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左传》中的重耳故事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足的叙事圆环,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整体进行研究,也是《左传》采录口头文本的痕迹的最佳例证.以口头诗学理论三个层面的结构性单元(程式、主题、故事范式)逐层分析《左传》中的重耳故事可以发现:《左传》对重耳的叙事多次运用了口头叙事所特有的主题与重复叙事,《左传》中的重耳故事与西方的英雄传说在故事范式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些分析基本确定《左传》中有关重耳的记载源于当时口耳相传的故事文本,而并非史实的直录或作者的构思创作.
【机 构】
: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山东济南250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传》中的重耳故事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足的叙事圆环,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整体进行研究,也是《左传》采录口头文本的痕迹的最佳例证.以口头诗学理论三个层面的结构性单元(程式、主题、故事范式)逐层分析《左传》中的重耳故事可以发现:《左传》对重耳的叙事多次运用了口头叙事所特有的主题与重复叙事,《左传》中的重耳故事与西方的英雄传说在故事范式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些分析基本确定《左传》中有关重耳的记载源于当时口耳相传的故事文本,而并非史实的直录或作者的构思创作.
其他文献
农村地区具有先发优势的不同类型特色村,有条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村的丰富实践,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凝练出改革开放以来特色村不同发展模式主导下的三个典型阶段:优势特色农业专业化发展阶段(1978—2002年)、产业、生态、文化"三位一体"发展阶段(2003—2016年)、智慧型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虽然三种发展模式依然共存于当前的乡村转型与振兴进程之中,但在时间维度上已经呈现出螺旋式演进特征,总体刻画了中国特色村发展的
中国龙王信仰的基础是先秦时代的龙崇拜,之后在佛教影响、民间创造及统治者的推动下不断变化并在宋代最终定型.这一过程涉及三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龙神信仰的形成,涉及龙从兽形到人形、祈雨形式从巫术到祭祀的变化,佛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节点是“龙王”名称的采用及其信仰的普及,宋代统治者出于集权目的 的封赐促成了这一变化;第三个节点是海龙王信仰的形成,涉及四海龙王对传统四海神的取代,这一时期龙王地位的上升、佛教影响的扩大都起到了助推作用.
作为民国新知识界“眼光向下的革命”的重要成果,顾颉刚的吴歌研究历来被视为歌谣运动中的学术经典.顾颉刚的吴歌研究勾勒出从歌谣采集、整理到研究、实践的完整图景,因此得以呈现出这一学术形态的内部逻辑及其限度.民国新知识界在以民间歌谣重构新文化的同时,歌谣亦反过来被这种新文化的想象所界定.在“学术”与“运动”交叠的脉络中进入学术版图的民间文学,肇始之初即蕴含着“民间”与“民族”的双重面向,两者的互动与张力则构成早期歌谣学与民俗学实践的话语动力.在学术史的视野下重新反思顾颉刚的吴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顾颉刚民俗研究
隋唐以降,“江南”不仅是地域概称,亦作为一种美称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根据各地被称为“江南”的缘由,可大致分为水利型、稻作型、文化型、富足象征型以及景观型.各种类型的“江南”并非泾渭分明,北方各地之“江南”多是几个类型的集合体,是为复合型“江南”.北方“江南”多位于自然条件优越之地,多数“江南”指代地域为一县之隅.“江南”本是对某地社会之赞美,但美称亦会转化为“实累”,明代宁夏即为此例.综合来看,传统时代北方民众对“江南”美誉的认可,缘于江南地区的繁荣兴盛,其本质上体现的是对于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亦是
我国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对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以2009—2019年间A股上市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非国有股东董事会权力对国有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并考虑了期望落差的调节效应.实证检验得出:非国有股东具有董事会权力在提升创新投入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创新的产出水平.随着非国有股东董事会权力的适度增大,这种促进效应更为明显.非国有股东董事会权力不仅可以保证国有企业创新规模,还进一步提高了创新质量,但期望落差会削弱非国有股东董事会权力对创新水平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