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un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塑造的过程中,众多艺术家对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对如何打造漓江画派文化品牌进行了探讨,黄格胜、左剑虹等艺术家提出打造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在树立广西文化形象、增强广西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广西自治区政府也对打造漓江画派文化品牌的必然性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到目前为止,得益于自治区政府的扶植和众多艺术家们的努力,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漓江画派;文化品牌;策略研究
  “漓江画派”作为当代中国绘画流派之一,其崛起是广西艺术界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漓江画派以表现时代风貌为宗旨,以广西的山川为对象,追溯其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漓江画派的出现并不是强行人为出现的画派。早在北宋时,米芾就曾画过不少以广西山水为题材的山水画。到了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作品中广西山水的形象深现其中,并对此后的广西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了近代,齐白石、徐悲鸿等一大批艺术家曾创作过许多以漓江山水为题材的名作,这为漓江画派后来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黄格胜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画家在對本土风景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漓江画派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一、漓江画派文化品牌的形成
  广西虽然远离中原文化圈,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是广西自身的文化不仅很丰富而且颇具特色。其中,绘画作为广西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以本文的研究主体为例,漓江画派的历史渊源也十分悠久,从北宋的米芾,到清代的石涛,再到近代的徐悲鸿、齐白石等著名画家,以广西山水为创作题材的画家、作品从未间断。
  建国之后,广西也曾多次提出打造自己独有的绘画艺术流派。1960年代,广西著名画家阳太阳提出了“桂林画派”的口号,而涂克则提出了“亚热带画派”的口号。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倡议和努力不仅促进了广西打造自身独特风格画派的进程向前发展,而且为将来漓江画派的形成做了铺垫。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黄格胜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开始了以漓江山水为主题的创作。在这一过程中,这些画家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最终形成了具有广西独特风格的画风。与此同时,以黄格胜《漓江百里图》为代表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不久,打造“广西风格的漓江画派”的口号被提出,并得到了全国美术界的认可和自治区政府的扶持,2004年6月23日漓江画派在桂林成立。
  在此之后,众多广西艺术家开始对漓江画派的历史、艺术审美、绘画风格等进行学术研究,并提出打造漓江画派文化品牌的可能性。自治区政府也对打造漓江画派文化品牌的必然性以及文化品牌建设进行了探讨,认为塑造漓江画派文化品牌是全面发展广西知名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2006年,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培育和扶植八桂民族音乐、漓江画派等优秀文化品牌”。2011年,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再次提出要扶植包括漓江画派在内的一批广西优秀文化品牌。此外,“培育和扶持漓江画派”也被写进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工作报告和《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3月,漓江画派促进会举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北海做出了明确指示。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要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着力打造漓江画派等一批文化品牌。可以说,漓江画派的成立及其文化品牌的塑造过程中,广西艺术家们和自治区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
  二、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塑造的问题
  在众多艺术家和政府的推动下,虽然漓江画派文化品牌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塑造的过程中也势必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塑造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行政色彩明显
  在打造漓江画派这一口号提出不久,范美俊就撰写了《漓江画派批评》一文,他认为“画派”并非不能打造,但是要注意方法,他在文章中还提到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前期的塑造具有强烈的文化行政色彩。诚然,他的这一观点放在当下依然是适用的。目前,具有文化行政色彩的不止广西,也不仅仅是漓江画派,这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通病。
  (二)漓江画派理论尚有不同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漓江画派定义为,以表现时代风貌为宗旨,以广西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广西当代画家为主要力量的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的画家群体。但漓江画派的概念并不唯一,其中林德荣定义漓江画派为涵盖广西大美术的代名词,漓江画派该是一群在青秀优美的山水风光中寻找并凸显民族风情的艺术家。由此来看,漓江画派理论还是有所不同的,而理论的不同很可能会对文化品牌塑造产生影响。
  (三)过度商业化趋势
