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困局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lc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需要摆脱“干”环境
  在一次采访中,柳传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我们做电脑,要大量进口国外的元器件,和海关打交道很多,发现这是一个风险性很高的业务。因为那时海关的权力很大,想整你就整你,目的无非是谋取一些个人私利。一个典型的故事是1998年前后,广东某地海关的关长刁难我们,怎么谈都解决不了问题。最后他的上级领导被抓,他本人也逃跑了,事情才不了了之。就是这样的贪腐官员,当初在我们面前一本正经地声称要把我们公司罚垮,真让人心生恐惧。
  2012年,中国企业家对经营环境的忧虑达到了顶点,与20年前不同,这次的忧虑,是社会风气造成的,“有相当部分是因为‘仇富’情绪引起的。而这个‘富’实际是性质不同的。一种是勤劳、智慧致富,而另一种则是贪腐、官商勾结致富。有的人把这两类混为一谈,这使得正当经营的企业家感到忧虑”。
  回顾过去十年,企业家是有压力的,“压力不仅仅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形势,更为社会空气的‘干燥’感到焦虑不安,企业家都担心,如果这种社会空气延续下去的话,就有可能发生更大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被时代隐去的企业家走向前台,成为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但是,因为市场环境不成熟以及历史留下的旧账,造成了一种尴尬的企业生存状态。在商场指点江山的他们,面对种种现实困境,不同程度都存在对中国现阶段各方面经营环境的担忧。这种担忧以及环境桎梏,让他们畏首畏尾,在企业发展中,进退失据。
  回归正常心态的路径其实很简单。现在国家尊重和支持企业家,希望发展企业,企业可以缴纳更多的税收,政府通过二次分配的方式提高社会福利,让全体人民生活好起来。
  经济上,能够形成正向循环,内需拉动成为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长远持久的动力。政治上,形成现代的治理结构,从制度上保证“依法治国”落到实处,人民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企业家安心创业,不再为资产安全和人身安全担忧。
  一切理顺了,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一种良性有序的环境自然就形成了。企业家也能回归到一种正常的生态,去守法守纪老实本分地经营企业。
  宏观经济困局:
  冬天来了,阵脚乱了
  目前中国的酒店、餐饮行业无疑正在经历一场寒冬,用一个民营企业老板的原话是:“我一直以为吃饭这个事,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都不会受到影响,但是今年公款消费一抓,直接导致了很多酒店,尤其是高端酒店的倒闭”。
  俗话说“和气生财”,但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企业家群体看上去正越来越郁闷。他们有的是因为投资不理性,栽了个大跟斗,成天“闷闷不乐”,更多的则是因为宏观经济、市场环境“衰退”,以致行业不景气。
  中国经济形势的复杂与微妙,正在刺激每一位企业家的神经。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2008年被称之为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而2010年则被称之为最复杂的一年。这一年世界经济危机复苏但面临“二次探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面临持续的升值压力;国内就业压力仍然巨大,青年纷纷加入“考碗族”,房地产调控失灵,楼市泡沫继续吹大,通货膨胀日益恶化,银行放贷空间大打折扣,利率环境变化不利于扩大企业融资规模。
  据坊间消息,长三角40%的传统制造型企业会在未来两三年陆续倒闭。所以,比较悲观的预测是,未来两三年形势都难以好转。也因此,企业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生存,而不是发展,不要想着形势好了如何的发展,而应该是想着怎么捱过这两三年、活下去。
  马云有句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也很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是许多企业死在了明天晚上”。如何挺过明天晚上,是当天残酷的经济环境下,传统制造型企业老板们思考的问题。
  还有两个传奇企业家说过几乎相同的话,大意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经济环境不好时、公司技术落后时、公司人才匮乏时……公司该怎么生活下去”,这是企业家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而说这话的两位企业家,一位是华为的任正非,另一位是李嘉诚。
  李嘉诚甚至说,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在这些危机来临之前就想到了应对之策,所以他的企业受这些危机的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以至于熬到春天的来临。
  然而,中小企业的企业主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要明显比大型企业的企业家悲观。2012年,有一项专门针对长三角的企业调查显示,35%的中小企业老总认为,当前经济发展政策对本企业不利,这一数字比大型企业(17.6%)高出17.4个百分点。
  中小企业主并没有李嘉诚的远见卓识,对宏观经济走势更是一无所知,他们如传统的农民一样,看天吃饭,宏观经济对他们来说,是绝对不可抗拒力。
  面对不可抗拒力,他们要么选择关闭,要么被动坚守。
  浙江有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去年开始,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举步维艰。还是在他人的帮助下,从银行贷来款,艰难度日,用老板的话讲,更糟糕的情况是:“现在100元买的东西,转个圈圈后,变成了90元”。
  为什么不停产?如果停产,再恢复生产后将面临两大难题:其一,招不到工人,本身现在招工就越来越难,如果紧急、大批量招工,不现实;其二,会流失很大一批客户,因为这家企业是为客户提供原材料的,停产后,客户只得更换供应商,但是当企业恢复生产,更换供应商的客户不可能马上回来。
  基于这两个原因,公司既没有裁员,也没有减产,而是按原计划继续生产,继续这种亏损状态。这个企业家非常难捱,三个月之间,苍老了很多,甚至能见到白头发了,他说他的期望是再过半年形势会好起来,所以亏也扛着。
  冬天可能刚开始
