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美联储的加息预期?

来源 :金融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PEP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11月6日公布的10月非农数据远超预期,所有数据都支持美联储在12月的会议上加息(将会是2004年以来的首次加息),终结为时已久的零利率时代。
  机构普遍预测,美联储将从今年12月开始加息,并可能在今后5到7年的时间内每年上升0.75%左右的幅度,最终使利率回到历史平均水平附近。那些在美联储开闸放水时裸泳的投资者将会浮出水面。
  这些投资者应该考虑上岸
  黄金、白银、石油等大宗商品投资者。由于这些商品以美元标价,伴随着美元的继续上升,这些商品的价格将随之下跌。以黄金为例,近期黄金价格已触及五年来低位。
  因此,投资于大宗商品及其生产商的投资者后面的日子应该会不太好过。现在,唯一能拯救大宗商品生产商的因素是通胀率重拾升势。上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是在1973年,当时美联储迅速采取行动,在1974年至1980年的高通胀期将利率由3%连续上调至19%。当前美国经济仍处于通缩期,几乎没有通胀的压力,但美联储对超级通胀视若洪水猛兽,为了防患于未然,美联储应当会认真考虑防通胀的问题。
  债券投资者、保险公司、以股息为主要收入的股票投资者、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经纪人、家具电器制造商和公用事业供应商。以债券为例,在升息周期中,由于投资于新发行债券能够获得更高的票息率,原有债券的投资人将会倾向于卖掉它们来购买新的债券。为了与价格较低的新债券(收益率较高)匹配成交,价格较高的原有债券(收益率较低)将不得不下调其价格。这样,如果利率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会出售其持有的债券。
  债券持仓规模最大的是保险公司。另外,由于资产和负债端的利率无法同步调整,当保险公司为了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不得不提高对客户的回报率时,其所持有债券的价格却在持续缓慢下降。对保险公司来说这将是双重打击。
  以股息为主要收入的股票投资者也会受到波及,因为那些更加安全的产品的收益率(如银行大额存单)将会上升。届时公用事业类公司和房地产信托等将不得不提高股息率来保持其吸引力,意味着它们将要以更高的成本借入更多的资金来支付股息。由于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并没有变化而财务成本上升,公司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
  加息将会带动按揭利率上升,导致房地产需求下滑、房价增速减缓,从而对房地产开发商和经纪人的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公用事业类公司也会受到冲击,这是因为投资者购买其股票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高股息回报率。但由于公用事业用于日常维护的资本开始时非常高,这些公司用于支付股息的钱基本全是借来的。随着利率的上升,公用事业类公司的借贷成本也会上升,从而加重其财务负担。
  对于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来说也同样如此,因为随着利率的上升,汽车贷款市场将会受到挤压。消费者可能会在现在去贷款购买一辆车来锁定低利率,但在今后的十年内都不会再有这个需求。因此如果你现在正在考虑买车的话,就不要再犹豫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家具电器供应商,因为一旦开始加息,你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看到那些诱人的促销计划了。
  这些投资者或将受益
  选股投资者。加息周期开始后投资者将会调整其股票持仓,减持上文中所提到的行业和股票,转而青睐更具成长性的股票,开始根据股票的主营业务而非其股息回报率和回购溢价率来评估股票的价值。
  工业设备制造商。进入加息周期后,公司将无法再以零利率这样低廉的成本获取资金,这会促使它们削减回购计划并暂停增加股息支付。公司管理层会转而用这些钱去投资于成长性更高的项目,导致股市风格切换和资本支出的上升,促进制造业的回暖。制造工业设备的公司将会从这一波转换中受益。
  此外,由于跨国公司的部分收入来自于国外,可能会因美元的走强而受到冲击。因此,一个比较明智的策略是集中购买那些在海外购买原材料或制造产品的公司的股票(如苹果公司),因为强势的美元可以支付更多的海外采购款或工资。出口商则会由于其产品在海外价格变贵而受到负面影响。
  如果美联储如期于今年12月加息,那么原先由零利率支撑的市场普涨现象将正式告一段落。接下来的几个月股票持仓将会经历由指数型、股息型和回购型股票向成长型和价值型股票的调换。分析师、投资经理和股票经纪人需要更加努力,因为仅仅像过去那样把客户的钱放在共同基金、债券和ETF里,然后每天看着它们自动升值(因为更多人的加入)的市场“搭便车”行为未来将不再有利可图,货币宽松的盛宴即将结束。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对这一风格的切换感到疑惑,因为大多数投资者并没有在2004年之前入市,因此也不太熟悉加息周期中的股票走势是什么样子的。事实上,一旦美联储开始加息,这个周期通常就会持续5到7年的时间,而这一次的时间只会长不会短,因为这次的起点是零利率,达到历史平均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而言之,市场的潮流即将发生变化,那些没有投资思路、仅仅依靠美联储的开闸放水在市场中“裸泳”的人,将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轻松地赚到钱。动量投资者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因为公司将无法再以零利率的低成本去收购其他企业,未来可以预见并购和IPO的数量也会急剧减少。
  (作者曾任职于平安资产等金融机构,现任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主任分析师,多年股票及期货投资经验)
其他文献
