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夜空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依和晓海下火车时,是下午四点多,天气晴朗,有些暖融融的。晓海在这个小县城的车站口叫过来一辆红色的大发。
  “去洼里高村。”晓海一边往车上放着一大堆书籍,一边拉着依依挤进车里。
  车子一路颠簸开到了村口,晓海让司机师傅停车,师傅说:“看你们这么多书,挺沉的,送到家门口吧。”
  “不用了,谢谢您。”
  “不另外加费。”
  “你倒是挺好心,但,我不忍心。”
  师傅又说:“这怎么说话呢,告诉我往哪儿拐?巴掌大的小村,不用加油就到了。”
  “槐树胡同。”
  “饶了我吧。”司机师傅笑着就把车开走了。
  晓海看着车后面的油烟,歪着薄薄的嘴唇坏笑了一下。“我住的地盘无人敢入,别说别村的,就是我们自己村的也没人敢从那里经过。”
  “那你也饶了姐吧。”
  “跟着我。”晓海示意了一下他的屁股后面,依依笑哈哈地跟着他走。村子边上的房子很矮,稀稀拉拉,仿佛没有人烟的样子。路旁有一堆堆的干柴垛。干柴垛旁边有几摊干得跟柴禾一样的牛粪。
  他们拐进一个长长的胡同,胡同的右面墙壁上挂着许多小旗帜,至少有三十多个,大小不一,颜色各异。两边的土房子以及院墙破损不堪,墙壁剥落得很厉害。仔细看看那些小旗帜,依依发现里面分明有撕成布条的裤衩。
  “如果这些是她心目中的旗帜的话,那些小裤衩就是殉职者。”晓海看出了依依的疑惑,继续说,“这些红红绿绿的小裤衩,是她从别人家院里的晾衣绳上拿来的。”
  依依看了看四周,没有一个人,刚想问他说的是谁,晓海用手往里一指,“看见没有?她是我的左邻。”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个身穿大红上衣的女人,正在莺歌燕舞。她的双臂疾速挥舞,然后慢慢地静止在墙壁上,突然两只手又直直地伸向天空,呈现一个无限举高的姿势,脸也跟着伸了上去。她专注地仰视着,摆出美丽的姿态,仿佛正在等待摄影师咔嚓的那一声。
  依依看呆了。那女人忽然一点点移下身子来,松松垮垮地坐在地上,墙上的土随着她的身子哗啦啦落下来。她双目紧闭,一只手在胳肢窝里狠劲掏了一把。然后一声尖利的高调溢出了她刚刚还在轻吟的浅唱。依依走过去,那个女人看看她。
  白色风衣下是碎花的太阳裙,一副墨镜,使依依看上去有些神秘。女人扫了她一眼,便转过头去,继续自己的浅吟低唱。依依听出她唱的是河北梆子,很久没有听过了。女人把盘着的两条辫子弄下来,然后又盘在一起,她突然站起身跑过来,吓得依依往后退了几步。女人并不理她,径直冲后面的晓海奔去。
  晓海歪着嘴一笑,手一摊,说:“我没带。”
  女人伸手去掏他的口袋,翻了几个口袋,又去翻他的背包。晓海把背包给她,任她翻个遍,见什么也没有,女人就返身又去莺歌燕舞了。当她发出第二声尖利的高调时,她已经目光犀利地直逼到依依的眼前,恶狠狠地逼迫依依一點点往后退。
  这时,依依心里猛然间恐惧了,仿佛自己哪怕有一点亏心事也会暴露无遗。正不知怎样才好时,那女人则返身回到她刚才坐过的墙壁下。夕阳正落在她的辫子上,一层尘埃渗透在她的发隙。
  晓海护着依依,一前一后往家走。
  “姐,你看,我是不是特像女的?”
  “你可没那么荣幸。”
  “我,是她唯一不往家拽的男人。”
  “你太小了,也许。”
  “不。十多岁的小男孩她都不放过。”
  “她刚才跟你要什么?”
