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教关注
两年前,吴碧霞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马里兰大学访问学习。期间,她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称号,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为什么要留学?留学生涯里,收获了什么?是什么最打动这位年轻的中国歌唱家?如今,吴碧霞学成归来,面对公众敞开心扉。
挣脱方法的束缚
徐天祥:您已经功成名就了,获得了那么多国际、国内大奖,赢得了那么多赞誉。为何要放弃这些东西,去国外留学,几乎从零开始奋斗呢?
吴碧霞:我觉得不够,学习得远远不够。一个人没有想法才可怕,作为人,总想超越自己,去国外主要想开眼界,让人生更加丰富。在繁忙演出之余,抽出时间让自己冷静地反省一下。音乐来自于生活,必须要到音乐产生的氛围里才能真正理解那种音乐。之所以出去访学,是还想继续充充电。休养生息,看得多、听得多,刺激自己的创造力,这样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徐天祥:国外美声与国内美声、民歌的演唱,有没有冲突?
吴碧霞:没有,一点儿都没有。在这一过程中,我甚至感觉到一种回归,一种对自然的回归。我们学习歌唱方法,当学得太多的时候会有一种束缚感。这也是我一直想要挣脱的东西,想找到音乐的自由。原来我常常会想:“现在我正在唱民歌”,或者“现在我正在唱美声”。实际上这种不断在你脑海里强调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束缚捆绑着你,阻碍你往前走。歌唱本身并不需要我们去区分到底是民歌还是美声,它仅仅是歌唱。在国外学习的那段时间,我常常感觉到:当大家不去谈论什么是民歌什么是美声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歌唱了,这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我从小唱民歌就是这样起步的,唱外国作品时也应该延续这种感觉。没有人整天质疑,也没有人为强调二者区别以及同时掌握它们显得多么重要和不可思议,也没有和这一切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
徐天祥:但是国外的声乐也有分类,他们强调不同声乐之间的区别吗?
吴碧霞:他们当然也有自己的分类,例如古典音乐、爵士、音乐剧、流行音乐等等。但我似乎感觉: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演唱方法上的概念束缚。我们总是从方法、技术的层面去思考,而他们往往只考虑作品。作为演唱本身来讲,追求自然,强调发挥出最舒服的状态,不要给自己任何压力,声音不要挤,不要卡,不要做作就可以了。这让我感觉到减掉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现在的主要想法就是减负:减去心理上、精神上的负担。因为音乐本身是简单的、单纯的、直接发自内心的。一个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就要回归简单,越简单就越好操作,越好控制。歌唱回归自然的时候是非常纯粹的,因为它把所有的细节全部贯穿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
徐天祥:西方国家的声乐演唱水平确实高吗?
吴碧霞:和国内一样参差不齐。但他们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天性。他们上课,非常轻松、愉悦;但当他们面对音乐作品的时候又非常专注,让人感到音乐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那里的学生尽管声音条件、演唱水平、音乐悟性参差不齐,但每个人都相当自信,都很看重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他们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歌剧文学》课就会涉及到音乐史、音乐欣赏、作品分析、钢琴、声乐、表演等综合性内容。
爱让人走得更远
徐天祥:您在歌唱中也遇到过被束缚的情况?
吴碧霞:当然。到一定程度你就觉得承受不了了,甚至觉得无法往下进行。最了解自己的人还是自己。当心很静的时候,只要你反省自己,真诚地面对自己,你就知道自己处在什么状态。长期在舞台演出,竞争很大,诱惑也很多。人们自然不自然地会把歌唱这个自己最喜爱的行当作为一件“武器”,用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记得曾经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歌唱不是武器。你不需要用它来证明什么,也不能拿它来伤害别人。你应该快乐地享受它,创造它”。如何保持自己歌唱的纯真和在舞台上的光彩?我觉得必须找回自己对艺术最本初的爱。
只有这样,你才会坚持下去,才能面对挑战、面对压力、面对困难永不放弃。否则,当你把它作为手段去证明自己的时候,实际上伤害的是你自己。我之所以申请访问学者,除了开拓眼界以外,还有一个愿望——为自己做一个“心理治疗”。我现在零零碎碎的演出加起来每年有近百场,压力非常大。如何保持自己对歌唱的兴趣,这是我和很多人要面对的问题。
徐天祥:在这两年的访学生活中,您实质性的收获是什么?
吴碧霞:我觉得主要是认识上和心理上的。在国内,你或许有很多“粉丝”,你有用三十年积累证明的价值感。但在国外,就像我刚踏上北京的时候一样,你谁都不是,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过去的一切辉煌成绩大家都不知道。你要重新开始,融入当中,融入社会。有这样一个经历是最大的收获,而不见得是具体掌握了哪一首歌,解决了哪一个问题,这样尝试的收获是心理成熟。逐渐地,我又找回了阳光,找回了自己。
我现在感觉歌唱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小时候学习唱歌,只知道有一种歌唱方式,所以我非常稳定,没有分心,没有枝枝杈杈。但当我们知道越多,就越来越分心。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修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让步伐走稳,而不是被枝杈所湮没。我觉得之所以会被困扰,是因为会受到这样那样评价的影响,摇摆不定。关键还是自己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和人性。当你见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长大最重要的体现。小时候,别人告诉你是什么,你就认为这是什么;越长大,就越坚信自己所见到、想到的东西。■
两年前,吴碧霞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马里兰大学访问学习。期间,她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称号,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为什么要留学?留学生涯里,收获了什么?是什么最打动这位年轻的中国歌唱家?如今,吴碧霞学成归来,面对公众敞开心扉。
挣脱方法的束缚
徐天祥:您已经功成名就了,获得了那么多国际、国内大奖,赢得了那么多赞誉。为何要放弃这些东西,去国外留学,几乎从零开始奋斗呢?
