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像浪潮这样几经沉浮却能再度崛起的“活化石”颇为稀有。孙丕恕,作为现任浪潮集团的领军人物,他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伴随着浪潮发展的每一步,也见证了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国产pc品牌的崛起。
一个永不停歇的技术创新者
孙丕恕,是位地地道道的浪潮人。从山东大学电子学系毕业后,进入当时正转型发展信息产业的浪潮集团,从此加入了计算机技术研发的大军。随后,从80年代成功研发我国自主品牌“浪潮0520”PC,到1988年自主研制的性能卓越的电脑主板出口到信息产业王国——美国,从1990年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在浪潮研发成功,开创了中文无线通讯,再到1993年中国第一台IA架构小型机服务器在浪潮诞生,以至于如今在服务器、信息安全、关键行业应用领域高端技术的探索……孙丕恕和其他浪潮的技术人员一起,为浪潮,更为中国的信息产业开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新天地。
一个意外的电话
1992年,“天上掉下来一块馅饼”,砸到了三十岁的孙丕恕头上。孙丕恕正在收拾出差的行李,电话铃响了,是省委组织部,“小孙吗?明天省里有一个表彰会,你准备准备,参加一下。”“不行啊,我这边有业务,明天得去北京……”“什么事也不行,这个会很重要,省里五大班子的领导都要出席,点了名要表彰你,你不去像什么话!”其实,这个“山东省科技兴鲁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是山东省继珠海之后在全国第二个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的重奖。而此时,依然在思考工作的孙丕恕并不清楚这个“表彰”的分量。第二天,当孙丕恕到了会场才发现,除了他一个年轻人之外,其他被表彰的,都是科技界的老专家。令他更加想不到的是,省里奖励了他们每人一台奥迪车、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和十五万元的现金。这是对孙丕恕此前八年PC研发工作的全面认可。
“做中国自己的服务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协议框架下,西方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封锁和限制。“一直到90年代初期,服务器还依靠进口,出口国对我们花巨资购置设备的应用也有很多限制。”孙丕恕说,“90年,我到一个石油勘探单位去参观,服务器被装在了透明的‘玻璃屋子’里,四周有摄像监控,中国人不得靠近,由外国人维护、使用,外国专家定期将监控日志报告其本国审查。当时看了觉得很气愤,我们为什么不能靠自己,做中国自己的服务器?”
随后,孙丕恕领军成立了另外一个部门,开始独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浪潮小型机服务器产品。在此后的3年间,孙丕恕等一批浪潮的研发人员,先后奔赴欧美国家相对技术控制不严格的新加坡和香港,搜集了大量技术材料,还从美国买回很多服务器方面的书籍。他带领“小分队”将国外厂商废弃不用的小型机服务器一遍遍地拆卸,一遍遍地组装,终于弄明白了构造原理,确定了有关服务器的技术参数。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我国第一台国产IA架构服务器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应用限制,降低了服务器市场的产品价格,使得服务器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成为了可能,而孙丕恕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国服务器之父”。
一张遗失的存折
“有了产品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由于中国的服务器厂商比国外厂商的业务起步晚,没有自己的品牌,也不为客户所认同,加上浪潮内部销售体系混乱,销售人员对服务器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销售信心,销售压力可想而知。身为服务器研发者的孙丕恕,硬着头皮走到了市场的第一线。
1994年,孙丕恕来到山东德州的中国银行,“我们的服务器肯定不比你们用的差,而且这是民族品牌,谁不讲爱国呀?你们先用着,钱的事先不说。”在随后近半年时间里,孙丕恕开着一辆丰田面包车几乎天天都到德州中行“软磨硬泡”,而他的几个部下更是干脆吃住在那儿,每天晚间用自己的研发系统来代替外国品牌机进行系统应用测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比照检验,浪潮的服务器完全可以替代外国的品牌机,产品的保证和浪潮人的执著打动了客户,德州中行最终以每台差不多100万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两台浪潮小型机。“那一天我兴奋极了,还专门在德州中行花50块钱开了一个账户,因为这是我们第一台小型机在银行的应用产物,可惜现在这张存折我已经找不到了。”孙丕恕后来遗憾地说。
