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校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存在主题价值虚化、主题问题泛化和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化的倾向。为克服这种现象,提高学校主题教研活动的质量与品质,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一是主题确定优质化,二是活动设计系列化,三是实施准备精细化,四是主题评价的多元化。
主题教研 质量 品质
学校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克服了传统教研活动形式化、参与被动化、内容随意化和教学经验化问题。主题教研成为学校改造传统教研活动的有力抓手。通过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促进了教师内生性成长,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品质,促使教研文化良性发展,从而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主题教研活动的质量不高。
一、存在的问题
1.主题价值虚化
教研组主题价值的虚化指教研组选定主题进行研究,但是选定的主题研究价值不大,选定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主题来研究,主题质量存在问题,主题的选定不是基于学校发展、教研组和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所选择的主题处于游离状态,不能落地生根,自然就缺乏研究的价值。
2.主题问题泛化
主题问题泛化指教研组一学期选定的问题太多、随意性大、集中度不高、差异性大、缺乏整合与统领。这就导致了教研组在实施的过程中浅尝辄止,难以深入下去。教研组主题研究缺乏长远的规划,这种缺乏整合与统领的研究实践,不足以促进教师理念的提升与专业的成长。
3.活动开展形式化
教研组主题开展的形式化表现在教研组主题教研的开展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研任务,没有提升到教研组自身发展和教师发展高度上来认识。因此,在开展主题研究的工作上表现为事前主题教研准备得不充分,事中活动研讨不务实,事后总结不到位,有敷衍塞责的行为。主题教研最忌的是形式化,一旦作为形式来搞,主题教研的作用就消失殆尽[1]。
二、解决的办法
1.主题确定优质化
主题确定优质化即主题的选定表现为出众、出彩,也即我们研究的对象非常有价值,具有学科发展根本性、典型性的特征,要克服主题研究中主题价值虚化与问题泛化的问题。因此确定的主题必须要能够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选定这个主题,研究这个主题有怎样的价值,切入点选择对不对[1]。主题确定优质化回答了主题教研中的主题自身价值问题。这是我们实施主题教研的前提与基础,它关系到我们研究的质量。教研组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间地带,教研组主题的确定对于教研组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理论模型
这一理论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教研组的主题确定是基于学校主题发展,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重大的问题。教研组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要融为一体,要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教研组教师主题的选定又依据教研组主题的选定而来。这样,学校在推进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被层层分解、逐一落实,从而形成合力,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这样,学校各个教研组就形成了学校主题下的系列化主题,而教师展开的主题研究实践就形成了学校主题下的主题群落(如图1,见下页)。主题间相互呼应、共同成长,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主题优化
主题优化指教研组主题的选定经历筛选、提炼形成优质化的主题。这一阶段,教研组教师必须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展开探讨,不断提升研究主题的价值。一般的做法是,在学校大主题框架下,教研组的每个教师写出自己在教学问题中最大的困惑,教研组组长组织教师进行整合,形成本教研组要研究的问题,然后邀请学校或者校外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最后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再次在教研组进行讨论形成本教研组研究的主题。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多次整合就达到了主题优化的目的,确保了主题教研主题的品质。
2.活动设计系列化
主题活动系列化指教研组围绕选定主题设计安排一组相关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序列化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连续性活动过程,从总体上把握、整体上优化,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教研组一般以一学期为单位对主题教研的开展进行整体设计。主要围绕以下6个方面进行。
(1)确定主题:开学初教研组围绕学校主题选定教研组主题。主题选定基于学校、教研组和教师的发展实际。
(2)制定计划:教研组围绕主题教研活动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人人做事、事事落实。
(3)专题学习:教研组围绕主题进行专题理论学习。一学期一般不少于三次。其基本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实践前的专题理论培训,目的是开阔教师的视野,深化和提升教师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二是实践中边学习边实践,目的是验证理论在实践中运用,提升教师实践智慧。三是实践后的学习,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师对主题的专业认识,发展教师的专业理念。
(4)课例实证:教研组基于主题的多次课例研修。一学期一般不少于八次。其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一人同课多次异构,二是多人一次同课异构。
(5)主题研讨:教研组基于主题课例的多次讨论与研究。我校课例研讨采取“1 N”的模式进行:“1”指每次课例研讨都有1个主评人,“N”指教研组的其他成员。每个成员都要对上课教师指出本次上课的优点有哪些,还有哪些不足,不足之处又如何改进。在其他教师发言后,本节课例的主评人结合其他教师的发言,做出全面、系统、客观、公正的点评。
(6)成果展评: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主题研究成果课例的展示,二是教研组本期全体教师主题研究成果的展评(教研组可以制作成展板)。主题教研开展得如何,通过教研组课例的呈现是可以看出来的。教研组是否下了功夫?是真做还是假做?教师在一学期的主题研究活动中是否有所收获,收获大不大?通过一次主题研究的成果展评足以看出来。
教研组基于这样的主题研究实践活动安排,不仅使主题教研活动开展持续化与常态化,而且达到了主题活动开展的序列化与系列化。既做到了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又体现了主题活动的内在联系与价值所在。 3.实施准备精细化
