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时期,既是奠基人的性格雏形的时期,又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忽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将会影响到整个德育系统工程的质量。因此,小学生良好礼仪的培养应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礼仪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
【关键词】 小学 德育 习惯 过程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教育孩子,就是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礼仪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礼仪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礼仪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的目的。因此我认为重视礼仪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十分重要。
1 提高认识,点滴做起
1.1 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直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讲话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充实,能真正起到引起师生的共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2 狠抓养成教育。坚持举行校周会,总结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孩子们。利用周会课、整谈课及品德与生活课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
1.3 营造文化校园环境,浓烈礼仪教育氛围。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2 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当前常常会出现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回家两天又还原”。部分家庭教育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而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而对待少年儿童,又不能违背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以礼带礼,突出教师表率作用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之一就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曾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意是说某班主任为使初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形成保护教室环境的意识,规定学生每日放学前,须将各自桌椅下的纸屑拾净,方可离校,并指派一名卫生员,负责讲台四周的环境卫生。一日放学,小朋友们正弯腰捡纸屑,老师发现唯独一名小组长正潇洒地把手插在兜里,一副袖手旁观的模样。而他的座位下的纸屑则由同学代劳。并且一连数日,天天如此。于是,老师找他询问原因。孰料,那同学一脸无辜,理直气壮地说:“您每次都让卫生员替您捡讲台边的纸屑,我是个组长,为什么不可以派同学为我捡纸屑呢?”老师哑然。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感到,我们的一举一动是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注重礼仪,教师本身也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看到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时,教师自己带头捡起,这比教师训斥学生:“看见纸屑为什么不捡”要好很多。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坚持正面引导和讲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做才被大家所喜欢。对学生表现出的文明礼仪,把握好教育时机,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切不可只关注于向学生提出各种行为要求,尔后,像检查官一样检查学生做得怎样,像法官一样判断学生的对与错,而忽视了自己在与学生交往中的榜样作用。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从规范行为习惯到道德信念的形成,需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和道德内化过程。我们不仅应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成为一名合格的现化公民。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吴也显主编.《小学生学习方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 德育 习惯 过程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教育孩子,就是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礼仪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礼仪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礼仪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的目的。因此我认为重视礼仪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十分重要。
1 提高认识,点滴做起
1.1 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直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讲话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充实,能真正起到引起师生的共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2 狠抓养成教育。坚持举行校周会,总结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孩子们。利用周会课、整谈课及品德与生活课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
1.3 营造文化校园环境,浓烈礼仪教育氛围。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2 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当前常常会出现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回家两天又还原”。部分家庭教育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而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而对待少年儿童,又不能违背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以礼带礼,突出教师表率作用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之一就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曾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意是说某班主任为使初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形成保护教室环境的意识,规定学生每日放学前,须将各自桌椅下的纸屑拾净,方可离校,并指派一名卫生员,负责讲台四周的环境卫生。一日放学,小朋友们正弯腰捡纸屑,老师发现唯独一名小组长正潇洒地把手插在兜里,一副袖手旁观的模样。而他的座位下的纸屑则由同学代劳。并且一连数日,天天如此。于是,老师找他询问原因。孰料,那同学一脸无辜,理直气壮地说:“您每次都让卫生员替您捡讲台边的纸屑,我是个组长,为什么不可以派同学为我捡纸屑呢?”老师哑然。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感到,我们的一举一动是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注重礼仪,教师本身也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看到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时,教师自己带头捡起,这比教师训斥学生:“看见纸屑为什么不捡”要好很多。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坚持正面引导和讲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做才被大家所喜欢。对学生表现出的文明礼仪,把握好教育时机,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切不可只关注于向学生提出各种行为要求,尔后,像检查官一样检查学生做得怎样,像法官一样判断学生的对与错,而忽视了自己在与学生交往中的榜样作用。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从规范行为习惯到道德信念的形成,需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和道德内化过程。我们不仅应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成为一名合格的现化公民。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吴也显主编.《小学生学习方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