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认识:英语教学中的全人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k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进行,人们对素质教育密切关注,但能真正明白教学和教育的意义的人却不多。许多人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他们就会毫无疑问得到预期的素质和能力。教师更关注的是英语的说明性而忽视了英语中的人文性。这就导致英语学习者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缺乏洞察目标文化本质的能力,缺乏表达情感的能力。这就说明虽然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但是他们不是被作为一个全人来接受教育。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因素,需要对全人教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本文对两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个案研究:一位教师是在英语教学中有全人教育这种意识,另一位则没有这种意识。本文就两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对比,希望通过对比使教师们认识到全人教育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灌输全人教育的思想。
  
  二、理论背景
  
  1.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这个概念首先是由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来的: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人类的全部文化。人类的全部文化包括六个方面:知识、道德、艺术、宗教、自然和生活(刘笑秋,2002)。除了小原国芳,许多教育学家也对全人教育进行了研究(如:Hendrick,1992;李相殷,1995;胡潇,1999)。但是许多人的研究都是从宏观的教育角度来看问题,很少把它们运用于具体的教学中去,如英语教学。由于教育和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了教学,教育就成为纸上谈兵;没有了教育,教学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因此英语教学是完成英语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英语教学这个外在形式恰恰包含了全人教育的实质内容。总之,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全人教育的过程。
  
  2.教师的认识
  由于教师是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全人教育,就需要教师对全人教育有个全面的认识。教师的行为是对他的所知所想的反映,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思维为教师的课堂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或图示(Richards&Lockhart,1996)。教师,学生和学习进程一同融合于教学中。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及对教师本身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本文将以教师认识的三个不同的方面为指导性的研究问题,来探究教师对全人教育的认识。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多种混合的。Freire(1970)曾经这样描述教师眼中的学生: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银行账户”,教师定期往里面存款,之后再为了特殊的目的(如考试),再把这些钱取出来。社会学家Roland Meighan提议说教师至少用七种不同的方式构造学习者:抵抗者、容器、原材料、顾客、伙伴、独立的探究者和民主的探究者(Meighan&Meighan,1990)。在前三类的学习者中教师是占统治地位的,然而后四类学习者注重的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而全人教育最喜欢的学习者就是最后一类学习者——民主的探索者。
  二是教师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关于学习应该包含什么的认识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不仅关心大致上的学习过程,还应该关注在某一特定的课程中学生会学到什么,以及是怎样学的(Brindley,1984)。Brindley同时还指出喜欢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老师可能会认为“学习一种语言包括建立一些关于语言输入的假说,而这些假说在目标模型的指引下将不断地被改善”(Brind-ly,1984:97)。Johnson(1992)曾就30位英语教师对英语学习的认识进行调查,发现大致上有三种不同的认识: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应该分别学习听、说、读、写等不同的机能;学生应该掌握语法规则和对语言系统进行有意识的理解;学生之间应该进行互动,合作与交流,发展处理现实社会不同情境的能力。如果教师们想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全人教育,那么他们就应该认为“学会说两种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Brown,1987:1):当一个学生学习第二种语言的时候,他将会发现他整个人都在受到影响,他努力突破第一语言的限制进入另一种新的语言,一种新的文化,一种新的思维,感觉和活动方式。这就意味着为了成功地用英语接受和反馈信息,学习者整个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反映都应该沉浸在英语中。
  三是教师对自身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对自身的认识可以影响学习过程。教师可能把他们定位为:计划者、管理者、质量控制者、队伍组织者、协调者、促进者、授权者和队伍成员(Richards&Lockhart,1996:105)。但是他们忽略了教师角色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点:教师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人”(Pine&Boy.1977)。这指的就是“有效率的老师创造出的学习环境是认知上和情感上的延伸”(Pine and Boy,1977:iii)。它强调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给教与学的关系中带来的东西。Palmer(1997)极为关注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心”。Halliday(1998:597)也指出“教学是一种道德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反映教师的个性类型是很重要的”。
  
  三、个案研究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浙江某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两位教英语的中国教师。两位教师中一位是张老师,一位是高老师。张老师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人的全人发展,而高老师就没有这种意识。两位教师都是教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综合英语的。张老师在英语学习期间取得了硕士学位,高老师是该校一位留校教师,取得学士学位,高老师没有去国外学习的经历。
  
