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拓展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考察素质拓展课程的国际视野,分析了国内高校开展该类课程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构建高校素质拓展课课程体系的解决方案,以切实发挥素质拓展课的作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素质拓展课;素质教育;教学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2-0007-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就需要高校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除了专业类主干课程外,素质拓展课也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构成因素。
素质拓展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其主旨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体现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1]开设素质拓展课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学层次的多元性和课程体系的灵活性等特点。素质拓展课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它有益于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拓展课可以在专业教育之外包容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所需的各类课程,是实施学科交叉、科学与人文交融及培养“通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素质拓展课研究的国际视野和国内现状
国外高校推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已有近百年历史,学生在专业课程外要求选读一定量的选修课,作为整个本科教育计划的一部分。选课制始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倡导学习自由,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时任校长艾略特提出了“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自此选课制从哈佛大学伊始,并在美国各高校广泛流传,也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的高校。[3]由于国外大学学校类型、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存在差异,所以,开设选修课的目标多样化,课程内容专题化,学科之间交叉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系。
(一)核心课程领导模式
所谓核心课程领导模式,就是在素质拓展课中划出部分课程作為核心课程,并从中按一些重要论题加以重新组合,构成若干课程模块,以供学生按规定自主选择的一种课程设计。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七个模块,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每一模块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包含10门以上的相关课程,学生必须通过32门核心课才能毕业。这种核心课程领导模式在美国大学的教育中颇为流行。此种模式的特点是将某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多样化。
(二)经典文献解读模式
经典文献解读模式是以解读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为课程,从而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课程设计。这种模式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早实践开设,而以芝加哥大学影响最为深远 。学校精心挑选西方经典名著,用作通识教育的共同必修教材。这批经典文献涵盖六个领域:人文类、外国语文类、数理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文明研究类。经典著作近乎涵盖西方两千余年众多先贤哲人的智慧和思想成果。其学分占毕业学分的一半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大约有40多所大学和学院设有各种形式的名著课程和教育项目。
(三)分组学习必修模式
分组学习必修模式是指将学生的非专业课程分成若干个学科领域。其规定学生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并要求在某个领域形成一个小“专门”的课程设计。麻省理工学院就是采用类似的课程设置。麻省理工学院把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分为五大模块:文学与文章研究;语言、思想和社会准则;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研究。每一模块中包含了至少十余门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这些课程的学分占整个教学计划的20%左右。
(四)隐性课程模式
所谓隐性课程模式是指通过导师制或课外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帮助学生精神成长和综合素质优化的目的。此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牛津大学采用导师制,导师不仅在学生学业上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指导学生修养之道,甚至解答学生私人问题。通过导师与学生经常性的见面交流,导师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品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引导成为综合素养高、有理想抱负的学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将素质拓展课列入教学计划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市“十二五” 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提出“加强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加大选修课比重,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项目,拓展学生知识背景,促进文理交融,提升综合素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
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社会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一直以来,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是教学管理、学科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目前,学界对于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研究缺乏全面充分的重视,与一些百年历史的发达国家大学的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建设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对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相关研究也非常有限。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到近些年发表的关于“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共7篇。关于公共选修课的研究有一些,但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其针对性较差、实践指导意义有待提升。为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素质拓展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二、高校素质拓展课开设情况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素质拓展课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角度