而以此为契机,浪潮的服务器产业在国际品牌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1996年浪潮服务器卖出了近2000台,一下子跃居国产品牌第一名。如今,浪潮服务器在政府、科研、电信、能源、金融、公安等行业以及国家十二金工程、百亿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中早已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次拒绝背后的代价与反思
浪潮的国际化从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由于业务类别分散,初次海外拓展并没有给浪潮带来持续的发展。在此期间,浪潮在国际化道路上还走过一些弯路。孙丕恕曾经对记者感慨:“我们曾经好多次领导过行业的发展方向,但最后赚到大钱的却不是我们。”拒绝与摩托罗拉合作汉字传呼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上世纪90年代,当数字传呼机还是高档移动通讯设备的时候,“浪潮”的一个科研小组在全世界率先开发出了汉字传呼技术。这几个年轻的工程师成了世界上第一批腰里悬挂汉字传呼机的人。邮电部兴高采烈地宣布将把“浪潮”的企业标准作为国家标准。摩托罗拉、NEC等著名外企多次找上门来,要求与“浪潮”合作。但“浪潮”拒绝了,他们认为,汉显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做不需要把利润分给国外厂商。摩托罗拉等企业被逼无奈,只好自力更生。半年后,摩托罗拉、NEC产的汉字传呼机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整个中国市场。这时,“浪潮”却由于当时我国的半导体技术十分有限,既有的芯片技术无法像国外的技术那样做到小巧,因此仅仅生产了几台供自娱自乐的样机,就无疾而终。
也正是这一次与机遇的失之交臂,让浪潮开始逐渐地意识到,国际化并不只是走出去那么简单,在竞争中树立一种开放的心态更为重要。浪潮也逐渐打开思路,放开胆量,以与国际500强企业合作为起点,“就像现在流行的‘傍大款’一样,我们要找合作对象就要找世界500强,而且不是停留于表面的层次,我们跟世界500强不仅要握手,还要结婚。”孙丕恕幽默地解释他理解的跟国外企业的合作,在自身实力增强之后,真正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事实上,浪潮的这种国际化的“婚姻”已经有了好几次,浪潮已经先后跟爱立信、LG等国际著名企业组建了合资公司,与Intel、IBM、EDS、日立、OKI、EMC、SAP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合作,在技术研发水平与管理水平上,极大地提升了浪潮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信息浪潮起浮的掌舵者
1992年,国家取消了外国计算机整机进口的配额限制,国外品牌大举入侵,国有PC产业发展走下坡路。而90年代初浪潮开始的所谓“多元化经营”,导致了人力、资金、技术等原本有限资源被进一步分薄,加之内部经营体制和管理机制长期积聚的弊端,浪潮从PC产业领头羊的位置一落千丈,丧失了领军者的地位。
面临这样的困境,1997年出任浪潮集团常务副总裁的孙丕恕靠着年轻人活跃的思想和技术的敏感,果断地开始了企业的“二次创业”, 确定了以服务器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道路,并着手实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2001年,浪潮信息、浪潮软件两家公司先后上市,同年,孙丕恕成为浪潮集团总裁。这位锐意改革、雷厉风行的年轻人完成了从技术人员到管理者的转变,正式掌舵浪潮集团。
业务整合是孙丕恕“执政”后从头抓到尾的一件大事,确立计算机产业群、软件产业群、智能终端产业群、移动通信产业群等四大产业群,着重抓“浪潮命根子”的服务器业务,实现行业应用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并着力实现一个产品供应商向方案供应商的转变。
孙丕恕表示,选择的路线一定要符合企业的特点和需要。“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的PC市场开始上升,许多企业开始把重点转向做PC,联想抓住了这个机会,取得了不错的效益。然而我们的依据是,虽然当时做PC的利润非常高,但是那个时候产品同质化问题已经出现。因为技术的公开化,进入的门槛很低,结果一拥而上,大打价格战,虽然表面热闹,却往往是赔钱赚吆喝。浪潮从一开始就直奔技术路线这个目标而来,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浪潮这么走可能会更好一些,更能体现公司的价值。”
虽然当初浪潮的选择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浪潮当初的选择很明智。因为今天的PC厂商也不得不重新回头走发展技术的道路,这一点即使是已经稳居国内电脑第一品牌的联想也不例外,而浪潮现在的技术积累已经很多了,这也是浪潮能够作为国产品牌服务器的代表,率先跻身国外品牌占领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是孙丕恕能够带领浪潮重新焕发青春的重要本钱。
如今,身为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的孙丕恕,天天在看大量的书,不断和公司各个层面的人交流,研究学习IBM的流程和考核机制,希望能从IBM身上学到更多的“方法论”……这个和气直爽的山东男人在推动浪潮这个老牌国有IT企业的一体化变革上,使终谨慎而坚定地一路前行。我们也期待,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浪潮人会在中国乃至国际信息产业的历史上继续书写新的精彩篇章。
