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间,四川长篇小说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而它真正的辉煌则是在新世纪。这些成就与作家们对独特地域性的坚持和挖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它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小说的开放性和开拓性也许是四川作家们最需要深化和提高的。
关键词:四川;长篇小说;七十年;地域;现代
四川是中国一个很有特色的地区,特别是其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更是有着深厚的传统积淀,也极富个性。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曾经造就了四川文学在历史上的辉煌,扬雄、司马相如、李白、苏轼等人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杰出代表。进入到中国现代文学时期,也涌现出了郭沫若、巴金、何其芳、沙汀、李劼人、艾芜、罗淑等优秀人物。其中,巴金、沙汀、李劼人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成就突出,他们各具特色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共和国作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环境都有很多变化,在这期间的四川长篇小说创作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颇多可总结和思考之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和行政机制变化等原因,现代文学意义上的四川作家与共和国文学意义上对“四川文学”的界定标准不完全一样。现代文学时期主要以作家籍贯为标准,共和国文学则主要以作家的生活和工作区域来认定。所以,就共和国文学而言,刘心武、范稳等作家虽然籍贯为四川,但他们的作品一般不被作为四川文学看待,而麦家、柳建伟等在四川工作期间的创作则被纳入四川文学的范围。
一
共和国文学的起始是“十七年”,但对四川长篇小说来说,这时期却处于相对的低潮阶段。作家们创作、出版的作品数量很少,真正具有全国影响的,只有杨益言、罗广斌的《红岩》(1961),艾芜的《百炼成钢》(1958)以及李劼人在旧作基础上重写的《大波》(1958-1962)三部作品。
《红岩》是著名的“红色经典”,它以文学虚构的方式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四川重庆地下党真实的艰苦卓绝斗争历史,歌颂了共产党员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鞭挞了怯弱者和变节者,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和丑恶,具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风格特征。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利用作者历史亲历者的特殊优势,对地下工作者和牢狱生活有真实细致的描述,很多方面体现了传奇性和写实性的结合,给人以相当的新奇感,此外,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普遍人性,表现了普通人的情感,特别是对反派人物徐鹏飞的塑造较有个性特点。因此,作品发表后深受读者欢迎,社会影响非常之大。
艾芜的《百炼成钢》是一部反映现实工厂题材的作品,塑造了有一定个性的工人形象,并在结构上设置了多个矛盾冲突,展现了工厂由原来的私有制向集体制转型的过程,以及工人在这一背景下的思想成长和发展过程。这是“十七年”时期为数不多的反映工厂生活的长篇小说之一,可以纳入工业题材小说的开创作品之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李劼人在现代文学时期曾经以“死水微澜三部曲”享誉文坛,其中,第三部《大波》初版本出版于1937年,但作者对其质量不满意,于是从1957年开始进行改写,改写本在篇幅上有较大扩展,故事内容与原作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学术界普遍把它当作一部新作品来看待。“这部作品以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纷繁复杂的故事事件、恢弘大气的铺陈场景,再现了清朝末年波澜壮阔的四川保路运动,折射出四川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巨变,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①这是人们对旧版《大波》思想艺术的评价,但依然适合于改写本,它也是“十七年”颇具影响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文革”期间,四川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是克非的《春潮急》(1974),再就是马识途的《清江壮歌》(1966)。《春潮急》反映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带有时代文学不可避免的强烈政治色彩,阶级斗争的哲学是其思想主导,作品的艺术表达上也存在有概念化模式的弊端,但作品对川西地方老百姓较有特色的日常生活描写比较细致,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川西地方风情。在“文革”环境中,作品还是体现了一定水准,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清江壮歌》则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也表现了动人的亲情,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
