,而当意识到那仅仅是一条蜷曲的树根而不是一条毒蛇时,害怕以及惊恐反应才烟消云散。
三、培养健康心理:负性情绪最小化,正性情绪最大化
有人因为压力太大,受不了情绪上的折磨,学会了“感觉麻木”,不再对事情产生情绪反应。这是一种保护机制,短期如此,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若长期这样,就会有很大的损害。当一个人在某一种情绪上减少了反应的强度,在所有其他的情绪上也会有同样的减少。这个人会对别人的责骂“反应麻木”,不觉得像以前那样愤怒;看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也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感动,他会说:“哭什么?只不过是电影而已!”同时,对一个笑话也不会感到好笑:“笑什么?只不过是笑话而已。”不好的事不会伤害他,但好的事也不会使他欢欣、喜悦、满意和骄傲了!假如这人继续在“使自己麻木”上面努力发展下去,最终,任何事物既不会使他难过,也不会使他开心,对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感觉,最终会变成一个能够走动的植物人,每天的生活枯燥乏味,有一天他会问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每天的挣扎,只为延续这没趣的存在?”
应该怎样做?把自己的正性情绪强度尽量扩大,负性情绪尽量最小化。这样,每天中每一件事给我们的喜悦、满足、自豪、信心,我们完全得到,心中充满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因为每天所得的喜悦、满足、自豪、信心足够多,偶然有一次,事情给我们“负面”的情绪强度达到很高,我们也能承受了。
作者简介:
姜亦玲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讲师
苑春永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