  不好的消息是,2014年已经过去将近一半时间,但中国经济仍没有从下行轨迹中摆脱出来。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增幅在进入2014年以来,出现了连续五个月的下降态势。   据统计,今年1~5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88313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中央企业115265.2亿元,同比增长4.3%。地方国有企业73047.8亿元,同比增长6.9%。从单月增幅来看,今年1月至5月国企总收入出现了阶梯式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国企相对增速和上月一样,表现继续好于央企。
  与总收入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企实现利润和应交税金增幅继续上升,地方国有企业利润今年以来连续两月实现正增长。1~5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9425.9亿元,同比增长6.9%。应交税金15499.6亿元,同比增长5.7%。
  根据财政部披露,截至5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957304.9亿元,同比增长11.3%;负债总额624456.7亿元,同比增长11.7%;资产和负债均呈现大幅增长。
  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国有企业收入增速出现连续5个月下滑,反射出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形势超过预期。尤其是在国企中占比较高的电力、煤炭、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持续低迷的状态,加大了中国经济复苏难度。
  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被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的复苏比预期的要差,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前发布的外贸数据显示出口增速不如预期。二是中国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必须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三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从数据上看,中国的经济,确实是很不乐观。
  如何稳住阵脚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目前经济数据的走弱、增长速度的下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期现象,而是一种结构性的衰退,跟大多数经济家理解周期性衰退不一样。
  周期性衰退,跟冬天到了得了感冒一样,过段时间就好了。但是结构性衰退,是内部得了炎症,如果不动手术,光吃药是好不了的。他提出的“手术”,主要包括6个方面:
  市场化行业重组,收购与兼并,消除过剩产能;
  提高行业集中度和利润率,不仅关系企业的生存,而且是向研发创新转型的基础;
  不应鼓励国企的并购,国企历来廉价资金供应,不计成本和收益,最大化规模和就业而非效率;
  实质性减税,避免企业的大规模停工和倒闭;
  大力发展电讯、金融、医疗卫生、媒体娱乐等服务业;
  国企撤出竞争性行业。
  除去政策因素,企业要活下去,也要自己转型。中国的民营企业,正面临痛苦的转型期,这就是:从之前的低成本扩张、抢占市场,到现在在一个饱和的市场上,如何扩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无法避免面对经济的上上下下,也无法避免一定会面临风风雨雨。归根结底要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坚持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少听一点“天气预报”。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在经济向上时作好准备,最关键是在冬天要活下去。最可怕的是,春天到了,你不在了。
  危机困局:
  危机来了,队伍乱了
  “员工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很官僚,搞得民企不像民企,国企不是国企。”内耗严重、相互抱怨、情绪负面……当企业基本面向好时,可能一切顺风顺水,但一旦企业遭遇外部压力或者瓶颈,各种各样的内部管理问题便纷至沓来。
  号称中国休闲男装第一价值品牌的劲霸男装在2012年的服装业寒流中没能独善其身。而本来是行业的困局,最后浸入企业内部,造成巨大的管理危机。网络上流传着一份劲霸男装董事长洪肇明“致员工的一封信”,则透露出这个“专注夹克”的品牌在遭受“有史以来最严重下滑”时暴露出的企业内环境病变。
  劲霸董事长的一封信
  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样的沉重延续了将近一年时间。订货会上,我与三千名经销商、加盟商合作伙伴们进行一年一度的工作沟通。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劲霸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市场下滑,这只是我心情沉重的次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这一年来看到、听到、经历的工作中管理中的种种问题、现象和行为,让我不断地意识到:劲霸目前存在的内部管理和工作作风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给我们的打击。而一个企业的毁灭,外部市场环境只是诱因,真正的核心是内部的问题导致。正像我们知道的,天气寒冷冻死的都是老弱病残,因为他们的体质抵御不了寒冷;而所有癌症的产生都是源自于自身细胞的病变。目前我们自身的病变已经显现,外部环境只是加重了这种病变的危害,再不面对我们自身的问题,成就伟大企业的愿景可能真的就变成了梦想,不能实现的梦想;我们的价值观也仅仅成为一个挂在墙上的口号。
  我看到我们的内部,一些人关心企业福利、工作环境居多,为一个水果、一瓶酸奶、一趟班车津津乐道,却鲜有人关心工作绩效工作成果;为加班费、下雨是否放假、假期什么时间休息而议论不休,却很少探讨如何改良自己的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谈到工作,基本在抱怨其他的部门和同事;谈到工作中的不顺畅、沟通中的障碍,语言激烈、情绪负面。加班一个小时就要义正言辞地索要加班费,一些不合格的员工不惜用泡病假来对待工作、对待公司制度。这不是成就一个伟大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更不是能够抵御市场不同环境、众志成城迈向未来的工作文化!