四川长篇小说的辉煌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这四十年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到90年代。这是“文革”后艱难的文学复苏期和发展期。周克芹是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该作品在思想主题上可以纳入当时文学界盛行的“伤痕反思”潮流,但其落脚点不同于其他一般作品,而是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中,揭示时代大潮中人的情感和命运遭际,既表达了对时代政治的否定,也蕴含着强烈的乡村伦理和文化立场,呈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当时来说,以这样的视角切入当代中国历史,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作品的问世,也直接促进了时代文学从政治向人性和伦理的拓展。因此,作品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名列首位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秋之惑》(1990年)是周克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将“文革”历史与当下乡村现实改革结合起来,探索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属于农村改革小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不是简单地对乡村改革唱赞歌,而是展现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它既批判了集体制度背景下的许多缺陷,对现实改革中乡村伦理和文化的变迁也表达了忧虑和困惑。作品所表现的这种“惑”真切坦诚,来源于作者对乡村的深刻洞察力和深切的关怀之情,也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在1980年代前期,还有高缨《云崖初暖》(1978),化石《潘家堡子》(1979),星城《立体交叉战争》(又名《绿色的太阳》)(1988),黄济人《崩溃》(1984),崔桦《火剑》(1980),简嘉《兵家常事》(1996)等作品。它们主要着力于对革命历史和当代军人生活题材的开拓,既表现了英雄主义精神,也更深度地揭示了历史真实,同时将部队官兵的日常生活以朴素的笔调勾勒出来,对之前的同类题材作品有所拓展。 克非《山河颂》(1980)、《野草闲花》(1986)等,李宪《超越贡嘎岭》(又名《大学生奏鸣曲》)(1988)、余德庄《忧魂》(1988)等作品,则着力表现现实乡村和都市生活,努力将文学拉回普通人和日常生活之中,而生活气息浓郁也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马识途《夜谭十记》(1983)、《巴蜀女杰》(1986)、《雷神传奇》(1992),杨字心《风流古镇》(1995)等作品,则致力于表现地方的历史文化,在传奇性、故事性和民俗书写上有较高成就。
其中,在历史题材创作上成就最高的,是吴因易的《梨园谱》(1980)。作品立足于对川剧艺术非常熟稔的基础上,真实再现了建国前川剧艺人的生活遭际,细致展现了多种独特的川剧艺术,并赞颂了川剧艺人热爱艺术、不屈从于现实的反抗精神,将四川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出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也传达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
马识途的《夜谭十记》(1983)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它在结构上仿照西方经典小说《十日谈》,以十个人轮流讲述故事的方式,集中地再现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世态,揭示其复杂社会关系,也表达了对底层大众的深刻同情,犀利地揭露和批判了官场的腐败风气。小说的艺术表现很有个性,它蕴含四川地域文化的诙谐讽刺特点,语言通俗幽默,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其中多有奇闻趣事,人物形象也颇具传奇色彩。总体上,作品谐趣幽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王火是1990年代享誉最高的四川作家。这主要缘于他的《战争和人》(1987-1992)。这是一部各部分相对独立却又密切关联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它以国民党上层官员童霜威及其一家的生活和命运为中心,既细微地展示了人物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全方位地再现了抗日战争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图景,从而将人物命运、家族命运和民族国家命运凝聚在一起,是一幅抗战时期的心理和文化画卷,也表达了正确的政治主题:既表达抗战爱国的思想,又揭示了国民党统治者的反动性和腐朽性。作品在艺术上追求史诗效果,气势宏阔,以人物遭际和命运为线索,同时也始终贯穿对时代的揭示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作品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细致,结构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具有散文化的特征。作品于1998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第二阶段是21世纪以来。这也是四川长篇小说最为兴盛的时期。阿来、麦家、柳建伟、罗伟章、贺享雍、裘山山等创作出了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品,他们也成为国内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作家。