  “药片。”
  仅有二十来步,就到了晓海的家门口,老式的矮木门,黑色已经脱落得斑斑驳驳。依依摸了摸门帘吊,她小时候在奶奶家摸过这样的门帘吊,现在这样的东西已不常见,即便在这个村里也已有了几幢现代化标志的房子。
  依依随晓海进了黑洞洞的小屋。
  屋里的苔藓气息着实呛了她一口。晓海爬上土炕,打开窗户,外边清澈的凉风流了进来。柜上放着一台银灰色的电脑,这是屋里最鲜亮的物件。
  “这是在外面的那两年挣的,我用它写东西,写完后拷在U盘,然后拿到城里的网吧去,发给刊物,同时收发一些邮件,这台电脑保留了我和外界的联系。”
  “你们没有网线吧?”
  “没有。我刚往家搬电脑的时候,他们说,这家伙不定什么时候就爆炸了!”
  “你是怎么想起写东西的?”
  “开始是为了我母亲,四岁时母亲就让我写诗,她给我买了一大摞唐诗宋词,后来是为了更痛苦,再后来是为了不干活儿。”
  屋子里的光线有些暗了。
  两个人都有些累,说着闲话就坐在炕沿上歇着。噔噔,院子里忽然有了动静,很快跑进一个人来。她的脸红得很鲜嫩,头上冒着热气,见屋里有生人,就急忙扭过身子跑了。
  “哎,这不有人敢入无人之境嘛。”
  “她呀!例外。”
  依依瞬间明白了,这个女孩儿是急着来见他的,就说,快去看看,我正好休息一会儿。
  晓海羞涩地走出去,刚开始是慢腾腾的脚步,后来远了倒动静大了,跑起来了,依依笑了。这时手机彩铃响了,她收到冬梅的短信,“到了晓海的故乡了吗?”
  冬梅是依依的朋友,昨天是她们两个和晓海的第一次见面。这次见面是由一家刊物组织的。当冬梅听到晓海说 “我的故乡不要我,我紧紧抱住它,它也不要我”这句话时,忍不住偷偷地流了泪,她看似粗心大意,但是有一根神经极其容易被挑动。
  依依给冬梅回复了一条短信:“真正抵达他的故乡几乎是奢望。”
  她起身去看挂在墙壁上的一个相镜子,镜框里有一张旧得发黄的黑白照片,一个婴儿和他的父母,很显然这是晓海的全家照。晓海伸着一只小手仿佛在抓什么,他长得很像父亲,父亲在他才四岁时就病逝了。
  这时,屋子很静谧,突然从外边传来一声尖叫。尖叫后有另外的一个人在破口大骂。“你这个死疯子,敢跟老娘作对?滚,滚一边去!快点。”她的话一落地,那个尖叫又起来了。两个声音此起彼伏,像游戏一样追逐在一起。   “你哪来的这么大劲儿,干这讨人嫌的事。弄这么个破麻袋,还不如你脱光了躺在这里。”
  “哎——”尖叫声又扬起来了,充满了爆发力。
  “你挡得住谁?好狗还不拦道呢。要不是刚才看见晓海那兔崽子跑那边去了,请老娘,老娘都不从这里过。这个兔崽子非愿住在这里。”
  “哎——”
  “快滚回屋去,天快黑啦,天快黑啦!”
  依依悄悄走到门口,一个高个子的中年妇女嘴里嚷嚷着,脚步匆忙地向胡同的南头走去。
  等依依转过头看左边时,一个正在往外洒着土的破麻袋,歪歪扭扭地被拖进那个疯女人的门口去。
  依依独自走出晓海的家门,村子里很寂静,偶尔的狗叫声虽然很远但很清晰。她顺着疯女人家的反方向溜达起来。这个村子不大,走了十多分钟就把村子抛下了。她想,不能再走了,迟疑了下脚步,不知该去哪儿。忽然她发现,就在她站立的西边,有红红的一片光。
  它们弥散得像刚刚落幕的晚霞,这已经是夜晚了,那片光绝对不是霞光。她喜欢美,喜欢唯美的美,喜欢荒凉的美,但是她不喜欢堕落的美。那片光是沉没的堕落之美,这是她无来由的第一感觉。
  她有了一个新发现,这个村子实际是空心的,刚才的狗叫声就来自红光的地方。那里离这儿也许还有两里地的路程,她朝着被红光照耀的夜空走去。
  越靠近红光的地方,越令人心生不安。依依浑身开始燥热,这是一种不祥的征兆,她小时侯有过这样的灵异,比如在出现一些令人恐惧的东西之前,她就有这种燥热。
  她停住脚步仰望天空。
  这时的天空已经不能称其为天空,它像红色的纱幔,又像涂抹的血液,那红色越看越深。无底的深,无底的红。它完全失去了天空的特征,更没有夜色的品质,它笼罩着任何事物的本来面目。红得诡异,红得令人战栗。这是没有夜色的夜,没有黑暗的夜,没有止境的夜。她猛然想到沦陷在战火中的夜晚。
  “你的家乡最触动人的是什么?”在火车上时,依依问晓海。
  “你们家乡的夜空是什么颜色的?”