  作为自治区政府重点扶植的文化品牌,漓江画派开始吸引大量画家涌入,同时将漓江画派当做“品牌”来塑造,商业成分也理所当然的进入到了艺术创作中。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赚取名利为目的、粗制滥造、水平低下的作品也纷纷出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当归结为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的过度商业化趋势。
  三、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塑造对策探析
  在上文中笔者提出了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将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由文化行政向文化自觉转变
  一般来讲,画派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观形成,以印象派为例,因其作品特征而得名。另一种是自然形成,这种自然形成的画派为大家所公认并广为人知。相较之下,漓江画派则是由政府扶植、维持的,它的出现不属于以上任何一个范畴,如果政府停止扶植,漓江画派这一文化品牌或许会很快衰落。所以,未来漓江画派文化品牌要尽快摆脱扶植,由文化行政转向文化自觉。
  (二)理论统一
  前文笔者列举了几个艺术家的漓江画派理论,从中可以看出漓江画派的理论尚未统一。而要打造一个文化品牌,就必须首先确定其理论,然后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简而言之,漓江画派理论决定其品牌定位。如果理论存在争议,那么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就会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这不利于文化品牌的塑造以及漓江画派由文化行政向文化自觉的转变。
  (三)正确引导经济行为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尤其是巨大经济利益驱使和诱惑下,当前的漓江画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利益为目的的艺术创作。更为严重的是,过度的商业行为使大量画家涌入,造成漓江画派画家水平的良莠不齐,其作品也是鱼龙混杂。这不仅不利于文化品牌的塑造,而且还会对漓江画派文化品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未来要想将漓江画派打造成广西的重要文化品牌就必须正确引导其商业行为,使社会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此外,对于后继人才的培养也是使漓江画派文化品牌保持活力的重要一环。
  注释: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对外传播研究”,项目批准文号:广艺政发[2017]207号;项目编号:2017X J53。
  参考文献:
  [1]简胜宇.论文化传播视域下“漓江画派”的培育行为[J].新闻界,2014(15).
  [2]张海涛.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塑造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3]蒙珊珊.漓江画派—广西文化产业的标杆[N].南国早报,2012,03(14):60.
  [4]李华.漓江画派的发展历程[J].当代广西,2008(02).[5]范美俊.“漓江画派”批评[J].美术论坛,2012(03).
其他文献
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有着自己的艺术语言,但又与其他的艺术语言有所区别,雕塑的艺术语言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本文从雕塑艺术的艺术语言出发,分析其特点,基于雕塑艺术创作的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在随之不断的互相渗透、融合,由此对我国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也产生了较为深
近年来情绪智力一直是大众比较关心的话题,由于情绪智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致使很多青少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危及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由此笔者对情绪智力的相关因素做
据史料记载,在元人蒋祈所著《陶记》里有“五色花戗金”;明洪武二十五年刊印曹昭所著《格古要论》里有“近世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清嘉庆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卷五“枢府窑条”里有“元之进御器,民所供造者,有命则陶;土必细白且细腻,质尚薄,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戗金五花者”的记载。古陶瓷鉴定研究,离不开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两大部分。从目前古墓葬、古瓷窑址及窑藏发掘来看,均未发现文献中记载的“五色花戗金”之
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手段,在教学中,我尝试将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并进行有机整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引入微课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睡觉。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将“微课教学”引入课堂——在课前、课中让学生自学教师制作的微课内容,体会知识内涵与要点。  例如,在教学“角平分线”时,我先让学生观看《角平分线1》的视频,边看边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国际化的中国当代艺术与现代主义精神相符合,而传统元素却日渐消逝.园林作为扬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雕版印刷作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两者之间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档案界面临的迫切任务和崭新课题.
诚信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完成。高校图书馆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是传承社会文明成果、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
现行草原牧业经济制度,在政府管理、牧业科技推广、畜牧业经营、人力资源培育、牧区社会的稳定以及草原牧业的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着事关草原牧业发展与生态工程建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