阿来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尘埃落定》(1998)、《空山》(2009)、《瞻对》(2014)等。《尘埃落定》展示四川藏族地区的近现代历史,通过叙述麦其土司家族的故事,揭示土司制度这一独特政治制度的兴衰过程,特别展示其神秘和浪漫特色。同时,作品还对土司政治制度进行了历史和人性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关怀意识,表现出从人性角度把握历史和文化转型问题的探索意图。在艺术上,作品以富有传奇性的笔调,叙述了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和人物,特别是从一个白痴的视角来展开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从而与地方文化达到了内在的契合。作品描述了独特的藏族风情,也大量描绘了藏族部落的文化生活,揭示了藏族的独特民族文化。此外,作品的语言富有艺术性,多方面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艺术,而且,这些艺术手法融合于作品内容之中,使作品语言呈现出明快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空山》是一部六卷本长篇小说。作品叙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一个叫机村的藏族村庄里发生的故事,展示了时代发展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伦理和文化层面的变化。对此变化,作品不是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而是重点在于展示和思考,探索它发生的原因,并传达出深刻的忧思和困惑。小说的结构很有特色,六部作品分别讲述六个故事,故事的发生地都在机村,出现的人物也大致相同,但每部作品的故事和主人公不一样,人物在不同故事中所处的位置也完全不同。这些不同的人和事,共同构成了一幅全景式的当代藏区乡村图景。这一结构体现了阿来在艺术上的探索精神,也被评论家概括为“花瓣”式艺术结构。②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2014)叙述的是瞻对的两百余年历史,重点讲述了一个号称“铁疙瘩”的藏族部落故事。作品大量采用了各种历史资料,包括传统正史、民间野史和民间传说,在对历史的相互印证和钩沉中,表现了对于历史真相探寻的强烈愿望,也传达出作者对历史的独特理解态度,寄托了作者对藏族民族生存和文化命运的现代反思。作品的叙述方法特别,融历史还原和艺术想象为一体,故事性强,呈现出独特而神秘的传奇色彩。
麦家则在军事题材领域有丰富的开拓。他的《解密》(2002)《暗算》(2003)《风声》(2007)等作品,都以战争、军事或特工生活为背景题材,以具有科技含量和隐秘性质的内容,讲述了具有传奇性的故事,为人们揭秘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军事或特工世界。难能可贵的是,作品没有满足于故事本身,而是将人物塑造寓于故事之中。作品展现了幽深神秘的人物内心世界,人物也颇具个性,并具有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意识。艺术方面,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情节曲折,故事悬念性强。这些作品多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获得较大社会效果。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暗算》,作品在结构上极具特色,它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三部分,一共有七个讲述者,都以第一人称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叙述者之一的“麦家”则将其他人的讲述串联起来。2008年,该作品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柳建伟是一个军人作家,但其《英雄时代》(2001)卻是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社会生活的作品。作品命名为“英雄时代”,是基于作者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理解,他认为这是一个大浪淘沙、充满变幻的时代,诞生了不同意义上的中国英雄。作品的故事主要叙述几名干部子弟的社会沉浮变幻,展示了处于转型变化的社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转型过程,揭示了旧体制的落后和不可避免的被淘汰命运,也揭示了改革中的某些弊端和问题,更表现了在这一时代转型中不同价值观的尖锐冲突。作品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赞颂了坚持理想和奉献精神的人物品格,并将这些人物视为时代英雄。作品内容宏阔,线索和人物众多,对社会做了全景式的展示,是一部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作品。作品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在乡村和打工题材领域,罗伟章的《饥饿百年》(2008)颇为醒目。作品以一个农民的一生为背景,书写了百年乡村的饥饿历史,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其主题正如阿来所言:“他庄严、浩大而深情地抒写土地和土地上的万物,在这里,所有的生命都在无声地奔流,人类为生存而战斗,为粮食歌哭,但绝不仅止于此,他想证明:如果我们饥饿的情感和思想不能在苦难丛集又生生不息的大地上变得丰饶和顽健,我们的灵魂就没有资格与世界对话,恐惧和死亡就依然会让我们怯懦,使我们震惊。”③《不必惊讶》(2007)也致力于描摹乡村现实,揭示乡村苦难,以及乡村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巨大裂变。特别是作品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实上是对乡村社会文化的根本性揭示。此外,罗伟章还有《声音史》(2016)《大河之舞》(2010)等作品,从比较独特的角度书写乡村。前者以声音为角度,揭示乡村精神的变迁,被誉为是“乡村的心灵史”④,后者写一个神秘消失的民族,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
