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农历的乙酉年,若按十二生肖排序则是鸡年。电视、广播、报刊,甚至戏曲、电影纷纷以鸡为主角,唱起了骁勇、仁义、诚信,当然更多的还是“吉(鸡)祥如意”的赞歌。
提到鸡,许多青少年朋友自然地会联想到肯德基和麦当劳香喷喷的鸡腿、鸡翅和鸡肉汉堡,而年纪较大的长者,在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则是“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报晓公鸡。见多识广的读者们会说,还有元宝鸡、贵妇鸡、长鸣鸡、长尾鸡、斗鸡呢!是的,这些都属于观赏鸡。大家可不要忘记,还有我国著名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中的主要成分——丝羽乌骨鸡。以上这些,无论是肉用、药用还是观赏用的鸡,都是人工培育品种,看起来琳琅满目,但追根溯源,如同家马、家犬、家猫一样,是人工筛选、定向培育的结果。家鸡也是来自野生的鸡,是由一种生活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原鸡长期驯化而来。据化石考证,发现约在8000多年前我国就有原鸡驯化为家禽的记录。野生原鸡远远望去像是品种不纯、发育不足的小柴鸡。
那么,什么是野生的鸡类呢?一般来说,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鸡类都可以称之为野生鸡类。据动物学家研究,全世界的野生鸡类共有276种,动物分类学家把它们都划人了鸟纲、鸡形目中。
现今中国是野生鸡类分布最多的国家,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中国出土文物中就有长尾雉的图像,殷商甲骨文中也记载有雉、鸡的字样。如果谈到化石,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地层中就发现鸡类化石,在第三纪的地层中也发现3种鸡类的化石,在晚更新世地层只发现了6种鸡类化石。在中国古人类氏族部落中,由于对野生鸡类的联想和幻想,还有以鸡为主体的图腾。
距今2500年前的《尚书》中记载了14种雉类,唐宋的《禽经》收入了707多种鸟类(含雉鸡),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记录了12种野生鸡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还建立了多个以濒危珍稀野生鸡类为主或综合性的保护区,对其物种和生境进行了有效的就地保护;与此同时,各动物园、驯养场也对受保护的野生鸡类开展人工养殖——易地(即换个地方)保护。这里要向广大读者说明一下,不管你想作为经济动物还是作为观赏动物饲养,凡是涉及到登录保护名单(国内外)的动物,都必须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驯养繁殖许可证》,否则会被视为非法养殖。
在养殖过程中,有不少技术难关,人工饲养成功与否,繁殖是关键的标志。为此,科技人员首先要深入野外,对每种珍稀濒危雉类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观察记录。通常他们要滞留一个或两个繁殖周期,从配对、营巢、产卵、孵化、育雏,直至幼鸟离巢。这期间,调查人员要记录下每种鸟都在什么环境中筑巢?在树上还是地面?巢的材料都有什么?孵化中的种鸟的取食规律?它何时翻蛋,晾蛋,一天需翻晾几次?雏鸟出壳后,亲鸟如何哺喂?雏鸟的生长发育情况怎样?这些野外观察数据都是人工繁育的基础。正是由于前期的大量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才使诸多的国家的I、Ⅱ级保护雉类在人工饲养下繁殖成功,一些物种还创下国内外新纪录,如:绿尾虹雉、黄腹角雉、哈曼马鸡、黑颈长尾雉等。
