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一个大学教授家长被孩子的老师请到学校,原因是这个二年级的孩子在计算9 ×7时,将答案写成36。当着孩子的面,老师说:“X教授,你看你的孩子多粗心,7×9,竟然将63写成了36。你们回家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做事要细心啊!”教授当时答应了老师的要求,但他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回家后,他问孩子:“孩子你口诀背得很熟啊,七九等于多少?”孩子说:“七九六十三。”“那9×7怎么变成36了呢?”“7×9=63,9×7和7×9的顺序相反,我想,答案也应该反过来啊!”
第一次听到这个案例,我被深深地震撼——儿童视角,我们离你到底有多远?
思考一:教师应拥有儿童视角
一道错题,教师简单地归因于孩子的粗心,却不知,简单的数字背后藏着孩子周密的思考,这是孩子主动思维所产生的美丽的错误。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是否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真正从儿童视角去研读教材?是否一步步靠近儿童真实的学习,走近儿童的心灵?我们的课堂是否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精神气质?没有,或者说,很少。我们的教学没有真正地做到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和成长规律,我们更关注儿童的认知因素和思维结果。所幸,这样的状况正在逐渐得以改变。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这样说:“成年人把儿童看做是心灵空无一物,有待于他们尽力填塞的某种东西而已。”事实上,儿童的学习有着特殊的密码,儿童学习的世界是他们自己的世界。要想走进这个丰富独特的世界,唯有洞察儿童、走近儿童,了解儿童的学习心理,了解儿童知识获得背后的思维过程和生活背景。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拥有儿童视角,用儿童的眼睛来看儿童的学习,如此才能让儿童接纳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
思考二:真正的儿童视角到底有多难
我们知道,对于教育这项特殊的人类活动,活动的双方都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个体。作为教师,我们心里深深明白,也以为自己已经尽可能满足了儿童的各项需求,可是事实上我们并不清楚儿童究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知识,我们以为的“喜欢”很多时候也只是我们教师的一厢情愿,最终导致的是儿童的“被喜欢”。我们甚至常常歪曲了儿童的错误,我们以为的“错误”其实并不是简单的粗心和不认真所致。案例中的数学老师认真负责,这从对儿童小小的错误都能和家长沟通中可见一斑,然而他忽略了儿童的真实思维过程,仅凭借自身的经验从成人的角度来分析孩子的错误,就这样想当然地将孩子的错误原因归结为“粗心”,殊不知孩子出错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简单地“将数字的数位顺序写颠倒了”。
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说:“所有大人原先都是孩子,但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我们早已经走过了童年时光,回忆再美好也不能回到童年的生活。即便像我这样和儿童谈及自己当年学习的种种困境,也只是作为励志故事罢了。教育教学中,我们多数人总是不由自主地用成人的视角看待儿童和教育儿童。我们和儿童的疏离往往就是因为和儿童的视角不一致所致。我们常常不能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于是快乐着的仅是他们的快乐,忧伤着的也是他们的忧伤,我们并不能走进儿童多彩的内心世界。
正因为如此,孩子不喜欢我们的教育。
思考三:要怎样才能拥有儿童视角
1.怀一颗未泯童心
岁月流逝,我们不可避免会和儿童在年龄上产生距离,但是,是否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对于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情愿做一个“老儿童”,他特别强调童心的重要:“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怀着儿童般纯真的感情,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身处地体验儿童的感受,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儿童的观点去处理一些事情,如此才会拥有儿童视角,才会多一份对孩子的理解与关爱。
作为教师,我们拥有专业的学科眼光,我们能从教师的视野来审视教材,用教师的责任来诠释教材。然而,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儿童来说,能否站在儿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让他们从教材中汲取养分非常重要,这样就避免了我们对“教的精彩”的过分重视和追求。
只有拥有童心的教师才能用儿童的眼光去解读教学。当我们 “用学生的身份去解读教学内容”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教与学的过程就会变得充满童趣,和儿童在一起的每一刻都会变得弥足珍贵。我们不再拘泥于教材,不再盲目照搬教参资料,我们格外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价值,我们眼中有鲜活的教学情境和真实的儿童个体,我们会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出适当的裁剪或调整。
童心视角让我们更加明白,儿童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数学应是儿童自己的数学,她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定理,真正的数学有欢笑和温度。不是吗?当一个问题出现,相应解答完成,儿童的“我还有不同想法!”“这个想法比刚才的要简便!”“××的想法我听懂啦!”……作为教师的你是否能微笑着肯定?当我们跳出成人的思维,清楚成人的经验成分,不再以教师的权威去教训或者压抑儿童,不再强加成人化的思维给儿童,我们所期待的“异想天开”创新见解,我们想看到的主动学习场景、别样的精彩一定会在课堂呈现。
