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文综卷浙江省自主命题已经两年了。与以往全国卷相比,无论试题的考查内容,还是试卷的结构形式,浙江卷都有较大变化。这一方面是新课改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命题本土化的结果。本文结合分析2010年浙江高考文综卷历史部分试题的特点,谈一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的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希望有助于高三师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综合性试题的涌现和“三步走”通史复习策略
2010年浙江卷多道试题,打通了教材分割切块的界线,将分布于不同模块和专题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加以考查,使试题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针对这一特点,高三复习有必要打破教材顺序,采取通史复习法。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基于专题的通史复习,即在不打破专题的基础上,将五本教材的内容按中国古代、世界古代、世界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的顺序重新调整专题次序,每个部分又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的顺序进行复习。这有利于建立领域联系和中外联系。第二步是打破教材设置的专题界限,按阶段特征、国别通史、重大事件等线索进行串联,使知识点的联系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如按阶段特征可分为公元前8-3世纪中西文明源头的差异、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和古罗马的法律、唐朝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期、重新认识宋代的历史地位、明清时期中西文明的转型及发展差异、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之变局、西方工业文明的转型和甲午以后中华民族的觉醒、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冲击和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历程、二战后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相互借鉴、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共十个部分。第三步是将同属于某一主题的各个专题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更大的专题,以实现大跨度的古今联系。如国际共运史、近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儒学地位的古今变迁等。
二、试题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和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境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主张用课程观取代传统的教材观,同时强调情境式教学。受其影响,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往往运用多角度、多渠道的图文材料,创设答题情境,让考生走进历史,在历史氛围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面对情境式试题的强势推进,高三复习课也应经常性地运用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境式教学模式,切忌对习惯性的“一言堂”从一而终。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主张用多媒体手段过量的补充课外材料,更坚决反对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材料,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引用材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
三、时政热点问题的隐性考查和“以史为鉴”的复习切入原则
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分析和探讨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这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试题对时政热点问题的考查是隐性的,即所谓“现实问题的历史联系”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
对时政热点问题的复习备考,首先要关注当年发生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与历史学科有较大关联的国内外重大时政事件和历史上发生的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且对当前社会还有重要启发意义的周年纪念事件;然后将这些纷繁复杂的时政事件和周年纪念事件进行整合,设置若干时政热点问题的专题;接着按“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原则切入,将重大时政热点与重要历史知识挂起钩来,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最后可以采用平时渗透与集中复习相结合的方法。
四、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多管齐下培本固基
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对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基本规律、基本结论、基本观点的学习,这是理解、掌握、运用历史的基础。
历史学科的知识纷繁复杂,掌握基础知识任重道远。首先,教师要以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为指导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其次,教师要讲清、讲透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再次,教师要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对相关知识点多联系、多比对、多回顾,使学生形成准确记忆和牢固掌握。第四,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巩固,趁热打铁,各个击破,切莫到考前集中复习,临时抱佛脚。第五,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由厚读薄,去除“废话”,抓住主干,将知识要点整理成册,以备考前复习。
五、试题凸显“能力立意”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略
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是新课改高考的显著特点。《考试说明》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分四个层次提出了高考对考生历史学习和应用能力的目标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应考能力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考试说明》关于能力考核的四大目标要求及其具体操作方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通过设疑、导思、探究、论证等方式,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培养其多角度分析问题、多元化发表见解等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对平时学生的练习和考试试题,教师在精选、精炼、精批的基础上,更应关注“精讲”,真正变“对答案”为“对思路”,变“给答案”为“给方法”。
六、试题的缺憾和用发展的眼光研究试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随着高考命题自主权的下放,各省区高考试题所呈现出来的区域特色渐趋明显。区域特色题往往是通过提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史料,营造答题情景,以考查整体历史中的主干知识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同学们要关注那些属于本省区域的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在本省区域内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要着重关注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乃至整体历史的发展,此外还要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展开一些联想,适当关注同类历史人物、同类历史现象。不过,对区域历史的关注要适可,切莫舍本逐末,尤其对高中历史教材很少涉及的纯粹地方史的内容,没有必要过多拓展。
在近几年的各地高考文综历史卷中,历史常识题已崭露头角,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灵活性和趣味性,符合当代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理特征,也符合历史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这类试题所涉及的人文素养知识,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不过,在高考备考时,适当进行常识专题归纳和典型例题训练,其作用也不可小视。文史常识主要内容包括“姓氏起源”、“人名构成”、“阴阳五行”、“区域名称”、“帝王称号”、“国号来历”、“纪年方式”、“避讳制度”、“传统节日”、“重要节气”、“史书体例”、“国学常识”、“史学范式”、“史料运用”等。
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逐步渗透“目标立意”,这是当前高考试题命制的发展方向。以“三维目标”立意的试题,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尤其突出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过程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懂得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些具体表现。其次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第三教师要加强对各地高考卷中“目标立意”题的研究,并选取其中典型的例题让学生适当训练。