1.开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大部分高校素质拓展课开课数量相对不足,开课门类有限,这就经常出现学生选不到课的情况。有些高校开设的素质拓展课,课程资源有限,教师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使素质拓展课处于边缘地位。开设的课程具有随意性,仅凭教师意愿和喜好来开设课程。课程的连续性、针对性不强,教学深度不够,教学质量不高,并没有达到素质拓展课作为博雅通识教育的目的。
2.所开专业学科结构不平衡。素质拓展课开设的目的是实现通识教育,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学科结构不平衡。对于文艺类、就业类和体育类的选修课比较热门,选课数量供不应求。而偏哲学、社会学和理工类的选修课就相对冷门,开课数量较少,或者即使开课,却因为选修人数达不到开课标准人数而停开。这种冷热不均、比例失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师开设素质拓展课积极性不高。因此,开课资格的门槛很低。学校缺乏对此类课程开设的科学指导标准,顶层设计引导不够。这就需要对素质拓展课的开课要求、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
4.质量监控机制缺失。学校对素质拓展课教师和学生方面的质量监控相比,比较薄弱。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监控较少。这就存在教師备课不充分,教学较随意,甚至是应付了事的情况。由于缺少质量监控,学生旷课率比较高,来上课的学生中不乏无心听讲、只求混学分的人,所以,教学效果较差。
5.网上选课系统不完善。高校学生选课一般都采用网上选课方式,但由于素质拓展课开课数量较少,这就造成一旦教务系统开始选课,学生们就会第一时间抢选课程的现状。一些比较热门的、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被一抢而光,而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为了凑学分又不得不选。部分高校选课系统设置了抽签环节,有些学生总是不能被抽中,无法选上自己想上的素质拓展课。这就势必造成学生上课积极性差,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二)教师角度
1.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教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高校教师一般对必修课十分重视,而对素质拓展课的认识不足。教师在备课、课程建设、教材规划、考核方式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足。很多教师是因为工作量不够而开课。开课教师的职称一般偏低,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很少开课,大部分课程是由青年教师、教辅人员和实验员开设。有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和指导,教学能力、教学经验较为薄弱,所以教学效果一般。大多数教师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开课,一门课仅由一位教师授课。这就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无法形成教学团队和教学梯队。素质拓展课开课时间大多是在晚上或周末,教师疲于应付,这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反映素质拓展课理论性较强,教学形式和手段较为传统呆板,与社会实践、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联系不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方法有待丰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部分素质拓展课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以传统讲授法为主,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较少,如讨论法、引导探究法等。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上课积极性较差,且逃课率较高。
4.考核方式有待完善。考核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和学生学习收获。[5]目前,素质拓展课的考试方式较为单一,考试模式僵化。甚至有些教师为了简便,使很多课程的考核方式以一篇论文结课。过程性考核、动态性考核方式甚至传统的开闭卷考试都很少使用。成绩的评定较为随意,没有过程性学习的记录。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很难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三)学生角度
1.学生对素质拓展课的态度不重视。学习态度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部分学生意识到素质拓展课对自身发展的有益作用,但是,仍不能像对待必修课、专业课那样予以重视。
2.学生选课的目的和动机不正确。有部分学生选修素质拓展课的目的和动机不正确,选课前对课程不了解,这就导致选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学生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甚至有的学生听说哪门课程容易通过或哪位教师管理较为松散而选课。这种不正确的选课动机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学生出勤率不容乐观。只有学生上课出勤,才能保障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但是,很多高校的素质拓展课出勤率低,逃课较为严重。有的学生选了课却不去上课,或者即使去上课也是干自己的事情,不专心听课,这就造成实际上和心理上双重出勤率不高的情况。
4.学习效果不佳。衡量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是学习效果。虽然,部分学生经过素质拓展课的学习,有一定收获。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认为,上课没有学习到新的知识,上课收益不大,学习效果一般。
三、构建高校素质拓展课教学管理体系的方案
(一)优化课程方案体系,建立课程评估机制
首先,要依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的特点,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做法,做好调研,组织专家学者做好分析论证工作。拟定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素质拓展课课程目录,优化素质拓展课体系方案,做好顶层规划工作,以确保开设课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时效性。
其次,要建立素质拓展课程评估制度。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制定课程评估方案和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要建立优秀公共课评估机制,定期对素质拓展课进行价值评估,做到优胜劣汰。[6] (二)改善教学方法,开拓多元化授课模式
素质拓展课教学内容灵活多变,这也是该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良好载体。从而促进教师开拓出更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且多元兼收的授课模式。想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积极性,不仅需要教师讲授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多媒体、互联网和多种软件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引用社会热点和社会生活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应鼓励教师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启发式、自主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科意识的培养,从而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7]