贺享雍的《乡村志》(2010-2019)是这时期最为厚重的作品。它包括十部相互关联的长篇小说,全方位地展示了当下中国乡村的社会生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多个方面,是一部当代乡村生活的全景图。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切近乡村生活现实,从乡村现实中发现问题,故事也取材于日常生活,人物的面貌、性格和语言都具有泥土味,风格朴实平淡,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作品的另一特点是关注乡村的伦理和文化变迁,致力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作者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很深切,他对乡村传统伦理的颓败不是进行简单的哀叹,而是具有很强的建设性思维。他批判和揭露乡村现实政治生态的阴暗面,但更是寄予希望,期待能够依靠现实政策很好地得到改善。这两方面的特点,使作品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乡土小说大家赵树理的某些气息。
在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优秀长篇小说问世。在表现历史和地方文化方面,有何大草《盲春秋》(2009)、邹廷清《金马河》(2011),贺享雍《严家有女》(2000),召唤《黑丧鼓》(2014),李明春《风雨紫竹沟》(2011),马平《草房山》(2004),卢一萍《白山》(2017),苗勇、李国军《曾溪口》(2011),黎民泰《川流不息》(2015)等等。它们以传奇性、故事性和地方性见长。
现实和日常生活方面,李一清的《农民》(2013)以农民牛天才为主人公,以朴实的笔调,展现了其生活和命运变迁,揭示最近几十年中国乡村发生的巨大变革,展示了农民喜悦、艰辛和无奈心理。何大草《刀子和刀子》(2008)以较尖锐的笔法揭示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直面复杂的人性世界,又对现行教育体制中的问题有尖锐的批判和揭示。裘山山《河之影》(2014)则致力于书写少年的成长心理,将社会世态的变幻与对人性的关注结合起来。骆平《锐舞派对》(2002)《真的爱你》(2002)书写当代城市人的情感故事。周锴甫《沧海孤帆》(2016)反映现实职场人情世态的残酷,体现对人生的感悟。
历史和军事方面,老作家高缨的《奴隶峡谷》(2004),具有浓郁的凉山地域色彩,展现了当年的社会文化变迁。魏继新《辛亥风云路》(2011)是一部正面描写1900-1911年四川保路运動的作品。它以史诗般的气势展现历史风云,“对四川独特的川菜、武术、哥老会的起源发生发展和四川独特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作了精彩的描绘和展现。”⑤裘山山《我在天堂等你》(2005)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视角,写六十年前进军西藏,书写两代人的价值观冲突,涉及到人生价值、信仰等问题的探索。章勇《沉默的天空》(2016)(《阴阳两界》《迷你黑洞》《五维空间》上中下三卷),以几个青年人不同的精神追求为背景,全景式地展示“文革”后的中国社会变迁,塑造了众多人物群像。
此外,少数民族生活领域的长篇小说创作也有较丰硕的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普光泉(彝)《一个说纳西话的人》(2011)、索朗(藏)《到拉萨去约会》(2009)、李美桦(彝)《浪拍金沙》(2016)、达真(藏族)《康巴》(2009)、马德清 (彝)《诺日河》(2000)、赵敏(藏)《康定情人》(2005)、格绒追美(藏)《隐蔽的脸:藏地神子秘踪》(2011)、《青藏辞典》(2015)。这些作品都以民族生活为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和地方色彩。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格绒追美的《隐蔽的脸:藏地神子秘踪》。作品借用神灵和凡人的双重视野,通过书写一个村庄的变迁,追溯了从口传神话时代一直到当前的社会历史变迁,全景式地展示了神秘而又具有现实色彩的西藏。作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被誉为是“一本关于西藏和康巴最魔幻最鲜活的心灵史,一部雪域村庄前世今生的传奇,是隐蔽的西藏面向世界打开的一扇多彩之窗。”⑥
此外,新世纪崛起的一些青年作家创作也值得关注。比如颜歌的《我们家》(2013),就呈现出很多与前辈作家不一样的新特点。最突出的是放弃对人物的价值批判,追求对日常生活的认同和平民式的生活态度,艺术上也追求对琐屑日常生活的还原叙述。与19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有相同之处,却有更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精神特征。
近年来,四川的网络长篇小说发展势头强劲。李虎(天蚕土豆)是2009年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他的《斗破苍穹》(2009)《武动乾坤》(2013)都有较大影响力。海宴的《琅琊榜》(2016)同样读者众多,改编为电视剧后更是如此。2007年、2011年和2014年出版纸质版小说《琅琊榜》三部,2015年获得第一届网络文学双年奖银奖。此外,何马的《藏地密码》(2008),唐七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09),步非烟(幸晓娟)的《华音流韶》(2009)系列、《武林客栈》(2006)系列,分别被改编为热播电视剧。袁野(爱潜水的乌贼)的《灭运图录》(2011)、《奥术神座》(2013-2015)、《一世之尊》(2015-2016)、《武道宗师》(2017-2018),月斜影清的《凤城飞帅》(2007)、《婚姻支付宝》(2013),也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关键词:四川;长篇小说;七十年;地域;现代
