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机会窗口”与企业营销战略机会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tio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结构变化开启的“人口机会窗口”。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是重要的“人口机会窗口”期,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伴随着消费升级,将为企业营销提供难得的战略机会。
  关键词:人口机会窗口;市场需求;营销战略机会
  
  营销机会就是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的大小是由人口规模、购买能力、购买愿望所共同决定的。因此,企业中长期营销战略机会的捕捉关键在于对一国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转变、经济增长的态势、人均收入的增长及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程度。本文将利用“人口机会窗口”理论,从宏观上对企业中长期营销战略机会进行分析。
  
  一、 人口机会窗口及其成因
  
  “人口机会窗口”(Demographic Window of Opportunity),是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是指一国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会形成一段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较轻、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发展的人口环境相对比较宽松的时期。经济由此获得额外的增长源泉被称为“人口红利”(Demographic Bonus)。对一个体的人来说,人的生命周期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包括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而对一个国家来说,由于人口自然规律和国家人口政策,各个阶段的人口增长率是不均衡的。人口增长率高低的动态变化,使劳动适龄人口和社会负担发生波动甚至较大波动,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和重大的影响。通常,一国在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转变过程中,有一段时期(一般在30年左右),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比较低,总人口中的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人口机会窗口”的形成需要从劳动力供给、消费、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解释:首先,“婴儿潮”(即人口出生高潮)时期出生的一代人进入劳动年龄后,由于劳动力供给充足,并且价格低廉,为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其次,当“婴儿潮”人口达到收入和消费高峰时,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也明显增加,强劲的需求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再次,“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年龄结构,使得社会负担较轻,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将高储蓄转化为高投资,从而推动经济较快增长。
  充分利用人口转变带来的有利时机是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等东亚经济增长出现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做过测算,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整个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中,人口转变的贡献为1/4至1/3,而在东亚奇迹(超出稳态增长率的部分)中,人口转变因素的贡献(即人口红利)更高达1/3至l/2。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之后,都出现了相对减速的过程。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转变所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人口机会窗口”逐渐关闭。例如,日本于1970年进入老年型社会后,劳动力增长放缓,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逐渐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
  
  二、 “人口机会窗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市场需求的扩张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所构建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巨大的市场以及人口结构变化所开启的“人口机会窗口”。
  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是从20世纪50代开始,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期(除三年自然灾害外),如1962年~1971年期间中国持续十年超过3%的出生率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婴儿潮”。据统计,建国之后的前20多年的高生育期导致中国人口猛增近四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育率下降,70年代末之后,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人口总量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幅度越来越少,我国逐步迈进低生育率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正好与中国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1991年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有效地结合,推动着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高出生率导致80年代以后劳动力非常充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支撑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加上市场容量的急剧扩张,吸引了西方国家的资本、技术和企业转移到中国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有助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改善了人口结构,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源泉。据中国著名人口问题专家蔡昉测算,1982年~2000年中国总抚养比下降了20.1%,带来年均经济增长速度2.3%,同期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在8.6%左右,相当于人口转变对人均GDP增长贡献在26.8%,即四分之一强。
  庞大的人口基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与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市场需求迅速扩张,推动着我国消费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例如,“十五”各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0.1%、11.8%、9.1%、13.3%、12.9%,而GDP增长速度分别为8.3%、9.1%、10.0%、10.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领先于领先GDP增长率1.68个百分点。
  未来十年左右时间,我们仍处在“人口机会窗口”阶段。人口红利仍有望驱动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到2015年前后是中国“人口机会窗口”的“拐点”,届时,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10%左右,全社会养老问题会突显出来。随着人口老年化速度上升,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社会养老负担日益加重,将给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 “人口机會窗口”时期的营销战略机会
  