  “那还能出来别的颜色?”
  “我们家乡的夜空是红色的。”
  依依笑:“不会吧?别跟你姐瞎忽悠。”说话间,她看到晓海的眼神躲开了,整个脸色有些恍惚,似乎一下子进入了她所看不到的地方。
  “新鲜吗?”
  “红色的夜空?说说怎么回事。”依依心想,这孩子,嘴一动就是诗。
  “去了就知道了。”
  单是他们家乡的水,就让依依惊讶了。一条黑色的河流经过村子的东边,它会像夜一样浸入村子,然后淹没房屋。没想到又来了个诡秘的夜空。
  现在,她的头皮开始发紧,后背像是猛然生出一股阴风来。胡思乱想之际,还真有一个红光下的黑影从她的身边跑过。这是一个长头发的男人,步伐矫健,像氫气球一样向着她来时的方向飘了过去。这是,一个人,活生生的人。
  她的心里舒了一口气,红色刚才给她的阴影稍微减去了一半。她没有任何想法地往回走,走过空空的小村,狗的叫声更加遥远了。
  在她返回槐树胡同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在左边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个黑影在那儿晃动。她抑制不了好奇心,向那边走去,心里有些紧张,但不是很害怕。等靠近了一些,她看出来了,那个黑影,在垫路。
  她马上想到,这个黑影,肯定是晓海的右舍。
  晓海说过他的右舍,时常要把一条道路垫上一层厚厚的石屑,那条道路将一条黑色的河流与村庄隔开,但它一直下沉,据说这个村子是采煤塌陷地。晓海和现在的村民都没看到过采煤的人,自从他们的房屋被水吞没后,才猜测是他们的祖先在村子附近开采过煤矿,但对这个说法有的人表示质疑。大家懒得去争执事实的真相。
  依依看着晓海的右舍在那里垫土,忽然伤感了。这条路在塌陷,这个村在塌陷,他的努力是让人落泪的。大家只能停留在填垫和重建,她又开始同情了,并且大胆到要同情人类了,人类是多么令人同情的动物。
  来时,依依背着红色的背包,走在一米八三的晓海旁边。他的身体像长得很快但营养不良的大树。天下着小雨,细雨中,晓海低过头来看依依,依依觉得他忧伤的眼神让人同情。她知道自己的同情也是一种病,同情表面上看似善良,但有时也是出于自己的优越感。虽然觉得自己不应该滥用同情,但她还是不由自主地对他施与了微妙的同情。他意识到了温暖,但是同时也意识到了那讨厌的同情,他认为同情比白眼还让人恶心。
  依依察觉了他微小的冷淡,像潇潇风雨般渗进衣领,她穿了两件厚衣依然冷得哆嗦了一下。其实她很想把自己的外套给他,他只穿了件短袖的T恤,但是她控制住了自己,他一定不要。
  依依跟随晓海来这里,可以说是因为他说的那句话,“我的故乡不要我。我紧紧抱着它,它也不要我”,也可以说是因为自己最近很苦闷,不知道辞职后何去何从。她决定来,不知道晓海会不会感觉她这人做事太突兀。
  依依回到槐树胡同,这个胡同收拢了一些夜色,但仔细去瞧,天空中依稀有些红晕。那是红光影射过来的,但如果不知道细情,是很难发现那点红晕的。胡同那面墙壁上的小旗帜一个都不见了,到处是装满黑暗的小窟窿。
  在依依停下脚步的这会儿,院里传出那个女人的吼叫。她在哀求,急切地哀求,声音尖利地灌满了周围。她的声音几乎让人相信,在她的面前一定站着一个始终保持沉默的人。紧接着,她的哀求忽而变为狂怒,像寒冬里偷去人体温度的风暴。
  依依觉得这声音来自悠远的朝代,它们越过空旷的黑夜,带着银色的武器,插到月光中,一点点击落夜的光辉。
  她想,这个女人一定是光着脚,跪在冰凉的土地上,用声嘶力竭的痛喊,忏悔着,指责着。这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已经变为她的快乐,她因此而活着。