四川是中国一个很有特色的地区,特别是其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更是有着深厚的传统积淀,也极富个性。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曾经造就了四川文学在历史上的辉煌,扬雄、司马相如、李白、苏轼等人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杰出代表。进入到中国现代文学时期,也涌现出了郭沫若、巴金、何其芳、沙汀、李劼人、艾芜、罗淑等优秀人物。其中,巴金、沙汀、李劼人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成就突出,他们各具特色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共和国作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环境都有很多变化,在这期间的四川长篇小说创作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颇多可总结和思考之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和行政机制变化等原因,现代文学意义上的四川作家与共和国文学意义上对“四川文学”的界定标准不完全一样。现代文学时期主要以作家籍贯为标准,共和国文学则主要以作家的生活和工作区域来认定。所以,就共和国文学而言,刘心武、范稳等作家虽然籍贯为四川,但他们的作品一般不被作为四川文学看待,而麦家、柳建伟等在四川工作期间的创作则被纳入四川文学的范围。
一
共和国文学的起始是“十七年”,但对四川长篇小说来说,这时期却处于相对的低潮阶段。作家们创作、出版的作品数量很少,真正具有全国影响的,只有杨益言、罗广斌的《红岩》(1961),艾芜的《百炼成钢》(1958)以及李劼人在旧作基础上重写的《大波》(1958-1962)三部作品。
《红岩》是著名的“红色经典”,它以文学虚构的方式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四川重庆地下党真实的艰苦卓绝斗争历史,歌颂了共产党员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鞭挞了怯弱者和变节者,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和丑恶,具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风格特征。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利用作者历史亲历者的特殊优势,对地下工作者和牢狱生活有真实细致的描述,很多方面体现了传奇性和写实性的结合,给人以相当的新奇感,此外,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普遍人性,表现了普通人的情感,特别是对反派人物徐鹏飞的塑造较有个性特点。因此,作品发表后深受读者欢迎,社会影响非常之大。
艾芜的《百炼成钢》是一部反映现实工厂题材的作品,塑造了有一定个性的工人形象,并在结构上设置了多个矛盾冲突,展现了工厂由原来的私有制向集体制转型的过程,以及工人在这一背景下的思想成长和发展过程。这是“十七年”时期为数不多的反映工厂生活的长篇小说之一,可以纳入工业题材小说的开创作品之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李劼人在现代文学时期曾经以“死水微澜三部曲”享誉文坛,其中,第三部《大波》初版本出版于1937年,但作者对其质量不满意,于是从1957年开始进行改写,改写本在篇幅上有较大扩展,故事内容与原作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学术界普遍把它当作一部新作品来看待。“这部作品以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纷繁复杂的故事事件、恢弘大气的铺陈场景,再现了清朝末年波澜壮阔的四川保路运动,折射出四川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巨变,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①这是人们对旧版《大波》思想艺术的评价,但依然适合于改写本,它也是“十七年”颇具影响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文革”期间,四川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是克非的《春潮急》(1974),再就是马识途的《清江壮歌》(1966)。《春潮急》反映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带有时代文学不可避免的强烈政治色彩,阶级斗争的哲学是其思想主导,作品的艺术表达上也存在有概念化模式的弊端,但作品对川西地方老百姓较有特色的日常生活描写比较细致,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川西地方风情。在“文革”环境中,作品还是体现了一定水准,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清江壮歌》则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也表现了动人的亲情,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