授课模式可以多元化,可以借鉴“百家讲坛”的方式,聘请校外名师、专家学者或者校内优势学科的教授专家传授专业知识、讲解学术前沿内容、开拓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等;也可以借鉴国外流行的经典文献解读方式,挑选各个领域的经典名著,让学生通过解读经典文献获取精华知识;还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的优势,与精品社团合作,把不同类型社团的知识和技能广而告之,通过互相交流学习,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
近两年,北京物资学院积极拓展新的素质拓展课授课模式。设立专项经费,引进了网络课程,融合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体育等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网络课程,供学生选课。既缓解了开课数量不足、学生选课困难的问题,又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三)严把开课质量,打造精品课程
首先,为了提高素质拓展课开课质量,需要学校严把开课质量关。在开课申报和审批方面,需要二級学院按时提交开课申请表,其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学分、学时、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等;另外,还有教师情况简介表,介绍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科研成果等,供学生选课时参考使用。从开课程序上,需要二级学院教师申报,学院审批,再报教务处和学术委员会审议,对符合开设要求的予以开课,而对不符合要求的取消开课。
其次,利用学校的特色专业和学科优势,打造素质拓展课的精品课程。学校应重视对素质拓展课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引导教师加大打造精品素质拓展课的积极性。由各二级学院推选出优秀教师申报一定数量的特色课程,并以“突出特色优势,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学校设立素质拓展课的专项,鼓励教师申报素质拓展课的科研项目,定期评选精品素质拓展课,并举办相关课程的教学比赛,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建设素质拓展课的积极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为了提高素质拓展课的地位,需要学校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鼓励,用优惠的政策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名师、高级职称教师开设素质拓展课;每年定期组织素质拓展课的教学研讨会、培训会,从业务知识、教学技能、综合素养等各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争组成一支较为稳定的团队教师队伍;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可高薪聘请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到学校给学生授课,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理解,启发学生学习热情。近几年,北京物资学院积极探索,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把学校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北京物资学院将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当做是评聘职称的条件,激励教师去企业锻炼提高,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为保证素质拓展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制定政策鼓励教师编写素质拓展课的教材,并将其纳入到学校教材管理体系中,在经费上予以支持。鼓励教师编写相关课程的教材、讲义、辅导材料和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另外,学校可以引进该门课程的优秀教材和参考书,给学院教研室研讨予以充分论证后,供广大学生参考使用。
(五)加强考核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素质拓展课的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薄弱环节。要实现素质拓展课的重要意义和培养目标,就要加强教学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要加强对教师的质量监控。教务处定期组织教学督导和巡视员深入到课堂,监督检查教师的到课情况、讲课情况、教材讲义情况、备课和课件情况、作业批改情况、教师教学记录表记录情况、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比重设置情况等,并对论文、考试试卷、试卷分析报告和成绩等进行教学检查。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活动,掌握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反馈情况。对以论文、报告和实验操作形式结课的课程以及平时成绩比重较大的课程,学校要求教师提供书面材料或电子光盘存档,不能随意给出成绩,成绩的评判要有依据。加强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质量监控行为,以确保该类课程的教师管理纳入到正规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督促其进行定期整改,以保证教师教学的正规性、严肃性和科学性。
2.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检查。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开课第一周,教师需要介绍本课程的课程内容、考核方式以及对出勤率、作业提交情况作出明确说明。教师可通过考勤点名、课堂测验和布置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出勤率和平时的学习情况。学校制定政策,如北京物资学院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缺课达到1/3,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其次,学校可不定期地组织督导教师和二级学院管理学生的教师,随机去查考勤,检查学生上课状态和总体情况。然后,对情况不好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从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顺利完成学业。
(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不同模块学分互认
近两年,北京物资学院积极进行素质拓展课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及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传统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与体育等几大素质拓展课模块设置外,根据财经类高校学生的特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发展的需要,学校又新增设了创新与创业模块、国际化课程模块和特色课程模块。并将这几大模块纳入到素质拓展课模块中,体现了学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国际化、特色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对学生的创新和创业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在学科竞赛中获奖以及有专利发明、创业业绩的学生,学校可以实现学分认定,从而提高学生进行实践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行动。 (七)优化网上选课方式,加强选课指导和管理