  我们为终端提供POP,有三大系统合作完成。本应齐心协力协作完成的这项很简单的工作,却因为责任心和职业操守而导致延误,更荒谬的是,各个系统、部门明知出现延误会影响终端店铺的表现,不是迅速解决问题而是一再推诿、互相指责,沟通会议开了无数次,依旧无法推进工作,一位经理级员工居然说:“让我缩短时间,质量出了问题我不负责”。在这样的紧急事件处理中,计算时间居然把周末、节假日扣除。这就是我们“勇于承担”的价值观的反面典型。这件事情最终不得不开全体高管会议进行裁定;我们的三大业务系统本应是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铁三角,产供与商品,却不断因为本位的工作心态和简单的KPI导向,造成很多环节的低效沟通、反复推脱、互相责怪,为一件小事情居然邮件来回几十次而最后仍然让工作停顿,直至要最高层出面调停;我们的供应链货期项目进行了一年,目标是为了缩短供应周期、按照市场需求准时交货,而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每一个与货期有关的部门都给自己留了更多的时间,计算出来有些产品的加工周期长达半年以上。至今为止我们有很多交货的延误。这就是我们站在消费者、客户角度的工作导向?我认为这是为了所谓的KPI,损害公司利益的渎职行为。   乱上加乱
  而通过劲霸董事长的这封信,我们也不难看出处在内外乱局中企业主的普遍心态,往往是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员工,寄希望于员工的“道德自觉”。这种思维,往往乱上加乱。
  一个典型的内部危机管理失误案例是,普华永道公布调薪标准引发的危机,这是一个由内部问题引发的公关危机,同时也由于内部管理的失误增加了危机的危害程度。
  调薪标准公布后,员工的失望和愤怒情绪开始在该公司北京办事处上空弥漫,与资方谈判,迫使资方提高工资的计划在酝酿之中。危机之初,北京办事处上百名员工秘密召开争取权益的“北京分会会议”,他们选出代表统一谈判计划,并建议组成数个“组”,与人力资源部门交涉。北京办的行动得到上海、深圳等办事处的响应。同时,普华永道上海办的运动也在孕育之中。随后国内媒体对普华永道员工“怠工”事件进行了报道,并纷纷对公司提出质疑。
  此次事件也是普华永道进入中国市场十余年间,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规模的劳资纠纷。危机持续近一月,普华永道公司高层才做出两项针对加班工资的“让步”措施:第一,每月加班时间的头36小时将被相应支付工资,超出36小时之外的加班时间将不被直接支付工资,转作休假时间;第二,财年年终分红提前下发。
  该起公关危机由普华永道劳资纠纷处理不当所致。高强度工作的同时,出台了引起员工不满的薪资标准,导致了员工消极怠工,并酝酿罢工,这一切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媒体的介入更使这场危机大白于天下,增加了危机的危害程度。
  依据危机管理的原则,公关危机存在着潜伏期、爆发期和恢复重建期三个时期。此次员工“怠工”事件其实已经有了相当的征兆,但普华永道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危机预警”体系,更没有主动与员工进行很好的沟通,以避免此次危机的爆发。如果普华永道在危机的潜伏期与员工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在危机的发生期积极主动地处理危机的话,远比在危机蔓延后再采取补救措施轻松得多。普华永道内部的危机反应管理系统上存在严重的漏洞:公司员工没有征得批准,就可以随便接受记者的采访;公司在员工“怠工”事件发生后,任其蔓延,直到严重地影响到公司业务,才开始跟员工进行谈判;疏于和媒体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危机蔓延。
  内部危机管理方式
  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支撑点、螺丝钉,正是由他们组成了企业的体系。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客户一样,他们也是潜在的企业财富。危机管理的第一步,就应该从企业内部开始。
  1.树立全员危机管理意识。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就让员工明白危机公关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告知他们如何掌握必要的公关技巧,如何与企业融为一体。鼓励员工就企业的一些行为和事务发表认为必要的见解和主张。
  2.危机发生时,及时告知员工企业究竟发生了什么危机。在一个企业,保持信息的畅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更应该告知员工,企业目前到底面临什么样的危机,会对企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竞争对手可能会趁机给我们什么样的打击。
  3.危机中明确告诉员工该怎么做。当危机来临的时候,企业内部的思想和步调必须保持统一,是不能够有不同声音出现的。因此,生产该怎么继续,外界咨询该怎么回答,着装和神态该如何表现等,都应该有个标准。
  通过企业内部沟通,至少可以激发员工对企业处境的同情,并通过危机增强企业的责任感,还可以有效避免不真实、不完整的谣言和猜测由内向外传播,保持企业的有效运转,使员工不因猜测而疏于日常的工作,减少危机的破坏程度,并且通过危机展示企业抗击风险、坚强不屈的形象。
  创维“黄宏生”被拘案例中的企业内部危机管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管理事件。创维的这次危机来得很突然、很意外,但创维上下的反应、决策却很及时、很成功。应当可以看作内部危机管理的一个范例。毫无疑问,创维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其自身拥有一套危机应急机制及相关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密不可分。黄宏生一被拘,创维就立刻决定整个过程要向外界保持透明,在网上报道出现后3个小时,即向相关网站证实新闻的真实性,不遮掩和隐瞒。同时,创维集团高层集体亮相也再次体现出创维内部应对机制的及时和主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应对危机管理最好的办法是在内部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只有这样才是企业危机管理的根本之道,企业才不会方寸大乱。
  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是危机管理的真谛。对于企业家来说,企业危机的内部管理是一个最基础的课,很多企业家需要好好地去补一下。
  政策困局:
  风来了,心乱了
  在一次被问到“你最担忧什么”这个问题时,新首富王健林一改平素硬朗强势的作风,这位深谙“富贵险中求”的企业家低着头思忖了会儿,轻叹了口气,破天荒地以“哎呀”这个语气词开场作答,“最希望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环境要安全”。
  再被追问,“马云前些日子说,打败你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一份文件。你最害怕什么样的文件?”他竟然又用了“哎呀”这个词,“作为民营企业,可能我和马云的担心的都是一样。我希望文件越少越好,或者说文件要多,多的都是更进一步开放的文件,不希望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就怕这个。”
  ——这或许是民营企业共同的担忧,王健林也不例外。
  风向哪里吹?
