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有计划地、带启发性的针对性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变得有效呢?
一、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价值
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问题。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或者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从教材中去找寻答案。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所谓的主体参与主动学习就会落空,这样的问题就是没有价值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比如,在“叶的结构”的教学中,如果问叶片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就只会从课本上找一找,然后读一读,就算答完了,这样并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任何作用,只是照本宣科而已,可改成 “你可知道落叶中是背面朝上的多还是正面朝上的多?”这样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二、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例如:子房的各组成部分发育成果实的各组成部分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不注意观察和不善于联系的同学往往一时半会儿记不清楚,教师可在上课时先让学生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描述的是什么?然后提问:“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其中的哪一部分?是由什么发育来的?怎样发育来的?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很强,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果。教师还可把准备好的花生果实发于学生,让他们直接真切地去感受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关系,再要求学生手拿花生运用想象,把它们的发育过程回忆一遍,这样知识的掌握就轻松愉快。
三、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将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密切相连、层层相扣的小问题,理解运用起来自然容易了许多。例如:在《血液循环》这一节中,学生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很难记住,并且容易混淆。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从简单处提问:血液被左心室压入主动脉后,流到哪里去了?学生可以轻易了解,流往各级动脉然后到达身体各处毛细血管。接下来问:血液到达毛细血管,目的是什么?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内容,不难得出,此处是进行物质交换的。接下来可以再问:血液把什么给了组织细胞?学生通过回忆,组织细胞需要氧气,因此血液是把氧气给了组织细胞(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营养物质)。这样一来,血液里面的氧气就变少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挂图颜色,气体交换之前,血液的氧气含量高,是鲜红色的,问:这种血液叫什么血?学生根据书上概念找到是动脉血。气体交换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颜色暗红,这种血液我们称为什么血?学生此时就会相对容易地回答是静脉血。此时,再问学生动脉血、静脉血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就可以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了解以氧气含量为依据,而不是血管。
四、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比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我问学生“有人说吃基因补基因,你同意吗?说出你的理由。”学习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我提出的问题是“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对学生来说又有挑战性, 又有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教师上课面对的不仅仅是部分学生,而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因此提问也要心中有全班,使提问对所有学生产生影响,都能认真思考,都能有所收获。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为例,简单的问题,如 “心脏有几个腔?”此类问题让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可以给予此类学生信心。中等程度的问题如“心房壁与心室壁厚度是否相同,两个心室壁厚度是否相同”可以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回答。而“为什么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厚于右心室壁”,这类问题,有点专业难度,可以让学得不错,对此类学科兴趣浓厚的学生回答。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得到表现机会。
六、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有价值的问题往往需要思考后才能回答,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为学生提供看书、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间隔太短,学生对问题缺乏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学生思维无法深化,容易造成“卡壳”、冷场或回答失之肤浅;间隔太长,则又使教学显得松散、拖拉。“问”与“答”的时间距离要应视问题的难度而定。对于程度相差较大的班级,已经有一部分人得出了正确结果,另一部分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出相关结果,对这一部分同学可以给一些提示性的启发。
七、提问之后必反馈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一定要紧接着做出即时的相应反馈。反馈应及时并富于鼓励性,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中的正确部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尤其是要发现学困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有进步,从而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既要鼓励、表扬学生,还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地指出好在哪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离题的回答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适时适势引导,不要做生硬的打断或责怪,要作出鼓励性的答复,如“你还可以描述得完整些”“你的回答已接近了正确答案” “可以做得更好”等鼓励性话语。学生行为之后紧跟着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迁移。
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课堂提问的处理,要结合具体实际进行灵活的处理。教学过程离不开提问,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实践、多探索、多总结,我们的课堂就会少些枯燥,多些精彩。
一、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价值
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问题。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或者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从教材中去找寻答案。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所谓的主体参与主动学习就会落空,这样的问题就是没有价值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比如,在“叶的结构”的教学中,如果问叶片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就只会从课本上找一找,然后读一读,就算答完了,这样并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任何作用,只是照本宣科而已,可改成 “你可知道落叶中是背面朝上的多还是正面朝上的多?”这样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二、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例如:子房的各组成部分发育成果实的各组成部分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不注意观察和不善于联系的同学往往一时半会儿记不清楚,教师可在上课时先让学生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描述的是什么?然后提问:“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其中的哪一部分?是由什么发育来的?怎样发育来的?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很强,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果。教师还可把准备好的花生果实发于学生,让他们直接真切地去感受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关系,再要求学生手拿花生运用想象,把它们的发育过程回忆一遍,这样知识的掌握就轻松愉快。
三、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将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密切相连、层层相扣的小问题,理解运用起来自然容易了许多。例如:在《血液循环》这一节中,学生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很难记住,并且容易混淆。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从简单处提问:血液被左心室压入主动脉后,流到哪里去了?学生可以轻易了解,流往各级动脉然后到达身体各处毛细血管。接下来问:血液到达毛细血管,目的是什么?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内容,不难得出,此处是进行物质交换的。接下来可以再问:血液把什么给了组织细胞?学生通过回忆,组织细胞需要氧气,因此血液是把氧气给了组织细胞(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营养物质)。这样一来,血液里面的氧气就变少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挂图颜色,气体交换之前,血液的氧气含量高,是鲜红色的,问:这种血液叫什么血?学生根据书上概念找到是动脉血。气体交换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颜色暗红,这种血液我们称为什么血?学生此时就会相对容易地回答是静脉血。此时,再问学生动脉血、静脉血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就可以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了解以氧气含量为依据,而不是血管。
四、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比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我问学生“有人说吃基因补基因,你同意吗?说出你的理由。”学习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我提出的问题是“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对学生来说又有挑战性, 又有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教师上课面对的不仅仅是部分学生,而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因此提问也要心中有全班,使提问对所有学生产生影响,都能认真思考,都能有所收获。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为例,简单的问题,如 “心脏有几个腔?”此类问题让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可以给予此类学生信心。中等程度的问题如“心房壁与心室壁厚度是否相同,两个心室壁厚度是否相同”可以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回答。而“为什么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厚于右心室壁”,这类问题,有点专业难度,可以让学得不错,对此类学科兴趣浓厚的学生回答。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得到表现机会。
六、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有价值的问题往往需要思考后才能回答,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为学生提供看书、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间隔太短,学生对问题缺乏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学生思维无法深化,容易造成“卡壳”、冷场或回答失之肤浅;间隔太长,则又使教学显得松散、拖拉。“问”与“答”的时间距离要应视问题的难度而定。对于程度相差较大的班级,已经有一部分人得出了正确结果,另一部分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出相关结果,对这一部分同学可以给一些提示性的启发。
七、提问之后必反馈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一定要紧接着做出即时的相应反馈。反馈应及时并富于鼓励性,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中的正确部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尤其是要发现学困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有进步,从而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既要鼓励、表扬学生,还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地指出好在哪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离题的回答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适时适势引导,不要做生硬的打断或责怪,要作出鼓励性的答复,如“你还可以描述得完整些”“你的回答已接近了正确答案” “可以做得更好”等鼓励性话语。学生行为之后紧跟着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迁移。
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课堂提问的处理,要结合具体实际进行灵活的处理。教学过程离不开提问,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实践、多探索、多总结,我们的课堂就会少些枯燥,多些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