大部分高校素质拓展课都是通过网上选课形式进行的,有的甚至需要抢选才能选上课。为此,学校应在选课之前做好调研,找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和种类,建立一个课程库。对学生喜爱的课程可以多增加几个班次,而对无人问津的课程予以取消。在教务系统中对每门课程进行详细介绍,包含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参考书目的介绍。另外,对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也予以介绍,如教师职称、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等。以此让学生了解课程和教师情况,避免选课的盲目性。针对学生反映较多的网上选不到素质拓展课的情况,需要改进升级教务系统。从而,使得学生被抽中选中的几率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帮助学生选到感兴趣的课程。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学校在选课前可通过教务系统、教务网站及微信公共平台等方式宣传选课指导,印制和分发给学生选课指南手册,使得学生了解选课时间、选课内容和选课操作步骤等,让学生对选课流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和班导的作用,让他们指导学生根据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行试听课制度,严格选课管理。[8]学校要求学生可以对素质拓展课试听一周,第二周可以改选、退选课程,第三周后不能再补退选或调换课程,以此严肃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对于选了课而不上课或不参加考试的学生,成绩记为0分,对旷考学生予以纪律处分。对于未选课而去上课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通过各种措施,严格素质拓展课的教学管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素质拓展课课程体系建设应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的成果经验,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多种途径,加强素质拓展课课程建设。从教务系统升级改造和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拓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向提升素质拓展课质量,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切实发挥素质拓展课的作用,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復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立军.对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9-21.
[2] 张丽娟.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缺失与管理对策[J].高教经纬,2007(22):8-10.
[3] 朱婷婷.高校公共选修课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89-190.
[4] 陈联,孙慧.国外公选课的设置及其借鉴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2009(2):24-26.
[5] 闫梅红,张鸽.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8):98-100.
[6] 郑志秀.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及建设[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4):152-154.
[7] 刘玉珍.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J].科技信息,2008(27):253-254.
[8] 邓责梦.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9(2):158-159.
关键词:高校;素质拓展课;素质教育;教学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2-0007-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就需要高校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除了专业类主干课程外,素质拓展课也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构成因素。
素质拓展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其主旨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体现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1]开设素质拓展课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学层次的多元性和课程体系的灵活性等特点。素质拓展课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它有益于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拓展课可以在专业教育之外包容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所需的各类课程,是实施学科交叉、科学与人文交融及培养“通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素质拓展课研究的国际视野和国内现状
国外高校推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已有近百年历史,学生在专业课程外要求选读一定量的选修课,作为整个本科教育计划的一部分。选课制始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倡导学习自由,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时任校长艾略特提出了“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自此选课制从哈佛大学伊始,并在美国各高校广泛流传,也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的高校。[3]由于国外大学学校类型、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存在差异,所以,开设选修课的目标多样化,课程内容专题化,学科之间交叉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系。
(一)核心课程领导模式
所谓核心课程领导模式,就是在素质拓展课中划出部分课程作為核心课程,并从中按一些重要论题加以重新组合,构成若干课程模块,以供学生按规定自主选择的一种课程设计。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七个模块,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每一模块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包含10门以上的相关课程,学生必须通过32门核心课才能毕业。这种核心课程领导模式在美国大学的教育中颇为流行。此种模式的特点是将某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多样化。
(二)经典文献解读模式
经典文献解读模式是以解读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为课程,从而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课程设计。这种模式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早实践开设,而以芝加哥大学影响最为深远 。学校精心挑选西方经典名著,用作通识教育的共同必修教材。这批经典文献涵盖六个领域:人文类、外国语文类、数理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文明研究类。经典著作近乎涵盖西方两千余年众多先贤哲人的智慧和思想成果。其学分占毕业学分的一半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大约有40多所大学和学院设有各种形式的名著课程和教育项目。