  近年来,政府各个部门对经济活动的调控越来越频繁。然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提高了未来的不确定性,这让很多民营企业家们疲于应对,甚至感到不安。有调查显示,近八成(77.6%)企业家认为国家政策变动对其企业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有24.3%的企业家认为“非常大”。
  而对于国家大力调控的房地产行业,其受政策影响的程度更大。调查的21位房地产企业老总中,有19位表示政策变动对其企业影响大,比例高达90.4%。其中9位认为“影响比较大”,10位认为“影响非常大”。
  此次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在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中,目前民营企业在中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还是政策方面的问题。   为了避免政策风险,中国企业家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研究文件。而这,竟然成为企业的一种“本领”。浙江省工商局长郑宇民曾总结说到,浙商的成功经验是:一、听党的话,二、按市场规律走。他讲了一个故事:领导到鲁冠球企业视察,问鲁冠球需要什么。鲁冠球说,我不要政策,不要项目,不要资金,我只要看文件。从此省委机要室多了一个省厅单位送文件的部门,而鲁冠球就多一个阅读红头文件的权利。
  以上提到这位将浙商看成自己人、被网友誉为最给力的工商局长,却一再倡导在民营企业内建立党支部,他认为,“浙江民营企业建立党支部起到的是眼睛的作用,帮助民营企业看准方向。在中国这样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把握不住政策动向,就像盲人。” 可见,在中国当前环境下,这是民营企业的不得不学会的生存哲学。
  但是,企业每一个行为都要成本,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企业刚刚吃透一个文件,大张旗鼓按照文件精神做事情时,另一个文件又来了。从一个风险中走出来,很可能就是在走向另一个风险。
  对政策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一些企业家畏首畏尾。一位教育领域民营企业董事长在访谈中如是说,“前两天有个基金要投我们,其实教育机构上市也挺多的,我主要还是不太想干。我这几年非常矛盾,是撤还是继续干?继续干的话,你就非常艰难。一个是(政策)风险非常大,一有任何风吹草动就没有你什么事了。另外,我们这个机构组织,无论是经营的风险,还是财务的风险,或者是意外事件这种风险的话,都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惊弓之鸟
  面对以上困局,中国企业家非常渴望各种政策趋于明朗。但是因为曾经变数太多,即便面对晨曦,他们依然不敢昂首阔步。
  从整体上来看,当前中国的宏观政策在逐步趋于明朗,且向着企业家们的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比如强调市场、政府转变职能。
  比如,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自此,国企民企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
  作为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新的改革方向和路径,在企业家的反应来看,它却并未“俘获”民营企业家们的“芳心”。
  在前不久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在作为论坛板块之一的“放松管制与民企机遇”讨论会现场调查显示,对于目前的政策和改革有近七成企业家持“不确定”和“观望”态度。另外,超九成的民营企业家担心,进入垄断行业后没有话语权,或开放行业利润太低。民营企业家们也不认为其参与垄断行业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一半多企业家选择“暂不进入,等待制度明朗”,这凸显了他们在面对市场大蛋糕的绝对诱惑时的矛盾心态。
  民营企业家为何对参与国企改革缺乏热情?