说起人工繁育珍稀濒危雉类,还真有不少趣事。在饲养繁殖初期,由于种种原因,雌鸟产卵后弃卵不孵。这可急坏了科技人员,这些都是“金蛋、银蛋”啊!他们冥思苦想,决定用乌骨鸡做保姆鸡代孵。乌骨鸡爱就巢(趴窝),就利用它的这个习性,把挑选的种卵陆续放在它的窝里。开始还在它离巢时放,后来发现就是在它趴窝时放,它也来者不拒,不像有些鸟把不属于自己的卵扒出巢外。你别说,它还真尽职尽责,尽管巢中的卵的数量、颜色、大小不一,有所变化,它都毫不迟疑照孵不误,而且,雏鸟出壳后不论大小是否一样它都哺育。看着保姆鸡精心地带着别人的孩子漫步,人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后来,饲养规模和种类都扩大了,保姆鸡难以胜任。科技人员就利用多台经过改制的孵化器,根据不同鸟的不同要求,不同条件,调试模拟好亲鸟孵化的相应温度、湿度,并代替亲鸟人工控制翻卵、晾卯时间,批量进行孵化也获得成功。当然,在孵化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实行24小时的值守,从种卵的保存到控制孵化各阶段的温、湿度,从定时验卵到为逾期不能自行破壳的雏鸟打孔“助产”,这一系列工作都要求技术独到和经验娴熟。
孵化问题解决了,人工育雏又成了难题。要知道雉鸡类雏鸟是早成鸟,它们出壳后便能随着亲鸟奔跑、觅食,可机器孵出的雏鸟,只能靠饲养人员来引导。动物行为学家们研究认为,早成鸟出壳后,会把第一眼见到的活动物体视为自己的母亲。于是饲养人员便担当起“亲鸟”的重任,他们不厌其烦地烦导雏鸟去饮水、吃食,一只又一只,直到整批鸟都学会自行解决。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雉类的繁育已经基本过关,只有血雉仍在研究攻克中。数量增加了,种群扩大了,它们能否从保护名单上去掉?能否从经济上利用呢?回答是:还不能!因为,首先,扩大的是人工种群,不是野外自然种群,从人工种群到自然种群还要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再引入”,即野化回归自然栖息地的过程。其次,一个受到保护的物种,要想合理利用,必须能达到繁殖出子二代以后(即野生的物种算第一代,人工饲养下繁殖的后代为子一代,由子一代(雌、雄)繁殖的后代才是子二代),经有关部门批准才可作为商品利用。目前,已有许多雉鸡人工繁育到了子几代,繁育技术也很成熟。
例如,中国的特有物种绿尾虹雉,便是经过人工繁育出子二代后送到美国圣迭哥动物园,在那里它们已经安家落户繁衍后代了。雉鸡(又名环颈雉、野鸡,未被列入保护名单)在我国广泛分布,较早人工繁育成功。有朋友想问,野生和人养的怎么区分呢?一般来说可以看它的喙(嘴),野生的鸡因在自然环境中取食,被砂石等硬物磨损,上下喙长短较为正常。而人工养殖的因缺少磨损环节,上喙会较长,且体型也较肥胖。雉鸡繁育成功后被国外引进,经过人工筛选、培育后,又作为经济动物,重新输入中国,只是换了个名字——七彩山鸡,不少人还真以为是外国鸡呢,令人啼笑皆非。
当然我国也有引入外国鸡成功繁育的,如原产印度、斯里兰卡(主要是印度)的蓝孔雀,原产非洲的珍珠鸡,都已成为经济动物被利用。不过不论哪种人工繁育的野生雉鸡,餐馆要利用可得经过批准。
最后,提到国鸟评选,国鸟的出现已有200多年历史,18世纪至今期间,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已选出自己的国鸟。中国全国绿化委员会在第14次会议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鸟、省鸟的评选活动。目前已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了自己的省(区、市)鸟,连台湾省也选出了自己的省鸟——帝雉(黑长尾雉)。中国的地图颇似一只昂首啼鸣的雄鸡,因此,不少朋友希望中国的国鸟能选为雄鸡,但目前世界上已有不止一个国家将公鸡定为国鸟,于是,人们便把目光转向中国特有的其他雉类。现将中国的著名雉类列举如下:
凤凰:虚拟鸟,来自民间传说,雄为凤、雌为凰。神鸟,百鸟之王。
褐马鸡:中国I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种,以骁勇、好斗闻名。
红腹锦鸡:中国Ⅱ级保护动物,羽色斑斓、艳丽,常被比拟凤凰,俗称金鸡。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曾将此鸟选为中国的代表鸟。
黄腹角雉:中国I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种,野外数量约4000只。俗称角鸡。
绿尾虹雉:中国I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种,俗称贝母鸡。
当然,候选的鸟还有不少,究竟如何选出,会选哪种鸟,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
被列人世界红皮书中的全球野生鸡类有18种,中国就有11种,占61.11%。其中濒危种有: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黑头角雉;易危种有:藏马鸡、蓝鹇、黑长尾雉;珍稀种有:黑颈长尾雉、白尾梢虹雉、灰腹角雉。