(三)分组学习必修模式
分组学习必修模式是指将学生的非专业课程分成若干个学科领域。其规定学生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并要求在某个领域形成一个小“专门”的课程设计。麻省理工学院就是采用类似的课程设置。麻省理工学院把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分为五大模块:文学与文章研究;语言、思想和社会准则;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研究。每一模块中包含了至少十余门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这些课程的学分占整个教学计划的20%左右。
(四)隐性课程模式
所谓隐性课程模式是指通过导师制或课外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帮助学生精神成长和综合素质优化的目的。此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牛津大学采用导师制,导师不仅在学生学业上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指导学生修养之道,甚至解答学生私人问题。通过导师与学生经常性的见面交流,导师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品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引导成为综合素养高、有理想抱负的学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将素质拓展课列入教学计划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市“十二五” 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提出“加强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加大选修课比重,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项目,拓展学生知识背景,促进文理交融,提升综合素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
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社会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一直以来,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是教学管理、学科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目前,学界对于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研究缺乏全面充分的重视,与一些百年历史的发达国家大学的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建设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对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相关研究也非常有限。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到近些年发表的关于“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共7篇。关于公共选修课的研究有一些,但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其针对性较差、实践指导意义有待提升。为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素质拓展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二、高校素质拓展课开设情况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素质拓展课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角度
1.开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大部分高校素质拓展课开课数量相对不足,开课门类有限,这就经常出现学生选不到课的情况。有些高校开设的素质拓展课,课程资源有限,教师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使素质拓展课处于边缘地位。开设的课程具有随意性,仅凭教师意愿和喜好来开设课程。课程的连续性、针对性不强,教学深度不够,教学质量不高,并没有达到素质拓展课作为博雅通识教育的目的。
2.所开专业学科结构不平衡。素质拓展课开设的目的是实现通识教育,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学科结构不平衡。对于文艺类、就业类和体育类的选修课比较热门,选课数量供不应求。而偏哲学、社会学和理工类的选修课就相对冷门,开课数量较少,或者即使开课,却因为选修人数达不到开课标准人数而停开。这种冷热不均、比例失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师开设素质拓展课积极性不高。因此,开课资格的门槛很低。学校缺乏对此类课程开设的科学指导标准,顶层设计引导不够。这就需要对素质拓展课的开课要求、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
4.质量监控机制缺失。学校对素质拓展课教师和学生方面的质量监控相比,比较薄弱。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监控较少。这就存在教師备课不充分,教学较随意,甚至是应付了事的情况。由于缺少质量监控,学生旷课率比较高,来上课的学生中不乏无心听讲、只求混学分的人,所以,教学效果较差。
5.网上选课系统不完善。高校学生选课一般都采用网上选课方式,但由于素质拓展课开课数量较少,这就造成一旦教务系统开始选课,学生们就会第一时间抢选课程的现状。一些比较热门的、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被一抢而光,而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为了凑学分又不得不选。部分高校选课系统设置了抽签环节,有些学生总是不能被抽中,无法选上自己想上的素质拓展课。这就势必造成学生上课积极性差,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二)教师角度
1.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教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高校教师一般对必修课十分重视,而对素质拓展课的认识不足。教师在备课、课程建设、教材规划、考核方式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足。很多教师是因为工作量不够而开课。开课教师的职称一般偏低,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很少开课,大部分课程是由青年教师、教辅人员和实验员开设。有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和指导,教学能力、教学经验较为薄弱,所以教学效果一般。大多数教师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开课,一门课仅由一位教师授课。这就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无法形成教学团队和教学梯队。素质拓展课开课时间大多是在晚上或周末,教师疲于应付,这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反映素质拓展课理论性较强,教学形式和手段较为传统呆板,与社会实践、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联系不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方法有待丰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部分素质拓展课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以传统讲授法为主,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较少,如讨论法、引导探究法等。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上课积极性较差,且逃课率较高。