  上述现场调查其实揭示了部分答案。三中全会对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部署只是一种原则表述和框架性的制度设计,还缺乏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设计,以及具体方案和措施。在没有这个东西出来给民企吃“定心丸”前,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作为小股东,民企很怕进入垄断行业之后还会按照国企原有的规则来运行,这必然会使民企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除此外,民企过去受到的不公正对待至今让企业家们心有余悸。
  无论从现实还是历史来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要达到目的,关键在于政企分离。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前提条件是国有企业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权力分开,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如果不分开,民营企业就会陷入被动局面。权力在国有企业手上,哪怕企业只有1%的股份,但因为它代表的是政府,所以,从道德上就显示出优势,在中国这种大环境下,对民营企业家会形成一种道德上的压力,这还不论很多国企让民营企业进来,就是为他们承担负债,企业还是由国资和政府控制。
  要激发民营企业家参与国企改革的热情,使混合所有制取得最终成功,国家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家们的担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方案,不能让民企再次成为“陪葬品”,打击他们的信心。
  如何破解不确定的未来
  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融资难、人工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总指数得分仅过及格线(62.5分),并且民营企业家的安全感自评得分也仅为6.09分(10分制)。
  在调查中,部分企业家表示对“政策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感”和“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担忧,这也是当前促使许多企业家移民的主要原因。姑且勿论这些焦虑有否必要,但企业家的这些担忧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担忧为例,尽管我国从《物权法》等多个层面在不断完善对私人财产、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保护,但曾成杰、吴英、兰世立等人的遭遇,在暴露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到位的同时,也加重了企业家们的担忧。因此,如何消除企业家的不安全感、重塑商业安全边界,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其实,中央政府一直在不断地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激活民间资本创富的活力。这表明了政策上肯定不会走回头路,反而透露出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已经不断地通过简政放权、打破垄断等层面的努力,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但要消除广大企业家的忧虑委实还需下更大的功夫。尤其是要从制度层面入手,进一步打破困扰企业发展的融资、准入等方面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各企业群体能够公平地享用各种资源,同时要从法制层面加大对产权的保护,让企业家能够安心地去做大做强企业。
  上市困局:
  资本有了,方向乱了
  毫无疑问,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英美国家,公司融资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银行是次要的融资渠道;但在中国,金融系统由银行主导,民营企业在融资上常常受到歧视。在这种背景下,民营企业想得到更多的融资机会,只好想办法上市,或者入股金融机构来解决融资问题。而这只是企业上市的目的之一。除了资金困局以外,民营企业也一直希望通过上市摆脱身份困境。   一为真金白银,二为话语资本。上市道路上,中国民营企业可谓络绎不绝。但是,在追求两种资本的同时,往往企业又被资本绑架,企业既定发展战略被打乱。
  非商业因素
  《海底捞你学不会》的作者、北大教授黄铁鹰被认为是最了解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外人之一,他曾和张勇有一段对话——
  有一次黄铁鹰同张勇讨论上市问题,问他:“海底捞既然不缺钱,为什么还要上市?”
  张勇说:“上市可以促进公司正规化。”
  “这一定是想帮你上市的财务顾问说的吧?公司真要正规化,不一定非要上市。我知道餐饮生意现金收入多,因此餐饮行业瞒税很普遍。可是如果你不想瞒税,不需要用上市来逼自己呀。这等于一个人为了不犯罪,非要住进监狱里一样。”
  张勇说了实话,他总有一种无形的恐惧。其实,当海底捞开始走向全国时,张勇的焦虑感就越来越强烈。
  他心底更深的焦虑来自非商业因素,“我们海底捞是一个平民公司,没有任何根基,没有任何背景;现在做这么大,而且会越来越大。生意越大,麻烦越多;如果我们是上市公司,碰到惹不起的人和麻烦,可能就多一层保护,至少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会股东也会帮帮我们。”从外因上说,错过了“时间窗口”,等领导改了主意,以后想上市也不一定能上了。
  企业价值之“锚”
  国外研究显示,职业经理人可能会因短期业绩要求而过度投资高风险项目,而企业的直接所有者则普遍采用长线的投资策略,因而能更好渡过经济危机时期;而且,私人企业在危机期间提高债务水平,表明当金融机构收紧信贷资源时,他们比公众企业有更多的融资渠道。
  对于许多个人拥有的企业而言,企业价值包括家族财富、价值观、品牌等等,企业的兴衰决定着企业价值的存续,所以战略就往往会倾向于保守。上市公司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而在非上市企业内,员工可能是几代人都跟随创始人及其家族工作,像家庭一样相处,企业自然就不会轻易随经济形势而做出裁员决定。
  基业长青的企业会让利给利益相关者,更关注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他们的短期利益不一定是最大化的。在这样的企业中,企业本身的价值就像锚,指引着企业的管理模式。