2.试着包容倾听
教育需要师生的真诚互动,需要彼此的信任、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时刻记住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儿童,他们会调皮、会犯错,此刻的我们得想儿童之所想、思儿童之所思,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包容。
我们常常看到课间休息或出游时儿童放松的姿态,欢声笑语、奇思妙想,甚至是妙语连珠。可是课堂上的他们却选择了沉默。究其原因,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苛刻的教师,不是有温度的严格,而是无表情的严厉。儿童既然是儿童,他就有出错的权利。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教师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微笑着包容是一种理解和鼓舞,能够让他们坦然面对错误或者失败,如此才能自信地战胜缺点,而不会总是感到成人世界的强大和无礼。
包容的教师会选择倾听。倾听是师生理解、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不会或者不愿倾听儿童的教师,其眼中有学生心中却没有。“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的靠拢,是情与情悄悄的对流。”
儿童奇特的想象、放飞的思维来源于教师真诚的倾听,倾听给了儿童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让儿童享受成功和被认可的喜悦与尊严感,同时也感受生命与生命的呼应。
3.不妨多问一句
面对儿童的错误,我们或采取回避政策,或如秋风扫落叶般将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长此以往,儿童的积极性消逝殆尽,面对错误的恐惧与日俱增。殊不知,有些错误反而更有利于孩子掌握知识,错误背后可能还藏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或是积极的思维过程。站在儿童的视角,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你会发现,错误其实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宝贝。
蒙台梭利曾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数学思维的空间是无比广阔的,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答案却隐藏着创造性的思维之光。其实教师多问一句,给儿童充表达的时间和的空间,课堂就会出现另一番景象。
站在儿童视角看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我们会对每天的工作充满感动,我们会真正领略教育的真谛,听到儿童成长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苏联—俄罗斯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秦志强,陈明华.教育:从倾听开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责任编辑:白文军】
第一次听到这个案例,我被深深地震撼——儿童视角,我们离你到底有多远?
思考一:教师应拥有儿童视角
一道错题,教师简单地归因于孩子的粗心,却不知,简单的数字背后藏着孩子周密的思考,这是孩子主动思维所产生的美丽的错误。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是否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真正从儿童视角去研读教材?是否一步步靠近儿童真实的学习,走近儿童的心灵?我们的课堂是否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精神气质?没有,或者说,很少。我们的教学没有真正地做到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和成长规律,我们更关注儿童的认知因素和思维结果。所幸,这样的状况正在逐渐得以改变。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这样说:“成年人把儿童看做是心灵空无一物,有待于他们尽力填塞的某种东西而已。”事实上,儿童的学习有着特殊的密码,儿童学习的世界是他们自己的世界。要想走进这个丰富独特的世界,唯有洞察儿童、走近儿童,了解儿童的学习心理,了解儿童知识获得背后的思维过程和生活背景。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拥有儿童视角,用儿童的眼睛来看儿童的学习,如此才能让儿童接纳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
思考二:真正的儿童视角到底有多难
我们知道,对于教育这项特殊的人类活动,活动的双方都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个体。作为教师,我们心里深深明白,也以为自己已经尽可能满足了儿童的各项需求,可是事实上我们并不清楚儿童究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知识,我们以为的“喜欢”很多时候也只是我们教师的一厢情愿,最终导致的是儿童的“被喜欢”。我们甚至常常歪曲了儿童的错误,我们以为的“错误”其实并不是简单的粗心和不认真所致。案例中的数学老师认真负责,这从对儿童小小的错误都能和家长沟通中可见一斑,然而他忽略了儿童的真实思维过程,仅凭借自身的经验从成人的角度来分析孩子的错误,就这样想当然地将孩子的错误原因归结为“粗心”,殊不知孩子出错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简单地“将数字的数位顺序写颠倒了”。