4.考核方式有待完善。考核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和学生学习收获。[5]目前,素质拓展课的考试方式较为单一,考试模式僵化。甚至有些教师为了简便,使很多课程的考核方式以一篇论文结课。过程性考核、动态性考核方式甚至传统的开闭卷考试都很少使用。成绩的评定较为随意,没有过程性学习的记录。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很难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三)学生角度
1.学生对素质拓展课的态度不重视。学习态度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部分学生意识到素质拓展课对自身发展的有益作用,但是,仍不能像对待必修课、专业课那样予以重视。
2.学生选课的目的和动机不正确。有部分学生选修素质拓展课的目的和动机不正确,选课前对课程不了解,这就导致选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学生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甚至有的学生听说哪门课程容易通过或哪位教师管理较为松散而选课。这种不正确的选课动机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学生出勤率不容乐观。只有学生上课出勤,才能保障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但是,很多高校的素质拓展课出勤率低,逃课较为严重。有的学生选了课却不去上课,或者即使去上课也是干自己的事情,不专心听课,这就造成实际上和心理上双重出勤率不高的情况。
4.学习效果不佳。衡量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是学习效果。虽然,部分学生经过素质拓展课的学习,有一定收获。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认为,上课没有学习到新的知识,上课收益不大,学习效果一般。
三、构建高校素质拓展课教学管理体系的方案
(一)优化课程方案体系,建立课程评估机制
首先,要依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的特点,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做法,做好调研,组织专家学者做好分析论证工作。拟定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素质拓展课课程目录,优化素质拓展课体系方案,做好顶层规划工作,以确保开设课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时效性。
其次,要建立素质拓展课程评估制度。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制定课程评估方案和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要建立优秀公共课评估机制,定期对素质拓展课进行价值评估,做到优胜劣汰。[6] (二)改善教学方法,开拓多元化授课模式
素质拓展课教学内容灵活多变,这也是该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良好载体。从而促进教师开拓出更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且多元兼收的授课模式。想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积极性,不仅需要教师讲授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多媒体、互联网和多种软件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引用社会热点和社会生活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应鼓励教师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启发式、自主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科意识的培养,从而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7]
授课模式可以多元化,可以借鉴“百家讲坛”的方式,聘请校外名师、专家学者或者校内优势学科的教授专家传授专业知识、讲解学术前沿内容、开拓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等;也可以借鉴国外流行的经典文献解读方式,挑选各个领域的经典名著,让学生通过解读经典文献获取精华知识;还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的优势,与精品社团合作,把不同类型社团的知识和技能广而告之,通过互相交流学习,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
近两年,北京物资学院积极拓展新的素质拓展课授课模式。设立专项经费,引进了网络课程,融合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体育等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网络课程,供学生选课。既缓解了开课数量不足、学生选课困难的问题,又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三)严把开课质量,打造精品课程
首先,为了提高素质拓展课开课质量,需要学校严把开课质量关。在开课申报和审批方面,需要二級学院按时提交开课申请表,其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学分、学时、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等;另外,还有教师情况简介表,介绍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科研成果等,供学生选课时参考使用。从开课程序上,需要二级学院教师申报,学院审批,再报教务处和学术委员会审议,对符合开设要求的予以开课,而对不符合要求的取消开课。
其次,利用学校的特色专业和学科优势,打造素质拓展课的精品课程。学校应重视对素质拓展课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引导教师加大打造精品素质拓展课的积极性。由各二级学院推选出优秀教师申报一定数量的特色课程,并以“突出特色优势,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学校设立素质拓展课的专项,鼓励教师申报素质拓展课的科研项目,定期评选精品素质拓展课,并举办相关课程的教学比赛,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建设素质拓展课的积极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为了提高素质拓展课的地位,需要学校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鼓励,用优惠的政策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名师、高级职称教师开设素质拓展课;每年定期组织素质拓展课的教学研讨会、培训会,从业务知识、教学技能、综合素养等各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争组成一支较为稳定的团队教师队伍;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可高薪聘请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到学校给学生授课,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理解,启发学生学习热情。近几年,北京物资学院积极探索,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把学校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北京物资学院将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当做是评聘职称的条件,激励教师去企业锻炼提高,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为保证素质拓展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制定政策鼓励教师编写素质拓展课的教材,并将其纳入到学校教材管理体系中,在经费上予以支持。鼓励教师编写相关课程的教材、讲义、辅导材料和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另外,学校可以引进该门课程的优秀教材和参考书,给学院教研室研讨予以充分论证后,供广大学生参考使用。