  然而,在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这种锚还未形成。这些企业在战略上则呈现出与西方企业迥然不同的特征:从矿产到房地产,再到金融、小贷,他们跟风投资,呈现出“羊群效应”。这与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有一定关系。企业在产权保护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他们没有太多动力去考虑五年、十年的规划。
  之所以在中国,许多非上市企业也出现这种短期导向的战略导向,也是因为企业主在战略选择上充满机会主义。
  有待改善的融资环境
  私人企业引入公众投资者之后,可能会存在大股东、小股东利益的冲突;在这个时候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上市公司与完全的私人企业不同,应当尊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国内存在很多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母公司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事件;但小股东利益受损,就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价值,影响企业的品牌和声誉。
  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完善,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使得股市的发展很不理性。证监会应该去确立规则,应该去监管内部交易,监管报表的真实性等等,但企业是否愿意上市,以何种价格发售股票则应当让企业和市场来做决定。股票的价格由投资者的判断和企业价值决定,政府无谓的干涉反而会使得股民对政府形成依赖,减少对股市应有风险的估计,认为炒股出了问题可以去证监会游行来解套。
  政商困局:
  关系妥了,心态乱了
  自古以来,中国商人对“政治”及其代表的权力都表现出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他们通过与权力的默契和交换来获得财富,但他们难以获得与自己的财富相匹配的权力,朱元璋可以凭一道圣旨就收走沈万三的聚宝盆,这个充满隐喻的传说始终困扰着中国商人对财富所有权乃至个人命运的判断。但为了保护其获得的财富,又不得不维持这种关系,于是,在特有的政商环境中,“官商勾结”的负面舆论便出现了,企业家形成了新的原罪,在搞定政商关系的同时,也失去了人们对商人阶层的好感与信任。在这种次生环境中,他们更加没有安全感。
  走关系
  一位河南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说:“一路走来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我们跟政府官员思想意识不一样。所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处理好官商关系。其一,首要是不对抗,避免成为牺牲品。其二,是要依靠,但不要依赖。其三,是掌握平衡术,掌握这些宏观的动向,提前行动。绝对不能搞对抗型,适时进行交易,绝不叫板。”
  这位同时兼任地方政协委员的房地产老总坦承:“中国的企业家没有地位,所以企业家们为了争取地位,拼命地挤进人大和政协,希望听到自己的声音。我感到走进一些这样能够听到我们声音的机关,为什么期望进到这些机关,其实就是为了一个关系,这种关系干什么呢?就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位纸业集团董事长认为:“最上面的政策,往往是比较宏观、笼统,但下面在执行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变通性。这就导致在执行这个环节上,会有很多问题的出现。企业家在办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有多么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不管可以给社会创造多少利润,有时候还会被政府里的一个小科长给难住了。所以,政策执行过程中会有很多情况,得花费我们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
  本来是在既定环境中企业的无奈选择,却往往被套上“官商勾结”的帽子,甚至存在法律风险。有人调侃说“中国企业家不是在监狱,就是在通往监狱的路上”。这种说法略显夸张,但中国企业家面临的环境之复杂亦可见一斑。曾因“非法集资”罪名入狱的企业家孙大午最近总结了“中国生意人的十宗罪”,他认为,这些罪名成为了中国企业家阶层的“新原罪”,一不小心就可能因此身陷囹圄。一位企业家曾忧虑地说:“中国监管企业的部门太多了,我总是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部门会以什么理由来把我凭本事干的一番事业给毁了。”   被关系污染的人品
  有了“官商勾结”的社会印象,中国企业家往往被公众严密监视,一不小心,就会被舆论打入冷宫。
  对于社会公众曾经掀起的对企业家“原罪”问题的讨伐,以及公众普遍对企业家“为富不仁”的认识,有近七成(68.1%)企业家表示对其本人有实际影响。但在其他的企业家中,有两成(19.0%)企业家承认,社会这一舆论环境已经令其感到一定的道德压力,另外15.7%企业家认为这有损其本人和企业家群体的形象。此外,2.9%的企业家表示社会舆论环境已经对其平时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总体来看,公众的道德“讨伐”对企业家产生影响的比例达37.6%。
  此次调查中,研究人员经常听到企业家的抱怨,对于公众对他们的看法,他们也常常感到无奈。在他们看来,一个出色的企业家比一般的劳动者所承担的风险要多得多,承担的压力也要大得多,他们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现在不仅得不到尊重,而且连起码的理解都没有。
  调查发现,针对民营企业家的“原罪”问题,企业家的一些观点是,第一,“原罪”问题的发生,很多情况是基于当时不规范的制度,许多当初创业的人只是钻了不完善制度的空子,不能只归咎于企业家;第二,“原罪”也分为轻重,偷税漏税和杀人放火性质的原罪是不一样的,应该区别对待;第三,应该区别不良民营企业家和整体民营企业家,不能以片面概括整体。
  而对于公众常持有的“为富不仁”、“仇富”等心态,企业家们表示感到很无奈。他们觉得,一方面公众没有看到作为富人阶层的民营企业家是用其冒险、创新和努力换来的回报,没有看到企业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确实有些民营企业家有暴发户心态、不顾道德法律、官商勾结、生活腐化,在社会上树立了不良形象。但是,他们认为公众和媒体应该认识到,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给企业家安全感
  政治支持、公众尊重、法治保障,这是企业家安全感的三大基石。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对民营经济的支持长期停留在文件上无法贯彻;各种各样的“事件”使得法治保障成为空谈;官方的暧昧,导致民间“打土豪分田地”心理不断深化。
