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回顾分析儿童在接种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相应预防对策。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百白破疫苗接种的731例儿童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接种类型将其分为基础免疫组(381例)与加强免疫组(350例),总结2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1)本组接种儿童中,共发生不良反应1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6%;其中局部反应12例(1.64%),全身反应6例(0.82%),局部反应明显高于全身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季节共发生不良反应14例(3.24%),冬春季节共发生不良反应4例(1.34%),夏秋季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冬春季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础免疫组共发生局部反应3例(0.79%),全身反应2例(0.5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加强免疫组共发生局部反应9例(2.57%),全身反应4例(1.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1%;基础免疫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加强免疫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夏秋季节与加强免疫组在白百破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工作中要注意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对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百白破疫苗 不良反应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62-01
百白破联合疫苗是一种混合制剂,主要用于预防百白破(百日咳、白喉及破伤风),是目前我国注射针次最多,使用程度最高的疫苗之一,同时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疫苗之一[1]。接种后不良症状的发生原因主要与疫苗质量、使用方法、受种人情况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在接种的各个阶段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中将回顾分析儿童在接种白百破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相应预防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百白破疫苗接种的731例儿童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接种类型将其分为基础免疫组(381例)与加强免疫组(350例)。基础免疫组中男性221例,女性160例;年龄3~17月,夏秋季节接种257例,春冬季节接种179例。加强免疫组中男性192例,女性158例;年龄18~24月,夏秋季节接种171例,春冬季节接种128例。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接种季节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百白破疫苗接种共4针,分别于小儿出生后第3、4、5月各接种1针,并于18~24月龄时进行加强接种1针;接种位置选择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接种剂量0.5 mL/次。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与季节关联
本组接种儿童中,共发生不良反应1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6%;其中局部反应12例(1.64%),全身反应6例(0.82%),局部反应明显高于全身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季节共发生不良反应14例(3.24%),冬春季节共发生不良反应4例(1.34%),夏秋季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冬春季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本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与季节关联分析(n/%)
注:与对应组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组间对比
基础免疫组共发生局部反应3例(0.79%),全身反应2例(0.5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加强免疫组组共发生局部反应9例(2.57%),全身反应4例(1.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1%;基础免疫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加强免疫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随着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疫苗接种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免疫规划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接种各类疫苗可以增强儿童对相应疾病的免疫力,但是在接种后儿童经常会出现红肿、硬结、发热等不良症状,影响小儿的成长发育[2]。因此,预防接种医务人员要不断总结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与特点,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采用有效的预防对策。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发现局部反应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全身反应,而且夏秋季节共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冬春季节;另外,基础免疫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加强免疫组,因此在工作中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预防对策:
(1)季节选择:鼓励家长在规定接种程序内尽量在冬、春季节或低温天气带孩子前来接种;(2)注射器的选择:根据儿童的月龄选择注射器,一般3~17月龄选择5号注射器,18~24月龄选择5号半或6号注射器[3];(3)疫苗准备:接种前均匀摇晃疫苗,仔细鉴别疫苗是否有分层出现,以免使用冻结疫苗;(4)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接种位置选择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深度超过针头的70%[4];(4)接种后用棉签按压针刺部位约2 min,观察30 min无异常后方可离开,避免防止小儿出汗、着凉,尽量减少室外活动,避免发生感染、拉伸或碰撞等;保持针刺部位附近皮肤的洁净、干燥,每天用温水热敷5 min,每日3次。
综上所述,夏秋季节与加强免疫组在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工作中要注意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对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田红霞.探讨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北京:中国保健营养,2010,(12):153-155.
[2] 颜素琴,陈沛芬,刘红霞.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7(9):192-193.
[3] 吕秀梅.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160.
[4] 王亚平.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J].临床护理,2014,1(3):227-228.
【关键词】 百白破疫苗 不良反应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62-01
百白破联合疫苗是一种混合制剂,主要用于预防百白破(百日咳、白喉及破伤风),是目前我国注射针次最多,使用程度最高的疫苗之一,同时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疫苗之一[1]。接种后不良症状的发生原因主要与疫苗质量、使用方法、受种人情况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在接种的各个阶段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中将回顾分析儿童在接种白百破疫苗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相应预防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百白破疫苗接种的731例儿童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接种类型将其分为基础免疫组(381例)与加强免疫组(350例)。基础免疫组中男性221例,女性160例;年龄3~17月,夏秋季节接种257例,春冬季节接种179例。加强免疫组中男性192例,女性158例;年龄18~24月,夏秋季节接种171例,春冬季节接种128例。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接种季节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百白破疫苗接种共4针,分别于小儿出生后第3、4、5月各接种1针,并于18~24月龄时进行加强接种1针;接种位置选择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接种剂量0.5 mL/次。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与季节关联
本组接种儿童中,共发生不良反应1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6%;其中局部反应12例(1.64%),全身反应6例(0.82%),局部反应明显高于全身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季节共发生不良反应14例(3.24%),冬春季节共发生不良反应4例(1.34%),夏秋季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冬春季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本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与季节关联分析(n/%)
注:与对应组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组间对比
基础免疫组共发生局部反应3例(0.79%),全身反应2例(0.5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加强免疫组组共发生局部反应9例(2.57%),全身反应4例(1.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1%;基础免疫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加强免疫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随着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疫苗接种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免疫规划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接种各类疫苗可以增强儿童对相应疾病的免疫力,但是在接种后儿童经常会出现红肿、硬结、发热等不良症状,影响小儿的成长发育[2]。因此,预防接种医务人员要不断总结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与特点,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采用有效的预防对策。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发现局部反应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全身反应,而且夏秋季节共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冬春季节;另外,基础免疫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加强免疫组,因此在工作中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预防对策:
(1)季节选择:鼓励家长在规定接种程序内尽量在冬、春季节或低温天气带孩子前来接种;(2)注射器的选择:根据儿童的月龄选择注射器,一般3~17月龄选择5号注射器,18~24月龄选择5号半或6号注射器[3];(3)疫苗准备:接种前均匀摇晃疫苗,仔细鉴别疫苗是否有分层出现,以免使用冻结疫苗;(4)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接种位置选择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深度超过针头的70%[4];(4)接种后用棉签按压针刺部位约2 min,观察30 min无异常后方可离开,避免防止小儿出汗、着凉,尽量减少室外活动,避免发生感染、拉伸或碰撞等;保持针刺部位附近皮肤的洁净、干燥,每天用温水热敷5 min,每日3次。
综上所述,夏秋季节与加强免疫组在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工作中要注意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对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田红霞.探讨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北京:中国保健营养,2010,(12):153-155.
[2] 颜素琴,陈沛芬,刘红霞.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7(9):192-193.
[3] 吕秀梅.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160.
[4] 王亚平.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J].临床护理,2014,1(3):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