  依依回到晓海的家,一进门口,晓海正往外走。
  “你去哪儿了?”晓海问。他脸上的肌肉往下坠着,沉郁得像挂上了冰凌。   “转了一下。”
  “等我一会儿。”晓海继续往外走,然后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要不,你跟我一块去?”依依跟在他的后面。
  他们走进那个女人的屋子。
  女人光着脚,跪在窗台上,整个窗口上插满了小旗帜,胡同墙壁上的小旗帜都被插在了这里。
  “她每天天一黑就把它们挪进来,这样,就挡住了窗外的夜光。”
  女人根本没有觉察到他们的到来,一心挪移着小旗帜。当她发现一个地方能够透进一点光时,就用别处的一根来补充,如此反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有时她很安静,有时很哀痛,有时抱怨,有时愤怒,有时高兴得像个孩子,她很忙碌地在修补这个一米见方的小窗户。
  “她会整夜这样,做个不停。”
  “她,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她怕见到夜晚的红光。”
  “她晚上不出去吗?”
  “天一黑,她就躲进来,用这些堵窗口。”依依环视了一下屋子,屋子里只有这一个窗口。
  晓海把手中的两个药片递到女人面前,她惊异了一下,然后兴奋地拿过去,一把捂在嘴上。晓海顺手把刚给她准备好的一碗水送过去,女人早已咽下去了,她把水推开,继续挪移小旗帜。小旗帜很干净,它们显然已经被女人清洗过。
  晓海冲依依打了个手势,示意该走了。
  “她一会儿就会安睡了,没有这两片药,她会整夜整夜不睡,人不睡觉,是承受不住的。”
  “她其实,长得挺漂亮。”
  “当然。否则哪会有这样的命运。”晓海转过身,对着依依说,“最苦的是我的右舍。”
  “我刚才看见他了。”
  “他曾经和这个女人很要好,那时,他们还年轻。”晓海见依依没有要走的意思,索性也停住脚步。“他经常去垫那条大路,大路垫得像高出来的小桥,因为女人离这条河住得近。后來,全村的人都搬到村子西边去了,也就是夜晚有红光的地方,当然那时还没有红光。只有我一直没搬。”
  依依坐在女人的炕上,看着女人忙碌的背影。
  “后来,新地方的村里,来了一个客人,据说祖辈跟这里是亲戚,大家盛情款待。这个客人博学多识,风趣幽默,并且,后来再来做客时,会捎来许多大家没见过的礼物,小孩子的食物,大人的衣服。他一来,大家就像欢度盛大的节日。他成了核心人物,大家愿意把自己交给他来策划,姑娘们几乎都暗恋上了这个男人。”
  “有一天,他们两个碰见了,一见钟情。他说,为了她,他会让这个村庄见到新的天日。随后,她在他新创建的工厂任职。从那天开始,村里的夜晚变成了红色。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村子,立刻活跃了起来,大家风风火火地创造着迷人的景色。”
  晓海歪了歪薄薄的嘴唇,笑着说:“她有时会返回老村取些东西什么的,我发现她的脸更红了,像是那边夜空的颜色。我承认我是个恶毒的小少年,喜欢把别人认为好的东西往坏处想,我那时就猜测这个女人已经开始在脸上腐烂了,早晚有一天会腐烂到心里。”
  依依看不出女人的年龄,但知道她的青春已经深深隐进尘埃。她不知道这个女人到底经历过什么,得到过什么,失去过什么,期望过什么,有过什么样的痛苦和快乐,但是,现在,她,需要的仅是两片药。两片药即可让她心满意足地熟睡。
  身旁的晓海似乎只保留了一个行走的影子,他轻得简直没有一丝动静。她想,他的心思这会儿肯定还在那个“噔噔”的女孩子身上。
  “你女朋友吧?”