提到鸡,许多青少年朋友自然地会联想到肯德基和麦当劳香喷喷的鸡腿、鸡翅和鸡肉汉堡,而年纪较大的长者,在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则是“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报晓公鸡。见多识广的读者们会说,还有元宝鸡、贵妇鸡、长鸣鸡、长尾鸡、斗鸡呢!是的,这些都属于观赏鸡。大家可不要忘记,还有我国著名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中的主要成分——丝羽乌骨鸡。以上这些,无论是肉用、药用还是观赏用的鸡,都是人工培育品种,看起来琳琅满目,但追根溯源,如同家马、家犬、家猫一样,是人工筛选、定向培育的结果。家鸡也是来自野生的鸡,是由一种生活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原鸡长期驯化而来。据化石考证,发现约在8000多年前我国就有原鸡驯化为家禽的记录。野生原鸡远远望去像是品种不纯、发育不足的小柴鸡。
那么,什么是野生的鸡类呢?一般来说,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鸡类都可以称之为野生鸡类。据动物学家研究,全世界的野生鸡类共有276种,动物分类学家把它们都划人了鸟纲、鸡形目中。
现今中国是野生鸡类分布最多的国家,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中国出土文物中就有长尾雉的图像,殷商甲骨文中也记载有雉、鸡的字样。如果谈到化石,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地层中就发现鸡类化石,在第三纪的地层中也发现3种鸡类的化石,在晚更新世地层只发现了6种鸡类化石。在中国古人类氏族部落中,由于对野生鸡类的联想和幻想,还有以鸡为主体的图腾。
距今2500年前的《尚书》中记载了14种雉类,唐宋的《禽经》收入了707多种鸟类(含雉鸡),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记录了12种野生鸡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还建立了多个以濒危珍稀野生鸡类为主或综合性的保护区,对其物种和生境进行了有效的就地保护;与此同时,各动物园、驯养场也对受保护的野生鸡类开展人工养殖——易地(即换个地方)保护。这里要向广大读者说明一下,不管你想作为经济动物还是作为观赏动物饲养,凡是涉及到登录保护名单(国内外)的动物,都必须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驯养繁殖许可证》,否则会被视为非法养殖。
在养殖过程中,有不少技术难关,人工饲养成功与否,繁殖是关键的标志。为此,科技人员首先要深入野外,对每种珍稀濒危雉类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观察记录。通常他们要滞留一个或两个繁殖周期,从配对、营巢、产卵、孵化、育雏,直至幼鸟离巢。这期间,调查人员要记录下每种鸟都在什么环境中筑巢?在树上还是地面?巢的材料都有什么?孵化中的种鸟的取食规律?它何时翻蛋,晾蛋,一天需翻晾几次?雏鸟出壳后,亲鸟如何哺喂?雏鸟的生长发育情况怎样?这些野外观察数据都是人工繁育的基础。正是由于前期的大量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才使诸多的国家的I、Ⅱ级保护雉类在人工饲养下繁殖成功,一些物种还创下国内外新纪录,如:绿尾虹雉、黄腹角雉、哈曼马鸡、黑颈长尾雉等。
说起人工繁育珍稀濒危雉类,还真有不少趣事。在饲养繁殖初期,由于种种原因,雌鸟产卵后弃卵不孵。这可急坏了科技人员,这些都是“金蛋、银蛋”啊!他们冥思苦想,决定用乌骨鸡做保姆鸡代孵。乌骨鸡爱就巢(趴窝),就利用它的这个习性,把挑选的种卵陆续放在它的窝里。开始还在它离巢时放,后来发现就是在它趴窝时放,它也来者不拒,不像有些鸟把不属于自己的卵扒出巢外。你别说,它还真尽职尽责,尽管巢中的卵的数量、颜色、大小不一,有所变化,它都毫不迟疑照孵不误,而且,雏鸟出壳后不论大小是否一样它都哺育。看着保姆鸡精心地带着别人的孩子漫步,人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后来,饲养规模和种类都扩大了,保姆鸡难以胜任。科技人员就利用多台经过改制的孵化器,根据不同鸟的不同要求,不同条件,调试模拟好亲鸟孵化的相应温度、湿度,并代替亲鸟人工控制翻卵、晾卯时间,批量进行孵化也获得成功。当然,在孵化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实行24小时的值守,从种卵的保存到控制孵化各阶段的温、湿度,从定时验卵到为逾期不能自行破壳的雏鸟打孔“助产”,这一系列工作都要求技术独到和经验娴熟。