吴碧霞:我觉得不够,学习得远远不够。一个人没有想法才可怕,作为人,总想超越自己,去国外主要想开眼界,让人生更加丰富。在繁忙演出之余,抽出时间让自己冷静地反省一下。音乐来自于生活,必须要到音乐产生的氛围里才能真正理解那种音乐。之所以出去访学,是还想继续充充电。休养生息,看得多、听得多,刺激自己的创造力,这样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徐天祥:国外美声与国内美声、民歌的演唱,有没有冲突?
吴碧霞:没有,一点儿都没有。在这一过程中,我甚至感觉到一种回归,一种对自然的回归。我们学习歌唱方法,当学得太多的时候会有一种束缚感。这也是我一直想要挣脱的东西,想找到音乐的自由。原来我常常会想:“现在我正在唱民歌”,或者“现在我正在唱美声”。实际上这种不断在你脑海里强调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束缚捆绑着你,阻碍你往前走。歌唱本身并不需要我们去区分到底是民歌还是美声,它仅仅是歌唱。在国外学习的那段时间,我常常感觉到:当大家不去谈论什么是民歌什么是美声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歌唱了,这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我从小唱民歌就是这样起步的,唱外国作品时也应该延续这种感觉。没有人整天质疑,也没有人为强调二者区别以及同时掌握它们显得多么重要和不可思议,也没有和这一切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
徐天祥:但是国外的声乐也有分类,他们强调不同声乐之间的区别吗?
吴碧霞:他们当然也有自己的分类,例如古典音乐、爵士、音乐剧、流行音乐等等。但我似乎感觉: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演唱方法上的概念束缚。我们总是从方法、技术的层面去思考,而他们往往只考虑作品。作为演唱本身来讲,追求自然,强调发挥出最舒服的状态,不要给自己任何压力,声音不要挤,不要卡,不要做作就可以了。这让我感觉到减掉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现在的主要想法就是减负:减去心理上、精神上的负担。因为音乐本身是简单的、单纯的、直接发自内心的。一个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就要回归简单,越简单就越好操作,越好控制。歌唱回归自然的时候是非常纯粹的,因为它把所有的细节全部贯穿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
徐天祥:西方国家的声乐演唱水平确实高吗?
吴碧霞:和国内一样参差不齐。但他们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天性。他们上课,非常轻松、愉悦;但当他们面对音乐作品的时候又非常专注,让人感到音乐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那里的学生尽管声音条件、演唱水平、音乐悟性参差不齐,但每个人都相当自信,都很看重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他们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歌剧文学》课就会涉及到音乐史、音乐欣赏、作品分析、钢琴、声乐、表演等综合性内容。
爱让人走得更远
徐天祥:您在歌唱中也遇到过被束缚的情况?
吴碧霞:当然。到一定程度你就觉得承受不了了,甚至觉得无法往下进行。最了解自己的人还是自己。当心很静的时候,只要你反省自己,真诚地面对自己,你就知道自己处在什么状态。长期在舞台演出,竞争很大,诱惑也很多。人们自然不自然地会把歌唱这个自己最喜爱的行当作为一件“武器”,用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记得曾经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歌唱不是武器。你不需要用它来证明什么,也不能拿它来伤害别人。你应该快乐地享受它,创造它”。如何保持自己歌唱的纯真和在舞台上的光彩?我觉得必须找回自己对艺术最本初的爱。
只有这样,你才会坚持下去,才能面对挑战、面对压力、面对困难永不放弃。否则,当你把它作为手段去证明自己的时候,实际上伤害的是你自己。我之所以申请访问学者,除了开拓眼界以外,还有一个愿望——为自己做一个“心理治疗”。我现在零零碎碎的演出加起来每年有近百场,压力非常大。如何保持自己对歌唱的兴趣,这是我和很多人要面对的问题。
徐天祥:在这两年的访学生活中,您实质性的收获是什么?
吴碧霞:我觉得主要是认识上和心理上的。在国内,你或许有很多“粉丝”,你有用三十年积累证明的价值感。但在国外,就像我刚踏上北京的时候一样,你谁都不是,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过去的一切辉煌成绩大家都不知道。你要重新开始,融入当中,融入社会。有这样一个经历是最大的收获,而不见得是具体掌握了哪一首歌,解决了哪一个问题,这样尝试的收获是心理成熟。逐渐地,我又找回了阳光,找回了自己。
我现在感觉歌唱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小时候学习唱歌,只知道有一种歌唱方式,所以我非常稳定,没有分心,没有枝枝杈杈。但当我们知道越多,就越来越分心。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修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让步伐走稳,而不是被枝杈所湮没。我觉得之所以会被困扰,是因为会受到这样那样评价的影响,摇摆不定。关键还是自己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和人性。当你见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长大最重要的体现。小时候,别人告诉你是什么,你就认为这是什么;越长大,就越坚信自己所见到、想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