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云体弱而能长寿(活到了90岁),主要是他做到了“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而坚持做到两点,除了大夫们的精心护理之外,他那身为营养学家的妻子于若木也功不可没。
睡眠第一,吃饭第二
谈到起居,陈云的夫人,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说,上世纪50年代,陈云非常繁忙,一度累垮了,不得不向中央请假休息。陈云到了晚年,才真正做到了“起居有时”。
通常,陈云在每天晚上11时半上床,12时左右就睡着了。翌日早上8时起床,8时半进早餐,中午要午睡。但陈云十分注意保证睡眠的质量,每次睡觉时都不许有人打扰,醒来后就能神采奕奕地去工作。
陈云的生活哲学是“睡眠第一,吃饭第二”。他非常重视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充足的睡眠,这是在长期战争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他说:“红军打仗,为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往往需急行军,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但当部队找到宿营地后,许多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找地方睡觉。因为只有恢复体力,才有胃口吃饭,即使吃不上饭,也会有体力走路。”事实上,他睡眠的时间并不多。建国后,他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左右。有一次,陈云对来访的前苏联朋友说:“身体还可以,就是睡觉太少,一天4小时都保证不了。”
毛主席建议陈云洗冷水浴健身
众所周知,抽烟是健康的大敌,陈老一度嗜烟如命,然而上世纪60年代他发现身体有所不适后,就毅然地把烟戒掉了。
陈云还很重视锻炼,坚持每天散步,有时也做做操。1953年3月毛泽东建议陈云洗冷水浴健身,并说:“擦一二年可收大效。”他欣然接受,从此长期坚持,很少间断。从1953年至1979年,陈云坚持冷水擦身体达26年。
陈云本来就多才多艺,喜欢评弹,会吹箫、吹笛,也会拉二胡,在繁忙工作之余常以此自娱。他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有空时就写上一两幅,放松一下紧张的大脑。
两个量米筒让“饮食有节”
陈云原本和家人一起进餐。步入晚年后,由于他的饮食与家人不同,也就分开单独进餐。
他的早餐,从喝一杯牛奶改为喝一杯豆浆,主要是考虑到豆浆无胆固醇,更适宜于老年人饮用。另外,还吃两片面包、一碗稀饭。于若木说,陈云的中餐和晚餐也很简单,中午一荤一素,晚餐一个豆腐,一个蔬菜。陈云很节约,每一回都吃光了菜,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从不浪费。
陈云的菜谱,大体上做到一个星期内不重复——除了早餐“千篇一律”之外。豆制品是他的常菜。不过,总是变点花样给他吃,比如,做豆腐干丝,上海的“百页包肉”,还有豆瓣泥,等等。
陈云每顿中饭吃二两米饭,晚餐则吃一两半米饭。不过,由于他的牙齿不好,对于饭的软硬要求颇为“严格”。
所谓饭的软硬,无非是控制好加水量罢了。有一段时间,陈云的厨师病了,就由于若木“顶班”,顶了将近一年。在这一年中,于若木有所“发明创造”:她用硬纸片剪成两个圆筒,再亲手用线缝上底。她用这两个一大一小的圆筒盛米,再用秤称米,使大圆筒正好盛米二两,小圆筒盛米一两半。这样,给他做中饭,用大圆筒量米就行了;做晚饭则用小圆筒量米。
后来,陈云和她到上海去,她把这特殊的“量具”也带去了。上海招待所的服务员见了,就用铁皮焊了两个圆筒给她。这两个铁圆筒,竟一直用到他的晚年。
至于控制加水量,于若木也有所“发明创造”:她做了个“量水器”,专门测量加水后米层上面水的高度。经过一次次试验,在陈云以为软硬最适合的时候,她在“量水器”上划了个刻度。从此,她一直照这个刻度加水,做出的饭不软不硬,恰到好处,陈云都很满意。
营养家夫人让陈云更健康
于若木从营养学角度知道,微量元素硒有抗衰老的功能,又得知陕西省紫阳县所生产的“紫阳保健茶”,天然富硒。她就汇钱给紫阳县茶厂,购买这种“硒茶”。
她把硒茶掺在龙井里给陈云饮用。先是加少量的硒茶,陈云没有提出异议,她就慢慢增加,以至于到百分之四十、五十,最后增加到三分之二。
于若木知道灵芝具有抗衰老作用,就向保健医生建议,给陈云服用灵芝提取液制的灵芝胶囊,对于促进安眠、减轻肺气肿,具有一定的效果。
她也曾把花粉制剂掺在豆浆里,给陈云服用。她针对陈老的体质特点,专门为他开了一份保健食谱——早餐两片面包、一杯豆浆、一碗稀饭、一个煮核桃仁。
多年来,陈老每餐食谱以此为标准。后来条件好了,有人建议陈云把早餐改为牛奶、鸡蛋。但于若木却不同意,她说:“日常饮食中最重要、最大量的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其中蛋白质曾被认为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物质。”