主题准备的精细化指教研组每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准备得细致、周到。关注每次主题教研活动的细节,不遗漏,做到有的放矢。要做到主题研究精细化的准备,教研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课前预备会
教研组长召开主题教研活动预备会,一是向教研组全体成员明确本次主题教研的目的是什么;二是说明这次课例由谁来承担,谁来做主评人;三是确定其他成员的分工,比如说由谁来制作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观察任务如何分工,观察后资料的统计与整理由谁来完成等。
(2)课后研讨会准备
课后的研讨活动准备安排一般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
①议课:第一步,上课教师围绕主题谈自己是怎样把主题意图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去的,上课后教学设计意图是否达到了?哪些做得好?还有哪些不足?第二步,教研组其他成员围绕主题议课。第三步,本次主题研究的主评人进行点评。
②总结:一是教研组长总结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得失。二是本次课例执教者根据研讨的建议修改形成二次上课的教学设计。三是其他成员总结,反思自己的所得,特别是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来表现这次主题研究活动开展的情况。
4.主题评价多元化
开展教研组主题教研的评价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改进工作,促进教研组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借助评价来唤醒教师的自觉与进取。评价不仅是管理的需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撬动学校的各种力量,让其产生效益。主题评价的多元化指学校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考量与测评。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1)评价主体的多元
学校主题教研的管理部门是主题教研的重要评价者。除此以外,评价的主体还可以是教师自身对本组主题教研开展的评价和教研组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自评唤醒“自我”,通过互评打破教研组封闭发展,促进教研组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与共同提高。通过校评树立先进、鞭策后进。
(2)评价内容的多元
评价主题教研活动要从主题确定价值、计划的制定、过程实施情况和主题活动开展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过程性,把一学期的主题活动开展纳入到整个评价过程中去,避免主题活动开展的形式化,实施一体化的评价。
(3)评价成果的多元
成果的多元指主题教研成果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教研组主题研究的成果可以通过教师的反思、案例、论文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看教师通过主题研究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面是否有所提升。如果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的能力都获得了进步与发展,那么教研组开展主题教研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主题教研的主题优质化、活动设计系列化、实施准备精细化和评价多元化从不同维度系统性地解读了学校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从而确保了主题教研活动开展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元昌.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1).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主题教研 质量 品质
学校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克服了传统教研活动形式化、参与被动化、内容随意化和教学经验化问题。主题教研成为学校改造传统教研活动的有力抓手。通过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促进了教师内生性成长,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品质,促使教研文化良性发展,从而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主题教研活动的质量不高。
一、存在的问题
1.主题价值虚化
教研组主题价值的虚化指教研组选定主题进行研究,但是选定的主题研究价值不大,选定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主题来研究,主题质量存在问题,主题的选定不是基于学校发展、教研组和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所选择的主题处于游离状态,不能落地生根,自然就缺乏研究的价值。
2.主题问题泛化
主题问题泛化指教研组一学期选定的问题太多、随意性大、集中度不高、差异性大、缺乏整合与统领。这就导致了教研组在实施的过程中浅尝辄止,难以深入下去。教研组主题研究缺乏长远的规划,这种缺乏整合与统领的研究实践,不足以促进教师理念的提升与专业的成长。
3.活动开展形式化
教研组主题开展的形式化表现在教研组主题教研的开展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研任务,没有提升到教研组自身发展和教师发展高度上来认识。因此,在开展主题研究的工作上表现为事前主题教研准备得不充分,事中活动研讨不务实,事后总结不到位,有敷衍塞责的行为。主题教研最忌的是形式化,一旦作为形式来搞,主题教研的作用就消失殆尽[1]。
二、解决的办法
1.主题确定优质化
主题确定优质化即主题的选定表现为出众、出彩,也即我们研究的对象非常有价值,具有学科发展根本性、典型性的特征,要克服主题研究中主题价值虚化与问题泛化的问题。因此确定的主题必须要能够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选定这个主题,研究这个主题有怎样的价值,切入点选择对不对[1]。主题确定优质化回答了主题教研中的主题自身价值问题。这是我们实施主题教研的前提与基础,它关系到我们研究的质量。教研组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间地带,教研组主题的确定对于教研组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理论模型
这一理论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教研组的主题确定是基于学校主题发展,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重大的问题。教研组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要融为一体,要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教研组教师主题的选定又依据教研组主题的选定而来。这样,学校在推进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被层层分解、逐一落实,从而形成合力,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这样,学校各个教研组就形成了学校主题下的系列化主题,而教师展开的主题研究实践就形成了学校主题下的主题群落(如图1,见下页)。主题间相互呼应、共同成长,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主题优化