  在刚刚过去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有较多对于国企改革的论述,并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形式。事实上,所谓的“混合所有制”并不是新鲜的事物。十五届四中全会公告里面曾提及:“除了极少数要有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都要实行股权多元化”。股权多元化就是混合所有制。此次之所以“旧事重提”,则是因为十五次代表大会之后,“国进民退”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发展趋势,上述改革并无贯彻实施。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到了独立审判,但是却不愿意触及和反思许多企业家争议事件的问题,没有明确地把这些事件理清楚,没反思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处理的方式就是错了就错了,偷偷地改掉,但偷偷地改革是不行的。一些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心理没有变,如果不把这个心理扭转过来,就没有办法消除企业家恐惧。
  问题是,如果没有真正的法治完善作为配套设施,企业家无法真正“放心”。
  当下,中央已经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继续加强改革的权威性,这无疑为生活在不安全感中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们注入一剂强心剂。然而,也有分析指出,新一轮的改革是一种集权式的改革,因此需要提防改革过程中权力可能会被滥用。
  在吴敬琏看来,这个问题需要辩证来看——
  首先,改革必然会触动现存的利益格局,它需要一个权威。比如俄罗斯的体改委主任曾说,他们制定了很多不同的计划,结果都是白说了,根本出不了克里姆林宫的门。
  然而,为经济改革强化权威,与政治改革的目标又是不同的。把什么事都集中在党中央,跟邓小平政治改革的第一条就有矛盾的,也就是党政分开。
  改革措施要执行下去,确实需要很大的权威,强化权威又与政治改革目标相矛盾,怎么办?吴敬琏认为,或许只有在强化法治的基础上树立权威的政府,才能为改革地顺利进行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道德困局:
  道德有了,战略乱了
  或许是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直到今天,人们审视商人的时候总是有一种防备心理,对商人群体道德素养始终怀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加上商业本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天性和社会主义体制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天然错位,使中国商人的伦理地位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
  近年来,食品安全、民营医疗、集资等负面事件频发,市场与伦理形成尖锐的冲突,企业家行走在市场与伦理的断裂带,即便是小心翼翼,也总是担心不经意踩到火山口,身败名裂。而人们对企业家的道德要求,甚至已经影响到企业战略,偏离市场。
  被伦理偷窥
  艳照门、强拍门、诈捐门、捉奸门……近年来,各种门“洞开”,个人隐私随时可以被门外的人偷窥,以至于举手投足小心翼翼。企业同样存在“门”的忧虑。
  汶川地震,万科捐款200万元,引发网友的质疑、不满、嘲讽、谩骂,由此,万科也卷入一扇门——万科门。而似乎从此以后,万科的社会责任也成为人们紧盯的一扇门,以至于企业管理都会受到社会“监督”。
  万科的定位是社会资源整合者:自己不建造,总承包商800多家;自己不设计,项目设计从多家方案中优选;自己不供货,48%集中采购,约有5700个集中采购供应商。既然定位是一个资源整合者,万科便担负起各个资源源头的“管理”,2012年,有一个安信地板的甲醛超标的爆炸性新闻,而安信又是万科的主要供货商之一。
  问题出现以后,万科可谓神经紧绷。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布了公告,随后万科递交了很多批地板去检查,其中只有一批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最后整个事情摆了一个乌龙,实际上并不存在质量问题。但因为这次事件,万科带动所有的地板供应商加入了GFTN(全球森林贸易网络),加入这个网络之后,包括供货商使用哪里的原材料,都已经开始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准来进行评价。作为一家企业,却担负起了管理一个下游行业的责任。   传统的看法认为,企业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和良知觉悟就可以做好企业社会责任,就会去捐款行善,做好质量监督。其实不然,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而应是企业能力的体现。企业的核心社会责任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才是满足环境的、社会的责任。
  万科作为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有财力和资源梳理各种利益关系,但是试想一下,若换作一家经营困难的企业,他如何去实现公共给予的责任期待?
  这种责任压力放在他们身上,就成为一种“道德苛求”。当企业都在忠心耿耿地追逐利润的时候,我们这个倡导私有制神圣、市场万能的社会却要把社会责任的光环硬加载于企业的头上,实际上是对其企业的一种持续偷窥。
  被道德绑架
  比被“偷窥”更加粗暴的干涉,是被伦理绑架,从而使企业发展陷入停滞,阻断企业既定的发展道路。
  2011年,从事活熊取胆的福建药企“归真堂”谋求在国内创业板上市。消息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环保组织和广大网友的口诛笔伐。环保组织和广大网友认为这家企业以活熊取胆为主业,是一个残忍而不必要的行业,损害了公共利益,不应获得上市批准。而归真堂则辩称,企业拥有相应的合法资质,且养殖熊反而能更好地保护熊。尽管做了很多危机处理,但其上市计划最后依然流产。
  2012年,一本以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等内容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的“平民杂志”,多年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五位置,其主办机构湖北知音传媒计划上市。知音传媒上市的号角一吹响,立刻引起一片哗然。也有人称,该杂志数十年如一日专注炮制情节老套恶俗、标题狗血煽情的“痴情女与负心汉”的故事。所以有人认为该刊上市,会影响中国媒体的声誉。媒体和大众再次“用道德绑架了上市”。
  关于“道德”与“市场”的争议,让人们不得不反思,企业能否上市,究竟应该在审批程序上评判,还是在道德阻击的口水里沉浮?