  2.资料收集
  这个个案研究包括对教师的访谈和课堂听课观察。材料是通过录音和观察记录的方式收集起来的。个案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教师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以及教师对自身的认识。笔者在课堂听课观察之前和之后都会对教师进行访谈。课前的访谈主要是要了解两位教师对英语教学的大致的认识。在课堂听课观察期间,整堂课都会被录音下来,而课堂活动,学生的反映和课堂气氛也会被记录下来。课后的访谈主要是访谈一下教师为什么某些情况会在她们的课堂上发生,以使我们对英语课堂中的全人教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3.结果
  收集起来的资料分析都是围绕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教师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以及教师对自身的认识这三方面。这三方面在英语教师中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
  一是是否认为学生是民主的探索者。
  通过访问体现了两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认识。
  张老师:我认为词汇对英语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首先我们要教他们学会如何使用字典。我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个新词的用法,与别的词的联系,如何构词,如何使 用。(2004-11-08访谈录音)。
  高老师:我认为词汇对学生来说太重要,而他们接触到的词汇却太少了。所以我经常会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汇。我会把一些新词,习语写在黑板上,然后跟学生解释这些词的意思和用途。接着我就会叫学生把这些新词记在笔记本上,课后背会它们。(2004-11-03,访谈录音)
  二是是否认为英语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两位老师的课后,笔者采访了两位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做演讲的意图。
  张老师:我非常注重学生作为“人”发展: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的情感变化啊。在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课堂上发生的时候,我特别能感觉到。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他们的思想。(2004-11-15,访谈录音)
  高老师:我组织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我不会去判断学生选的某个话题是否有意义。(2004-11-03,访谈录音)。
  三是是否强调教师是“人”。
  张老师:我们是教师,但是首先我们是“人”,是人就难免犯错误。当我在课堂出差错的时候,我不会感到很羞愧,因为我们不是圣人。同样,我也不会在课堂上掩饰我的情感,如果我掩饰了,我就会觉得很难受。我会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004-11-05,访谈录音)
  高老师:我们最好不要在学生面前出差错,这样会使学生很失望的。所以每当我教语法的时候,我就很紧张,生怕自己会出错。只有当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找到了足够的证据之后,我才敢给学生讲语法。如果我对某个语法不是很确定的话,我不会讲很多。(2004—11—03,访谈录音)
  由于两位教师对自身看法的不同,导致课堂的气氛也有所不同。张老师认为教师是人,她会自由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就会没有压力。他们也就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害怕犯错误。因此课堂气氛很活跃。而高老师认为教师不能在学生前面犯错误。她在学生面前非常严肃。所以学生会担心害怕犯错误。这样他们自然不愿在课堂上多开口说话。
  
  四、结束语
  
  通过两位教师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们对学生的认识,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以及对教师自身的认识都是截然不同的。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进行全人教育的教师就认为:学生是民主的探索者;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不能被孤立开来;英语教师不是意味着掌握一些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促使学生用新思维去思考事物;教师是“人”,他们的情感不能在课堂上隐藏起来。而没有在英语教学中灌输全人教育思想的教师就趋向于认为:学生是一个容器,他们会把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装在容器里面;英语教学应该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语言技能;教师不应该在学生前面犯错误。通过两位教师的课堂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人教育的优点: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心理,情感,智慧都得到提高;课堂气氛没有那么严肃,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找到很多乐趣。所以我们需要提倡在英语教学中实行全人教育。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使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贫困大学生构成了我国几百万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独特的现象,“贫困生”也随之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现在,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心下,我们已经逐步探索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减轻了贫困生经济上的压力,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可是,我们还应该想到:这个群体在求学
期刊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效率较高;他们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他们有较健全的意志,不怕困难,果断、顽强,有自制力;他们人格完整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他们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广泛;他们对社会现状有较客观的认识,善
期刊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早已提出,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网络化学习已成为现代人学习的普遍方式,而研究性学习由于有了网络的帮助又表现出新的特征和优势。但是也正因为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复杂,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大师生交互的作用就特别重要。    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
期刊
化工分离课程是利用已学的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等课程中有关相平衡、热力学、三传理论来研究化工生产实际中复杂物系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分离过程是耗能过程,设备数量多,规模大,在化工厂的投资和操作费用中占着很高的比例,对过程的技术经济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对分离技术也提出了很多特殊的要求。伴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对分离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本课程又是化工类学生考研的重要专业课之
期刊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生力军,是高校保持活力、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潜力很大,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所在。一个学校如果忽视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建设,就会失去教育发展的动力。当前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必要培养锻炼一支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性型人才。而一名合格的青年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些素质又如何来培养,这是我们在提高
期刊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中国有漫长的史实可考,在世界史中属仅存的古国。道教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它在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它的营养成分,经过长期发展,道教有着丰厚的文化积累,并且渗透于中国社会的诸多领域。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多元互补的文化。其中儒、释、道三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但道教一直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进行了重组。各个阶层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格外凸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各个阶层整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压力更大,这是造成
期刊
C语言作为当前种类繁多的计算机语言的起始点,分化出了当今众多的语言种类,学习C语言对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其他语言具有重大意义;学好C,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C++,Java,Visual Basic等语言的重要基础。C语言以它的结构化、灵活性大、可移植性强、效率高等优点,被广大院校相关专业作为首选。但由于C语言涉及的概念较复杂,规则繁多,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丰富等特点,它又是较难学的语言之一,时
期刊
一、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一)常见阅读题型  题型一:细节题  1.标志:针对wh-question提问。  2.作题的关键在于返回原文,不要凭印象作题,返回原文要有定位意识。 3.细节题迷惑选项的常用手段:偷换概念、扩大范围、正反混淆、颠倒因果、常识判断。  题型二:例证题  1.标志:example,illustrate,demonstrate,exemplify等等。  2.解题的关
期刊
英法是世界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较发达的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其评估机构的运作和发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本文以英国的QAA(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in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简称QAA,下同)和法国CNE(Comite National d'Evaluation,国家评估委员会,简称CNE,下同)为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