主题优化指教研组主题的选定经历筛选、提炼形成优质化的主题。这一阶段,教研组教师必须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展开探讨,不断提升研究主题的价值。一般的做法是,在学校大主题框架下,教研组的每个教师写出自己在教学问题中最大的困惑,教研组组长组织教师进行整合,形成本教研组要研究的问题,然后邀请学校或者校外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最后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再次在教研组进行讨论形成本教研组研究的主题。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多次整合就达到了主题优化的目的,确保了主题教研主题的品质。
2.活动设计系列化
主题活动系列化指教研组围绕选定主题设计安排一组相关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序列化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连续性活动过程,从总体上把握、整体上优化,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教研组一般以一学期为单位对主题教研的开展进行整体设计。主要围绕以下6个方面进行。
(1)确定主题:开学初教研组围绕学校主题选定教研组主题。主题选定基于学校、教研组和教师的发展实际。
(2)制定计划:教研组围绕主题教研活动开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人人做事、事事落实。
(3)专题学习:教研组围绕主题进行专题理论学习。一学期一般不少于三次。其基本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实践前的专题理论培训,目的是开阔教师的视野,深化和提升教师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二是实践中边学习边实践,目的是验证理论在实践中运用,提升教师实践智慧。三是实践后的学习,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师对主题的专业认识,发展教师的专业理念。
(4)课例实证:教研组基于主题的多次课例研修。一学期一般不少于八次。其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一人同课多次异构,二是多人一次同课异构。
(5)主题研讨:教研组基于主题课例的多次讨论与研究。我校课例研讨采取“1 N”的模式进行:“1”指每次课例研讨都有1个主评人,“N”指教研组的其他成员。每个成员都要对上课教师指出本次上课的优点有哪些,还有哪些不足,不足之处又如何改进。在其他教师发言后,本节课例的主评人结合其他教师的发言,做出全面、系统、客观、公正的点评。
(6)成果展评: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主题研究成果课例的展示,二是教研组本期全体教师主题研究成果的展评(教研组可以制作成展板)。主题教研开展得如何,通过教研组课例的呈现是可以看出来的。教研组是否下了功夫?是真做还是假做?教师在一学期的主题研究活动中是否有所收获,收获大不大?通过一次主题研究的成果展评足以看出来。
教研组基于这样的主题研究实践活动安排,不仅使主题教研活动开展持续化与常态化,而且达到了主题活动开展的序列化与系列化。既做到了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又体现了主题活动的内在联系与价值所在。 3.实施准备精细化
主题准备的精细化指教研组每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准备得细致、周到。关注每次主题教研活动的细节,不遗漏,做到有的放矢。要做到主题研究精细化的准备,教研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课前预备会
教研组长召开主题教研活动预备会,一是向教研组全体成员明确本次主题教研的目的是什么;二是说明这次课例由谁来承担,谁来做主评人;三是确定其他成员的分工,比如说由谁来制作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观察任务如何分工,观察后资料的统计与整理由谁来完成等。
(2)课后研讨会准备
课后的研讨活动准备安排一般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
①议课:第一步,上课教师围绕主题谈自己是怎样把主题意图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去的,上课后教学设计意图是否达到了?哪些做得好?还有哪些不足?第二步,教研组其他成员围绕主题议课。第三步,本次主题研究的主评人进行点评。
②总结:一是教研组长总结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得失。二是本次课例执教者根据研讨的建议修改形成二次上课的教学设计。三是其他成员总结,反思自己的所得,特别是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来表现这次主题研究活动开展的情况。
4.主题评价多元化
开展教研组主题教研的评价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改进工作,促进教研组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借助评价来唤醒教师的自觉与进取。评价不仅是管理的需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撬动学校的各种力量,让其产生效益。主题评价的多元化指学校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考量与测评。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1)评价主体的多元
学校主题教研的管理部门是主题教研的重要评价者。除此以外,评价的主体还可以是教师自身对本组主题教研开展的评价和教研组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自评唤醒“自我”,通过互评打破教研组封闭发展,促进教研组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与共同提高。通过校评树立先进、鞭策后进。
(2)评价内容的多元
评价主题教研活动要从主题确定价值、计划的制定、过程实施情况和主题活动开展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过程性,把一学期的主题活动开展纳入到整个评价过程中去,避免主题活动开展的形式化,实施一体化的评价。
(3)评价成果的多元
成果的多元指主题教研成果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教研组主题研究的成果可以通过教师的反思、案例、论文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看教师通过主题研究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面是否有所提升。如果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的能力都获得了进步与发展,那么教研组开展主题教研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主题教研的主题优质化、活动设计系列化、实施准备精细化和评价多元化从不同维度系统性地解读了学校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从而确保了主题教研活动开展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元昌.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1).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