  很多反对归真堂、知音传媒上市的人士,其核心观点就是资本市场是一片净土,上市公司应该成为所有企业的“道德楷模”。然而,资本市场是中性的概念,只是帮助企业实现经济目的。人们在讲企业的道德问题时,往往把道德当作一种社会责任,尤其是拟上市的公司,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应讲道德。但这仅仅是期望,而不是必须履行的规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道德承诺的基础,第一是自身能够很好地生存发展,第二是自己有这种觉悟。社会责任不是法定义务,只能由企业主动承担,不能由公众强加。一家公司能不能扛起社会责任,外力始终只是外力而已,最终还是要靠企业的自我觉悟。
  但是,人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担忧,认为高度的市场化很容易将市场拖进道德的深渊。可事实并非如此。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商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不是很严重。究其原因,是这些国家有一套严格的约束商家行为的制度安排,包括成文的法律制度、行政规章和不成文的风俗习惯等。在这些国家,商家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一旦被发现,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付出高昂的代价,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
  相信通过全社会的不懈探索,经济行为终将能够真正做到“市场的归市场,道德的归道德”。
  尊重市场就是尊重伦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真正如何理解市场经济,很多民众并没有清晰的概念,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归结成是市场经济造成的。比如说高房价是市场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市场造成的,然后空气污染也是市场造成的。以为是市场导致了更多的道德问题,但问题是,道德容易出问题的行业,有没有彻底的市场化?
  最典型的是医疗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把看病难、看病贵归因于医疗的市场化。指出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改革开放后的医疗改革造成医疗改革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底下,并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经常辛酸地听到这样的报道:患者因为没有钱而主动终止治疗或者被医院停止用药,不久后病逝家中;父母因为没有钱把新生病儿抛弃在医院;患者因为没有钱而停放在医院的门前,导致治疗延误……
  似乎这一切悲剧都是医院的责任,市场的罪过。
  其实,责任来源于产权分割,私有制只会对自己的产权负责。主流的经济学家都在鼓吹要产权明晰,而明晰的产权就必然要求明确的责任划分,要各负其责,政府承担完全的社会责任,企业经营后果责任自负。当大家乐于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的道德强暴的时候,不要有意无意地成为了政府推卸自身责任的方式。更不应该火上浇油,四处给民众许诺。造成大家对高福利抱有不切实际的心理,当许诺实现不了的时候,就用道德来指责医生、企业。
  面对企业道德失衡,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交给市场,尊重市场。用市场规律使得企业牟利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利益,不致发生冲突。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的“一个企业只有服从社会的利益,他的东西才能卖掉”。社会尊重了市场,市场必然会尊重企业,企业则能实现盈利天职,回归到正常的伦理轨道。
其他文献
奶业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去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卖奶难现象。只有不断提升单产水平、提高质量效益,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奶牛单产提升是一
本文主要介绍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并提出坚持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等措施,一旦发现本病,立即严格隔离消
“贡润祥没有什么曲折传奇的故事呢。” 云南贡润祥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光辉有些为难地对记者说。  作为一个仅用三年时间,年销售收入从300万元增长至近3亿元,其产品连续三年入选博鳌论坛唯一指定茶礼的企业,没有“故事”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发展一直暗中应和着市场规律,所以发展平顺;二是掌舵人脚踏实地前行,不贪婪不急进,困难与收获在他眼中都是必然会经历的阶段,自然没什么特殊了。  从一个公司的
“生活中重要的圈子”  “你的公司目标不清、文化畸形、战略摇摆!”十几人的饭桌上,一位男企业家大手一挥,像拿着把手术刀,戳向做东的女企业家,直击其企业痛点。女老板一时百感交集,趴到饭桌上啜泣,后来起身跑到卫生间里嚎啕大哭,不能自己。等出来买单时,尴尬的同桌人,都默默走光了。  开饭之前,他们一桌人在女老板的公司进行了私人董事会(简称私董会)议题活动,讨论的议题就是如何帮助女老板解决企业面对的难题。
科学评估云南省普洱市对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实施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本文针对普洱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现状,就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和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等方面,通过
如今的好耶,已不是当初的好耶。  当初,它出生于狭小的居民楼,房间很小,但是创始人的心却很大;如今,好耶活在亮堂的高级写字楼,身价很高,但却在资本意志下失去了自由。  好耶从创业初始就受到资本青睐,从此它的命运便与资本紧密相连。曾几何时,它是中国最大的专业网络广告公司,是业界当之无愧的黄埔军校。可惜在资本推搡之下,这颗一度星光熠熠的明珠被几度转手,不仅创始人们逐一出走,而且数次与IPO失之交臂。 
时近黄昏,西沉的太阳从村后青色群山间使劲透着最后一丝昏黄。在通往碧山村的唯一一条公路上,送走客人的欧宁,骑着朱红色电动车,面色严峻,急匆匆地回家。如果不是那顶标志性的礼帽,这个胖乎乎的男人看上去与路上其他的村民并无差别。  ——在家里,母亲、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正在等他。  以“知识分子离城返乡”为口号的“碧山计划”,已迎来第3个年头。虽然在外人看来,村子里的一切,犹如伫立在村口的5层白色古塔一样没有
鸡包涵体肝炎病常表现地方流行,临床大多与法氏囊、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同时发生,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疫苗和药物进行防控,临床生产中可采取杜绝病原的引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