  未来十余年的时间,是重要的“人口机会窗口”期,“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将更为明显。随着“婴儿潮”人口消费高峰期的到来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消费将逐渐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人口机会窗口”为我国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机遇,也为企业营销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会。
  1. 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扩张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队伍。有关权威机构的全国社会阶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人群数量已占总体人口的15%~18%左右。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社会中等收入阶层每年1%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等收入阶层将有望达到40%左右。麦肯锡的经济学智库“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最新研究表明,到2025年,中国中等收入人群将会达到5.2亿人,届时将占中国预期城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的消费率将不断上升。
  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逐渐成长为消费的主力军。从1977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1981年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步入消费年龄(目前为25岁~30岁),总人数已经超过了9 000万,而1982年到1998年出生的独生子女,总人数已经接近了3.2亿,预计未来几年将成为中国消费的主力军。处于这个年龄段的独生子女,收入水平比父母当年要高得多,消费观念更倾向花钱而不是存钱。独生子女在消费中价格敏感度降低,注重的是舒适便利和品牌个性,与父母辈相比具有强烈的“享受生活”的消费观念。
  中等收阶层的崛起和独生子女逐渐成长为消费的主力军,伴随着消费升级,将推动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有报告预测,2005年到2015年10年间,中国家庭消费支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中国的消费将进入至少10年的快速增长黄金时期。
  2. “人口机会窗口”期营销的产业机会。消费高峰期的到来和消费升级趋势的加速,使消费、服务和技术类产业获得更快速的发展,企业营销的战略机会也更多。
  那些收入需求弹性高、具有较大消费群体基础的消费品行业如乳制品、饮料、服装、日化、小家电等行业发展空间广阔,特别是其中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有望获得更为有利的经营环境。消费品行业存在显著的品牌效应,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龙头企业由于其品牌优势和规模效应,能获得更多的“营销红利机会”和更快的成长。
  服务业也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城市的消费升级将向服务升级演变。服务业层次的提升、总量的增加,将是必然的趋势。伴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加速,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将获得更加明确的长期高速成长的趋势。居民家庭最终消费的服务如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体育、交通、旅游、餐饮、家政、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消费将较快增长。例如,按照国际经验,休闲旅游支出的高峰大约在45岁~54岁之间,随着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婴儿潮”人口进入这个年龄段,旅游业将获得比经济增速更快的持续增长;再例如,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婴儿潮”人口所受教育普遍不足。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使得新生代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2005年中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超过500万,是1995年的5倍多;入学率达21%,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部分发达城市已经达到50%以上,高校毕业人数超过300万。教育的发展和各类职业培训的繁荣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购买力的增强和金融信贷市场的不断完善等将为住房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撑。
  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普及、鼓励自主创新政策的引导、基础性技术产品的快速普及将在相当程度上拓展技术类消费品的市场空间。手机作为普及成本最低、实用性最强的信息技术产品,近年在中国已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随着全球手机进入3G、多媒体及智能型手机时代,差异化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主要手段,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市场的进一步渗透,将有利于主流厂商分享产业再次高速成长的成果。电脑与互联网属于普及成本相对较高、专业性相对更强的信息技术产品,近年也得到较快发展,但全国的普及率仍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考虑到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将为国有品牌厂商提供一个快速普及的市场机会。汽车的实用性较强,但普及成本最高,其消费群体可能主要集中在城镇人口中购买力较强的中产阶级上。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时,汽车开始进入家庭,而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的时候,私人购车将大规模进行家庭。目前,中国已整体迈入汽车进入家庭的门槛,而在部分大城市,则基本达到大规模进行家庭阶段。美国数据表明,个人交通支出的高峰将从35岁之前一直持续到55岁左右,因此,可以猜测中国汽车购买量有望因“婴儿潮”人口达到其消费高峰而迎来持续增长。
  银发市场前景广阔。2005年,我国65岁及其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7.7%,并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结构已出现较明显的老龄化倾向。专家预计,2015年前后,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0%以上。培育老年产业、发展养老经济是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必然选择,也蕴藏着巨大的营销机会。目前,我国所有老年用品生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尚不足1 000亿元,供求相差甚远。一项银发经济调查显示,在普通商店内,青年人服装占70%以上,中老年人服装不足10%。各种适合老年人购物、娱乐、养老的设施严重缺乏,一些护工、老年人公寓、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楼房等少之又少。未来所谓60岁老人,身体健康,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较高,爱好兴趣广泛,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又比较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市場,也将会为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带来商机。
  企业应认清大势,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规划,抓住“人口机会窗口”提供的战略机会,或通过收购兼并在部分基础消费品领域扩张规模,获得竞争优势;或借助品牌和走高端路线,避开广泛的价格战和恶性竞争,在部分高品质消费品、奢侈消费品上获得超额利润,从而使自身在较短的时期内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邹民生,乐嘉春.四次人口波峰拍打中国经济三大敏感部位.上海证券报,2006-08-28.
  2.蔡昉.中国“人口红利”只剩十年.财经,2005,(10).
  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未来的中产阶层正在崛起.中国经营报,2006-07-10.
  4.欧国峰.中国如何应对“后人口红利时期”?.经济,2006,(3).
  5.W·克雷文斯.战略营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建军,河南财经学院系副主任、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2-24。
其他文献
脾胃气虚既不是诊断气虚发热的主要依据,也不能对气虚发热的病理合理的解释。笔者从人体阴气与阳气的生理功能、运动方向、病理变化及气虚发热表现的病位与病性等不同角度,对
期刊
介绍了黔中地区迎庆桃丰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园地选择与整理、适期栽植、土肥管理、树体管理、疏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以供参考。
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的弊端,我们大学生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形式有新的认识。笔者从多样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形式入手着重突出学生在思想政
随着当今新能源发电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锂离子电池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石墨类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也必须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疾病为中心,以人为本理念"的人性化护理转变.护理人员为了适
2015年安庆市宜秀区应用二化螟性诱剂、稻鸭共育、稻虾共生、太阳能杀虫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等方式,开展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介绍其取得的成效,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