一个永不停歇的技术创新者
孙丕恕,是位地地道道的浪潮人。从山东大学电子学系毕业后,进入当时正转型发展信息产业的浪潮集团,从此加入了计算机技术研发的大军。随后,从80年代成功研发我国自主品牌“浪潮0520”PC,到1988年自主研制的性能卓越的电脑主板出口到信息产业王国——美国,从1990年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在浪潮研发成功,开创了中文无线通讯,再到1993年中国第一台IA架构小型机服务器在浪潮诞生,以至于如今在服务器、信息安全、关键行业应用领域高端技术的探索……孙丕恕和其他浪潮的技术人员一起,为浪潮,更为中国的信息产业开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新天地。
一个意外的电话
1992年,“天上掉下来一块馅饼”,砸到了三十岁的孙丕恕头上。孙丕恕正在收拾出差的行李,电话铃响了,是省委组织部,“小孙吗?明天省里有一个表彰会,你准备准备,参加一下。”“不行啊,我这边有业务,明天得去北京……”“什么事也不行,这个会很重要,省里五大班子的领导都要出席,点了名要表彰你,你不去像什么话!”其实,这个“山东省科技兴鲁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是山东省继珠海之后在全国第二个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的重奖。而此时,依然在思考工作的孙丕恕并不清楚这个“表彰”的分量。第二天,当孙丕恕到了会场才发现,除了他一个年轻人之外,其他被表彰的,都是科技界的老专家。令他更加想不到的是,省里奖励了他们每人一台奥迪车、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和十五万元的现金。这是对孙丕恕此前八年PC研发工作的全面认可。
“做中国自己的服务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协议框架下,西方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封锁和限制。“一直到90年代初期,服务器还依靠进口,出口国对我们花巨资购置设备的应用也有很多限制。”孙丕恕说,“90年,我到一个石油勘探单位去参观,服务器被装在了透明的‘玻璃屋子’里,四周有摄像监控,中国人不得靠近,由外国人维护、使用,外国专家定期将监控日志报告其本国审查。当时看了觉得很气愤,我们为什么不能靠自己,做中国自己的服务器?”
随后,孙丕恕领军成立了另外一个部门,开始独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浪潮小型机服务器产品。在此后的3年间,孙丕恕等一批浪潮的研发人员,先后奔赴欧美国家相对技术控制不严格的新加坡和香港,搜集了大量技术材料,还从美国买回很多服务器方面的书籍。他带领“小分队”将国外厂商废弃不用的小型机服务器一遍遍地拆卸,一遍遍地组装,终于弄明白了构造原理,确定了有关服务器的技术参数。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我国第一台国产IA架构服务器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应用限制,降低了服务器市场的产品价格,使得服务器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成为了可能,而孙丕恕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国服务器之父”。
一张遗失的存折
“有了产品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由于中国的服务器厂商比国外厂商的业务起步晚,没有自己的品牌,也不为客户所认同,加上浪潮内部销售体系混乱,销售人员对服务器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销售信心,销售压力可想而知。身为服务器研发者的孙丕恕,硬着头皮走到了市场的第一线。
1994年,孙丕恕来到山东德州的中国银行,“我们的服务器肯定不比你们用的差,而且这是民族品牌,谁不讲爱国呀?你们先用着,钱的事先不说。”在随后近半年时间里,孙丕恕开着一辆丰田面包车几乎天天都到德州中行“软磨硬泡”,而他的几个部下更是干脆吃住在那儿,每天晚间用自己的研发系统来代替外国品牌机进行系统应用测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比照检验,浪潮的服务器完全可以替代外国的品牌机,产品的保证和浪潮人的执著打动了客户,德州中行最终以每台差不多100万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两台浪潮小型机。“那一天我兴奋极了,还专门在德州中行花50块钱开了一个账户,因为这是我们第一台小型机在银行的应用产物,可惜现在这张存折我已经找不到了。”孙丕恕后来遗憾地说。
而以此为契机,浪潮的服务器产业在国际品牌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1996年浪潮服务器卖出了近2000台,一下子跃居国产品牌第一名。如今,浪潮服务器在政府、科研、电信、能源、金融、公安等行业以及国家十二金工程、百亿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中早已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次拒绝背后的代价与反思