  “我哪有女朋友。她娘才不会让她嫁到我们村来。”
  “你们不是一村的?”
  “她是红光西边的那个村的。”晓海用下巴示意了一下方向,远方依然红光弥漫,这边的夜色已被浸润成了淡红,他的目光仿佛已经穿过了红光的那面。
  “她娘说,闺女嫁到这边来,不知哪天睡着睡着觉,就沉到水里去了。”
  “那你可以搬到那边去啊。就是大家搬迁的那个地方。”
  “这里是我的故乡,它虽然在下沉,但它依然在。而那边……”他吐了一口长气,“更让我恐惧。”
  “再说,我是村里挨白眼的人。”
  “那你为什么不在外边坚持一下呢?”
  “在外边的那两年,我整个人开始变得麻木,机械,不停地忙碌,虽然挣到了一点钱,但活得没有一点感觉。”他抬了一下头,看着远方,“而在这里,至少,我还可以痛苦。”
  依依觉得这孩子挺有语言特点的,他的口语有些书面特征,以前她有一个写诗的朋友也喜欢这样说话。
  “不搬过去,你母亲同意吗?”
  “她一让我搬,我就耍赖说,到了那边我就写不出诗了。”晓海看着远方忽地笑出了声,“我娘就怕我写不出诗来。可有时她又后悔,对我说:‘你都二十一了,还没人提亲,人家别人,孩子都老大了,我让你写诗写错了。’”
  晓海的诗歌中有一种凄美,她看得出这男孩的悲观是骨子里的,不过一旦他自己的内心生发了希望,那一定是扎过根的,是悲观之后的乐观。
  依依感觉到身上有点冷,天上的几颗星星像微型的小手电,在红光里发着淡薄的亮。她想,这几颗小而微弱的星星让人充满了敬意,它们在天上悲悯地观望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误解生活。
  而夜晚藏匿了许多真理,它是一些星星身体里的骨骸。是一个人走在一条路上,偶尔拾起的一片落叶。你只能走在去往它的路上,如果失踪也是常有的事。她想到自己,刚刚辞掉安逸的工作,要到异乡去过漂泊的生活,她想,也许这仅仅是制造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小小事件。
  “她终究还是去了那片红光的地方。”晓海有点自言自语,好像被巨大的悲怆击中了头部,他的头无力地低垂着。
  “她娘不懂,她们相信了那张保险单,但是保险单,只能保证金额,不能担保性命。我知道,她娘和好多家长一样,相信了他们出示的巨额赔偿,但是怎么巨额也不能替代安全系数。何况那些巨额在他们的手里仅是九牛一毛。”   “你想得太多了。”依依想安慰他一下,但她自己都觉得这话说得又空又没用。
  她知道晓海言语之外的忧伤,他没有权力和能力阻止女孩的冒险行为,以及和女孩一样奔赴那片红光的少男少女,他们被那里诱惑了,或者更多的是他们的家长。他们多是顺从父母的乖孩子,孝顺,以顺为孝,这里的人们一直以顺从为美德。晓海的母亲跟别的家长不一样,她自己去了,坚决反对晓海去,而晓海也根本不想去。她不顾晓海的强烈反对,加入了年轻人的行列,她负责在那里烧水做饭。
  依依走不惯夜晚的村路,好几次险些摔倒,晓海走起来则像走在柏油马路上一样平实。他一边适时地扶一下依依,一边笑着说,“哪里有坑,有洼,我都特清楚,你放心地走。”他们两个不知不觉地走出槐树胡同。垫路的长发男子恰巧正回来,他提防地看了依依一眼,低声问晓海:“她睡了?”晓海嗯了一声。那人又说:“你走的这几天,她都没睡。”
  晓海说:“我托付过你,给她每晚送两片药去。”
  那人叹口气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不会。”
  “你这是何苦,守着,但是不见。”
  长发男子在朦胧的月光下显得很英气,依依见过很多漂亮的男子,但是英气的男子并不多,男子加快了脚步回家去了。
  “他是那个女人疯了之后才搬回来住的。”晓海看着他的背影说,然后扬起胳膊,指着那边的黑水河,“那儿,就是我出生时的家。”
  黑色河水在月色中泛着白光,依依似乎看到了它们暗藏的那股邪恶力量。
  “我记得很清楚,我家的房顶在水的下面,房顶上有几根草飘在水面。”
  他们两个走得有些疲了,就坐在村西边的小石头上休息。
  “说实话,最初,我经常一个人对着红光的夜空发呆。那时,我觉得,这红色的突然出现简直是一种神奇。想想看,我们这里一直是黑色的夜,黑色的河流,黑色的困苦,黑色的梦。”晓海用又瘦又大的手系了系松开的鞋带,他的脚很长。“它甚至是我的希望,那红色的激动,隐隐的,至今我还记得最初的感觉。”
  “那后来呢?”