四川长篇小说的辉煌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这四十年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到90年代。这是“文革”后艱难的文学复苏期和发展期。周克芹是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该作品在思想主题上可以纳入当时文学界盛行的“伤痕反思”潮流,但其落脚点不同于其他一般作品,而是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中,揭示时代大潮中人的情感和命运遭际,既表达了对时代政治的否定,也蕴含着强烈的乡村伦理和文化立场,呈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当时来说,以这样的视角切入当代中国历史,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作品的问世,也直接促进了时代文学从政治向人性和伦理的拓展。因此,作品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名列首位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秋之惑》(1990年)是周克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将“文革”历史与当下乡村现实改革结合起来,探索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属于农村改革小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不是简单地对乡村改革唱赞歌,而是展现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它既批判了集体制度背景下的许多缺陷,对现实改革中乡村伦理和文化的变迁也表达了忧虑和困惑。作品所表现的这种“惑”真切坦诚,来源于作者对乡村的深刻洞察力和深切的关怀之情,也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在1980年代前期,还有高缨《云崖初暖》(1978),化石《潘家堡子》(1979),星城《立体交叉战争》(又名《绿色的太阳》)(1988),黄济人《崩溃》(1984),崔桦《火剑》(1980),简嘉《兵家常事》(1996)等作品。它们主要着力于对革命历史和当代军人生活题材的开拓,既表现了英雄主义精神,也更深度地揭示了历史真实,同时将部队官兵的日常生活以朴素的笔调勾勒出来,对之前的同类题材作品有所拓展。 克非《山河颂》(1980)、《野草闲花》(1986)等,李宪《超越贡嘎岭》(又名《大学生奏鸣曲》)(1988)、余德庄《忧魂》(1988)等作品,则着力表现现实乡村和都市生活,努力将文学拉回普通人和日常生活之中,而生活气息浓郁也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马识途《夜谭十记》(1983)、《巴蜀女杰》(1986)、《雷神传奇》(1992),杨字心《风流古镇》(1995)等作品,则致力于表现地方的历史文化,在传奇性、故事性和民俗书写上有较高成就。
其中,在历史题材创作上成就最高的,是吴因易的《梨园谱》(1980)。作品立足于对川剧艺术非常熟稔的基础上,真实再现了建国前川剧艺人的生活遭际,细致展现了多种独特的川剧艺术,并赞颂了川剧艺人热爱艺术、不屈从于现实的反抗精神,将四川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出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也传达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
马识途的《夜谭十记》(1983)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它在结构上仿照西方经典小说《十日谈》,以十个人轮流讲述故事的方式,集中地再现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世态,揭示其复杂社会关系,也表达了对底层大众的深刻同情,犀利地揭露和批判了官场的腐败风气。小说的艺术表现很有个性,它蕴含四川地域文化的诙谐讽刺特点,语言通俗幽默,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其中多有奇闻趣事,人物形象也颇具传奇色彩。总体上,作品谐趣幽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王火是1990年代享誉最高的四川作家。这主要缘于他的《战争和人》(1987-1992)。这是一部各部分相对独立却又密切关联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它以国民党上层官员童霜威及其一家的生活和命运为中心,既细微地展示了人物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全方位地再现了抗日战争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图景,从而将人物命运、家族命运和民族国家命运凝聚在一起,是一幅抗战时期的心理和文化画卷,也表达了正确的政治主题:既表达抗战爱国的思想,又揭示了国民党统治者的反动性和腐朽性。作品在艺术上追求史诗效果,气势宏阔,以人物遭际和命运为线索,同时也始终贯穿对时代的揭示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作品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细致,结构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具有散文化的特征。作品于1998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第二阶段是21世纪以来。这也是四川长篇小说最为兴盛的时期。阿来、麦家、柳建伟、罗伟章、贺享雍、裘山山等创作出了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品,他们也成为国内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作家。