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说:“所有大人原先都是孩子,但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我们早已经走过了童年时光,回忆再美好也不能回到童年的生活。即便像我这样和儿童谈及自己当年学习的种种困境,也只是作为励志故事罢了。教育教学中,我们多数人总是不由自主地用成人的视角看待儿童和教育儿童。我们和儿童的疏离往往就是因为和儿童的视角不一致所致。我们常常不能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于是快乐着的仅是他们的快乐,忧伤着的也是他们的忧伤,我们并不能走进儿童多彩的内心世界。
正因为如此,孩子不喜欢我们的教育。
思考三:要怎样才能拥有儿童视角
1.怀一颗未泯童心
岁月流逝,我们不可避免会和儿童在年龄上产生距离,但是,是否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对于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情愿做一个“老儿童”,他特别强调童心的重要:“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怀着儿童般纯真的感情,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身处地体验儿童的感受,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儿童的观点去处理一些事情,如此才会拥有儿童视角,才会多一份对孩子的理解与关爱。
作为教师,我们拥有专业的学科眼光,我们能从教师的视野来审视教材,用教师的责任来诠释教材。然而,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儿童来说,能否站在儿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让他们从教材中汲取养分非常重要,这样就避免了我们对“教的精彩”的过分重视和追求。
只有拥有童心的教师才能用儿童的眼光去解读教学。当我们 “用学生的身份去解读教学内容”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教与学的过程就会变得充满童趣,和儿童在一起的每一刻都会变得弥足珍贵。我们不再拘泥于教材,不再盲目照搬教参资料,我们格外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价值,我们眼中有鲜活的教学情境和真实的儿童个体,我们会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出适当的裁剪或调整。
童心视角让我们更加明白,儿童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数学应是儿童自己的数学,她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定理,真正的数学有欢笑和温度。不是吗?当一个问题出现,相应解答完成,儿童的“我还有不同想法!”“这个想法比刚才的要简便!”“××的想法我听懂啦!”……作为教师的你是否能微笑着肯定?当我们跳出成人的思维,清楚成人的经验成分,不再以教师的权威去教训或者压抑儿童,不再强加成人化的思维给儿童,我们所期待的“异想天开”创新见解,我们想看到的主动学习场景、别样的精彩一定会在课堂呈现。
2.试着包容倾听
教育需要师生的真诚互动,需要彼此的信任、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时刻记住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儿童,他们会调皮、会犯错,此刻的我们得想儿童之所想、思儿童之所思,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包容。
我们常常看到课间休息或出游时儿童放松的姿态,欢声笑语、奇思妙想,甚至是妙语连珠。可是课堂上的他们却选择了沉默。究其原因,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苛刻的教师,不是有温度的严格,而是无表情的严厉。儿童既然是儿童,他就有出错的权利。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教师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微笑着包容是一种理解和鼓舞,能够让他们坦然面对错误或者失败,如此才能自信地战胜缺点,而不会总是感到成人世界的强大和无礼。
包容的教师会选择倾听。倾听是师生理解、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不会或者不愿倾听儿童的教师,其眼中有学生心中却没有。“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的靠拢,是情与情悄悄的对流。”
儿童奇特的想象、放飞的思维来源于教师真诚的倾听,倾听给了儿童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让儿童享受成功和被认可的喜悦与尊严感,同时也感受生命与生命的呼应。
3.不妨多问一句
面对儿童的错误,我们或采取回避政策,或如秋风扫落叶般将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长此以往,儿童的积极性消逝殆尽,面对错误的恐惧与日俱增。殊不知,有些错误反而更有利于孩子掌握知识,错误背后可能还藏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或是积极的思维过程。站在儿童的视角,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你会发现,错误其实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宝贝。
蒙台梭利曾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数学思维的空间是无比广阔的,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答案却隐藏着创造性的思维之光。其实教师多问一句,给儿童充表达的时间和的空间,课堂就会出现另一番景象。
站在儿童视角看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我们会对每天的工作充满感动,我们会真正领略教育的真谛,听到儿童成长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苏联—俄罗斯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秦志强,陈明华.教育:从倾听开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责任编辑:白文军】