  “当你深入了某些具体的根源之后,了解了它的实质,就会对事情做出新的判断。因此,愿望变成了失望,甚至是绝望。我知道,红色的夜空,让我失去了梦。”
  “那个女人怎么回到槐树胡同的?”
  “她开始是因为情感,那个制造红光的核心人物放弃了她。其实核心人物很爱她,只不过腻烦了女人的劝告,或者说是害怕。她是个聪慧的女人,眼光看得遠,话就说得狠,从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他。他觉得她是祸水。所有的人都在赞美他,处处给他开绿灯。而他最爱的人,却在身边质疑他。”
  “那她,怎么变成现在这样了?”
  “问题是,她爱他。”
  “她是不是有抑郁症,以前。”
  “有些,大概有遗传基因吧,听说她母亲活着的时候就很怪异。”
  “分手后,她就搬回到这里来了?”
  “开始搬到槐树胡同的时候,她故作欢笑,整天唱啊,笑啊,逢人便谈笑风生。”
  “那就是危险的分裂了。”
  “后来,她就卖自己。”
  “再后来,她就买别人。”
  “买别人?”
  “她疯了之后,有的人可怜她就多少给她点钱,但更多的是,她非拽着人家来,人家不来,她就追着给人家钱。”
  依依听到旁边树木的叶子哗哗地响了一阵,很快,风就过去了,周围又恢复了寂静。远方的狗叫声很清晰地传过来。
  “她卖点破烂的钱,就给男人。”
  “你的那个右舍是怎么回事?”
  “她和核心人物好了后,他就退了出来。等到后来她卖自己和买别人后,他就一直守在一边,离她远远的。也许因为躲闪得恰到好处,也许她的眼里早就没有了他,也许更珍爱旧情。反正她没有卖给过他,也没有买过他,他们没有见过面。就这样,我们三个不正常的人就守在了这儿。”
  依依的手机响了一下,是冬梅的短信。“依依,我的《半个月亮》终于收笔了,我要大睡三天三夜。”现在是凌晨一点十分,她回复道:“夜猫子,静养几天吧。写这玩意儿挺伤身体的,多睡,多补,美丽如初。”冬梅的这个长篇小说写了将近两年,依依打心眼里为她松了一口气,这个过程可以暂告一段落了。她知道,不久冬梅会继续往前走,文字已是她生命的一种方式。
  晓海推了推小巧的眼镜,笑着说:“冬梅姐写东西很认真,哪天我认真了,也弄个小说写写。”
  “诗人写小说肯定不会太差,我喜欢诗性的小说。”
  “刚才,我娘追着质问我,那些诗是不是抄的?”
  “为什么?”
  “村里人都这么说我,说我懒,不干活儿,靠着抄点东西骗稿费。”
  “你母亲信吗?”
  “小时候把她糊弄怕了,她怕我又耍花招,让我写东西老实点。”晓海歪着薄薄的嘴唇笑着说。“我5岁时,模仿唐诗写诗,在交给她的作业本上,写满了对她的怨恨。每次娘拿着我的作业,就像在街上捡到一筐玉米一样高兴。有一次,她拿给村西头的邱大爷去看。邱大爷看了后,拈着白胡子笑着说,这小子真坏,这小子真坏。母亲回家后拧着我的耳朵让我大声念。但是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念出来她也听不懂。”
  “你不干活儿?”
