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让数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离自己很遥远,不再觉得数学脱离实际。
【关键词】数学 生活实际 培养能力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让数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离自己很遥远,不再觉得数学脱离实际。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重组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抓“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人为地编造情境,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整、改编教材,吸收并引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例如,教学“利息”时,可以不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过新年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给你压岁钱,你是怎么处理的?如果存入银行,一年后,你能得到多少钱呢?多出来的钱就是利息,利息与本金与年利率有何关系呢?怎么计算?怎么列式?因为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有兴趣学,同时也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土地面积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1公顷有多大?我事先让学生调查自家的居住面积并问:“谁家的居住面积是100平方米左右?那么想一想1公顷有多少个教室那么大?经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学生对于1公顷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板做一个长方形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只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交流,并且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愉快吗?
三、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再创造”的情境,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精炼,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如“165–97=165–100 3”,学生对減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些物品,需97元。问妈妈该怎么付款?她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妈妈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她还剩(65 3)元,然后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65–100 3。于是对于165–97类的简便算法牢固掌握了。
2、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这里有10支笔,你能帮助老师平均分给5个同学吗?当学生根据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佷容易将10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时,教师再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分对了呢?”,那个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5个同学手上现在拿的铅笔一样多,都是2支。”就这样,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佷容易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的概念。
3、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难以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作一样的处理,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数学 生活实际 培养能力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让数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离自己很遥远,不再觉得数学脱离实际。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重组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抓“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人为地编造情境,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整、改编教材,吸收并引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例如,教学“利息”时,可以不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过新年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给你压岁钱,你是怎么处理的?如果存入银行,一年后,你能得到多少钱呢?多出来的钱就是利息,利息与本金与年利率有何关系呢?怎么计算?怎么列式?因为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有兴趣学,同时也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土地面积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1公顷有多大?我事先让学生调查自家的居住面积并问:“谁家的居住面积是100平方米左右?那么想一想1公顷有多少个教室那么大?经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学生对于1公顷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板做一个长方形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只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交流,并且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愉快吗?
三、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再创造”的情境,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精炼,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如“165–97=165–100 3”,学生对減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些物品,需97元。问妈妈该怎么付款?她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妈妈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她还剩(65 3)元,然后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65–100 3。于是对于165–97类的简便算法牢固掌握了。
2、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这里有10支笔,你能帮助老师平均分给5个同学吗?当学生根据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佷容易将10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时,教师再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分对了呢?”,那个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5个同学手上现在拿的铅笔一样多,都是2支。”就这样,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佷容易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的概念。
3、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难以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作一样的处理,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