浪潮的国际化从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由于业务类别分散,初次海外拓展并没有给浪潮带来持续的发展。在此期间,浪潮在国际化道路上还走过一些弯路。孙丕恕曾经对记者感慨:“我们曾经好多次领导过行业的发展方向,但最后赚到大钱的却不是我们。”拒绝与摩托罗拉合作汉字传呼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上世纪90年代,当数字传呼机还是高档移动通讯设备的时候,“浪潮”的一个科研小组在全世界率先开发出了汉字传呼技术。这几个年轻的工程师成了世界上第一批腰里悬挂汉字传呼机的人。邮电部兴高采烈地宣布将把“浪潮”的企业标准作为国家标准。摩托罗拉、NEC等著名外企多次找上门来,要求与“浪潮”合作。但“浪潮”拒绝了,他们认为,汉显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做不需要把利润分给国外厂商。摩托罗拉等企业被逼无奈,只好自力更生。半年后,摩托罗拉、NEC产的汉字传呼机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整个中国市场。这时,“浪潮”却由于当时我国的半导体技术十分有限,既有的芯片技术无法像国外的技术那样做到小巧,因此仅仅生产了几台供自娱自乐的样机,就无疾而终。
也正是这一次与机遇的失之交臂,让浪潮开始逐渐地意识到,国际化并不只是走出去那么简单,在竞争中树立一种开放的心态更为重要。浪潮也逐渐打开思路,放开胆量,以与国际500强企业合作为起点,“就像现在流行的‘傍大款’一样,我们要找合作对象就要找世界500强,而且不是停留于表面的层次,我们跟世界500强不仅要握手,还要结婚。”孙丕恕幽默地解释他理解的跟国外企业的合作,在自身实力增强之后,真正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事实上,浪潮的这种国际化的“婚姻”已经有了好几次,浪潮已经先后跟爱立信、LG等国际著名企业组建了合资公司,与Intel、IBM、EDS、日立、OKI、EMC、SAP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合作,在技术研发水平与管理水平上,极大地提升了浪潮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信息浪潮起浮的掌舵者
1992年,国家取消了外国计算机整机进口的配额限制,国外品牌大举入侵,国有PC产业发展走下坡路。而90年代初浪潮开始的所谓“多元化经营”,导致了人力、资金、技术等原本有限资源被进一步分薄,加之内部经营体制和管理机制长期积聚的弊端,浪潮从PC产业领头羊的位置一落千丈,丧失了领军者的地位。
面临这样的困境,1997年出任浪潮集团常务副总裁的孙丕恕靠着年轻人活跃的思想和技术的敏感,果断地开始了企业的“二次创业”, 确定了以服务器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道路,并着手实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2001年,浪潮信息、浪潮软件两家公司先后上市,同年,孙丕恕成为浪潮集团总裁。这位锐意改革、雷厉风行的年轻人完成了从技术人员到管理者的转变,正式掌舵浪潮集团。
业务整合是孙丕恕“执政”后从头抓到尾的一件大事,确立计算机产业群、软件产业群、智能终端产业群、移动通信产业群等四大产业群,着重抓“浪潮命根子”的服务器业务,实现行业应用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并着力实现一个产品供应商向方案供应商的转变。
孙丕恕表示,选择的路线一定要符合企业的特点和需要。“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的PC市场开始上升,许多企业开始把重点转向做PC,联想抓住了这个机会,取得了不错的效益。然而我们的依据是,虽然当时做PC的利润非常高,但是那个时候产品同质化问题已经出现。因为技术的公开化,进入的门槛很低,结果一拥而上,大打价格战,虽然表面热闹,却往往是赔钱赚吆喝。浪潮从一开始就直奔技术路线这个目标而来,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浪潮这么走可能会更好一些,更能体现公司的价值。”
虽然当初浪潮的选择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浪潮当初的选择很明智。因为今天的PC厂商也不得不重新回头走发展技术的道路,这一点即使是已经稳居国内电脑第一品牌的联想也不例外,而浪潮现在的技术积累已经很多了,这也是浪潮能够作为国产品牌服务器的代表,率先跻身国外品牌占领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是孙丕恕能够带领浪潮重新焕发青春的重要本钱。
如今,身为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的孙丕恕,天天在看大量的书,不断和公司各个层面的人交流,研究学习IBM的流程和考核机制,希望能从IBM身上学到更多的“方法论”……这个和气直爽的山东男人在推动浪潮这个老牌国有IT企业的一体化变革上,使终谨慎而坚定地一路前行。我们也期待,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浪潮人会在中国乃至国际信息产业的历史上继续书写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