阿来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尘埃落定》(1998)、《空山》(2009)、《瞻对》(2014)等。《尘埃落定》展示四川藏族地区的近现代历史,通过叙述麦其土司家族的故事,揭示土司制度这一独特政治制度的兴衰过程,特别展示其神秘和浪漫特色。同时,作品还对土司政治制度进行了历史和人性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关怀意识,表现出从人性角度把握历史和文化转型问题的探索意图。在艺术上,作品以富有传奇性的笔调,叙述了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和人物,特别是从一个白痴的视角来展开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从而与地方文化达到了内在的契合。作品描述了独特的藏族风情,也大量描绘了藏族部落的文化生活,揭示了藏族的独特民族文化。此外,作品的语言富有艺术性,多方面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艺术,而且,这些艺术手法融合于作品内容之中,使作品语言呈现出明快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空山》是一部六卷本长篇小说。作品叙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一个叫机村的藏族村庄里发生的故事,展示了时代发展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伦理和文化层面的变化。对此变化,作品不是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而是重点在于展示和思考,探索它发生的原因,并传达出深刻的忧思和困惑。小说的结构很有特色,六部作品分别讲述六个故事,故事的发生地都在机村,出现的人物也大致相同,但每部作品的故事和主人公不一样,人物在不同故事中所处的位置也完全不同。这些不同的人和事,共同构成了一幅全景式的当代藏区乡村图景。这一结构体现了阿来在艺术上的探索精神,也被评论家概括为“花瓣”式艺术结构。②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2014)叙述的是瞻对的两百余年历史,重点讲述了一个号称“铁疙瘩”的藏族部落故事。作品大量采用了各种历史资料,包括传统正史、民间野史和民间传说,在对历史的相互印证和钩沉中,表现了对于历史真相探寻的强烈愿望,也传达出作者对历史的独特理解态度,寄托了作者对藏族民族生存和文化命运的现代反思。作品的叙述方法特别,融历史还原和艺术想象为一体,故事性强,呈现出独特而神秘的传奇色彩。
麦家则在军事题材领域有丰富的开拓。他的《解密》(2002)《暗算》(2003)《风声》(2007)等作品,都以战争、军事或特工生活为背景题材,以具有科技含量和隐秘性质的内容,讲述了具有传奇性的故事,为人们揭秘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军事或特工世界。难能可贵的是,作品没有满足于故事本身,而是将人物塑造寓于故事之中。作品展现了幽深神秘的人物内心世界,人物也颇具个性,并具有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意识。艺术方面,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情节曲折,故事悬念性强。这些作品多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获得较大社会效果。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暗算》,作品在结构上极具特色,它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三部分,一共有七个讲述者,都以第一人称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叙述者之一的“麦家”则将其他人的讲述串联起来。2008年,该作品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柳建伟是一个军人作家,但其《英雄时代》(2001)卻是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社会生活的作品。作品命名为“英雄时代”,是基于作者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理解,他认为这是一个大浪淘沙、充满变幻的时代,诞生了不同意义上的中国英雄。作品的故事主要叙述几名干部子弟的社会沉浮变幻,展示了处于转型变化的社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转型过程,揭示了旧体制的落后和不可避免的被淘汰命运,也揭示了改革中的某些弊端和问题,更表现了在这一时代转型中不同价值观的尖锐冲突。作品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赞颂了坚持理想和奉献精神的人物品格,并将这些人物视为时代英雄。作品内容宏阔,线索和人物众多,对社会做了全景式的展示,是一部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作品。作品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在乡村和打工题材领域,罗伟章的《饥饿百年》(2008)颇为醒目。作品以一个农民的一生为背景,书写了百年乡村的饥饿历史,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其主题正如阿来所言:“他庄严、浩大而深情地抒写土地和土地上的万物,在这里,所有的生命都在无声地奔流,人类为生存而战斗,为粮食歌哭,但绝不仅止于此,他想证明:如果我们饥饿的情感和思想不能在苦难丛集又生生不息的大地上变得丰饶和顽健,我们的灵魂就没有资格与世界对话,恐惧和死亡就依然会让我们怯懦,使我们震惊。”③《不必惊讶》(2007)也致力于描摹乡村现实,揭示乡村苦难,以及乡村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巨大裂变。特别是作品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实上是对乡村社会文化的根本性揭示。此外,罗伟章还有《声音史》(2016)《大河之舞》(2010)等作品,从比较独特的角度书写乡村。前者以声音为角度,揭示乡村精神的变迁,被誉为是“乡村的心灵史”④,后者写一个神秘消失的民族,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