11月21日,由《金融理财》杂志社、易趣财经传媒主办,渤海银行协办的“金貔貅·第二届中国数字金融服务与合作发展高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峰会以“重塑与共赢”为主题,邀请监管权威人士、行业协会领导、金融机构高层等对当前数字金融服务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金融理财》杂志还携手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中国数字金融竞争力蓝皮书报告》,业界翘首以盼的数字金融金牌
期刊
11月21日,由《金融理财》杂志社、易趣财经传媒主办,渤海银行协办的“金貔貅·第二届中国数字金融服务与合作发展高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峰会以“重塑与共赢”为主题,邀请监管权威人士、行业协会领导、金融机构高层等对当前数字金融服务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金融理财》杂志还携手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中国数字金融竞争力蓝皮书报告》,业界翘首以盼的数字金融金牌
期刊
日前,中信银行发布了三大开放银行零售产品,其中,“开薪易”开放代发平台备受市场关注。中信银行表示,“开薪易”联手众多合作伙伴及行业头部企业一起提供开放代发业务,在服务个人客户的同时,为企业人力资源、行政、财务系统提供“三合一”智能操作。与合作伙伴共建开放生态平台  “开薪易”开放代发平台是中信银行开放银行零售业务的应用模式之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代发薪为平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去帮助企
期刊
11月21日,由《金融理财》杂志社、易趣财经传媒主办,渤海银行协办的“金貔貅·第二届中国数字金融服务与合作发展高峰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次峰会以“重塑与共赢”为主题,邀请监管权威人士、行业协会领导、金融机构高层等对当前数字金融服务与合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金融理财》杂志还携手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数字金融竞争力蓝皮书报告》(下称《蓝皮书》),业界
期刊
11月28日,历时7个多月的民生银行小微金融“Open Day'’全国路演活动在北京顺利收官,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副行长林云山和150余名小微企業主出席,共同分享了民生银行对于中国小微金融发展的全新思考、“小微金融3.0”模式的创新和成效,以及该行开启小微金融第二个10年新征程的决心、信心和优势。  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近年来得到了多方政策的大力支持,
期刊
10月24日,深圳中信银行大厦,中信银行举办了“幸福年华”老年客户服务体系全面升级暨“中信如意信用卡”产品上市发布会。中信银行在国内首推申请人年龄提升至70岁的老年专属信用卡,并推出全新升级的“幸福年华1+6”老年客户服务体系。  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在本次发布会上表示:“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变化,人生完全可以从老年再起航,站在人生新高點,抒写人生的华彩乐章。中信银行正在全面布局个人养老金融服务体
期刊
刘晓岚  高级经济师,北京农商银行总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创新委秘书长,民主促进会成员,中国银行业协会中间业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银行保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民进北京市委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区服务协会副会长单位代表。参与主编《全球视野下的银行保险——业务与实践》;发表过《商业银行网点资源的整合及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及市场营销》等多篇学术论文,著有散文集《和喧嚣平静相
期刊
乡下的后生结婚时,同辈已经生儿育女的嫂子们会将一些大枣和花生放在婚床上,因枣与“早”同音,这个“早”字与长生果中的“生”字连在一起,就是“早生贵子”的意思,寓意婚后儿女成群,家族有后,传承有人。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小时候喜欢猜谜,天天晚上缠着大人们出谜面,绞尽脑汁乐在其中。上面的这则谜语就是当年印象最深的一个,谜底大家可能知道,就是花生。  花生
期刊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在人民币贬值阶段收缩结汇的行为,一方面令自身屡屡错过结汇好时机,另一方面则人为加剧了人民币贬值压力,央行和企业面临双输局面。  出口难已成诸多企业家的口头禅。在全球经济不振的大背景下,海外需求萎缩,利润率下降也是事实。但匪夷所思的是,我国企业多次放弃高位结汇好时机,令本可大为缓解的盈利压力雪上加霜,这岂非咄咄怪事?  说起来令人心痛,我国企业似乎有错过结汇好时机的“传统”。最
期刊
六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调整仍在继续中,只不过此次轮到了最需高管补位的中国工商银行(下称:工行)。  11月22日下午,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行)发布公告称,因工作调动,廖林已辞去建行副行长的职务。紧随其后,工行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廖林先生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的议案》。廖林的任职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后,须报银保监会备案。  业内权威人士分析说,近10年来,廖林的此番调任在四大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