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静升古镇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例,阐述了现今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常见的误区。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倡导对旧建筑的的保护和开发树立正确的态度,有效发挥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和经济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旧建筑 旧城保护与开发 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
静升古镇地处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绵山脚下。古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述至周襄王十六年,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晋文公火焚绵山,设“旌介”村,以环绵山之田封介子推。1998年,古镇内的王家大院高家崖堡、红门堡及王氏宗祠三大建筑群,由政府投巨资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对外开放,从此静升古镇建设因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03年静升被列为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榜首,成为全国北方地区当时唯一获此殊荣的古镇,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政府与民间资本对静升古镇进行了整体而全面的开发,古镇对灵石县城的发展也有了特别的意义。
然而,在人们庆幸千年古镇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古镇保护开发与整个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也不断的显现了出来。如何对待历史建筑和历史城区,如何使古镇对城市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成了灵石城市发展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古镇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1.行政中心与古镇关系
在城市规划层面,随着灵石县城市的不断扩张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整个县城的行政中心已有向静升古镇迁移的的趋势。城市发展必然突破老的城市框架,新区的建设也就成为了必然。这样的做法看似非常普遍,但其对古镇的破坏确是巨大的。行政中心搬迁的目的,不外乎吸引开发商投入新区的建设。但是,行政中心在新区占有极为巨大的空间,这样大大改变了古镇原有的城镇结构,对旧有居民的生活状态也造成了很大的改变,使古镇本有的魅力丧失。另一方面,行政中心外迁的使用效果也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在大力建设新区时,将注意力首先集中在了解决城市生活的基本问题。搬迁对象主要为县级公共服务单位,然而,其中绝大多数工作人员,仍居住和生活在旧城中。这样就出现了城市居住区与工作区的两地划分,各单位工作人员上下班对古镇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城市新区在利用古镇发展的同时,对古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
2.城市肌理的保持
静升古镇原由九沟,八堡,十八街巷组成,且静升河穿镇而过。八个堡大多由豪族兴建,因此堡的周围多建有祠堂,这与其他集镇不同,也是静升镇建筑布局之特点所在。如今仅存修复后的王家三堡(视履堡,红门堡及崇宁堡)及王家祠堂与文庙等分散布置。另外,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估衣店,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反应了静升镇当年市贸经济的繁荣,也是古镇旧有文脉的延续。随着古镇旅游业的兴起和外来人口的增加,旧有就有的城市容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人口的需求,政府部门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及时的控制,产生了很多问题:新建的多层建筑夹杂在旧城当中,因交通压力而拓宽的道路与原有建筑尺度严重失当。旧有的城市肌理随城市的发展也逐步被瓦解。
3.建筑设计的风格
古镇部分建筑仍保持明清建筑的特点,但有相当数量建筑是建于建国后乃至改革开放后的新建筑。在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人们过分追求整体建筑风貌统一,对近当代的建筑要么进行整体的拆除,要么进行大量的修改。在对古镇新建筑的设计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也是过分强调对旧有建筑风格保持,致使大部分新建的建筑被设计成为所谓的“仿古”风格。更有甚者,出现了主要街道为体现古镇风貌,由政府统一出资,将临街建筑立面统一“复古”风格的现象。这种做法在获得古镇建筑所谓的风格统一的同时,也剥夺了古镇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满大街的“假古董”不仅使旧有建筑丧失了本有的魅力,也使旧城没有了新时代的特征和继续发展的动力。
旧建筑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在古镇开发与保护中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与人们对旧建筑本身及其对城市发展作用的认识不全面有很大关系。旧建筑自身不仅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城市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1.旧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说明旧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首先要对旧建筑有清晰的判断。然而人们对旧建筑的定义长期以来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一方面,“旧”与“古”总是被不加思考地联系在一起,将旧建筑限定在那些年代久远、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范围内,而对那些同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近现代的建筑却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将“旧”与“破旧”武断地划上等号,“旧”就意味着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人口密集、卫生设施不全、生活质量低下等。在旧城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文物建筑”被人们爱护有加,而大量普通的老建筑却随其发展或拆除重建。