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如何影响从婴儿期至青春期的共情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绪,对他人的关爱和友好有所回应,关心他人痛苦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够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还使得个体能够关心陌生人和外群体成员。戴西迪(Decety)提出了共情的三因素模型,认为共情由情绪分享(情感)、认知理解或观点采择(认知)以及对他人福祉的共情性关心(动机)组成。研究表明,低共情的个体在童年期表现为具有不良的同伴关系、敌意和欺凌行为,在青春期表现为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在成年期表现为虐待儿童、具有暴力行为和精神疾病等;而高共情的个体在其生命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资源,帮助有需要的人,关心困境中的人等)。
  鲍尔比(Bowlby)等人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个体的护理系统(为他人提供共情关怀)和依恋系统(向他人寻求照顾)协同工作,即婴儿在表达需要、痛苦或要求亲密行为(依恋行为)时,会激发其依恋对象的接近、保护和照料行为,这其中涉及婴儿与照顾者建立的依恋模式。安斯沃思(Ainsworth)采用陌生情境法对婴儿早期依恋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探究,并将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依恋、不安全—抗拒型依恋和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具有更高的共情水平,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少的暴力行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依恋对个体共情水平的影响通过哪些机制来起作用呢?斯特恩(Stern)和卡西迪(Cassidy)将依恋的作用机制总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认知模型,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是其进行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参考系,而共情恰是需要通过个体在处理自我和他人之间关系时得以体现,关键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是否能够设身处地想对方所想、感受对方所感;二是语言,父母和孩子进行以语言为载体的情感交流,能够促进孩子对他人的共情和关心;三是情绪能力(情绪识别和理解、情感共鸣、主动控制力、自我调节),这是共情发展的核心因素,使得儿童能够察觉、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绪且自身不会深陷其中;四是神经生物学基础,在面对应激源时,安全依恋通常能够预测较少的神经内分泌和生理反应,而不安全依恋能够预测更低的迷走神经调节(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此外,斯特恩等认为,依戀和共情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在发展中构建起来的,安全型依恋能够启动“发展串联”:早期的安全型依恋能促进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为儿童中期积极的同伴互动奠定基础,从而为其练习情感理解和共情提供更多机会,由此能够提高青春期的共情能力。
  资料来源:
  Stern, J. A.,
其他文献
2010年8月24日,中国妇女杂志社、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全国妇联权益部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召开“2009~2010年女性生活蓝皮书暨第5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新闻发布会”,对近期出版的“女性生活蓝皮书”《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数据进行了发布。  在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的专项调查中显示,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广种薄收”
一、研究的主题与背景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评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可见,《新课标》重视学生在
每个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来自成人的表扬,或针对优秀品质,或针对良好行为。表扬是一种常用的强化形式,能够增加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关研究发现,与成人进行基于事实的支持性互动(如表扬)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促进其社交和情感技能以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然而,一些学者也对表扬的价值和作用提出了质疑。例如,布洛斐(Brophy)在其经典论著中指出,在实践中,教师表扬并不等同于正强化;科恩(Ko
生物自主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而且能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  一是自主实验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自主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锻炼,来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掌握知识,激发他们探求
摘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本文主要从“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这两方面相结合来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主体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必须着眼于21世纪人才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及时赶上改革的步伐,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
摘要: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建立合理的考试模式才能有效检测教学效果,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应大力进行考试改革,重新拟定考试目的,改革考试内容、方法及管理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考试制度 考试改革 创新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才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对人才考核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性自由的国度,很多美国人做事喜欢随心所欲、率性而行,为了理想、为了兴趣、为了心血来潮的一次激动,他们可以在三四十岁、六七十岁到大学读本科、读硕士甚至读博士。  一个70岁的美国人要修读中美教育学博士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她在法院当速记时被一个能讲流利中文的高鼻子蓝眼睛的美国人所吸引,“这个会讲中文的美国人真是酷呆了!当时我的感觉就像被子弹击中一样。”就因为对一刹那感觉的不能忘怀,老人退
1953年,13岁的我在南昌二中读高一。教我们平面几何的老师名叫熊大楚,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村人。月池熊村历来文风鼎盛,出了不少文化名人。  熊老师当年约摸30来岁,个子不高,剃个光头,不戴眼镜。身上常穿一件龙头细布缝制的白色对襟衫,脚下则是一双圆口黑布鞋。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满口乡音。完全没有一般文化人的做派。那浑身土气,倒更像一个地道的乡下人。但他确是当时南昌市数学教育界的佼佼者,凡是听过他讲课的
女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一股主要力量,她们能否平等就业不仅关系到女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前途和在校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缓解我国就业的严峻现状、继续推进我国高校教育稳步前进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需要得到来自政府、社会舆论、高校以及女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支持。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配套女性就业保障体系    要改善就业性别歧视情况,首先要从法律上保证女性的合法权
现今,中考、高考改革对教与学的影响日渐深重,《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区域整体推进阅读工作势在必行。阅读工作不只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的任务;不只是学校教师的任务,也是社会、家庭的共同任务。因此,应该倡导全员全学科阅读,深化阅读理念,拓宽阅读渠道,提高阅读质量,让阅读成为一种泛在学习方式和育人方式。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