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我们对小学思品教学的实质和规律也有了深切的体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思品教学改革作为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同时其固有的弊病仍有显露,突出表现在现有的思品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不同程度的割裂。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简单剖析,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关键词:生活化 相生共进 教学关系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向纵深开展,作为一名常年在一线工作的小学思品教师,我对于这轮改革意义的认识也由浅入深,由混沌而明晰。就我们从事的思品教育工作而言,其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让思品教学真正回归生活本身。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多与此大相径庭甚至是完全背离的想法和做法,这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反思。
一、现实教学之困
1、应试教育余毒犹在,学校教育工作普遍存有“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仅仅将思品课作为一门次于语文和数学的二级学科存在,知识化倾向明显,尤其是学校往往将思品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这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被严重弱化,直接造成了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现状。
2、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凸显思品教学生活化这一命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使得这一进程步履维艰。时下流行一种叫“5+2=0”的说法,即学生在校五天取得的教育效果敌不过两天非在校时间受到的负面影响。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道出思品教学所处的尴尬处境。
3、相关师资力量匮乏,教师专业知识不完备。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学校,思品课很少有专职教师,大多是兼职,不少学校基本上处于聊胜于无的境况。在繁重的教学任务重压下,加之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思品教师的研究能力匮乏,使思品课教学与研究缺乏动力与活力,机械操作多,创新变通少,加剧了上述状况的严重性。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更需要我们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实践,使其与学生生活相生共进
1、教学关系生活化,让学生投入生活、乐于学习。
首先,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其次,要注意引导大家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在学习、思维、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别人、尊重和欣赏别人,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能直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师生互动,强调师生交往,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2、教学方式生活化,让学生模拟生活,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并适时进行价值引导。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同学之间》,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了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同学之间要学会尊重、相互谅解,多为同学着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3、将课堂延伸至生活,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
如教学《身边的“朋友”》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公共设施遭破坏特别严重: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公用电话遍体鳞伤,健身器材肢体不全……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社区干部,开展了“保护身边的‘朋友’”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被破坏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破坏的各种原因,设计出保护公共设施的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因素的情境下,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观察、体验、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了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把握教育“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主旋律。思品教育教学只有回归生活、关爱生命才能展示它无穷的魅力,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简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如此,思品教学才真正会活力无限。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2、吴慧珠 学习和实施《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键词:生活化 相生共进 教学关系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向纵深开展,作为一名常年在一线工作的小学思品教师,我对于这轮改革意义的认识也由浅入深,由混沌而明晰。就我们从事的思品教育工作而言,其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让思品教学真正回归生活本身。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多与此大相径庭甚至是完全背离的想法和做法,这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反思。
一、现实教学之困
1、应试教育余毒犹在,学校教育工作普遍存有“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仅仅将思品课作为一门次于语文和数学的二级学科存在,知识化倾向明显,尤其是学校往往将思品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这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被严重弱化,直接造成了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现状。
2、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凸显思品教学生活化这一命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使得这一进程步履维艰。时下流行一种叫“5+2=0”的说法,即学生在校五天取得的教育效果敌不过两天非在校时间受到的负面影响。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道出思品教学所处的尴尬处境。
3、相关师资力量匮乏,教师专业知识不完备。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学校,思品课很少有专职教师,大多是兼职,不少学校基本上处于聊胜于无的境况。在繁重的教学任务重压下,加之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思品教师的研究能力匮乏,使思品课教学与研究缺乏动力与活力,机械操作多,创新变通少,加剧了上述状况的严重性。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更需要我们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实践,使其与学生生活相生共进
1、教学关系生活化,让学生投入生活、乐于学习。
首先,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其次,要注意引导大家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在学习、思维、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别人、尊重和欣赏别人,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能直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师生互动,强调师生交往,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2、教学方式生活化,让学生模拟生活,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并适时进行价值引导。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同学之间》,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了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同学之间要学会尊重、相互谅解,多为同学着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3、将课堂延伸至生活,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
如教学《身边的“朋友”》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公共设施遭破坏特别严重: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公用电话遍体鳞伤,健身器材肢体不全……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社区干部,开展了“保护身边的‘朋友’”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被破坏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破坏的各种原因,设计出保护公共设施的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因素的情境下,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观察、体验、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了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把握教育“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主旋律。思品教育教学只有回归生活、关爱生命才能展示它无穷的魅力,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简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如此,思品教学才真正会活力无限。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2、吴慧珠 学习和实施《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