孵化问题解决了,人工育雏又成了难题。要知道雉鸡类雏鸟是早成鸟,它们出壳后便能随着亲鸟奔跑、觅食,可机器孵出的雏鸟,只能靠饲养人员来引导。动物行为学家们研究认为,早成鸟出壳后,会把第一眼见到的活动物体视为自己的母亲。于是饲养人员便担当起“亲鸟”的重任,他们不厌其烦地烦导雏鸟去饮水、吃食,一只又一只,直到整批鸟都学会自行解决。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雉类的繁育已经基本过关,只有血雉仍在研究攻克中。数量增加了,种群扩大了,它们能否从保护名单上去掉?能否从经济上利用呢?回答是:还不能!因为,首先,扩大的是人工种群,不是野外自然种群,从人工种群到自然种群还要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再引入”,即野化回归自然栖息地的过程。其次,一个受到保护的物种,要想合理利用,必须能达到繁殖出子二代以后(即野生的物种算第一代,人工饲养下繁殖的后代为子一代,由子一代(雌、雄)繁殖的后代才是子二代),经有关部门批准才可作为商品利用。目前,已有许多雉鸡人工繁育到了子几代,繁育技术也很成熟。
例如,中国的特有物种绿尾虹雉,便是经过人工繁育出子二代后送到美国圣迭哥动物园,在那里它们已经安家落户繁衍后代了。雉鸡(又名环颈雉、野鸡,未被列入保护名单)在我国广泛分布,较早人工繁育成功。有朋友想问,野生和人养的怎么区分呢?一般来说可以看它的喙(嘴),野生的鸡因在自然环境中取食,被砂石等硬物磨损,上下喙长短较为正常。而人工养殖的因缺少磨损环节,上喙会较长,且体型也较肥胖。雉鸡繁育成功后被国外引进,经过人工筛选、培育后,又作为经济动物,重新输入中国,只是换了个名字——七彩山鸡,不少人还真以为是外国鸡呢,令人啼笑皆非。
当然我国也有引入外国鸡成功繁育的,如原产印度、斯里兰卡(主要是印度)的蓝孔雀,原产非洲的珍珠鸡,都已成为经济动物被利用。不过不论哪种人工繁育的野生雉鸡,餐馆要利用可得经过批准。
最后,提到国鸟评选,国鸟的出现已有200多年历史,18世纪至今期间,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已选出自己的国鸟。中国全国绿化委员会在第14次会议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鸟、省鸟的评选活动。目前已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了自己的省(区、市)鸟,连台湾省也选出了自己的省鸟——帝雉(黑长尾雉)。中国的地图颇似一只昂首啼鸣的雄鸡,因此,不少朋友希望中国的国鸟能选为雄鸡,但目前世界上已有不止一个国家将公鸡定为国鸟,于是,人们便把目光转向中国特有的其他雉类。现将中国的著名雉类列举如下:
凤凰:虚拟鸟,来自民间传说,雄为凤、雌为凰。神鸟,百鸟之王。
褐马鸡:中国I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种,以骁勇、好斗闻名。
红腹锦鸡:中国Ⅱ级保护动物,羽色斑斓、艳丽,常被比拟凤凰,俗称金鸡。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曾将此鸟选为中国的代表鸟。
黄腹角雉:中国I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种,野外数量约4000只。俗称角鸡。
绿尾虹雉:中国I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种,俗称贝母鸡。
当然,候选的鸟还有不少,究竟如何选出,会选哪种鸟,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
被列人世界红皮书中的全球野生鸡类有18种,中国就有11种,占61.11%。其中濒危种有: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黑头角雉;易危种有:藏马鸡、蓝鹇、黑长尾雉;珍稀种有:黑颈长尾雉、白尾梢虹雉、灰腹角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