(五)加强考核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素质拓展课的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薄弱环节。要实现素质拓展课的重要意义和培养目标,就要加强教学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要加强对教师的质量监控。教务处定期组织教学督导和巡视员深入到课堂,监督检查教师的到课情况、讲课情况、教材讲义情况、备课和课件情况、作业批改情况、教师教学记录表记录情况、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比重设置情况等,并对论文、考试试卷、试卷分析报告和成绩等进行教学检查。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活动,掌握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反馈情况。对以论文、报告和实验操作形式结课的课程以及平时成绩比重较大的课程,学校要求教师提供书面材料或电子光盘存档,不能随意给出成绩,成绩的评判要有依据。加强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质量监控行为,以确保该类课程的教师管理纳入到正规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督促其进行定期整改,以保证教师教学的正规性、严肃性和科学性。
2.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检查。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开课第一周,教师需要介绍本课程的课程内容、考核方式以及对出勤率、作业提交情况作出明确说明。教师可通过考勤点名、课堂测验和布置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出勤率和平时的学习情况。学校制定政策,如北京物资学院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缺课达到1/3,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其次,学校可不定期地组织督导教师和二级学院管理学生的教师,随机去查考勤,检查学生上课状态和总体情况。然后,对情况不好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从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顺利完成学业。
(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不同模块学分互认
近两年,北京物资学院积极进行素质拓展课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及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传统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与体育等几大素质拓展课模块设置外,根据财经类高校学生的特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发展的需要,学校又新增设了创新与创业模块、国际化课程模块和特色课程模块。并将这几大模块纳入到素质拓展课模块中,体现了学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国际化、特色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对学生的创新和创业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在学科竞赛中获奖以及有专利发明、创业业绩的学生,学校可以实现学分认定,从而提高学生进行实践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行动。 (七)优化网上选课方式,加强选课指导和管理
大部分高校素质拓展课都是通过网上选课形式进行的,有的甚至需要抢选才能选上课。为此,学校应在选课之前做好调研,找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和种类,建立一个课程库。对学生喜爱的课程可以多增加几个班次,而对无人问津的课程予以取消。在教务系统中对每门课程进行详细介绍,包含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参考书目的介绍。另外,对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也予以介绍,如教师职称、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等。以此让学生了解课程和教师情况,避免选课的盲目性。针对学生反映较多的网上选不到素质拓展课的情况,需要改进升级教务系统。从而,使得学生被抽中选中的几率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帮助学生选到感兴趣的课程。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学校在选课前可通过教务系统、教务网站及微信公共平台等方式宣传选课指导,印制和分发给学生选课指南手册,使得学生了解选课时间、选课内容和选课操作步骤等,让学生对选课流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和班导的作用,让他们指导学生根据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行试听课制度,严格选课管理。[8]学校要求学生可以对素质拓展课试听一周,第二周可以改选、退选课程,第三周后不能再补退选或调换课程,以此严肃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对于选了课而不上课或不参加考试的学生,成绩记为0分,对旷考学生予以纪律处分。对于未选课而去上课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通过各种措施,严格素质拓展课的教学管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素质拓展课课程体系建设应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的成果经验,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多种途径,加强素质拓展课课程建设。从教务系统升级改造和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拓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向提升素质拓展课质量,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切实发挥素质拓展课的作用,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復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立军.对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9-21.
[2] 张丽娟.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缺失与管理对策[J].高教经纬,2007(22):8-10.
[3] 朱婷婷.高校公共选修课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89-190.
[4] 陈联,孙慧.国外公选课的设置及其借鉴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2009(2):24-26.
[5] 闫梅红,张鸽.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8):98-100.
[6] 郑志秀.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及建设[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4):152-154.
[7] 刘玉珍.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J].科技信息,2008(27):253-254.
[8] 邓责梦.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9(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