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生老病死。理想的建筑物只存在于最后一块砖放上去的短暂一瞬,然后就开始了它漫长而精彩的衰退史。旧建筑不紧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古建筑片断,也包括城市里大量平庸、普通的老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讲,旧建筑是城市新陈代谢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一种物质状态,是城市结构的主体。老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物质形态信息,代表着城市的过去;新建筑充盈着欣欣向荣的城市活力,展现着城市的未来;新建筑与旧建筑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空间复杂多样的空间文本,这才是旧建筑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
2.旧建筑的经济价值
旧建筑作为其所处历史时空的产物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它们的价值决不只有这些,它们对城市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说到旧建筑的经济价值,人们常常会想到特色古建筑风貌为城市旅游业带来巨大收益,这种片面认识不仅产生于人们对旧建筑定义的误解,而且与人们对城市发展的不了解有关。对于城市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些基础产业,在发展初期由于负担不起使用新建筑所需要的各种高昂的费用而无法生存。而城市旧建筑低廉的使用成本、易于改造的灵活性、对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包容性都使它们相对于一掷千金的新建筑具备了极强的竞争力,扮演了容纳、保护、培育这些相对脆弱却非常重要的产业的角色。可以说,旧建筑是城市的孵化器,城市需要它们来酝酿新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是城市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
旧建筑对于城市多样性的孵化作用始于经济,但片面地运用经济手段对待旧城的更新改造却十分危险。比如,上海“新天地”的开发近来成为旧城更新改造中的热点。“新天地”无疑在经济运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种在特殊时空状态下用巨大的经济代价堆积起来的繁荣是没有推广价值和普适意义的。事实上,为了填补开发“新天地”的巨大经济缺口,开发商在毗邻的地块拆除了大量的里弄建筑来修建高层住宅,这种即使在空间上都不对等的置换并没有保留了我们一直以来奉为至宝的历史文化价值。
正确对待旧建筑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活跃,既有旧建筑和城市发展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旧建筑对于城市,不止是文化标签或发展障碍。在城市结构中,维系其外在活力的是那些容纳着人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多样性的旧建筑。对待旧建筑,应该采取措施改善它们的状况以产生正在失去的多样性。城市发展需要的也不仅仅是通过修修补补来完成旧建筑与历史文脉和延续,如何将现代城市生活的结构组织进旧城市中才是旧建筑生存下去的当务之急,也是城市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1.阮仪三.当今旧城改建中的一些问题.城市规划会刊
简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个人简历:王鑫星,男,汉族,就读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旧建筑 旧城保护与开发 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
静升古镇地处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绵山脚下。古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述至周襄王十六年,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晋文公火焚绵山,设“旌介”村,以环绵山之田封介子推。1998年,古镇内的王家大院高家崖堡、红门堡及王氏宗祠三大建筑群,由政府投巨资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对外开放,从此静升古镇建设因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03年静升被列为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榜首,成为全国北方地区当时唯一获此殊荣的古镇,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政府与民间资本对静升古镇进行了整体而全面的开发,古镇对灵石县城的发展也有了特别的意义。
然而,在人们庆幸千年古镇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古镇保护开发与整个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也不断的显现了出来。如何对待历史建筑和历史城区,如何使古镇对城市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成了灵石城市发展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古镇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1.行政中心与古镇关系
在城市规划层面,随着灵石县城市的不断扩张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整个县城的行政中心已有向静升古镇迁移的的趋势。城市发展必然突破老的城市框架,新区的建设也就成为了必然。这样的做法看似非常普遍,但其对古镇的破坏确是巨大的。行政中心搬迁的目的,不外乎吸引开发商投入新区的建设。但是,行政中心在新区占有极为巨大的空间,这样大大改变了古镇原有的城镇结构,对旧有居民的生活状态也造成了很大的改变,使古镇本有的魅力丧失。另一方面,行政中心外迁的使用效果也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在大力建设新区时,将注意力首先集中在了解决城市生活的基本问题。搬迁对象主要为县级公共服务单位,然而,其中绝大多数工作人员,仍居住和生活在旧城中。这样就出现了城市居住区与工作区的两地划分,各单位工作人员上下班对古镇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城市新区在利用古镇发展的同时,对古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
2.城市肌理的保持