  “我不愿干,但还是干点儿,他们说我是闹着玩的干活儿,是不下苦力的。娘却从来不指望我干活儿,她严肃地对我说,‘你只管写诗。’”
  “喔,伟大的母亲!”依依用夸张的语气说。
  “不知道为什么,她一个字也不认识,就是认上诗了。我给家里搭补的那点稿费,你知道的,少得可怜。”晓海低下头,用手指在地上乱划着。“她在我四岁时就守寡,用后半生塑造我的人生,她易暴易怒,反复无常。”
  他抬起头,问依依:“你困不困?”
  “不困,在这样的夜空下,难有睡意。”
  “本打算给你找个睡觉的伴儿,可……”
  “你是说那个女孩?”
  “是呀,但是她今晚上夜班。”
  提到那个女孩子,晓海的语气里既有兴奋又有忧郁。
  “她,骨子里有一种纯净和善良。”
  微风吹过来,但是一点都不凉,他们聊了很多。这么多年来,晓海还没有可以说这些话的人,因此,一些话就像早已打好了包,只等这一刻展开它。
  和依依的交流,使他觉得自己在去往“窄门”的路上,遇到了一盏灯,尽管这盏灯也是孤独和微弱的,但毕竟有了温暖和相通的愉悦。依依更多的是倾听,她向来喜欢倾听,她有一双倾听的耳朵,能听到人们内心最孤独和最脆弱的灵魂。她觉得,晓海在成长的路上,她也是。一个人在某个阶段会有自己的一个认知过程,并不需要什么断语,只管往前走便是了。
  就在他们稍微一个沉默的间隙,一声巨响爆发了。
  他们眼前红色的夜空,更加红艳了。
  依依骤然站起来,循着声音望去,红光的那个地方,出现了滚滚的浓雾,红得更红,黑得更黑。
  晓海没有动地方,他捂住双耳,枯瘦的双肩耸动着,好像被什么东西逼迫在那里。
  几片宽大的叶子飞舞着,落在他们的脚下。远处的狗叫声停息了,一声女人的尖叫,真真切切地响彻天空。天空像红色的雨水一样倾泻了下来。
  (夜子,河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八届至第十二届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刊于《十月》《青年文学》《北京文学》等。入选2008年度、2010年度《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诗歌精选》等。中篇小说《田园将芜》《化妆师》分别荣登“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和“2015年度河北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味道》获“2012年中国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出版诗集《我消失。或者还有你》《弧线》,小说集《白色深浅》。)
  编辑:耿凤
其他文献
近些年,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使得我国的民用建筑工程数量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及结构日益复杂,与此同时,人们对民用建筑中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的具体工作要求,这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残疾人工作的高度重视。残疾,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
绿窗散文质的飞越是近两年的事,她正如一匹呼啸而来的黑马,从她的康芜丰宁的大滩草原汲取了自由的风、辽阔的草香、马群跃动的力的美和明月高悬映照千年岁月的安详与沉静,还
期刊
学位
“乡村是人心的最后归属,是谦卑和美德的最后避难所.”当思想者遇见粮食和乡村日益败落的生态,遇见拷问和责任,从而带来一场意趣和思想的盛宴.rn绿窗的《生命、粮食和未来》,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事业单位势必需要更多员工来满足公众日益提高的公共服务诉求,然而在编制数量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聘
周末,谁和我一样,躲在京都一个神圣的角落,一面咳嗽一面挖掘厚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集,强大粗粝的外壳下,埋藏着怎样柔软的金子。四年监狱四年西伯利亚流放,臭气作呕的小屋
期刊
刘建东在“河北四侠”中,有一种谦谦君子的兄长风范,这与他为人低调谦和、做事细心周到所散发出来的气场有关.他的小说,却在这种温和的气质里透着凌厉的一面.特别是他近几年
期刊
摘 要:家国情怀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本命题旨在剖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以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剖析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已进行改革,其中融入了新的名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将爱国情怀融入历史课本中,就是
绿窗表面上是一个偏爱运用古典词汇的作家,但是在她的语言里很难找到传统审美中的那种明净、温润、含蓄的气质,其实她骨子里是狂野的,语言稍显尖锐,带着棱角,有种压抑不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