因此,陈云能够长寿,确实和于若木这位营养学家的细心调理分不开。
(据《健康时报》)
睡眠第一,吃饭第二
谈到起居,陈云的夫人,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说,上世纪50年代,陈云非常繁忙,一度累垮了,不得不向中央请假休息。陈云到了晚年,才真正做到了“起居有时”。
通常,陈云在每天晚上11时半上床,12时左右就睡着了。翌日早上8时起床,8时半进早餐,中午要午睡。但陈云十分注意保证睡眠的质量,每次睡觉时都不许有人打扰,醒来后就能神采奕奕地去工作。
陈云的生活哲学是“睡眠第一,吃饭第二”。他非常重视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充足的睡眠,这是在长期战争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他说:“红军打仗,为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往往需急行军,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但当部队找到宿营地后,许多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找地方睡觉。因为只有恢复体力,才有胃口吃饭,即使吃不上饭,也会有体力走路。”事实上,他睡眠的时间并不多。建国后,他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左右。有一次,陈云对来访的前苏联朋友说:“身体还可以,就是睡觉太少,一天4小时都保证不了。”
毛主席建议陈云洗冷水浴健身
众所周知,抽烟是健康的大敌,陈老一度嗜烟如命,然而上世纪60年代他发现身体有所不适后,就毅然地把烟戒掉了。
陈云还很重视锻炼,坚持每天散步,有时也做做操。1953年3月毛泽东建议陈云洗冷水浴健身,并说:“擦一二年可收大效。”他欣然接受,从此长期坚持,很少间断。从1953年至1979年,陈云坚持冷水擦身体达26年。
陈云本来就多才多艺,喜欢评弹,会吹箫、吹笛,也会拉二胡,在繁忙工作之余常以此自娱。他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有空时就写上一两幅,放松一下紧张的大脑。
两个量米筒让“饮食有节”
陈云原本和家人一起进餐。步入晚年后,由于他的饮食与家人不同,也就分开单独进餐。
他的早餐,从喝一杯牛奶改为喝一杯豆浆,主要是考虑到豆浆无胆固醇,更适宜于老年人饮用。另外,还吃两片面包、一碗稀饭。于若木说,陈云的中餐和晚餐也很简单,中午一荤一素,晚餐一个豆腐,一个蔬菜。陈云很节约,每一回都吃光了菜,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从不浪费。
陈云的菜谱,大体上做到一个星期内不重复——除了早餐“千篇一律”之外。豆制品是他的常菜。不过,总是变点花样给他吃,比如,做豆腐干丝,上海的“百页包肉”,还有豆瓣泥,等等。
陈云每顿中饭吃二两米饭,晚餐则吃一两半米饭。不过,由于他的牙齿不好,对于饭的软硬要求颇为“严格”。
所谓饭的软硬,无非是控制好加水量罢了。有一段时间,陈云的厨师病了,就由于若木“顶班”,顶了将近一年。在这一年中,于若木有所“发明创造”:她用硬纸片剪成两个圆筒,再亲手用线缝上底。她用这两个一大一小的圆筒盛米,再用秤称米,使大圆筒正好盛米二两,小圆筒盛米一两半。这样,给他做中饭,用大圆筒量米就行了;做晚饭则用小圆筒量米。
后来,陈云和她到上海去,她把这特殊的“量具”也带去了。上海招待所的服务员见了,就用铁皮焊了两个圆筒给她。这两个铁圆筒,竟一直用到他的晚年。
至于控制加水量,于若木也有所“发明创造”:她做了个“量水器”,专门测量加水后米层上面水的高度。经过一次次试验,在陈云以为软硬最适合的时候,她在“量水器”上划了个刻度。从此,她一直照这个刻度加水,做出的饭不软不硬,恰到好处,陈云都很满意。
营养家夫人让陈云更健康
于若木从营养学角度知道,微量元素硒有抗衰老的功能,又得知陕西省紫阳县所生产的“紫阳保健茶”,天然富硒。她就汇钱给紫阳县茶厂,购买这种“硒茶”。
她把硒茶掺在龙井里给陈云饮用。先是加少量的硒茶,陈云没有提出异议,她就慢慢增加,以至于到百分之四十、五十,最后增加到三分之二。
于若木知道灵芝具有抗衰老作用,就向保健医生建议,给陈云服用灵芝提取液制的灵芝胶囊,对于促进安眠、减轻肺气肿,具有一定的效果。
她也曾把花粉制剂掺在豆浆里,给陈云服用。她针对陈老的体质特点,专门为他开了一份保健食谱——早餐两片面包、一杯豆浆、一碗稀饭、一个煮核桃仁。
多年来,陈老每餐食谱以此为标准。后来条件好了,有人建议陈云把早餐改为牛奶、鸡蛋。但于若木却不同意,她说:“日常饮食中最重要、最大量的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其中蛋白质曾被认为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物质。”
因此,陈云能够长寿,确实和于若木这位营养学家的细心调理分不开。
(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