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心理类话题,你就会看到类似“每个孩子的归宿,其实都是‘原生家庭’”的话。这些年,“原生家庭”从一个心理学上的专业词汇变成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大众词汇。不少人认为,孩子长大后的种种性格缺陷、生活中的不幸,都有“原生家庭”的责任。
从电视剧《欢乐颂》到《都挺好》,还有霸屏今年暑期档的《小欢喜》,每一部都能掀起一场关于“原生家庭”的大讨论,不少人直言从中看到了自己。有些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困境,也常常会从“原生家庭”上尋求答案。比如说,认为自己如今之所以缺乏安全感,是因为小时候不被父母重视;现在之所以不信任感情、恐婚、恋爱不顺利,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感情不和、经常争吵……
大家开始尝试着从“原生家庭”里寻找性格的起点。但是,有些人走向了一个极端:把所有的不如意和挫折都怪罪在“原生家庭”上。
确实,所谓“足够好”的成长环境并不多见,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家长是完美的。然而,“原生家庭”一词,真的只有负面意义吗?
事实上,“原生家庭”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让我们回头看看自己的成长之路,借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仅是挖掘问题根源寻找责任方。因为解决问题,远比追究责任更重要。再者说,随着一个人的阅历增加、经济和人格独立之后,他已经具有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改变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拿回人生主动权。
除了“原生家庭”,我们还有“复原力”。
1955年,心理学家埃米?维尔纳和露丝?史密斯发起了一场研究计划,研究的主题是早期逆境对人生毁灭性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象是698名婴儿,这些婴儿大多来自极端的问题家庭。他们的父母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工作,部分家庭还面临着家庭成员酗酒和患有精神疾病等问题。这698名婴儿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长到10岁时开始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18岁时,部分孩子开始出现犯罪行为或精神疾病。但是,这其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即使成长过程充满着高风险因素,他们最终也成为了有能力和爱心的成年人,他们过得比父辈更好,并组建了温馨的再生家庭。
这个结果令研究人员有些意外,并促使他们改变了研究方向,把目光对准了这三分之一的孩子,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十年“复原力”研究计划:为什么有些人拥有“复原力”,能够从“原生家庭”的创伤中复原?
人们在逆境中表现得通常比预期要好,在遭遇许多不利因素时,会更加努力应对挫折。事实上,我们还有幸福的秘方,那就是爱。
1938年,哈佛大学的医生兼研究员阿伦?博克开始了对幸福感的研究,这是历史上针对幸福感开展的持续时间最久的研究项目。他们跟随研究对象从青年到老年,最终发现,影响一个人生活是否美满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财富与地位,而是爱。研究者们还发现,到了后半生,很少会有老人跟他们谈论童年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童年生活的质量对其人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要小。所以,并不是说“原生家庭”不重要,而是人们可能误解了它的影响,夸大了它的负面作用。
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是拿“原生家庭”作为借口,还是积极沟通解决?把自己所有遭遇都归因于“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心态,并不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从电视剧《欢乐颂》到《都挺好》,还有霸屏今年暑期档的《小欢喜》,每一部都能掀起一场关于“原生家庭”的大讨论,不少人直言从中看到了自己。有些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困境,也常常会从“原生家庭”上尋求答案。比如说,认为自己如今之所以缺乏安全感,是因为小时候不被父母重视;现在之所以不信任感情、恐婚、恋爱不顺利,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感情不和、经常争吵……
大家开始尝试着从“原生家庭”里寻找性格的起点。但是,有些人走向了一个极端:把所有的不如意和挫折都怪罪在“原生家庭”上。
确实,所谓“足够好”的成长环境并不多见,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家长是完美的。然而,“原生家庭”一词,真的只有负面意义吗?
事实上,“原生家庭”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让我们回头看看自己的成长之路,借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仅是挖掘问题根源寻找责任方。因为解决问题,远比追究责任更重要。再者说,随着一个人的阅历增加、经济和人格独立之后,他已经具有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改变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拿回人生主动权。
除了“原生家庭”,我们还有“复原力”。
1955年,心理学家埃米?维尔纳和露丝?史密斯发起了一场研究计划,研究的主题是早期逆境对人生毁灭性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象是698名婴儿,这些婴儿大多来自极端的问题家庭。他们的父母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工作,部分家庭还面临着家庭成员酗酒和患有精神疾病等问题。这698名婴儿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长到10岁时开始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18岁时,部分孩子开始出现犯罪行为或精神疾病。但是,这其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即使成长过程充满着高风险因素,他们最终也成为了有能力和爱心的成年人,他们过得比父辈更好,并组建了温馨的再生家庭。
这个结果令研究人员有些意外,并促使他们改变了研究方向,把目光对准了这三分之一的孩子,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十年“复原力”研究计划:为什么有些人拥有“复原力”,能够从“原生家庭”的创伤中复原?
人们在逆境中表现得通常比预期要好,在遭遇许多不利因素时,会更加努力应对挫折。事实上,我们还有幸福的秘方,那就是爱。
1938年,哈佛大学的医生兼研究员阿伦?博克开始了对幸福感的研究,这是历史上针对幸福感开展的持续时间最久的研究项目。他们跟随研究对象从青年到老年,最终发现,影响一个人生活是否美满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财富与地位,而是爱。研究者们还发现,到了后半生,很少会有老人跟他们谈论童年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童年生活的质量对其人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要小。所以,并不是说“原生家庭”不重要,而是人们可能误解了它的影响,夸大了它的负面作用。
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是拿“原生家庭”作为借口,还是积极沟通解决?把自己所有遭遇都归因于“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心态,并不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