贺享雍的《乡村志》(2010-2019)是这时期最为厚重的作品。它包括十部相互关联的长篇小说,全方位地展示了当下中国乡村的社会生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多个方面,是一部当代乡村生活的全景图。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切近乡村生活现实,从乡村现实中发现问题,故事也取材于日常生活,人物的面貌、性格和语言都具有泥土味,风格朴实平淡,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作品的另一特点是关注乡村的伦理和文化变迁,致力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作者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很深切,他对乡村传统伦理的颓败不是进行简单的哀叹,而是具有很强的建设性思维。他批判和揭露乡村现实政治生态的阴暗面,但更是寄予希望,期待能够依靠现实政策很好地得到改善。这两方面的特点,使作品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乡土小说大家赵树理的某些气息。
在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优秀长篇小说问世。在表现历史和地方文化方面,有何大草《盲春秋》(2009)、邹廷清《金马河》(2011),贺享雍《严家有女》(2000),召唤《黑丧鼓》(2014),李明春《风雨紫竹沟》(2011),马平《草房山》(2004),卢一萍《白山》(2017),苗勇、李国军《曾溪口》(2011),黎民泰《川流不息》(2015)等等。它们以传奇性、故事性和地方性见长。
现实和日常生活方面,李一清的《农民》(2013)以农民牛天才为主人公,以朴实的笔调,展现了其生活和命运变迁,揭示最近几十年中国乡村发生的巨大变革,展示了农民喜悦、艰辛和无奈心理。何大草《刀子和刀子》(2008)以较尖锐的笔法揭示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直面复杂的人性世界,又对现行教育体制中的问题有尖锐的批判和揭示。裘山山《河之影》(2014)则致力于书写少年的成长心理,将社会世态的变幻与对人性的关注结合起来。骆平《锐舞派对》(2002)《真的爱你》(2002)书写当代城市人的情感故事。周锴甫《沧海孤帆》(2016)反映现实职场人情世态的残酷,体现对人生的感悟。
历史和军事方面,老作家高缨的《奴隶峡谷》(2004),具有浓郁的凉山地域色彩,展现了当年的社会文化变迁。魏继新《辛亥风云路》(2011)是一部正面描写1900-1911年四川保路运動的作品。它以史诗般的气势展现历史风云,“对四川独特的川菜、武术、哥老会的起源发生发展和四川独特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作了精彩的描绘和展现。”⑤裘山山《我在天堂等你》(2005)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视角,写六十年前进军西藏,书写两代人的价值观冲突,涉及到人生价值、信仰等问题的探索。章勇《沉默的天空》(2016)(《阴阳两界》《迷你黑洞》《五维空间》上中下三卷),以几个青年人不同的精神追求为背景,全景式地展示“文革”后的中国社会变迁,塑造了众多人物群像。
此外,少数民族生活领域的长篇小说创作也有较丰硕的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普光泉(彝)《一个说纳西话的人》(2011)、索朗(藏)《到拉萨去约会》(2009)、李美桦(彝)《浪拍金沙》(2016)、达真(藏族)《康巴》(2009)、马德清 (彝)《诺日河》(2000)、赵敏(藏)《康定情人》(2005)、格绒追美(藏)《隐蔽的脸:藏地神子秘踪》(2011)、《青藏辞典》(2015)。这些作品都以民族生活为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和地方色彩。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格绒追美的《隐蔽的脸:藏地神子秘踪》。作品借用神灵和凡人的双重视野,通过书写一个村庄的变迁,追溯了从口传神话时代一直到当前的社会历史变迁,全景式地展示了神秘而又具有现实色彩的西藏。作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被誉为是“一本关于西藏和康巴最魔幻最鲜活的心灵史,一部雪域村庄前世今生的传奇,是隐蔽的西藏面向世界打开的一扇多彩之窗。”⑥
此外,新世纪崛起的一些青年作家创作也值得关注。比如颜歌的《我们家》(2013),就呈现出很多与前辈作家不一样的新特点。最突出的是放弃对人物的价值批判,追求对日常生活的认同和平民式的生活态度,艺术上也追求对琐屑日常生活的还原叙述。与19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有相同之处,却有更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精神特征。
近年来,四川的网络长篇小说发展势头强劲。李虎(天蚕土豆)是2009年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他的《斗破苍穹》(2009)《武动乾坤》(2013)都有较大影响力。海宴的《琅琊榜》(2016)同样读者众多,改编为电视剧后更是如此。2007年、2011年和2014年出版纸质版小说《琅琊榜》三部,2015年获得第一届网络文学双年奖银奖。此外,何马的《藏地密码》(2008),唐七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09),步非烟(幸晓娟)的《华音流韶》(2009)系列、《武林客栈》(2006)系列,分别被改编为热播电视剧。袁野(爱潜水的乌贼)的《灭运图录》(2011)、《奥术神座》(2013-2015)、《一世之尊》(2015-2016)、《武道宗师》(2017-2018),月斜影清的《凤城飞帅》(2007)、《婚姻支付宝》(2013),也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