静升古镇原由九沟,八堡,十八街巷组成,且静升河穿镇而过。八个堡大多由豪族兴建,因此堡的周围多建有祠堂,这与其他集镇不同,也是静升镇建筑布局之特点所在。如今仅存修复后的王家三堡(视履堡,红门堡及崇宁堡)及王家祠堂与文庙等分散布置。另外,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估衣店,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反应了静升镇当年市贸经济的繁荣,也是古镇旧有文脉的延续。随着古镇旅游业的兴起和外来人口的增加,旧有就有的城市容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人口的需求,政府部门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及时的控制,产生了很多问题:新建的多层建筑夹杂在旧城当中,因交通压力而拓宽的道路与原有建筑尺度严重失当。旧有的城市肌理随城市的发展也逐步被瓦解。
3.建筑设计的风格
古镇部分建筑仍保持明清建筑的特点,但有相当数量建筑是建于建国后乃至改革开放后的新建筑。在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人们过分追求整体建筑风貌统一,对近当代的建筑要么进行整体的拆除,要么进行大量的修改。在对古镇新建筑的设计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也是过分强调对旧有建筑风格保持,致使大部分新建的建筑被设计成为所谓的“仿古”风格。更有甚者,出现了主要街道为体现古镇风貌,由政府统一出资,将临街建筑立面统一“复古”风格的现象。这种做法在获得古镇建筑所谓的风格统一的同时,也剥夺了古镇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满大街的“假古董”不仅使旧有建筑丧失了本有的魅力,也使旧城没有了新时代的特征和继续发展的动力。
旧建筑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在古镇开发与保护中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与人们对旧建筑本身及其对城市发展作用的认识不全面有很大关系。旧建筑自身不仅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城市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1.旧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说明旧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首先要对旧建筑有清晰的判断。然而人们对旧建筑的定义长期以来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一方面,“旧”与“古”总是被不加思考地联系在一起,将旧建筑限定在那些年代久远、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范围内,而对那些同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近现代的建筑却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将“旧”与“破旧”武断地划上等号,“旧”就意味着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人口密集、卫生设施不全、生活质量低下等。在旧城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文物建筑”被人们爱护有加,而大量普通的老建筑却随其发展或拆除重建。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生老病死。理想的建筑物只存在于最后一块砖放上去的短暂一瞬,然后就开始了它漫长而精彩的衰退史。旧建筑不紧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古建筑片断,也包括城市里大量平庸、普通的老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讲,旧建筑是城市新陈代谢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一种物质状态,是城市结构的主体。老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物质形态信息,代表着城市的过去;新建筑充盈着欣欣向荣的城市活力,展现着城市的未来;新建筑与旧建筑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空间复杂多样的空间文本,这才是旧建筑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
2.旧建筑的经济价值
旧建筑作为其所处历史时空的产物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它们的价值决不只有这些,它们对城市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说到旧建筑的经济价值,人们常常会想到特色古建筑风貌为城市旅游业带来巨大收益,这种片面认识不仅产生于人们对旧建筑定义的误解,而且与人们对城市发展的不了解有关。对于城市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些基础产业,在发展初期由于负担不起使用新建筑所需要的各种高昂的费用而无法生存。而城市旧建筑低廉的使用成本、易于改造的灵活性、对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包容性都使它们相对于一掷千金的新建筑具备了极强的竞争力,扮演了容纳、保护、培育这些相对脆弱却非常重要的产业的角色。可以说,旧建筑是城市的孵化器,城市需要它们来酝酿新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是城市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
旧建筑对于城市多样性的孵化作用始于经济,但片面地运用经济手段对待旧城的更新改造却十分危险。比如,上海“新天地”的开发近来成为旧城更新改造中的热点。“新天地”无疑在经济运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种在特殊时空状态下用巨大的经济代价堆积起来的繁荣是没有推广价值和普适意义的。事实上,为了填补开发“新天地”的巨大经济缺口,开发商在毗邻的地块拆除了大量的里弄建筑来修建高层住宅,这种即使在空间上都不对等的置换并没有保留了我们一直以来奉为至宝的历史文化价值。
正确对待旧建筑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活跃,既有旧建筑和城市发展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旧建筑对于城市,不止是文化标签或发展障碍。在城市结构中,维系其外在活力的是那些容纳着人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多样性的旧建筑。对待旧建筑,应该采取措施改善它们的状况以产生正在失去的多样性。城市发展需要的也不仅仅是通过修修补补来完成旧建筑与历史文脉和延续,如何将现代城市生活的结构组织进旧城市中才是旧建筑生存下去的当务之急,也是城市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1.阮仪三.当今旧城改建中的一些问题.城市规划会刊
简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个人简历:王鑫星,男,汉族,就读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