一、综合性试题的涌现和“三步走”通史复习策略
2010年浙江卷多道试题,打通了教材分割切块的界线,将分布于不同模块和专题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加以考查,使试题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针对这一特点,高三复习有必要打破教材顺序,采取通史复习法。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基于专题的通史复习,即在不打破专题的基础上,将五本教材的内容按中国古代、世界古代、世界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的顺序重新调整专题次序,每个部分又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的顺序进行复习。这有利于建立领域联系和中外联系。第二步是打破教材设置的专题界限,按阶段特征、国别通史、重大事件等线索进行串联,使知识点的联系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如按阶段特征可分为公元前8-3世纪中西文明源头的差异、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和古罗马的法律、唐朝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期、重新认识宋代的历史地位、明清时期中西文明的转型及发展差异、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之变局、西方工业文明的转型和甲午以后中华民族的觉醒、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冲击和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历程、二战后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相互借鉴、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共十个部分。第三步是将同属于某一主题的各个专题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更大的专题,以实现大跨度的古今联系。如国际共运史、近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儒学地位的古今变迁等。
二、试题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和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境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主张用课程观取代传统的教材观,同时强调情境式教学。受其影响,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往往运用多角度、多渠道的图文材料,创设答题情境,让考生走进历史,在历史氛围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面对情境式试题的强势推进,高三复习课也应经常性地运用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境式教学模式,切忌对习惯性的“一言堂”从一而终。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主张用多媒体手段过量的补充课外材料,更坚决反对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材料,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引用材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
三、时政热点问题的隐性考查和“以史为鉴”的复习切入原则
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分析和探讨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这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试题对时政热点问题的考查是隐性的,即所谓“现实问题的历史联系”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
对时政热点问题的复习备考,首先要关注当年发生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与历史学科有较大关联的国内外重大时政事件和历史上发生的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且对当前社会还有重要启发意义的周年纪念事件;然后将这些纷繁复杂的时政事件和周年纪念事件进行整合,设置若干时政热点问题的专题;接着按“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原则切入,将重大时政热点与重要历史知识挂起钩来,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最后可以采用平时渗透与集中复习相结合的方法。
四、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多管齐下培本固基
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对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基本规律、基本结论、基本观点的学习,这是理解、掌握、运用历史的基础。
历史学科的知识纷繁复杂,掌握基础知识任重道远。首先,教师要以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为指导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其次,教师要讲清、讲透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再次,教师要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对相关知识点多联系、多比对、多回顾,使学生形成准确记忆和牢固掌握。第四,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巩固,趁热打铁,各个击破,切莫到考前集中复习,临时抱佛脚。第五,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由厚读薄,去除“废话”,抓住主干,将知识要点整理成册,以备考前复习。
五、试题凸显“能力立意”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略
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是新课改高考的显著特点。《考试说明》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分四个层次提出了高考对考生历史学习和应用能力的目标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应考能力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考试说明》关于能力考核的四大目标要求及其具体操作方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通过设疑、导思、探究、论证等方式,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培养其多角度分析问题、多元化发表见解等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对平时学生的练习和考试试题,教师在精选、精炼、精批的基础上,更应关注“精讲”,真正变“对答案”为“对思路”,变“给答案”为“给方法”。
六、试题的缺憾和用发展的眼光研究试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随着高考命题自主权的下放,各省区高考试题所呈现出来的区域特色渐趋明显。区域特色题往往是通过提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史料,营造答题情景,以考查整体历史中的主干知识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同学们要关注那些属于本省区域的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在本省区域内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要着重关注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乃至整体历史的发展,此外还要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展开一些联想,适当关注同类历史人物、同类历史现象。不过,对区域历史的关注要适可,切莫舍本逐末,尤其对高中历史教材很少涉及的纯粹地方史的内容,没有必要过多拓展。
在近几年的各地高考文综历史卷中,历史常识题已崭露头角,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灵活性和趣味性,符合当代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理特征,也符合历史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这类试题所涉及的人文素养知识,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不过,在高考备考时,适当进行常识专题归纳和典型例题训练,其作用也不可小视。文史常识主要内容包括“姓氏起源”、“人名构成”、“阴阳五行”、“区域名称”、“帝王称号”、“国号来历”、“纪年方式”、“避讳制度”、“传统节日”、“重要节气”、“史书体例”、“国学常识”、“史学范式”、“史料运用”等。
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逐步渗透“目标立意”,这是当前高考试题命制的发展方向。以“三维目标”立意的试题,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尤其突出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过程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懂得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些具体表现。其次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第三教师要加强对各地高考卷中“目标立意”题的研究,并选取其中典型的例题让学生适当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